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成分划分口诀]划分句子成分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5-09 09:29:13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划分句子成分篇1:《桃花源记》名师教案


  《桃花源记》中我们随处可见的那种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人们不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封建君主的统治,没有如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动乱和灾难。下面是课文名师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五)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四、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法。
  (1)搜集作者生平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志趣爱好、所属流派及文学成就等。老师发放相关详细资料供学生参考。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朗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晰,即字音咬准、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读出抑扬顿挫之情。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适当点拨翻译技巧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大胆试译课文。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点拨。
  4、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这环节主要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5、拓展延伸法。分发《桃花源诗》,指导学生进行诗文对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五、教具准备
  已打印好的资料、录音机和示范朗读磁带、幻灯机和幻灯片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谁的人格宣言?”这一问题入手,引出陶渊明,然后由学生自由畅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及本文写作的背景等,老师可做适当补充。从而自然导入课文。
  (二)回忆旧知、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明确每课时的目标(本课时完成目标一、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下列字词障碍(用幻灯放映出来)
  豁然 俨然 黄发垂髫 要还家 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阡陌
  2、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3、指导学生朗读
  (1)老师做些断句讲解和师范:(用幻灯投映)
  A、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一般都是按意义单位划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划分)
  B、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老师可适当作些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轻重缓急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四)理解、积累文言字词、通译全文(用幻灯片投映出来)
  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
  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词:常用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平时要注意识记,做到烂熟于心。
  2、翻译技巧的指导:(1)翻译时除了注意上述这些词的词义,其他字词一般都是沿用我们现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表达文言中单音节词的意思。所以翻译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2)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都照原文直接抄录。(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序如何去翻译。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4)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3、用例句进行具体指导。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4、落实全文翻译
  (1)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找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帮助指导。(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已储备的知识大胆尝试通译全文,并建议学生不要借助翻译资料书,以免养成依赖资料书的习惯。)
  (2)合作小组完成后进行翻译接龙活动,比比哪个小组翻译最准确最完整。
  5、归纳本课须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可以采用由学生边说边做笔记老师边板书的方法完成,或者用幻灯放映出来。(启发学生养成逐步积累的良好习惯)
  (1)重点词:
  甚异之 欲穷其林 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诣太守 阡陌
  (2)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4)一词多义
  复 A复前行 B不复出焉 乃 A乃大惊 B乃不知有汉
  舍A 便舍船 B 屋舍俨然 寻 A寻向所志 B 寻病终
  志A处处志之 B寻向所志 为 A捕鱼为业 B不足为外人道也
  (5)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6)通假字
  具答之 便要还家
  (7)句式:
  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 便舍船,从口入。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渔人)便便舍船,从口入。”
  C 问所从来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问(之)所从来”
  D 便要还家

划分句子成分篇2:练习划分句子成分

划分句子成分_练习划分句子成分

  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单句,要给它划分成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练习划分句子成分,欢迎阅读参考。
  练习划分句子成分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单句,要给它划分成分。
  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谓语-宾语~
  定语()状语[]补语<>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②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①.写人格式:“谁”+“干什么”
  (主语)(谓语)(宾语)
  例:杨亚‖写字
  主 谓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

划分句子成分篇3:初中句子成分划分练习题

  导语: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句子成分划分练习题,欢迎各位的练习。
  1.我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
  2.藤野先生总是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3.干事在黑板上写广告。
  4.这位客人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5.托尔斯泰透出一股才气。
  6.一个陌生人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7.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
  8.科学技术是人类本性精神的最高成就。
  9.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场面。
  10.在场的老年人格外兴奋、活跃。
  11.白色的丝线拧成细细的绳子。
  12.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习惯。
  13.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鸟叫。
  14.派出所的警察们寸步不离地守卫在洞口周围。
  15.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一声不响地解掉了系在自己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
  16.许多原子能发电厂源源不断地运来许多铅做的大箱子。
  17.他非常诚恳地征求大家的意见。
  18.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19.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21.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22.群峰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23.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24.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直往下落。
  25.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
  26.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27.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28.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
  29.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
  30.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31.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
  32.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33.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34.因为鲁班的技艺高超,后世的建筑工匠、木匠尊称他为“祖师”。
  35.鲁班所处的时代距现在已经好几千年了。
  36.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37.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8.鲁班发现这种草叶的两边都长着锯齿状的刺。
  39.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40.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41.鲁班想,如果用铁片代替竹片,效果可能会更好。
  42.直到今天,锯子仍然是木匠们干活的主要工具。
  43.后来,鲁班又陆续发明了木刨、钻、墨斗和曲尺等许多木匠工具。
  44.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45.当时,还有人把字写在丝织的帛上。
  46.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47.经过反复的试验,蔡伦终于发明了造纸术。
  48.蔡伦苦苦地思考着改进的方法。
  49.地球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地震。
  50.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51.当时我国的地震灾害十分频繁。
  52.一天,地动仪向着西方的那条龙嘴里的铜球忽然落下。
  53.这个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54.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55.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56.抵御沙丘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57.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58.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59.通话时,我就坐在离电话机不远的椅子上。
  60.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
  61.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62.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63.窗外,细雨烟似的飘散着。
  64.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65.母亲那种勤劳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66.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67.老孙头早就相中了栓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
  68.将军爱抚地看着他那张满是汗水的脸。
  69.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70.大堤出现险情这个消息很快就被登到报纸上去了。
  71.这件事愁得他一夜没合眼。
  72.我诚恳地接受你的批评。
  73.他的伟大之外在于它能够战胜困难,重新振作起来。
  74.一个衣服褴褛,满脸皱痕的年老水手在船上卖牡蛎。
  75.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东奔西走地忙碌。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966/

推荐访问:句子成分划分口诀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