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小故事大全]党史小故事

来源:叙事作文 时间:2018-07-18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叙事作文】

党史小故事篇1:建党节的故事

  建党节是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后,在反动军阀政府的残暴统治之下,只能处于秘密状态,没有公开进行活动的环境。在大革命时期,党忙于国共合作、开展工农运动和支援北伐战争,没有条件对党的诞生进行纪念。
  七一建党节的由来
  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在延安的一大出席者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他们记得一大是1921年7月召开的,但记不清确切日期,又无档案资料可查。于是就把7月的第一天,作为象征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七一”作为党的生日,见诸于中央正式文件,那是在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的文件中提出:“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市望志路106号(现为兴业路七十六号)召开。参加大会的有13人: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广东的陈公博,口本东京的周佛海。另外,陈独秀当时在广州担任陈炯明的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未出席大会,但他委托包惠僧参加大会。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
  习xx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党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概括为三个“历史告诉我们”。第一个“历史告诉我们”,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个“历史告诉我们”,强调必须坚持党的事业、道路和战略;第三个“历史告诉我们”,强调永远不能忘记党的历史。这是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的三个理性认识。它给广大党史工作者提出了一项艰巨任务,就是要把这种理性的认识具体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说明党史人物和事件的来龙去脉,用历史自信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
  只有讲历史才能不忘初心
  习xx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95年前,中国人民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渴望是多么强烈,但前途又是多么渺茫。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大跨度的历史比较。
  对此,中国人民有切身的感受。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一八四○年的鸦x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先生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95年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集中体现于党领导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三个伟大的历史贡献。一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三大“历史贡献”,“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只有向广大党员讲好这段历史故事,才能使全党同志永远记住“走过的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
  只有向广大党员讲好这段历史故事,才能使全党同志永远保持建党时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从50多名党员的小团体,发展到今天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执政大党,靠的就是这种“奋斗精神”。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共产党人还应当永葆“奋斗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始终奋勇前行,力争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只有向广大党员讲好这段历史故事,才能使全党同志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有鉴于此,习xx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号召全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只有讲历史才能取信于人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给大家讲讲历史,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因为“理论”、“道路”、“制度”、“文化”所表示的东西,终究不过是从历史中得出的抽象,不过是从前期历史对后期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抽象出来的理性判断。习xx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因此只有回到历史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向广大民众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赢得更为广泛的政治认同,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是要坚持“必然”与“偶然”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进程由必然性支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历史主义原则,要求我们既要把握中共95年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揭示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又要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揭示中共历史中的“支流”、“个体”、“残骸”和“碎片”的独特价值。只有深刻认识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这种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曲折性。这对于我们全面地、联系地、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整个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要坚持“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曾明确表达历史主义的这一原则:“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钥匙,那是永远也达不到这个目的。”这一历史主义原则,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的“共性”与中国特色的“个性”统一起来,既不能抹杀民族历史的独特价值,掉进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也不能否定世界历史的普遍规律,陷入历史相对主义的泥潭。
  三是要坚持“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在历史研究中,结构分析和历史考察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马克思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强调考察历史“各种发展形式”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而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这一历史主义原则,要求我们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静态分析和动态考察统一起来,在“动态”中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在“静态”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过程性”。
