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词类活用全部]鸿门宴词类活用

来源:散文诗歌 时间:2018-07-28 10:00:08 阅读:

【www.bbjkw.net--散文诗歌】

(1) [鸿门宴词类活用]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之词类活用

  在文言诗文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诗文的词类活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诗文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例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几种情况:
  (1)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假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2)只有动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3)只有动词能带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4)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5)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如果是副词作状语和名词连用,则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例如:如:秦师遂东。 —— 就向东出发了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习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修饰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再如: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三、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再说明: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文言诗文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如:(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张开翅膀那样遮蔽沛公。再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如: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工作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再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终于在朝堂上召见相如。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翻译时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介词“在”、“到”、“由”等,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4)方位名词作状语
  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5)时间名词作状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跑到沛公的军营。再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如: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 再如: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诗文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一般而言可判断为活用作使动。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项伯曾经杀了人,(按罪当死),我使他活下来。再如: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堂上召见了蔺相如,;礼节完毕后让他回了赵国。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足以荣汝身。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再如:②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诸侯会聚订立盟约,从而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从语义上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与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略有不同,它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认为)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常见的意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如: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平常人都觉得这样是羞耻的。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巫师、乐师和各种工匠,不认为互相学习是可耻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把后面的词语当作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县里的人觉得他(仲永)很奇特,渐渐地把他父亲当作宾客。②吾从而师之。(《师说》)——我跟从(他),以他为老师。③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我和您在江上打鱼,在沙洲上砍柴,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2) [鸿门宴词类活用]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七个规律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这七个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②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③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在原句中省略了),所以也活用作了动词,译为驻扎。
  ④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句中的划线处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就属于名词动用,那是因为它的后面带了补语(于)其中(于属于介词的省略),于是,洞应译为打洞。
  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句中划线处中的垣墙,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墙,在句子里由于带了补语(于)周庭(于也是属于省略了介词),于是,垣墙也就应该翻译成砌上了一道墙。
  ⑥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句中划线处的尝牧梁州中的牧,原本也是名词,只因为带了补语梁州,活用成了动词,于是不能翻译成州牧,只能译为做州牧了。
  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众所周知,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所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名词也不例外。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的所罾中的罾,它的愿意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动词,应该翻译成捕捞。
  ②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的所货中的货本来是名词,财物的意思,也是因为与所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应译为买来。
  ③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句中划线处的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活用了,应译为抢先。
  ④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句中划线处的中宝,愿意是宝贝,现在必须翻译成当作宝贝的,因为与所组合词性发生了变化,名词动用了。
  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一般的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中划线处中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惑原本是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必须翻译成有了疑惑。
  ②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加线的地方过而能改中的过,也要翻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
  ③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的西,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向西挺进。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坟墓,由于句子里有了而这个连词的连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应译为修坟墓。
  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句中划线处中的花就应该译为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②原轸朝,问秦囚。(《崤之战》)句中划线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朝廷,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了谓语,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得译成上朝。
  ③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丧服,在句中由于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为动词,必须译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丧服。
  七、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如下面的几个例子:
  ①粪溉者先芽。(《采草药》)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
  ④如平地三月花者。(《采草药》)
  以上四句中划线的地方,粪溉者、冠者历山之农者,其中的粪、冠农花,均属于与者组合而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分别译成施肥、行过加冠礼、务农、开花。

(3) [鸿门宴词类活用]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纳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
  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
  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
  《李济雪夜入蔡州》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
  《伤仲永》
  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4.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宋定伯捉鬼》
  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愚公移山》
  例:失期,法皆斩。(按法律规定)《陈涉世家》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狼》
  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鸿门宴》
  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史记》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
  例: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
  ②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伤仲永》
  例:谨食之,时而献焉。(到时候)《捕蛇者说》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例:泰山之阳,坟水西流。(向西)《登泰山记》
  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在外边)
  《陈涉世家》
  例: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在右边;在左边)《核舟记》
  【特别说明】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部队,伏兵)
  《曹列论战》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过秦论》
  例:可烧而走也。(使逃跑)《赤壁之战》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晋侯饮赵盾酒。(使赵盾饮酒)《左传·晋灵公不君》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同列朝)《过秦论》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病梅馆记》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陈涉世家》
  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为哀叹)《阿房宫赋》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
  《滕王阁序》
  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
  《赤壁之战》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陈涉世家》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感到热、感到凉)
  《两小儿辩日》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威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泊船瓜州》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桃花源记》
  ◎数词的活用
  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
  例: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统一)
  《史记·秦本纪》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64626/

推荐访问:鸿门宴词类活用全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