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教案]鲁迅自传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5-14 09:49:23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鲁迅自传篇一:《鲁迅自传》导读练习及答案


  一、课文导读
  ㈠作家作品
  ㈡要点提示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浙江(  )亲戚(  )乞食(  )  彷徨(  )
  学籍(  )筹办(  )   皖 (  )
  2、内容结构
  本文共四段,按内容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
  第二部分(4)写创作和著述情况。
  3、写作特点
  (1)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作者仅用千字左右,便将自己近50年生平,包括家庭、求学、工作与创作的情况尽收笔下,语言高度概括。例如,作者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是很复杂的,需要很多的笔墨,然而作者只用一段文字就把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叙述清楚了。由此不难看出,本文的容量很大,这也反映出作者具有非凡的驾驭语言的功力。
  (2)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本文从整体上看,用的是顺叙写法,即以时间为序自述生平,重点叙述了个人经历中的主要内容,线索非常清楚。
  (3)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本文共四段,内容各有侧重,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从内容上看,第1段写在故乡时的少年生活;第2段写青年时代离乡在外求学的情况;第3段写回国之后的工作情况;第4段写在文学创作上的成果,衔接紧密。
  从结构上看,首段结句写要离乡“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次段写“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段末写“我便回到中国来”;三段首句是“我一回国……”,段末是“一直住在上海”;尾段写自己的创作和著述情况。段与段之间自然勾连,过渡巧妙。
  4、重点探究
  (1)理解下列重点语句.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这段话,鲁迅用极简洁的文字交待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家庭变故,避难寄人篱下以及艰难求学的历程。这段看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少年时代无尽的辛酸和苦涩,更流露出强烈的自尊感和反叛意识。
  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这一段话,鲁迅用高度概括而简练的文字,把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两次重大选择很朴实地展示给读者,言简意丰,蕴藉深刻。
  (2).试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3)课后题第二题。本题旨在引导大家结合《<呐喊>自序》,深入剖析本文第二段的内容。
  鲁迅的第一次人生转折是:家庭由小康坠入穷困,18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不收学费的水师学堂,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作者考入水师学堂,表明作者思想进步,因为在守旧的人们看来,水师学堂是走投无路的人才去上的学堂,没有出息;“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由此可见作者当时想走的是实业救国道路。
  鲁迅的第二次人生转折是:矿路学堂毕业后被派往日本留学,并决意学医。改变自己熟悉的专业是要反复考虑的,但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民族的振兴,他毅然选择了学医,选择了医学救国的道路。
  鲁迅的第三次人生转折是: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后,决定弃医从文。这次人生转折决定了他的后半生。“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反映日俄战争的时事影片,影片上日军屠杀中国人,竟有一些中国人在一旁围观,争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使作者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决心弃医从文,“我以我血荐轩辕”。作者说:“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所以,鲁迅开始学习文学,走文学救国道路。
  纵观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他所学专业几经变化,然而救国救民的爱国心始终不渝,从未动摇过。
  (4)课后题第三题。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比较,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老舍自传》文言味较浓,《鲁迅自传》系流畅的白话文。
  《老舍自传》中大量运用了骄偶句,《鲁迅自传》则用的错落不齐的散文句。
  《老舍自传》语言诙谐;《鲁迅自传》语言庄重。
  (5)课后题第四题。本题旨在引导大家进一步深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不能。“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用在这里不符合文意。“变故”指的是意外发生的事故或灾难;用在这里非常确切,它写出了“我”家由“并不很愁生计”忽而变成“几乎什么也没有了”的遭遇
  2.不能。“居住”指较长时期地住在一个地方,而文中“我”只是暂时居住在一个亲戚家里。“寄住”中的“寄”字又有依附别人或依附别的地方的意思,用在这里,与文后“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互相印证。
  二、语段阅读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以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介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煌国文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学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简要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内容。
  2、“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以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想一想加点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这本是一件大事,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
  4、请分别说说文中两个“不好”的不同含义。

