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家乡味]家乡的年味(三篇)

来源:安全生产总结 时间:2019-08-08 11:30:06 阅读:

【www.bbjkw.net--安全生产总结】

  家乡的年味(三篇)

  家乡的年味一

  在最早的传说里,年是一个怪兽,在后来的文化里,年是一个节日。过年,成了国人心中最隆重的风俗。

  我的故乡位于鄂南,江汉平原,毗邻湖南岳阳。

  故乡的年是咸的。每当进入农历腊月后,家家户户便开始杀猪宰羊。那些日子里,猪嚎羊叫,乡亲们把这些牲口家禽宰杀腌制后,就高高低低的挂在火炉钩上,噼里啪啦让烟火熏烤,做成腊制品。这是过年上等的菜肴,也是乡亲们待客的主打菜。

  故乡的年是烟火味的。监利紧邻浏阳鞭炮之乡,春节前最为快乐和常见的声音便是鞭炮声了,“呜——啪——”迈进村口,走上田埂,处处可见各式的鞭炮在空中升腾炸响。洒落一地红白纸屑

  过年了,新房竣工和娶媳妇的特别多,村里村外,锣鼓喧闹,接新人的欢叫声,住上新房的欢笑声,不时此起彼伏。家乡的年味(三篇)

  故乡的年是香的。甜脆的米糕,香酥的麻片,爽口的年糕……好吃的数也数不清。那时把年味搅的最浓的是大爆米花。接近年根,大爆米花的汉子就会走村串户,挑着担子,一头是一个风箱,一头是葫芦状的“黑葫芦”。他刚进村就放下担子,便有小孩和妇女端着新米围观了。他把米倒进“铁家伙”的肚子里,再放进一点糖精,将口密封后就架在火上,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将葫芦慢慢摇。等差不多火候的时候,就将铁葫芦的头伸进长长的袋子里,迅捷扣动扳机,随着“砰”的一声爆响后,白色饱满的爆米花就喷出来了,空气中瞬间弥漫着诱人的清香,小伙伴们这时会迫不及待的冲上去抓一把尝尝,还争相塞满上下口袋,逃之妖妖。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故乡的年是红色的,红色的画,红色的对联,红色的衣服,红色是故乡最盛行的颜色。父亲很早以前代过小学老师,练过毛笔字。那些日子里,父亲总是放下手中的活,来到宽敞的正厅里,在八仙桌上裁好纸,压出暗方格。我这时就会抢着给他研墨。墨迹未干的对联,父亲让我帮他摆满正厅的凳子上或地上,红红的色调,浓浓的墨,把正厅映的喜气冲天。

  “上坟去——”家乡有除夕上坟的习俗,时间一般安排在太阳落山后,小时候父亲常常带上我和妹妹给祖父上坟,还要求我们跪拜作揖,铭记先人,求的来年平安,饮水思源。 吃年夜饭,也叫年饭,是故乡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每家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菜,合家团圆,围坐在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实难以言喻。当然不管菜肴多少,最不能少的就是<。)#)))≦,年年有余。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华”。年夜饭吃完后就是守岁了,那时没有空调,小孩看春节联欢晚会,全家围炉而坐,大谈今年收获成长,明年期待。

  除夕的高潮就是父母发压岁钱了。小时候父母为让我们多守一会儿岁,便故意将压岁钱留在最后发,在那时,10块钱对小孩来说,便是一年中最期待的事情,可以买玩具枪,可以买子弹,可以买鞭炮。

  新年初一,从零点开始,鞭炮声就会此起彼伏,昼夜不停,这叫“开门爆竹”,或迎财神。鞭炮放的越早越好,越有喜气。

  初一早上,我们就会穿母亲准备好的新衣服,打扮的整整齐齐,出门拜访同族,因为穿得漂漂亮亮,精神面貌特别好,觉得自己好像一夜之间真的长高了,长大了,懂事了。长辈们看着我们这些打扮得招人可爱的小孩子,高兴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赶忙给我们发红包,往我们口袋塞进一些好吃的零食,心里特满足。

  梳理生活,振作精神,以全新的状态在远方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妹妹说:“好好工作,忘记过去,生活更上一层楼。家乡的年味(三篇)

  家乡的年味二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这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下的一句话。然而过年、成长都和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盼望过年—等待过年—害怕过年;希望长大—赶快长大—害怕长大;时间印迹着成长,成长伴随着过年。任何一种情结,必然有他的根源,而过年情结确是来源于传统文化,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现实生存。

