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庶的意思]富庶的读音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5-29 11:08:11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1) [富庶的读音]刘长卿的读音


   刘长卿是唐代比较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五言诗,受到了历代诗歌评论者的重视和赞扬。下面是刘长卿的介绍,欢迎阅读。
  【刘长卿读音问题】
  刘长卿为中唐诗人,其诗清幽淡远,卓然成家。所作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简练之笔勾勒一幅寒山夜宿图,旅客跋涉之艰辛不言而喻,可谓以情入画,故传诵一时①。但是,对于这样一位著名诗人,他的名字却常常被误读。
  此前已有学者就今人习读刘长卿为Líu Chángqīng提出异议,其中以方欣欣所论较为中肯[1],她的论据主要有两个:
  第一,古人名与字存在联系。刘长卿字文房,“文房”与“文章”有关,故其名“长卿”当源于司马相如(字长卿)。司马相如之取名又源于蔺相如,蔺相如曾为赵国上卿,即众卿之长,故“长卿”之“长”当读为zhǎng。
  第二,声韵学角度。1、古人之注音。杜甫诗集中“长卿”共出现六次,皆指司马相如。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于“长”之注音为:“丁丈切”三次、“子两切”三次。两种反切读音均读为上声zhǎng。2、诗歌格律要求。王维五律《送严秀才还蜀》尾联“献赋何时至,明君忆长卿”,苏轼七律《次韵刘贡父叔侄扈驾》首联“玉堂孤坐不胜清,长羡邹枚接长卿”,从格律要求看“长”字均应读为仄声。
  观方氏所论,尚有可资完善之处。首先,关于刘长卿之取名与司马相如之关系,该文所论尚不充分。其次,所引清人注音,仅代表仇氏个人观点,不能以之作为定论。再次,以诗歌格律分析读音尚失于简略,况“长”之仄读也不限于一种。基于此,本文拟论证如下。
  由于“刘”、“卿”从唐至今只有一个读音,所以讨论“刘长卿”读音的关键在于明确多音字“长”的读音。“长”的字音,据反映中古语音系统的《广韵》记载,有三种:1、直良切(用现代汉语拼音表示为cháng);2、知丈切(zhǎng);3、直亮切(zhàng)。作第三种读音时,“长”有“多余、剩余”之意,如词语“冗长”、“身无长物”中的“长”皆读为zhàng,今人习读作cháng,已失原意。
  从语义上考虑,“刘长卿”中“长”之字音可以排除第三种,这样就剩下阳平和上声二读。按照中古声调的分类,阳平属平声,上声为仄声。众所周知,诗歌在唐代逐渐格律化,形成“近体诗”,讲究字声的平仄搭配,所以“长”字读音的平仄二元化,为我们利用近体诗“平仄律”进行分析提供了条件。
  刘长卿集中有《酬包谏议佶见寄之作》一诗,云:“高文不可和,空愧学相如”。此两句为谦辞,诗人的意思是:自己取名长卿,是因为追慕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字长卿),但令人惭愧的是自己却没有继承司马相如的才学,以至于不能与包佶相唱和。据此,解决刘长卿的读音在于明确司马长卿的读音。
  【诗人生平】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
  【作品一览】
  刘长卿作品有集,称《刘随州集》,《唐诗汇评》称10卷,《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11卷。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
  《全唐诗》收刘长卿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评价影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刘长卿)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故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如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

(2) [富庶的读音]王勃《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引导语:王勃的《滕王阁序》这首诗的第二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来学习王勃《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王勃《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
  (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安排课前预习,试着披文入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3)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明标
  步骤1:导入——投影楹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人物,各有千秋”
  步骤2:此联就赞美了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诗人王勃针对滕王阁写有《滕王阁诗》和《滕王阁序》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历代屡有兴废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诗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最著名
  明标: 介绍滕王阁,介绍王勃及写作背景,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初步感知骈文的特点、感悟王勃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学生展示
  指导诵读并体会文体特点
  ①播放孙道临诵读短片
  ②体味诵读节奏
  完成方式:学生A组齐读第2段,B组齐读第2段
  发现并总结朗读规律: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③体味文体特征
  ④诵读实践巩固学生齐读
  ⑤明确重要字词
  