鲁迅自传篇二:《鲁迅自传》练习及答案


  1.厦门( xià ) 皖南( wǎn ) 学籍(jí ) 乞食( qǐ )
  2.páng huáng( 彷徨 ) shuāi败(衰 ) chóu办( 筹 )
  zhè江( 浙 ) nà喊( 呐 ) 亲qī( 戚)
  一、根据语境,理解加粗词语的意思
  1.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看书的学力。
  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2.但我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意外发生的事情
  3.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4.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一般指政治上的改良或改良主义运动
  3鲁迅原名 周树人 ,是我国伟大的 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风筝》。他的第一篇小说 《狂人日记》 发表在1918年《新青年》上,后来收入小说集 《呐喊》里面。
  4.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1881年出生到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
  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
  ①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 .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 ,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因为他发现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 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的人)?
  ②“……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 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走的路不同,他寻求的是救国救民之路.
  ③ “……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句中“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精神。
  ④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 新文化运动。
  6.下面这两句话分别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
  ②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表现了鲁迅的谦虚,把数量很多的如同投向敌人的匕首的杂文,轻描淡写地称其为“一点”。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通过观看第47届世乒赛,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B.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我们来到省博物馆,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阅读理解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6.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7. 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狂人日记》

鲁迅自传篇三:鲁迅自传课件

  鲁迅自传课件1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体会鲁迅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
  1、默读课文和《呐喊自序》,试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2、请找出鲁迅生平的三次人生转折点?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转折点是?从中看出鲁迅怎样的精神?
  3、完成本文的生难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图像)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这是后人给他的评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记叙自己的。
  (三)听录音
  (四)生难字词
  自传() 乞食(    ) 彷徨(   ) 侮蔑(    )筹办(  )
  (五)检查预习,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活动。
  (学生预习完成表格,教师明确)
  年份 主要活动
  1881年(1岁)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13岁)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96年(17岁)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98年(19岁)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23岁)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27岁)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30岁)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1910年(31岁)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32岁)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33岁)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年(46岁)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
  国文系讲师。
  1927年(47岁)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小结: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时间:1881年——1930年(约50年的人生经历)
  家庭状况(1)
  内容
  生平经历(1—3)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
  创作成果(4)
  (六)1、请找出鲁迅生平的三次人生转折点?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转折点是?
  从中看出鲁迅怎样的精神?
  第一次:家庭由小康坠入穷困,18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不收学费的水师学堂,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
  考入水师学堂,表明作者思想进步,因为在守旧的人们看来,水师学堂是走投无路的人才去上的学堂,没有出息;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由此可见,作者当时想走的是实业救国的道路。
  第二次:被派往日本留学,并决意学医。
  原因:“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呐喊自序》);“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走医学救国的道路。
  第三次:弃医从文
  原因:“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总结: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他所学专业的几经变化,然而救国救民的爱国心始终不渝,从未动摇过。
  问:从鲁迅思想发展过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作业:
  鲁迅自传课件2
  教学目标:
  1、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
  2、了解鲁迅的生平,学习鲁迅为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以时间为序,概要记述鲁迅一生的写法;
  2、难点:理解鲁迅鲁迅为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尤其是弃医从文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读写结合;2、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学习过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但是大家对于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的经历可能知道得还不是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自己所写的一篇自传。
  二、 通读课文后,检查预习:要求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文中找出鲁迅先生在1881年至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 文共有四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第一段:家庭状况;第二段:求学过程;
  第三段:工作简历;第四段:创作成果。
  四、 思考:
  1、鲁迅少年时期总不肯做幕友或商人,这是为什么?
  这表明鲁迅既不愿意做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也不愿意做惟利是图的商人,他所要选择和追求的人生,决不仅仅是为了谋求个人的生存出路,而是要寻找一条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相结合的道路。
  1、
  2、鲁迅青年时期弃医从文,这又是为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都是为了救国。可见,鲁迅是一个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3、走过几条路?具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道路:少年时期:不做幕友和商人
  青年时期: 走实业之路
  走医学之路
  走文学之路
  精神:  爱国 勤奋 坚韧
  五、总结:
  总之,从这篇文字简练、语言朴实的自传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而且还能体会到他深沉的爱国思想与勤奋创作、不懈奋斗的精神。
  六、布置习作:
  1、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1)从立传人物来看,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
  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2)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小传和大传。
  (3)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 ;另一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
  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2、学习写一篇《个人自传》。
  3、附例文(拓宽知识面):
  老舍自传
  解放前,老舍曾写过一篇自传,质朴自谦,妙趣横生。这篇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事,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书舟摘自《人物》1981年第3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26695/

推荐访问:鲁迅自传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