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创业者的定义]创业者的定义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12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一:[创业者的定义]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论文

  创业者要有项目或创意及市场,资金或融资渠道,人才并且会用人的能力,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论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摘 要: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四方面创业素质。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之前,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创业者素质进行正确评估。同时,大学生创业者还应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广泛获取创业经验,才能将自身的弱点,转变为优势,提高创业的成功几率。
  由创业论文栏目提供的创业者素质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创业者素质论文
  一、创业者素质研究综述
  对于创业者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观点。Frank Knight(1921)则赋予了创业者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认为创业者要承担创业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熊彼特(1934)认为创业者是“创新者”,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国内学者林强、姜彦福、张健等(2001)认为创业者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企业家,即在现有企业中负责经营和决策的领导人;二是指创办人,指即将创办新企业或刚刚创办新企业的领导人。企业家是在现有的企业中有着创业心态和创业行为的领袖型人物,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创业者。通过对国内外优秀创业者的研究,研究者们发现创业者具有一些独特特征,包括:敏锐捕捉市场机会、组织整合资源、承担风险、感染创业团队成员的独特魅力、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的能力等。由于研究的视角和情境不同,学者们对创业者的内涵并未达成一致的观点。
  创业者素质是指创业者实现成功创业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品质和能力。国外学者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角度对创业者素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对创业的研究主要通过典型案例和实证调查方法,对创业者的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如Nobuyuki Harada以5911家日本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创业者的成功与人力资本、年龄、公司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者过去的相关工作经历、企业最初的规模对创业成功影响很大,而创业者的年龄、性别与创业成功没有必然联系。管理学主要从职能角度分析创业者的素质,Adam和pChell(1993)认为创业者应具备在商业战略、营消战略、财务战略以及人力资源等职能领域的管理能力,且每个领域内由个人特质、知识和技能所构成的能力各不相同。心理学则主要从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征来研究创业现象。McClelKirzner(1973)提出创业者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发现市场获得机会的“敏感”。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又对创业者素质进行了研究。房国忠、王晓钧(2007)将创新型人才素质分为人格特质、思维特征和学习素质,其中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素质起支持、强化的作用。姜军、谊朔生强、陈德棉等人(2008)提出了创业者素质的独立性和完全性指标并进一步说明了这些指标的隐性特征和评价方法。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概况
  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
  根据创业网上调查表明“约占一半的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的认识还不是特别理性,不能很好的处理学业与创业、运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导致创业失败。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受报道或媒体的影响,崇拜、模仿成功人士,急功近利,对创业的本质认识不够。
  大学生自主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许多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以及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尽管有国家和学校提供的政策支持,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进程却难以令人乐观。
  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创业教育。因此,必须尽快转变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从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开始,既要树立起就业观又要树立创业观,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概念。
  2.大学生创业者素质存在的问题
  (1)创业所需知识不全面
  虽然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学了一些各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但对于创业所需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税务、知识产权法等知识较为缺乏或离实践有很大距离。
  (2)创业所需意志品质有欠缺