  说起过年,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北方人过年,尤其是在我们老家滕州,进了腊月,就算是已经在过年了。因为只有腊月时节,地里才没有什么农活,爸妈也可以在家歇着,准备过年。小时候的我们总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好慢,一年的时间很长很长,天天盼着过年,希望春节快点儿来到,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因为只有过年我们家才有时间自己摊煎饼,而对于我们来说,摊煎饼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有菜煎饼吃,虽然只是白菜、豆腐、粉条,但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却是任何一种食物都比不过的,因为在那煎饼上面有妈妈的指纹,有妈妈在看我们吃煎饼时的露出的笑容,那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越是临近过年,那种感觉越是强烈。如果家里还没有给我们买新衣服、还不准备摊煎饼,我们总是每天追着爸爸妈妈问:“什么时候去赶集?什么时候摊煎饼?”然后,新衣服买回来了就会按耐不住的穿上那么一下,在镜子里照了又照,煎饼吃了又吃。然后掰着指头数着天数盼着过年。那个时候过年对我们意味着每天可以磕瓜子、吃糖果,可以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打“升级”,每天三五成群的伙伴们走街串巷找玩伴。那时候的过年气氛是:听鞭炮声家家户户,吃年夜饭美滋美味,看春节晚会哈哈大笑,玩游戏不亦乐乎。儿时的过年总是欢天喜地,小小的一挂鞭炮、一件新衣服、一份不是很多的压岁钱对那时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很开心的事了。

  随着年纪的长大,年过的越来越变快了,也越来越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年味儿。虽说还是有些许快乐,只不过接触的多了内心的污染重了,有些争论了,你对我错,你错我对,没有意义的编织着自己的矛盾与纠结。还可以清晰的记得,小时候总是三五成群的拿着玩具枪,在大街上晃悠,看谁家门口挂着灯笼,总是会一起忍不住的拿枪打,然后等主人家出来了,就四散而逃。或者一堆人藏在路边的沟里,看见有人经过了,就用枪打,打完就藏起来。总是惹得一片骂声,但对我们来说那是快乐,就是这么调皮捣蛋。如今三十的晚上,就是待在自己的家里,一句不接一句的唠着家常,扯着闲篇。儿时的玩伴都已经各奔东西,有的还在外地,没有回家过年。街道上再也看不到成群结队的小伙伴们,总是 那么的冷冷清清,除了时不时响起的鞭炮声,再没了过年的味道,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年味。

  中专毕业后,远走他乡谋生计,转眼来到北京已经五年多,吃喝玩乐、工作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日复一日。虽然已经习惯了离家这么远,但还是会忍不住的想家,牵挂远方的父母。因为工作,有时会忘记给爸妈打电话,妈妈每次打电话都带有沙哑的问候,一声声来自远方的照顾好自己,我只能假装若无其事的一句句安慰。其实,内心感受是:妈,我想您;我想家了。我开始盼着过年,盼着回家,盼着回家能够多陪陪爸爸妈妈。

  时间转瞬即逝,2016年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即将踏上回家的路。这一年的春节,有了许多的期许,也有了自己的小小谋划,这一年,我第一次带着女朋友回家。但这一年,我也有些许的害怕,因为女友家庭的因素,过年前必须把她送回家。这就意味着,我不能陪在爸妈身边过年。临出发的那天,其实心里是不舍的,过去的24年,每次过年我都是陪在爸妈身边看春晚、吃年夜饭。我们出发的那天,我跟爸妈说:今年不能在家陪你们过年了,儿子不孝,儿子今天提前给你们拜年。我跪在地上,给爸妈磕头。起来后,我看到的是妈妈哭红的眼睛,爸爸一边安慰,一边说:在哪过年不都是过。但我知道其实爸爸的心里也是舍不得,他只是在极力的控制自己的感情。我也故作坚强的说:爸爸妈妈,没事儿,在哪不都一样吗,不用挂念我。但离开的路上,我开着车,却控制不住的哭了起来,真的是没有离开过家,真的是舍不得离开爸妈。家乡的年味(三篇)

  这一年的除夕夜,早早的吃过饭,我站在街上,看着南方,想念着我的爸妈,想念着家乡的年味儿。这一年,我25岁,自己又长大了一岁,而父母又老了一岁,自己的牵挂也会增多,不能再当那个无忧无虑的毛头小子了。因为回家不需要理由,过年回家更不需要理由,我亦如此,你们呢?

