[杜甫登高教案]登高教案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5-29 10:08:58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登高教案篇(1):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

登高教案篇(2):登高优秀教案

  1、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 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 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4、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登高教案篇(3):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 zhǔ )清 作( zuò )客 霜鬓( bìn ) 浊( zhuó)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7306/

推荐访问:杜甫登高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