  创业是条艰辛的路,尽管高校中有大量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激情,但对于创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有所了解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学生的自觉性、坚毅性、协调协作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创业创造能力等仍有待提高。
  (3)没有团队的管理经验
  大学生所组成的团队往往没有实际管理经验,学与用结合不到一起,不知
  道如何利用团队提高管理效率、进行市场推广、提高凝聚力等。
  (4)心理素质有待于提高
  在刚开始创业时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部分创业者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遇到问题时很茫然痛苦甚至一蹶不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创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都是一知半解。他们没有意识到激情不等同于能力,仅靠激情不可能克服创业路上的所有难题。
  三、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大学生创业者素质构成
  胜任力理论为某一特定组织、工作或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型,反映了某一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重要行为、知识和技能。根据胜任力模型,笔者将大学生创业者素质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其中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属于显性的素质特征,创业者人格特质属于隐性的素质特征。
  1.大学生创业者人格特质   大学生创业者人格特质是创业者个性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持久的基本单位,是区别成功创业者与非成功者的独特特征。包括:自信心、敏感性、成就动机、内控性、创造的欲望、坚忍性、冒险心、诚实守信、进取心。其中,自信心是指对自己的优劣势有正确的认识.积极肯定自己的实力,布目信自己能力实现既定的目标;敏感性是指一般人不具有的.能够捕捉相发观布场机会的敏锐性;成就动机是指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对所追求的目标有极大的韧性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内控性是指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和行为能影响周围的世界,并控制好自己的生活;内控性是指在困难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意志坚定,执着,抗挫、不动摇;创造的欲望是指期望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的欲望,如创造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新作品、新产品新的组织等。诚实守信是指讲信用,重承诺,忠诚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
  2.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对个体是否选择创业具有显著作用,也对新创企业的绩效也有重要影响。国内清华大学唐靖、姜彦福等人(2008)对创业能力的理论构建迸行了系统概述,提出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两阶六维度概念。南开大学杨俊(2005)将企业家能力分为机会相关能力、组织相关能力、战略相关能力、关系相关能力、概念相关能力、承诺相关能力。综合学者的观点,本文将创业能力归纳为7个能力要素,即机会识别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知识运用和转化的能力、社交和资源整合利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3.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创业主体在创业活动中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刘凤红(2004)以上海创业者为研究对象,提出创业活动对知识结构有三点要求:第一,基础知识要宽,包含了企业管理知识、市场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常识等多门类知识;第二,专业知识要精。所谓专业知识,就是与创业直接有关的业务知识。第三,前沿知识要新,创业者要熟悉与本行业相关的最新理论知识。毛翠云、梅强(2009)将创业基础知识分为企业运作和市场开发知识、商业基础知识、创业行业背景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经济形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知识。本文将创业知识归纳为9个要素,企业运营知识、市场开发和营销知识、产品或服务知识、商业基础知识、财务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知识。创业行业背景知识。
  四、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素质的开发策略
  1.完善大学生创业的课程设置体系
  学校应将传统的课程设置分为正式的课程体系和辅助课程体系两部分,正式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安排加强相关创业理论知识学习,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性的课程体系包括:创业计划大赛、科研竞赛、参观和考察成功企业等为学生提供接触和实际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的业务平台,鼓励更多学生关注大学生创业以及通过竞赛的形式发现更多的创业人才。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普及型的课外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锻炼自己的自主创业能力,能够将所学实际运用、增加学生们的灵活性。
  2.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
  从实践来看,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最容易和记忆最深。大学生通过自身行动获得创业体验越丰富,越会激发他们对创业的兴趣,创业成功的可行性也就越大。因此,学校应该依托实习基地,定期引导、支持大学生主持或参与经营管理,树立他们的创业意识。其次,将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劳务服务纳入学生手册,按学年组织学生去相关单位或组织进行劳务服务,加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体验。最后,学校应当适当减少成立社团或协会的审批手续程序,并通过校媒体将其宣传,鼓励同学们参加,使每个同学从步入我校的第一天起,就对创业体验产生亲切之感。
  3.加大创业的投资力度