  四是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行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也是历史主义坚持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把逻辑认识与历史事实统一起来,对党史上的一切理论、观点、概念和范畴都作历史的分析,而不能以逻辑主义的理论推理取代历史主义的现实研究,更不能以抽象的逻辑去人为地剪裁历史事实。在处理理论与史料的关系上,也不能用一般原理去套历史,把史料作为理论的注脚;而是用理论去分析史料,通过史料的分析,对历史事件或问题进行理论的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强调“论从史出”或“以论带史”均不可取,只有“史论结合”才能揭示出中共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
  总之,只有讲好历史才能做到历史自信。也只有做到历史自信,才能真正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才能更加有效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讲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
  习xx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这表明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还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写出历史的本然,又要实事求是地道出历史的所以然。对党的成就和经验能做到“写足”、“写够”,对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也能做到“写真”、“写实”。比如,1949年前党史上的三次“左”倾错误,1949年后党史中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均要以严肃的态度来书写,既不回避,也不渲染。只有这种处理历史问题的方式,才能让人觉得中国共产党史真实可信,中国共产党人可敬可亲。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邓小平同志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这一思想后来被概括为“三个有利于” ,其中“生产力”是基础,“人民利益”是目的。这使得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邓小平同志的相关论述,实际上为党史研究确立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它要求我们将之纳入党史研究对象和研究体系的表述中,并以之作为分析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
  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论的统一。这是中共历史学家之“史德”——“著书者之心术”也。在时下的历史研究中,之所以兴起“侵略有功”、“否定革命”、“党史诟病”、“人物重评”、“文明西来”之论调,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历史主义的态度不明,致使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对历史主义者来说,历史是一种“营养剂”,具有沟通过去与未来、个人与民族、生存与愿望的永恒力量。但对虚无主义者来说,历史是一种“劣质酒”,它麻醉人的精神,也毁伤了自己做人的形象。虚无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历史侵蚀,终究需要从历史上予以当头一棒。因为它不仅颠覆中华民族重新建立民族自信所依赖的历史观,也在解构这个民族的价值体系。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还必须将叙说“大事件”与分析“小细节”结合起来。如果不关注历史细节,不重视历史叙述的通俗化,仍停留在背景、事件、结论这种三段论的模式上,结果只能使历史变得苍白无力,使历史作品不忍卒读。这也给虚无主义者“解构”、“搞笑”、“戏说”历史提供了机会。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马克思学习。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曾发明一种讲故事的方法,即把历史事件千头万绪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来,并用现象的寓言性的东西来把握历史。这种叙事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以致在它发表33年以后,恩格斯仍感叹这一部“天才的著作”:“这幅图画描绘得如此精妙,以致后来每一次新的揭露,都只是提供出新的证据,证明这幅图画是多么忠实地反映了现实。”
  但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也绝非易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惯于以经济效益、实用价值来评判一门学科的价值和地位,以至于出现了取消或弱化历史教育的错误倾向。有鉴于此,习xx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党史小故事篇2:关于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引导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长征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长征故事:手榴弹壳--红军割舍不下的鱼水深情
  在全面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甘肃省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珍藏着两枚手榴弹壳,它见证了长征途中红军对当地群众割舍不下的鱼水深情。
  会宁县杨崖集乡陇西川村山清水秀,两面山上长满了树木,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山村。1935年9月下旬,从江西苏区出发长征的红一方面军曾从这里经过并停留数日。
  据当地的老人讲,红军刚进村时,因受反动派反动派宣传的影响,不明真相的村民们都躲进一个大堡子内,关闭了堡门。看到这一情况,红军并没有攻打堡子,而是在堡外同群众对话,宣传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从这里路过是北上抗日的……
  后来村民们打开了堡门,但为了不扰民,红军没有进入堡内,仍住在堡外。村民李万胜家就住着20多位红军,当时只有16岁的李万胜常常给红军战士烧火、做饭。
  据李万胜后来的回忆记录,这些红军战士吃饭、打水很有纪律,总是排队一个接着一个盛饭、舀水。晚上他和一名红军小战士居住在灶房旁的小屋内,小战士对李万胜说自己是一个通信兵,并给他讲了很多他不明白甚至都听不懂的道理和事情。李万胜还能清楚记得的是,当年那个小红军曾指给他看对面山上架设的线杆,告诉他发出“笃笃”声的是电台。
  会宁县文化文物出版局的马可房介绍,当年10月2日,主力红军从甘肃省通渭县来到陇西川,第二天红军战士全部离开陇西川东去界石铺。和他同住一屋的小通信兵临走时,送给李万胜两枚手榴弹壳留作纪念。
  他说,红军离去后李万胜因曾给红军烧水做饭,遭到地方豪绅的迫害,但他一直保存着这两枚手榴弹壳。198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和会宁会师50周年时,会宁县文化局组织人员进行文物征集活动,李万胜老人将这两枚手榴弹壳无偿捐赠给了纪念馆。
  长征故事:红军的一员虎将谢嵩
  谢嵩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虎将。又名谢晓云。1903年生于湖南邵阳上车桥(今属邵东)。1924年入湘军当兵。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特务大队大队长,红7军19师55团团长,江西军区赣县模范团团长,红3军团4师12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大洋嶂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部队与十倍于己之敌展开殊死拼杀,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战后,红3军团政治部授予12团5连“以少胜多、顽强防御模范红五连”的锦旗。谢嵩作战勇敢,指挥机敏果断,处处身先士卒,在战斗中曾5次负伤。1934年8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他三等红星奖章。
  同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为了调动敌人兵力,减少中央红军北上的阻力,谢嵩奉命率12团向广东方向进发。待主力部队安全转移、达到诱敌目的之后,他又率部巧妙地甩掉敌人,迅速赶上了主力部队。长征途中多次率部担负主攻任务,渡赤水河,占娄山关,屡建战功。到陕北后,任陕甘省军事部参谋长,参与组建红29军的工作,先后任红29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代军长、军长,率部坚持陕北地区的军事斗争,配合东征、西征等战役,胜利完成了任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赞扬。
  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派到山西,任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武装部作战科科长,游击第1路纵队司令员。1937年底,在赴延安汇报工作途中因车祸负重伤,翌年初在陕西绥德牺牲,时年35岁。
  长征故事:422名营以上干部牺牲在长征路上
  从《伟大壮举 光辉历程

