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词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5-29 11:08:31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曹操观沧海篇(1):曹操《观沧海》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曹操观沧海篇(2):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赏析


  《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作者北征乌桓胜利时。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包括《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作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观沧海
  朝代:魏晋  作者: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 :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曹操观沧海篇(3):观沧海 曹操译文及解说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60793/

推荐访问:曹操诗词观沧海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