  更新教学实验设备、创建创业实验基地等都需要学校加大创业经费的投入,给创业者提供实践平台和实践项目。同时,每一学年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和科研大赛以便尽早的挖掘创业人才,并对优秀创业者的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作为研发启动资金或学校协助参与等形式鼓励学生创业。当然,对于在校大学生,学校可以适当的放宽校园内闲置地方的管制,实行问责制批准学生组织创意活动或者开展丰富课余生活的创业活动,鼓励学生们从小处开始获取创业经验、激发创业热情。一旦环境条件和物质条件都具备时,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和信念会更加坚定,创业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4.壮大创业师资队伍
  创业师资力量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了教育活动中人才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学校应该一方面加强对专门从事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例如除了对有关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学习之外,还可以定期的组织教师参加创业组织或协会活动并与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的活动,或者可以邀请我们学校各系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给学生们讲授,增加大家的积极性。一方面,吸纳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尤其是本学校的校友更具有代表性,以他们的成功经验面对面与我们分享,更有利于学生们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5.创业者自身的提升与努力
  除外在的因素之外,创业者自身素质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大学生创业失败并不仅仅因为没有好的机遇或者条件,而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去克服困难,遇到问题就放弃了。因此提升创业者自身的素质、加强能力培养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好的创业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创业者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平时大量翻阅书籍、成功案例建立经营管理思维,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团、协会等组织的集体活动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要善于发现并记录身边的每一个细节或者改变,挖掘自身的个性特征不断培养创新能力等。

二:[创业者的定义]论文:创业决策中创业者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摘要:包括西蒙和卡尼曼在内的众多经济学家,都对创业者在面临及做出创业决策时的风险行为进行过探讨,而在国内这还是一个鲜有涉及的议题。目前的研究关注于探讨这一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这也构成了对该主题的一般研究框架。而从国外研究文献综述来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风险倾向、风险感知、创业者禀赋、预期回报以及环境因素这五大要素。
  关键词:创业者;创业决策;风险行为;风险感知
  创业者勇敢、高瞻远瞩的冒险者形象是现代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贯穿创业研究文献的主要议题之一是风险以及创业者如何偏向于(predisposed)风险或者说他们是如何管理风险的。对于创业者,风险是各种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消费者偏好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对大部分创业决策所做出的竞争性反应,使得风险成为大部分创业者每天都要考虑的任务,而且对于那些使创业者对梦想的追逐成为可能的投资者来说也是如此。创业者的创业决策是一个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在新创企业高失败率的情况下,加深我们对创业者及其风险决策行为的认识和了解,将有助于提高大部分创业者与创业投资者面临风险环境下的决策质量,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增进创新、就业与社会财富,因此,更好的理解风险及其在创业者新企业决策中的作用,辨析其影响因素与行为的理论框架,也就具备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而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果。
  一、风险倾向
  即便如新企业在5年之内的存活率仅为33%左右,却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创业,从每年统计资料上新增的企业数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因此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疑问,创业者是不是比一般的人更喜欢冒险?
  许多学者试图从风险倾向(risk propensity)或风险偏好(risk preference)的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创业者比其他人具有更高的风险倾向,同时,创业者的风险倾向越高,即他越喜欢冒险,就越可能做出创建企业的决策。创建新企业的个体也许有抓住机会的倾向,愿意将自己暴露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也就是说表现出一种高风险倾向。在一些研究中,如Sexton&Bowman(1984)以及Begley&Boyd(1987)对创业者之间的风险倾向差异也找到了一定的证据支持。而Forlani&Mullins(2000)在研究中模拟了四个具有相同期望值、都满足创业者对新企业投资回报(ROI)要求的新创企业,但这四个企业达到ROI目标的概率以及预期产出不同,随后让被试想象他们准备创建一个新企业,向他们提供了这四个新创企业的有关描述,并告知他们这四个企业都是同一行业的,要求创业资本相似并可控,从而让被试表明他们会选择哪个企业。通过对78个样本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创业者之间不同的风险倾向对其创业决策也存在影响,具有更高风险倾向的创业者会选择更具风险的企业,并认为有远见的投资者应该考虑一下他们所选择的创业者与自己的风险倾向相匹配的程度。
