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物理教案模板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8-13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第一篇物理教案模板:初中物理知识教案模板

物理教案模板_初中物理知识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知识教案模板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知识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知识教案模板
  物理教学设计(前后呼应、具体能落实)
  一:指导思想:(以课程理念、课程纲要为依据。结合实际,体现指导和实效性。)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经历获取的过程,不同学生在过程中体会研究方法,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过程,揭示等物理现象(或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得出现象(或规律)”。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学习的内容、方法、能力;本课的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和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和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理解(认识、了解)知识,了解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已有知识、经验、习惯对本课学习的有利、不利因素;本课学习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
  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另外生产生活中的、等现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基础;再有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已具有了、等知识,初步学会了等方法。具备了(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但是生活中等现象得到的片面结论,也影响着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另外多数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四:教学目标:(针对内容,简练)
  1.知识与技能:(行为动词+本节课的知识点)
  《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
  2.过程与方法:(要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不能太笼统)
  通过经历(尝试、观察、探究)的过程,了解(认识、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升能力(动手能力、读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归纳结论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经历(尝试、观察、探究)的过程,认同(关注、关心),具有意识,养成精神(或品质)。
  4.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要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落差的距离,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
  五:教学资源
  ppt图片视频动画实验器材等。(内容要具体指明)
  六:教学过程
  说明:1.引入精彩、环节清楚、过渡自然、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巧妙、特色鲜明。
  2.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纠正不利经验,补充空白的经验,形成新的经验基础。
  3.概念课主要是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课主要是探究的方法和程序。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过程评价与纸笔评价相结合。)
  1.知识、技能目标的评价(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测验题):
  例:1.在下列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将重物从地面上提起放到肩上B.将重物提在手中沿水平方向移动50m的距离
  C.推出去的铅球在空中向前飞行时D.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后,站着坚持3s钟不动
  2.重50N的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受的阻力是20N,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30m,则拉力对物体做功J,重力对物体做功J。
  2.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过程和情感的评价主要是靠观察、提问和交流获得学生行为和态度信息,综合分析判断是否达成目标)

第二篇物理教案模板:物理教案模板范文

物理教案模板_物理教案模板范文

  教材是教案设计的参考资料,教师在做教案的时候要结合教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第三篇物理教案模板:试讲教案模板物理

物理教案模板_试讲教案模板物理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试讲教案模板:自由落体运动,供各位阅读与参考。
  物理试讲教案模板: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目标
  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出国留学网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 ,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 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
  10m/s2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课后习题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练习(1)至(4)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8596/

推荐访问:初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