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化学性质视频]氯气的化学性质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5-22 10:32:40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氯气的化学性质一: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观察的化学现象及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实验;对反应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给予肯定。
  【指导实验】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做下面的三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应;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应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应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应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追问】分别讨论三组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应。
  【练习】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和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应呢?前面已经通过实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考并讨论、猜想。
  回答: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习: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练习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应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减少,反应向右进行。把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习】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①能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为例分析。
  领悟。
  模仿。
  板书练习: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现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行的反应,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行的一类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凡是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①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②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盐酸跟Na2CO3、K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回答是否准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应。
  分析离子反应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应写出离子方
  H2O请讨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设问】请写出实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吗?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习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习
  一、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应
  2.铁跟稀盐酸的反应
  二、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实验室制氯气: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回答: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回答: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应物都是固态,反应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讨论后回答:
  在无水参与的情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习: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应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应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及时反馈,进行调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揭示反应的实质。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还原反应,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Cu2++2OH-=Cu(OH)2↓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表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判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 2.(B)、(D)
  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氯气的化学性质二:初中化学教案与问题归纳:《分子和原子》

  【指导思想】从宏观物质间的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就得了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并通过微观粒子在变化中的种类和个数的变化情况,真实的认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要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直观形象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抽象的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过渡,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和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特点:设置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形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
  本节授课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儿单元“水和溶液”课题三“分子和原子”,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前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物质间的反应从微观的角度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但都是从宏观角度感受化学,但还不清楚或认识不到物质之间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要将宏观的物质间反应归因于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尤其是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反应入手、以客观存在的微观粒子图片等说明粒子的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讲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认识物质间反应的本质。做到实例举证、客观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微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为什么会减少?温度升高,减少的越快?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放在通风处或阳光下干得更快?
  3、走近花园处,为何能远远闻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为什么不见了?水为什么能变甜?
  5、为什么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6、为什么把品红溶液放到水中能扩散?
  【教师讲述】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以此来解释上述现象。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早已证明,物质确实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真实的观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幻灯展示并讲解】图3-6、图3-7是苯分子结构和移动原子后形成的“中国”二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了。
  分子的性质:
  【教师举例讲述】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如果中国13亿人数1滴水中的水分子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需要300万年)
  (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10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则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则需55万年)
  【教师归纳】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与探究】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浓氨水,有怎样的现象?
  2、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酚酞和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则有什么现象?
  【教师归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①氨气在空气中扩散
  ②糖的溶解
  ③闻到花香、酒味
  ④樟脑丸的逐渐减少
  ⑤湿衣服晾干
  【教师举例讲述】①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
  ②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毫升
  ③热胀冷缩
  【教师归纳】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个H2O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开讨论】①从分子的角度,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何不同?
  ②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①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② 品红溶解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它们的化学性
  质也没有变;
  ③ 物质“三态”变化
  【归纳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讨论】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① 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
  化学性质;
  ②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
  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
  【归纳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归纳总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水电解动画演示
  氢气和氯气反应动画演示
  【教师讲述】所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个数不一定变。
  【提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呢?
  【讨论总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举例说明】①水电解时,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氧分子;
  ②H2在Cl2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氯气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个氢原子和每一个氯原子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学生讨论】 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
  【讨论总结】氧化铝通电时,氧化铝分子分解成了铝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气分子,许多铝原子聚积到一起成金属铝。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终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归纳总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学反应实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隔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变化中的情况: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数目不一定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物质、分子、 原子与分子的联系: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氯气的化学性质三:氯气说课稿优秀范例

  篇一:氯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活泼的主族元素,也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化工生产中很重要的元素,了解氯元素的性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卤族元素的性质,从而与其他系列元素性质比较来归纳元素周期律。
  氯气(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了解不多,只学习了氧元素的性质,而在高一前一段内容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和一种非金属-硅的性质,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浅层的元素性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归纳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以及次氯酸的一些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材料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制备好的氯气、氯水、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试管、导管、PH试纸、蒸馏水、盐酸等。
  五、教学方式及手段选择
  1、问题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3、启发式教学
  总之,通过巧妙设疑、启发讲授、知识回顾、归纳总结、实验探究、讨论总结、指导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六、教学过程
  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氯气发生泄漏,15万名群众被疏散,事故一度使举国震惊,谈“氯”色变。
  贮存液氯的钢瓶发生了泄漏,旁边的工人首先看到一股浓浓的黄绿色气体逸出,接着闻到一股刺激性味,然后被毒倒了。
  消防官兵得到信息后,迅速将中毒人员转移至地势较高处等待救护车,同时将周围的群众往高处疏散。
  然后在周围50米处筑起了“水墙”以降低空气中氯气的浓度。
  并将液氯钢瓶扔进了投放了大量烧碱的水坑内。
  3、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巧设实验,层层 推进
  (1)氯气物理性质:可通过展示实物以及让学生观察提供的新闻图片所获得的信息来认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氯气化学性质:
  (a)与金属(Cu、Na、Fe等)反应
  紧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先分析氯气的强氧化性,再分析不同金属与氯气反应产物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
  氯气与金属反应时一般都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
  (b)与典型非金属H2的反应
  观察实验视频,探究H2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初中所学的燃烧一定要O2中反应,对比现在H2的燃烧,能讨论给出燃烧一个更加科学的定义吗?
