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5-29 15:54:59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篇(一):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导教学和教育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指导性和研究性等特点。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 教材内容概要: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含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共约32课时,再加上弹性内容和复习检测约20课时,本学期授课时间约为52课时。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本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3、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三、主要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放大镜、绿豆种子、塑料种植盒(杯)、塑料调羹、纸巾、水桶、滴管、大头针或剪刀,蚯蚓、土壤、长方形木盒或塑料盒。
  做生态瓶的容器(每组一个,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沙子和小石子、小铲、漏网等工具,大玻璃水箱(每班一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
  2、第二单元“光”:
  手电筒、小长方体、纸屏,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空心弯管和直管,小镜子、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
  小镜子、凹面镜、凸透镜,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纸袋,温度计。
  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短一点的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
  3、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风景照片、中国和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 小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石膏粉、豌豆种子、小碗或盘子,塑料瓶、碎砖块。 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牙签、放大镜、去掉上半部的饮料瓶。
  小铲子、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盖的土和无植物覆盖的土、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大盘子、建造家园房屋的材料。
  4、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小车及配件一套(包括装配气球小车的车架附件)。
  小钩、铁垫圈,车轴套、橡皮筋圈。
  气球、气球喷嘴、连接小车部件的螺丝钉、安装小车用的螺丝刀、纸盒子(装钩码用,在桌面测摩擦力也用这个盒子)、胶带(粘小车轮子用)。
  测力计、钩码,做“滚珠轴承”的玻璃珠、瓶盖。
  四、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五、实验安排
  1、 制作生态瓶 分组
  2、 温度对岩石的作用 演示
  3、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分组
  4、 灼烧土壤 演示
  5、 制作潜望镜 分组
  6、 加热土壤浸出液 演示
  7、 降雨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演示
  8、 搜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演示
  9、 拉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演示

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篇(二):五年级上科学《齿轮》课件

  教材简析:
  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泡沫板、刀子、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观点: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研究的主要专题是“探究如何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知识与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手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观点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落实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并在活动过程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着力引导学生“从问题引入到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探究自行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结论之后,再通过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对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产生新问题,并能够持续进行新问题的探究,将探究活动不断进行下去。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先猜测齿轮的作用,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齿轮的应用。最后,通过“设想一个正常工作的机械钟表中至少要有几个齿轮?”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知道是什么吗?
  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
  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见过齿轮,对齿轮的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尽管不全面,也不够准确,但这样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对齿轮这一事物的思考,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
  二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孩子们最喜欢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自体验做齿轮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发现齿轮的特点,为齿轮作用的探究过程提供最直按的经验
  2、学生动手做齿轮。
  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 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学生制作的小齿轮普遍存在不够圆、齿不均匀,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邻的两个齿轮不能互相咬合,个别同学还会存在固定齿轮时轴没有插在圆心上的问题,同时呈现用于做齿轮的材料也不够坚硬与结实等一系列问题。目的是通过此交流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意识到制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会影响齿轮的正常工作。同时体会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
  “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3、汇报研究发现。  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
  (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这一问题,学生的意见可能各不相同,教师不给予肯定与否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回答中互相启发,碰撞思维的火花。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将学生探究出的齿轮的作用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加深学生对齿轮的作用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培养学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

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篇(三):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

  科学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背后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下是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欢迎阅读。
  《科学是……》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案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案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五、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动物植物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比较,找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了解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通过比较人与动植物的相同与不同,将人融入自然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可供观察的动植物图片。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植物、动物的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这些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这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开来,完成现阶段对“生物”这一概念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借助集合图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对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体会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板书课题)
  一、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1、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
  把你比较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二、讨论并汇报。
  1、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兔子:能运动、要吃青菜和萝卜、全身长毛、耳朵特别长、……
  萝卜:不能运动、生长需要土壤、有根和叶子两部分组成、叶子是绿色的……
  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它们都能长大,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都需要养份……
  三、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组的意见填写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漂亮。
  人与黑猩猩的
  相似之处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处
  吃东西 人会制造东西
  生孩子 人会说话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会爬树
  …… ……
  学生讨论,充分表达各小组意见,班级集体交流后,把记录纸上要求的内容填完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比较了动物和植物之间如兔子和萝卜的不同和相同,虽然兔子是吃萝卜的,但兔子和萝卜间还是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另外我们还比较了动物和人的区别,发现我们人类和动物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物体,也需要水分和空气以及食物才能长大。那么,植物、动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观察并记录
  观察教材第22页中的两幅图,说一说,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有: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小结
  动物、植物和人的众多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四、拓展
  根据教材第22页的插图,各种各样的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圈图来表示。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体——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笔
  铅笔
  钢笔 物体
  自动铅笔
  生物 非生物
  圆珠笔
  《生命离不开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活动建议: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观察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活动建议: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本课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其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学生实验,师巡视。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拓展
  实验探究水滴大小与流动快慢的关系。
  分别将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盘的同一“起跑线”上,慢慢倾斜塑料盘到一定角度,看看哪种水滴跑得快?
  观察实验并思考:
  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动塑料盘?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线”上?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77713/

推荐访问: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