  家乡的年味三

  节对于中国人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古老而又传统。潍坊古邑,人杰地灵 ,文化底蕴深厚。其春节习俗既融合了民族年俗的内容与形式,又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俗特色。现在就让我们回味那浓浓的家乡的年味。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过年”。“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过后,家家开始忙年。户户择吉日进行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屋”,以示辞旧迎新。做新衣,办年货,购置用器务必添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羹肴必备鸡、鱼,意求“年年大吉”、“连年有余”;必蒸年糕,做豆腐,以借“年高”、“都福”谐音,祈求“年年高”,全家幸福;家家蒸饽饽。最有趣的还是年前的赶大集,俗称“赶年集”。那时候的大集上,什么东西都有:锅碗瓢盆、年画、对联、做富贵鱼的木头模子、菜刀、案板、各种的特色小吃。还记得小时候最爱吃的是糖葫芦和麻糖,那都是本村的手艺人做的,吃着特别放心。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我们叫做“辞灶”。传说这一日灶王爷要离开各家灶台到天上去见玉皇大帝,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大家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于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八点以后不点灯给灶王爷烧上香,并在锅台上念叨:“灶王爷灶王经,三双筷子红彤彤,骑着骡马上天庭,见了玉帝说三遍,这家人家好行善”。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辞灶时,人们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祭完灶神以后,那“糖瓜”、麻糖、柿饼、蜜三刀等各色零食就成了孩子们争抢的对象了。

  辞灶之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我们一般选择天气比较好的一天“扫屋”,全家总动员,把所有的轻点儿的东西都抬出去,大件的用报纸或油纸盖好,把扫帚绑在长长的竹竿上,打扫天棚,把角角落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扫完以后要把东西搬回屋里重新摆好。这时还要拆洗窗帘,把窗户擦干净,把庭院打扫清理。家乡的年味(三篇)

  打扫干净以后,便开始准备吃食。蒸馒头,做包子,蒸富贵鱼。光这些面食就要蒸上好几天。包子的种类有很多:萝卜粉条的,萝卜豆腐的,菠菜粉条的,白菜猪肉的,豇豆包,红豆包,豌豆包。腊月二十八,家家开始煮肉炖鸡,熬制肉冻。我们那还有一种吃法,把煮熟的鸡肉同咸菜、白菜一起炒,做成一种特殊的冻。当然过年的时候,黑蘑菇炖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这当中的肉肥而不腻,我奶奶做这道菜可是一绝。一切准备妥当以后就准备迎接年的到来。

  年三十这天早上,家族中最年轻的这辈中的男子开始挨家帮着贴对联。家中的长辈熬好浆糊,让小辈端着去贴对联、门钱,屋里屋外,大门,圈门,家里的水缸,米缸,床头等等,到处都贴上喜庆和吉祥的祝福。家里的米缸、水缸都盛满。初一不能动井,打扫卫生。傍晚家族中的男子在尊长的带领下到村后的旧墓地,以香、鞭炮请已逝去的祖先回家一起过年。我们叫这个过程叫“请家堂”。请完家堂之后,大家各自回家。当祖先回来后,把门口放一根“栏门棍”驱邪避灾,防凶神恶煞、邪魔鬼祟入院内。把院中撒上豆杆,踩上去发出噼啪声代表兴旺,同时还防贼。忙完这些,天基本已经黑了,家中的妇人开始炒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喝酒,看春晚。孩子换上新衣服“守岁”。等到十二点,开始放鞭炮,下豆腐水饺,意为“都福”。我们家的水饺包有消过毒的硬币,谁吃到来年就会财源滚滚。吃完水饺就开始拜年,先是自家的长辈,小孩子在炕上给长辈磕头,这时长辈会给压岁钱。大人叫说一声过年好。然后同一家族的人聚集到一起,按辈分的大小依次去拜年。路上遇到熟人就拱手说声过年好。下午家族中的男子再把祖先送走叫“送家堂”。

  初二就开始走亲戚。年味也开始渐渐地淡去,等到元宵节一过,年味就完全没有。现在过年越来越简单了,我们这一辈对那些旧俗越来越陌生,因此现在我们觉得年味越来越淡,过年没有儿时那般有趣值得期待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26764/

推荐访问:家乡的年味作文 家乡年味手抄报 家乡的年味儿 我家乡的年味 家乡年味的记忆 家乡的年味ppt 家乡的年味总结 家乡的年味800 寻找家乡的年味 寻访家乡年味 家乡的年味诗歌 家乡的年味宁波 家乡的年味图片 家乡的年味700 家乡的年味论文 家乡的年味散文 我们家乡的年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