  (c)与H2O的反应
  [教学设计3]
  在事故现场,消防人员筑起了水墙,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氯气能与水反应吗?氯气溶于水后有什么用途呢?
  [实验探究1]
  学生动手实验:把蒸馏水、盐酸、新制的氯水分别滴在黄色的pH试纸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作概括。
  学生总结现象:蒸馏水不能使黄色的pH试纸褪色、盐酸能使黄色的pH试纸变红色、新制的氯水滴在pH试纸上中间褪色,边缘变红色。
  《讨论》:①氯气中没有氢离子,水又不能使pH试纸变红色,为什么边缘显红色呢?(学生联想预测出:氯气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而生成了酸性物质 )
  ②但是为什么中间又褪色了呢?(学生分析是不是因为氯气也有氧化性,把色素氧化了呢?为了验证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
  [实验探究2]
  学生动手实验:往氯气的集气瓶中同时放入干燥的有色布条或试纸和潮湿的有色布条或试纸,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作概括。
  学生总结现象:干燥的有色布条或试纸不褪色;而潮湿的有色布条或试纸却褪色了。 《结论》
  氯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酸和强氧化性物质——次氯酸,它具有漂白作用。学生书写推出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开展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多媒体
  Cl2+H2O ==== HCl+HClO
  2HClO ====2HCl+O2↑
  介绍次氯酸的一些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漂白性学生讨论交流: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成份的区别。强调师生参与、生生参与。从而巩固次氯酸的不稳定性。
  六、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1. 如果遇到开头一幕氯气泄露事故时,你将采用下列那种措施比较好
  A.使用湿毛巾捂住鼻口
  B.使用浸有氢氧化钠的毛巾捂住鼻口
  C.使用浸有碳酸氢钠的毛巾捂住鼻口
  D.使用干毛巾捂住鼻口
  2、饲养金鱼所用的自来水(经氯气消毒)需经日晒或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注入鱼缸,其目的是( )
  A、提高水温,有利于金鱼生长
  B、利用紫外线杀灭水中的细菌
  C、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
  D、除去溶于水中的Cl2,并促使次氯酸分解,以利金鱼存活
  3、[意图]课堂练习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把握重难点,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作业布置》
  1.思考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酸是盐酸?氯气与碱的反应可不可以先看成是与碱液中的水反应呢?
