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6-30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季氏将伐颛臾篇一:文言文直译翻译技巧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文言文直译翻译技巧,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

季氏将伐颛臾篇二:《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对照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季氏将伐颛臾篇三:文言文如何翻译才能得10分?

  导语: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拿到高分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如何翻译才能得10分?
  一、要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忠于原文,准确通顺
  文言文翻译有三大标准,即“信、达、雅”。
  所谓“信”,指译文要忠于原文,准确无误,如实传达原文的意思,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所谓“达”,指译文应通顺、晓畅,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所谓“雅”,指译文不仅要准确、通顺,更要生动形象、优美自然,能完美地表达原文的风格神韵。对于高中生而言,能达到“信”足矣,若能做到“达”,则是锦上添花。
  二、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即要求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直译为主”,即要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
  “意译为辅”,即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来重新调整语序,使句意更通顺、流畅。
  如翻译《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如何做到字字落实,语意通顺呢?臣——我;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臣之壮也”成为整个句子的状语成分;壮——正值壮年或壮年(的时候);犹——还;今——现在;老矣——老了;无能——不能;为——做什么或干什么;也已——了。由此可译为: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三、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步骤:把握大意——逐一切分——翻译全句
  首先,须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对文中讲述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或者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要心中有数,即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中理解待翻译的语句,这就是命题者在原文中给待翻译的句子画线的初衷——让考生在原文中快速找到该句,结合上下文正确把握语句的含意。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文言语句,这样容易望文生义。
  如《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语境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其次,翻译句子时,应先将文言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然后用“留、删、换”的方法依次加以解释,再用“调、补、变”的方法将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如若遇到疑难词或句,可暂时缓一缓,等译完上下文,再整体上进行合理推敲。这一步骤中,一定要学会圈定关键词,就是阅卷时所谓得分点,比如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以及古今异义词等,必须保证这些得分点准确无误。
  最后,译完全句,还须通读一遍,仔细检查重要语法现象及得分点是否已体现出来,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语病等,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然后认真誊写即可。
  四、要学会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删、换、调、补、变
  “留”,即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国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中,帝王纪年、人名、地名和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另外,还应注意,译文要保留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删”,即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
  再如《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也”,是表句中停顿的语助词,不译。
  “换”,即替换。一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结合语境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把“目”换成“眼睛”,把“首”换成“头”,等等。二是把文言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等。
  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传道受业解惑”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
  “调”,即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句,应译为“寻找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补”,即增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句子更顺畅,意思更准确。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变”,即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里运用铺陈排比,如果直译就不妥,可变通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以上六种方法不是孤立的,在翻译时要综合运用。
  总之,要快速、准确地翻译文言语句,其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考试时,我们只要铭记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运用行之有效的技巧,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翻译九法
  1、保留法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2、补充法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动词“告”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 ,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军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势所逼罢了”
  3、删除法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全句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应删去,句可译为“鹏鸟飞往南海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
  4、替换法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全句可译为“你 爹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的”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
  ——“邦”应换成“国家”。全句可译为“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5、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中国这么大,能有几人呢 ?”
  6、选择法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五条:a.兵器; b.士兵; c.军队; d.军事; e.战争。这个句子用a项最恰当。全句译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
  去今之墓而葬焉,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去”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四条:a.离开;b.废除;c.距离;d. 前往。这个句子用C项最恰当。全句可译为“距现在修墓并将他们安葬在这里,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7、灵活法
  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译为“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全句可译为“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8、固定法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吧”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之谓也”是固定格式,译为“说的就是……吧!”全句可译为“大概说得就是李将军吧?”
  9、意译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直译)
  ——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
  ——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意译)
  在实际运用中,上述九种翻译的方法往往要结合使用,要注意各个不同方面的要求,才能辩清词义,译出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语言而又通畅的好句子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24312/

推荐访问: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