(3) [富庶的读音]《滕王阁序》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记得“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编写过一部书,名字是《我爱背诵》。它主要强调背诵是英语学习的真功夫。其实,这种方法沿袭了我们古人学习汉语的传统方法的精华。明代有一个文人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五人墓碑记》,作者是谁呢?(生:张溥)张溥年轻时非常勤奋好学,每读一本书,必须亲自抄录,抄好了就背诵,背了之后就烧掉,然后再背,再抄,再烧,如此反复七遍才罢手。所以,他给自己的书房起了很恰当的名字“七录斋”。而在当代,已故作家巴金,还有河南作家李准,年轻时都背诵了《古文观止》,这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古文基础,一生受益无穷。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背诵,“背”是一字不错、一字不漏、一字不添地把课文准确地记住,“诵”则是把你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学习《滕王阁序》也离不开这两个字——背诵。这节课我们争取把第二、三自然段背诵下来,有信心吗?(学生小声:有)我可是对你们充满信心的哦。
  背诵第二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生1:(读第二自然段)
  师:刚才有两个字没读准,谁听出来了?
  生2:“潦”读l?o,“崇阿”的“阿”读ē.
  师:大家齐读,努力记住每一句话。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书都合起来,回答老师问题(生合书)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3:滕王阁周围的风光
  师:可以再具体一些吗?这一段文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生3:交代了时间、地点、景物
  师:谁记得时间?
  生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师:“三秋”是什么时候?
  生4:秋天的第三个月,就是九月。
  师:三秋时节在这里呈现了一派怎样的风光?
  生5: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师:哦。暮山,那么时间是在傍晚了。你能把这两句用自己的话处理一下吗?
  生5:(沉吟)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师:很流畅,很优美。王勃到滕王阁上看风景,是步行呢还是——
  生6:俨骖fe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师:“阿”是什么意思?
  生6:丘陵。
  师:对。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陶潜的诗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其中的山阿就是山陵的意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说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鲁迅的引用是为了寄托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王勃把滕王阁的创建者滕王李元婴称为什么呢?
  生7:帝子,天人。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师:初到这里,王勃就对滕王阁周围的雄伟气势叹为观止,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8: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生9: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师:听起来就很优美,你们能用自己的话作个诗意的表达吗?
  生8: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
  生9: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师:精彩。在背诵课文时,我们既要准确的记住原文,还要从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等四个方面来运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刚才同学们在这方面还有些欠缺,希望在第三自然段中得到改进。好吗?
  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全班来读第三自然段(生读)
  师:这一段有几个难写的字,大家把书合上,在桌子上写一下,谁愿意上来在黑板上写?
  生10:(板书“甍”、“鹜”、“蠡”)
  师:字如其人呀。人跟字一样娟秀。(生笑)字好比一个人的名片,大家可要改善自己的名片哟。好,这一部分能记住吗?
  生:(摇头)
  师:内容有点长,不容易记住,我们背诵课文,切忌太多求全,最有效的方法是把长段分成几个小节,分开来记忆。那么这一段分成几部分呢?
  生11:两部分。第一部分到“青雀黄龙之舳”。后面则为第二部分。
  师:就按你说的,我们先来记住第一部分,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把书合上,开头第一句是什么?
  生12:披绣闼,俯雕甍。
  师:“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仅用两个三字短句表达式了一种登上滕王阁的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所以读起来语速语调要怎样。
  生:轻快。
  师:对。来到滕王阁,登高远眺,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13: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师:没断好句。来,跟我读: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生:(跟读)
  师:这两句什么意思呢?
  生14: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
  师:这是自然之景,有没有人文景象?
  生:有。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师:“闾阎”什么意思呢。
  生:房子。
  师:原指平民居住的地区,后来也泛指平民百姓。这里描写了人烟之盛,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的气象。该怎么读呢?
  生15:(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16:(摇头)语速应缓慢一些,语气应从容一点。(读)
  生:(鼓掌)
  师:接下来的句子还记得吗?如果不记得,可以打开书看看。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60771/

推荐访问:富庶的意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