  2.写一篇化学小文章“我对氯气的认识”。
  [意图]启发学生联想推测,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为下节课的内容铺垫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与技能。布置如上作业,既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情感体验,又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七、板书设计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
  ①与金属反应(如Na,Cu,Fe等)
  ②与非金属反应(如H2,P等)
  ③与水的反应 Cl2+H2O=HCl+HClO
  次氯酸性质:a、弱酸性
  b、不稳定性 2HClO==2HCl+O2
  c、强氧化性,可以漂白。
  篇二:氯气的性质说课稿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氯气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二次系统学习的元素化合物,本节内容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为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氯气不仅是卤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也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与之相关联的还有常见气体发生装置与原理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对高中第一次认识的物质有很强的好奇心,有积极主动学习的动机;第一专题学习的实验方案设计,也为探究氯气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动手能力不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还有缺乏,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学习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氯气的化学
  性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
  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形成
  化学操作的基本技能,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
  物质的重要途径 。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氯气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增强生对化学、科技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氯水的成分
  四、设计思想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中,强调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能体系,提高自身化学素养,为学生终身的化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课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性质,同时注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科学实验,归纳总结。 教学主要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多媒体展示和教师讲述等教学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探究、分析归纳等综合性启发式教学方法去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84消毒液和漂白粉的成分引入
  (2)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氯气样品(色、态、味)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大于空气、可溶于水,有毒的、易液化气体。
  (3)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
  结构
  分析预测实验探究验证解释与结论
  氯原子的结构
  分析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启发学生通过原子结构特点,推导氯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4)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1、演示: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钠在氯气中燃烧
  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掌握:氯气与铁等金属反应
  3Cl2+2Fe=2FeCl3
  2、播放视频: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②氢气与氯气混合后点燃。 掌握:氯气与氢气等非金属反应
  Cl2+H2=2HCl
  3、交流与讨论:通过铁、氢气分别能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有何新的认识? 了解: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过渡】设置情景
  某化工厂出现氯气泄漏,工作人员对环境喷洒何种物质 ,这是为什么?
  4、交流与讨论:氯气溶于水有无化学反应发生?假如有,生成物可能是什么?氯水中有哪些微粒? 做出推理才知道该用什么实验来验证推理。而非照本宣科。
  5.活动与探究
  分组实验
  ①取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②取2mL的新制氯水于试管,先加AgNO3,再滴加稀硝酸。
  ③两位学生上台,将干燥的有色纸条和湿润的有色纸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 学生自己发现:
  ①氯水有酸性和漂白性
  ②氯水中含有氯离子
  ③氯水有漂白性
  Cl2没有漂白性
  潮湿的Cl2有漂白性
  学生从实验中得出氯水的成分,结合课本信息提示,掌握次氯酸的性质。 HClO的性质
  a弱酸性
  b不稳定性,易分解
  C 漂白性可使染料和有机物质褪色,能杀死水中的细菌
  4、与碱反应
  由上述认识,最后得出84消毒液和漂白粉制取原理
  5、氯气的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从课本及生活实际得出氯气的用途如:自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
  学以致用:
  一旦氯气泄露,如果你是专家组成员,如何制定应急预案?
  1、 应立即拨打119、110,通知有关单位
  2、要有统一的指挥领导,封锁现场,处理事故源,
  3、应向上风、高地区转移,
  4、并用湿毛巾护住口鼻;
  5、可适当地使用钙剂、维生素C和脱水剂;
  6、消防人员采用消防用水与碱液水幕进行稀释,
  7、患者应及时送到大医院或有职业病科的医疗
  8、要做好新闻报道和卫生宣传工作,以安定人心 保持社会稳定。
  贯彻安全活动教育,知识应用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育。
  篇三:氯气的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二节 氯气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6大知识模块之一。本节之前学生虽然对氯气的制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节内容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次系统地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学生在此节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同时本节教学也为后面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有两大特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设置思想:①、注重实验教学,体现化学学科特点: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本节教材共编入了3个观察与思考实验,3个活动和探究实验和一个花朵被漂白的对照实验,这些实验将给学生以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体现新课标的课程思想:传统的教材在描述某一物质的性质时,都是将其各种性质一目了然的分门别类的列出,而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形式。而是利用3个观察与思考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分类总结出有关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实验安排上面也一改传统教材的编排方式,将很多以前的教师演示实验以学生活动与探究的形式出现,这将更加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体现了在教与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新课程思想。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2、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以氯原子的结构特点作为切入点,认识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的本质
  3、能运用次氯酸的性质解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问题讨论,掌握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的原因,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利用氯气的毒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氯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氯气性质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水的主要成分。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学法指导
  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课