党史小故事篇3:南昌八一起义小故事

  每年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建军节是我国的重大红军纪念日。
  八一南昌起义的故事?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国x党称南昌暴x、南昌兵变,指1927年8月1日,中国江西南昌,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x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贺龙领导——贺龙在事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当中还有第20 军的苏联军事顾问库马宁。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承孙中山的武昌革命起义,中共联合国x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x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历史背景
  1927年3月,国x党在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x石集团不合作,所谓“宁汉分裂”。江西南昌则在武汉和南京之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 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x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x党在7月亦决定“清党”,即七一五事变。一方面解聘共产国际中国代表鲍罗廷的顾问职务,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
  起义过程
  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第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 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 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 义,1927年8月2日到达南昌集中。
  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x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x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x石、汪精卫 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新旧军阀的斗争决心。8月1日上午,召开了有国x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 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x党革命委员会,推举邓演达、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吴玉章、贺龙、林祖涵(伯渠)、叶挺、周恩来、张国焘、李立 三、恽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25人为委员。革命委员会任命吴玉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参谋团,作为军事指挥机关,刘伯 承为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并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所属第11军 (辖第24、第25、第10师),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0军(辖第1、第2师),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9军,朱德任副军长、朱克靖 任党代表。全军共2万余人。
  1927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众数万人集会,庆祝南昌起义的伟大胜利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会后各界青年踊跃参军,仅报名的学生就有数百人。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1927年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指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 南下,计划经瑞金、寻邬(今寻乌县)进入广东省,先攻占东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外援,尔后再攻取广州。起义军进至进贤县时,第10师师长蔡廷锴驱逐 在该师工作的共产党员,率部折向赣东北,脱离起义军。由于起义军撤离南昌比较仓促,部队未经整顿,加上酷暑远征,部队减员较多,7日到达临川时,总兵力约 1.3万人。
  起义军在临川休息3天,继续南进。1927年8月25日,先头到达瑞金县壬田以北地区。这时,驻广东的国x党军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调钱大钧 部9000人,由赣州进至会昌、瑞金地区,并以一部前出至壬田,阻止起义军南下;调黄绍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51106/

推荐访问:党史小故事大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