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空气ppt]空气化学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7-08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空气化学篇一:初中化学《空气》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
  2、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3、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二、重点、难点
  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与纯净物
  2、空气的主要成分确定
  三、教学准备:
  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2.1、空气的成分
  [提问]1.空气实实在在的存在,你能否举出空气存在的例子呢?
  2.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3、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了解实验原理
  原理:利用化学变化特点,用一种物质同空气反应,若空气无剩余,则空气的成分单一,反之,成分不唯一。
  具体装置:连通器原理,利用气体消耗后的气压缩小,水面上升,测定空气的成分。
  注意事项:生成物应该为固体、液体,不能为气体(为什么),测量水面高度时,应等到恢复倒室温时。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26图2-1)。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课本中的问题:
  1、空集气瓶中装得是什么?
  2、瓶内出现了什么现象?
  3、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什么物质?
  4、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观察现象产生的问题
  1.水面为什么会升高?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解答]1、瓶中装的是空气
  2、红磷在瓶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一段时间后熄灭。
  3、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氧气消耗完毕,红磷停止燃烧。
  4、松开止水夹后,水倒流至集气瓶中,大约占集气瓶的1/5。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阅读、讨论](课本28页)
  1、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2、空气的组成是怎样发现的?
  3、氮气和稀有气体有什么特征和用途?
  4、空气的各组分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
  [小结]1、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2、利用实验,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科学探究的精神。(拉瓦锡、瑞利)
  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焊接保护气,
  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途:霓虹灯,激光技术
  氦气:密度很小, 用途:探空气球(为什么不用氢气)
  六、板书设计:
  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2、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4、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
  七、教后反思:
  上面对空气课时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参加考试工作哦。

空气化学篇二:九上空气化学课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科学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对于空气,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和初中生物课中有一定的认识。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实验的基本操作不熟悉,本节课采取先探究再演示实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手段和方法。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掌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领悟化学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变化方面的价值。
  【教学重点】:
  空气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
  【教学的关键】:
  以实验为基础,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与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具准备】
  仪器: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
  药品:红磷、火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可是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设计实验让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吗?
  根据已有知识, 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设计实验等
  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课题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空气的组成:
  【提出问题】那么你对空气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人们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
  【阅读】课本P30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化学史实。思考: 1.拉瓦锡是怎么知道气体体积减少1/5的? 2.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通过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互动交流】因为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
  1、 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 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演示【实验2-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边做实验边提出观察的注意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该反应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讨论】实验结束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什么?(2)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4)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
  (5)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回答:
  1、空气。
  2、 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3、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因为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导致瓶内压强减小。 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4)原理: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用来吸收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2) 使瓶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掉。
  (3)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测定结果偏大。
  (4)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5)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时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观察能力 和分析能力 。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哪些操作的不当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
  【归纳】 1、 装置漏气。 2、 红磷量不足,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未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就读数。 4、 将引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板书】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用途 用PPT展示
  猜想、讨论 记录:体积分数 氮气 78% 氧气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增强记忆 、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过渡: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那么空气、氧气、氮气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呢? 二、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并板书。 2、教师举例说明:用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是否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并指出混合物中各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都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而氮气、氧气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1、学生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学生判断。
  3、学生记、听。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展示自我。
  将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还给学生,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 1、 空气的组成 2、 物质的分类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课后延伸】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方法等。
  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巩固新知
  将课堂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板书设计】
  一:空气的成分:
  演示实验2-1
  现象:集气瓶中的红磷继续燃烧,并产生浓厚白烟,过一会儿熄灭,瓶壁发烫。等冷却到室温,白烟逐渐消失,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结论: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 78% 氧气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课堂练习】:
  1、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
  2、小浩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试猜想一下: (1)他将观察到哪些现象?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到氧气占空气体积的 的结论外。还可以得 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哪些结论?

空气化学篇三:初三化学空气的成分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设置: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广口瓶的容积约为400 mL),再提供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量筒,以及红磷和木炭两种固体物质供选用。怎样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思维风暴: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
  再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教案
  课 题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
  授课人 
  学 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 讲演法、自学指导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仪器、药品 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500 mL量筒、100 mL量筒、10 mL量筒、500 mL烧杯、红磷、水、火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        
       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在学生描述提出的问题时,及时对不规范的语言加以更正)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设计方案: 提供学生水槽(装有大半槽水)、小烧杯、一杯饮料(配吸管)及其他仪器若干,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再确定比较好的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一般能提出的简易方案可能有上图所示的几种。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以头脑风暴的探索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实验探究2】空气的成分
       主题设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 
       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
       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
       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3.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实验探究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
       ①想办法把氧气拿出来,直接测氧气的体积;
       ②换一个矿泉水瓶子,再想办法把瓶内的氧气消耗掉,看瓶子变瘪了多少;
       ③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
       教师引导:给出如下图所示装置,让一学生吸气,并观察现象。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1,观察现象并思考:
       
                               1.(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并将广口瓶从b-d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2.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c处的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5.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
               
               
               
       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科学分析: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
       ①上述实验中,红磷燃烧时与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体。上述实验中的大量白烟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固体,该固体沉降后溶解于水中。因此白烟最终消失。
       ②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的原因。
       ③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多少?
       ④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什么?它有何性质?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广口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不能支持燃烧。
       做这个实验时如果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那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反思与评价: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木炭等其他物质代替?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实验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提出假设:药品可以用其他物质(如木炭、硫等)代替。
       教师提供:右图装置(广口瓶容积约为400 mL)、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量筒,以及水、红磷和木炭等仪器和药品
       
                               方案设计:指导并启发学生设计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及活动方案
       引导学生讨论应解决的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图2-3丁中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图2-3丁中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并作好数据处理。
       
学生经讨论后提出对应的方案:
       ①将水注入广口瓶至图中b处,再全部倒入到500mL量筒中;
       ②将进入广口瓶中的水全部倒入到100 mL量筒中。
       学生再进行实验测定。
       学生将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掀起高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等综合能力。
       

现象与解释:针对甲组实验基本成功,而乙组实验完全失败(烧杯中的水基本上没有进入广口瓶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乙组实验失败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老师提示:木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结论与反思:上述实验中,广口瓶中的固体应选择什么样的可燃物?
       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对利用上述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交流与总结:①装置气密性要良好;②实验应选用反应后不生成气体的物质(如红磷);③红磷要稍过量,以耗尽广口瓶中的氧气;④应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等等。
       
学生讨论,总结出乙组失败的原因:木炭燃烧后生成的是气体,使得广口瓶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压强没有降低,烧杯中的水就不会进入广口瓶中。
       学生作出结论:不能用燃烧后产生气体的可燃物。学生交流实验心得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结】
       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1/5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学生阅读教材:空气成分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增强记忆。
       

【总结】
       1.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及注意事项;2.空气的组成。
       
回忆实验,归纳结论。
了解重点知识及学习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36489/

推荐访问:化学空气pp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