  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课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卤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说明与学习碱金属相似,我们也先学习其代表“人物”——氯气,从而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展示一瓶氯气,向瓶中加入1/5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并穿插史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伊普雷战役中,德军5分钟释放了180吨氯气,致使15000人中毒,1/3人死亡,而这样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氯气部队就是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哈伯指导下建立的,他把自己的天才贡献给了法西斯。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氯气毒性的认识,而且适时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由此再演示和介绍正确闻氯气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引出对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索。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三个演示实验①钠在氯气中燃烧②铁在氯气中燃烧③铜在氯气中燃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例如,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一面演示,一面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积极动脑。一面灼热铜丝,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呢?(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必须灼热活化铜,使其达到燃点)灼热的铜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反应后立即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棕黄色的烟是什么物质?(氯化铜晶体颗粒)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明电子转移。又设问: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为什么能够跟氯气剧烈反应?(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得出氯是非常活泼的非金属的结论)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观察到什么现象?(氯化铜溶于水,溶液变绿色——说明氯化铜易溶,氯化铜溶液颜色为绿色)教师进一步加水,稀释溶液,溶液变蓝。提醒学生浓度不同时溶液的颜色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点上,强调条件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设疑,氯气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性质
  (2)与非金属的反应
  除了做好书上的氢气与氯气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外,补充红磷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氯气比氢气和磷的非金属性更强。适时地让学生讨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引导学生比较铁、硫、碳等在氧气中燃烧,以及铜、钠、氢气等在氯气中的燃烧,找出共同的特点并由此推出“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在此不仅发展了燃烧的概念,而且渗透了“真理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大多学生知道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养鱼这一生活常识,那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性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氯气与水的反应。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用实验探究法来突破。 设问: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其产物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请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先实验氯水的酸碱性。用滴管吸取上面试验中得到的氯水,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1~2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学生联想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很容易提出硝酸银溶液,经实验确有盐酸生成。教师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使指示剂褪色了,还是生成了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使指示剂褪色了?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归纳出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氯气的集气
  瓶里、盐酸溶液里、上面实验得到的氯水里。前两者颜色不褪,后者颜色马上褪。即氯分子、盐酸没有漂白作用,惟独氯水有漂白作用。
  既然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那么氯水里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教师根据上面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原理可以引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12+H2O=HCl+HClO
  至此,学生对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氯水里不仅有未反应的氯单质,还有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教师出示久置光照分解的氯水证明这些溶液只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没有漂白作用。结合教材中演示实验,学生就能认识次氯酸不稳定,引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反应。
  2HClO = 2HCl+O2
  教师向装满氯气的瓶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经振荡,黄绿色立即褪净。由此过渡到氯气与碱的反应。
  (4)与碱的反应
  重点分析氯气与NaOH、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离子角度分析反应,不仅巩固第一章所学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氯气化学性质的理解。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些实验演示及分析讨论,学生已对氯气的性质有了一个生动而鲜明的印象。这时再引导他们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去认识氯气化学性质所以活泼的原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归纳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典型的非金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1、氯气是黄绿色由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2、氯气可溶于水,氯水呈浅黄绿色
  3、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3、与水反应
  4、与碱反应
  三、漂白粉的制取
  篇四:高一化学 氯气 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氯气选自高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这一课题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氯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氯离子的检验
  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
  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
  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二、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多媒体演示, 采用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基础差别大,不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
  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培养强化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能力
  1.教学手段(多媒体)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
  所以,在本课题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作为这个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很多,装置也比较复杂,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亲自演示所有实验,很费时间也难以保证所有同学都看得清楚,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把本节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动画、图片和视频等,
  精简实验时间,让现象更加清楚明显,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由现象得出结论,开拓思路,勇于创新,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
  卤素包括F、Cl、Br、I、At五种元素
  今天我们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氯元素它的单质氯气
  (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物氯气归纳出氯气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氯气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小结并板书
  (强调):氯气是有毒的
  请同学思考闻氯气的正确方法并上台演示
  )
  (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
  啥像“猪嘴”?
