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7-18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篇1: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用科学的话来说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欢迎喜欢的朋友来看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
  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
  (1)求比值。
  105:35                1.2:2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17:8     4:1       102:113
  (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
  (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    )
  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      )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6分之一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提出质疑:3个六分之一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
  生2: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3分之一表示求12 L的三分之一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三分之一,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三分之二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50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篇2: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六年级的数学课件制定有利于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及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并掌握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的关系,掌握半径与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及其空间观念的建立。
  3.情感目标: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出示PPT),如硬币的面、有些钟表的面及有些桌子的面、十五的月亮、向日葵都是圆形的。
  3.PPT出示一个圆:教师介绍圆上(红线)、圆内(红线内)、圆外(红线外)、圆心(蓝点)。
  4.请你说出下面各图形的名称。
  5.(PPT比较)圆和学过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平面图形;不同点: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6.谁能说一说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二)学习新课
  1.借助工具画圆,进一步认识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
  (1)用你准备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圆。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沿着它的周边画一圈。)请你用剪子把这个圆剪下来
  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认识圆心。
  ①把你剪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可以发现什么?小组讨论讨论。
  ②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就叫做圆心。
  (2)认识半径。
  ①请学生在圆上找一点。学生动手:以圆心和圆上找的一点为端点画一条线段。
  师介绍: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r表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半径必须具备哪些特征?(半径是一条线段,两个端点分别在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
  (3)认识直径
  ①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讨论。(折痕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②我们就把这样的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用字母d表
  ③追问:直径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判断圆的半径和直径并说说为什么。(PPT)
  (5)动手画半径(PPT)
  请学生在10秒钟内画半径,看谁画得多。还能画吗?这说明了什么?(半径有无数条。)
  用尺子量一量这些半径,你发现了什么?(圆半径相等。)
  追问:如果一个圆与该圆相等,它们的半径相等吗?(等圆或同圆半径相等)
  ②想一想:直径有多少条?你是怎样发现的?让学生画出几条直径,并且量一量,你又发现了什么?(直径有无数条,同圆或等圆的直径相等。)
  (6)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通过刚才的画一画,量一量。你除了发现半径、直径的特征外,还发现了什么?(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或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
  ②用字母表示上述关系:
  ③老师拿出一个直径是40厘米的圆,这个圆大不大?它的半径与你手中的那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它的半径是你手中那个圆的直径的一半吗?说明了什么?(圆的特征及直径、半径的关系必须在同一个圆或相等的圆中才存在。)
  (7)练习。
  (1)课本第58页的“做一做”:
  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说明理由。
  (2)填表
  (3)
  ①指出下边圆里的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直径并说说为什么。
  ②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直径是最()的一条线段。
  ③课本58页第三题,根据这个道理,请你找出下列圆的圆心和直径。
  3.学会用圆规画圆。
  (1)教师拿出一个圆规,提问:谁认识这个工具?(圆规)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
  (2)学生初步尝试画圆,请你用手中的圆规试着在纸上画一个圆,你是分几步画的?可4.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
  (3)谁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老师按照你说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一边画,一边归纳画圆的三个步骤:
  ①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什么?(半径)
  ②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提问: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就是什么?(圆心)
  ③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可以画出一个圆。
  5.提醒学生画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重心应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②两脚间的距离不准变。
  (4)请你按照上面的步骤,在作业本上再画一个圆。
  (5)用圆规画出半径为2厘米,4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6.半径和直径。
  (6)看看你在纸上画的这几个圆有什么不同之处?(这几个圆的位置不同,大小也不相同。)
  想一想: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圆的大小又与谁有关系?(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圆的半径决定的。)
  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小结:画圆时应先确定圆心,然后按照指定的半径长度为半径来画圆。圆的大小取决于半径的长短,与圆心的位置无关。
  7.判断:(PPT)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4)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8.选择题(PPT)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A.半径长度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B.圆外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
  A.直径B.线段C.射线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许多多实际问题:
  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把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这是为什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车轴应放在圆心的位置,这样,车轮滚动时,车轴才能保持与地面一样的距离,从而使车辆行驶平稳。)
  (四)布置作业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注重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的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过生活中圆的物体导入,使学生初步认识圆。复习以往的知识帮助学生区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和圆形。
  第二层次,学习新课的过程中,首先是请学生借助工具画圆,接着通过看一看、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最后,通过自己尝试着用圆规画圆,总结出方法,并与前面知识相联系,从而巩固了新知识。
  第三层次,课后小结解决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所谓教学定法,烦请老师们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增强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完善对乘除法运算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认识比以及百分数意义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和思考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能根据指定的可能性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探索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的基本性质,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猜想和验证,归纳和推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合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在本册数学书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
  2、能在理解体积含义及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现,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认识比和百分数增强数感。
  4、能应用在本册数学书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
  教改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5、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努力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得。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1122/

推荐访问: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