  (使用多媒体讲述):伊普雷战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弹(180吨液态氯气)
  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造成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
  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
  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
  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
  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过渡):氯气是有毒的,那么如何防毒呢?只有了解了氯气的性质,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
  气的化学性质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氯
  (引言):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引言)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
  这个问题
  【多媒体演示实验】氯气与铜的反应(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CuCl2溶于水,同学们可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
  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大时,溶液呈绿色,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小时,溶液呈蓝色
  (多媒体显示练习)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
  请同学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投影展示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
  篇五:氯气的性质-说课稿
  氯气的性质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第二节《氯气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学法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 地位与作用: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6大知识模块之一。本节之前学生虽然对氯气的制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节内容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次系统地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学生在此节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同时本节教学也为后面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中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了解过有关氯气的知识,加之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含氯的化合物,因此学生有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很好的展开课程,但实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以氯原子的结构特点作为切入点,认识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的本质;
  能运用次氯酸的性质解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通过问题讨论,掌握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的原因,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利用氯气的毒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氯气性质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水的主要成分。
  二、学法分析
  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三、教法分析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课
  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课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卤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
  结构特点,说明与学习碱金属相似,我们也先学习其代表“人物”——氯气,从而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展示一瓶氯气,向瓶中加入1/5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并穿插史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伊普雷战役中,德军5分钟释放了180吨氯气,致使15000人中毒,1/3人死亡,而这样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氯气部队就是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哈伯指导下建立的,他把自己的天才贡献给了法西斯。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氯气毒性的认识,而且适时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由此再演示和介绍正确闻氯气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出对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索。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三个演示实验①钠在氯气中燃烧②铁在氯气中燃烧③铜在氯气中燃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例如,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一面演示,一面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积极动脑。一面灼热铜丝,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呢?(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必须灼热活化铜,使其达到燃点)灼热的铜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反应后立即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棕黄色的烟是什么物质?(氯化铜晶体颗粒)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明电子转移。又设问: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为什么能够跟氯气剧烈反应?(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得出氯是非常活泼的非金属的结论)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观察到什么现象?(氯化铜溶于水,溶液变绿色——
  说明氯化铜易溶,氯化铜溶液颜色为绿色)教师进一步加水,稀释溶液,溶液变蓝。提醒学生浓度不同时溶液的颜色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点上,强调条件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设疑,氯气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性质。
  (2)与非金属的反应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现象是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产生。反应生成的氯化氢气体,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呈现雾状。让学生书写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是氢气与氯气混合,在强光下,会迅速化合而爆炸。因此,工业制盐酸,是用点燃的方法来制备。适时地让学生讨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引导学生比较铁、硫、碳等在氧气中燃烧,以及铜、钠、氢气等在氯气中的燃烧,找出共同的特点并由此推出“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在此不仅发展了燃烧的概念,而且渗透了“真理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大多学生知道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养鱼这一生活常识,那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性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氯气与水的反应。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用实验探究法来突破。
  设问: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其产物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请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先实验氯水的酸碱性。用滴管吸取上面试验中得到的氯水,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1~2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学生联想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很容易提出硝酸银溶液,经实验确有盐酸生成。教师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使指示剂褪色了,还是生成了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使指示剂褪色了?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归纳出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氯气的集气瓶里、盐酸溶液里、上面实验得到的氯水里。前两者颜色不褪,后者颜色马上褪。即氯分子、盐酸没有漂白作用,惟独氯水有漂白作用。
  既然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那么氯水里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教师根据上面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原理可以引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12+H2O=HCl+HClO
  至此,学生对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氯水里不仅有未反应的氯单质,还有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教师出示久置光照分解的氯水证明这些溶液只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没有漂白作用。结合教材中演示实验,学生就能认识次氯酸不稳定,引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反应。
  2HClO = 2HCl+O2
  教师向装满氯气的瓶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经振荡,黄绿色立即褪净。由此过渡到氯气与碱的反应。
  (4)与碱的反应
  重点分析氯气与NaOH、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离子角度分析反应,分析漂白粉的制作原理和成分。不仅巩固第一章所学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氯气化学性质的理解。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些实验演示及分析讨论,学生已对氯气的性质有了一个生动而鲜明的印象。这时再引导他们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去认识氯气化学性质所以活泼的原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归纳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典型的非金属。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能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等反应。
  (五)课堂练习:
  1、某氯碱厂不慎将大量氯气逸出到周围空间,此时可用浸有一定浓度某物质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下列最适宜采用的物质是
  A NaOH B NaCl C Na2CO3 D KBr
  2、.氯气是有毒的,曾被法西斯制成毒气弹用于侵略战争;当这种毒气弹顺风爆炸时,通常可采用的防御办法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4246/

推荐访问:氯气的化学性质视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