  但Bird(1989)通过创业者与大型组织管理者的比较研究,指出创业者的确比大型组织的管理者在职业决策以及商业决策中明显的接受更高的风险水平,但这一结果并不能表明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就高于大型组织的管理者。Palich&Bagby(1995)在对创业风险的研究中发现,创业者并不把他们自己看作是冒险者,而是去追寻别人不去寻求的机会,因为他们在如何看待这种机会上是异于其他人的。他们只是比非创业者更积极的看待某些商业或经济状况,感知到的是机会和优势而同时其他人却看到的是劣势和威胁。创业者其实是中等程度的冒险者,他们与大型组织中的管理者以及公众之间在风险倾向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Busenitz(1999)把风险倾向作为控制变量,发现风险倾向与个人是创业者还是管理者这一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关系,也就是说创业者与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风险倾向对因变量的影响非常小,它与教育、年龄、敏锐性等其它控制变量一起才使得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增加了9%,由此可见这种影响比较微小。而总的检验结果却表明,与管理者相比,创业者并不认为自己更喜欢风险。Kahneman&Lovallo也指出,当与其他人相比较时,创业者并没有表现得“更冒险”——他们并没有更高的风险倾向。
  由此可见,对风险倾向这一因素对创业决策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与其他人并没有明显差异,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对创业风险决策也并没有明显影响作用;另一种则认为风险倾向对创业决策存在影响。
  二、风险感知
  有学者提出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创业现象,认为创业者之所以采取风险行动是因为他们感知到的风险比大多数人感知到的风险小(MacCrimmon&Webrung,1990;Kahneman&Lovallo,1994)。因为即使是评价同样的环境,也会有一些人认为环境充满了风险而另一些人认为没什么风险(Nutt,1986;1993)。也就是说,那些比其他人感知到的风险更少的人会不知不觉地采取风险行为。
  Palieh&Bagby指出,认为创业者需要更多的风险倾向以勇敢的面对创建企业中固有的风险,这实际暗含了个人会感知到其中的风险这一假设。然而,如果个人对创业风险的感知不同,那么他们不一定需要高风险倾向来创建新企业。他们会着手创建企业是因为他们感知到的风险很小。换言之,风险感知而非风险倾向可以解释个人为什么会做出创建企业的决策,而创业者尤其可能会感知到低水平的风险。Cooper等人通过研究发现,95%的创业者认为,即使超过一半的新创企业都失败了,他们的企业还是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Palich&Bagby发现,创业者比管理者更可能感知到的是优势和机会而不太可能感知到的是劣势和威胁。
  Cooper等人(1995)对决策行为的研究表明,由于个体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他们既不能完全综合的搜索信息也不能完全精确的解释信息。为了处理这些限制,个体采用了认知性直观推断以及可能会导致认知偏见的简化策略。他们还指出,这些认知偏见常常在做复杂的不确定性决策时出现。Baron(1998)及Simmon等人(2000)则指出,某些偏见的存在和其它许多认知偏误的来源,以及它们对我们思想的有力影响,表明了创业者创业决策的风险行为可能也会受这种因素的影响。而Busenitz&Barney(1997)以及Shaver&Scott(1991)指出,创业者特别容易引起偏见,因为他们无意中会简化其信息处理以减少创业风险决策中的压力和不确定性。McCarthy等人(1993)以及Palich&Bagby(1995)也 指出,创业者的创业决策是一种个人的风险决策过程,尤其更易受认知偏见的影响,从而会降低他们对风险的感知。此外,因为认知偏见会影响创业者注意到的信息以及他们从中获得的解释,因此,认知偏见会影响风险感知,某些认知偏见会使创业者低估决策的负面结果和不确定性,因而会导致低估风险(Cooper,Woo&Dunklberg,1988,Shaver&Scott,1991)。
  影响风险感知的认知偏见有很多,目前的研究从根据创业的决策环境与决策内容,主要集中在过于自信、乐观偏见、控制幻想和相信小数定律这四个方面。
  三、创业者禀赋
  创业者禀赋(individual endowments)是创业者创业前所拥有的,能为创业行为和新创企业生存与成长提供价值的各种资本的总和,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创业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三部分。Baron&Markman认为,创业者禀赋在创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创建新企业所在的环境是一种弱环境,个人差异因素很容易在公开行为(overt behavior)中表现出来并因此会在很大范围内影响活动的结果。新建企业往往缺乏组织协定(organizational protocols)、组织文化或惯例等,因此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技能等方面的个人差异因素会影响创建企业的决策。
  创业者的禀赋具有异质性(heterogeneity),研究表明,个人禀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决策方式与结果,表现为个体在以其禀赋为基础的选择过程中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并谋求收益最大化的行为结果。创业者的禀赋通过影响其决策行为来决定创业行为过程特征,并外化为微观层次创业行为的随机性与多样性。同时,大量的文献强调了创业者禀赋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创业者的禀赋是创业行为过程的关键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创企业的资源构成特征(Morris,1998)。
  (一)人力资本。从创业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主要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等。Bygrave指出,创业者感知的创业机会往往以特定产业和工作背景为依托。200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Inc.500”中有75%的创业者是在其工作所在的产业内发现创业机会并实施创业活动的,23%是在与其工作相关的产业内发现创业机会并创业的。此外,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常常也是潜在投资者考虑和评价的因素,对于拥有更高人力资本的创业者可能更受投资者青睐。
  (二)创业资本。创业资本是指由创业资本家(或其他出资人或其它方式)出资,投入到拟创立的新企业或还处于初创期的新创企业、既赋予极大高回报希望又承担一定风险的权益资本。有学者认为,创业资本是创业者资源整合行为的核心,其可获得性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新企业的创建以及企业创建后的存活。Grebel,Pyka&Hanusch认为新创企业经济上的成功取决于创业者的资源和他们具体的管理能力,即其人力资本。但从短期来看,企业的存活决定性地依赖于人力资本和创业资本的平衡关系。
  (三)社会资本。由于创业者不可能拥有创业所需的全部稀缺资源,因而创业者须借助其拥有的社会资本来获得。储小平指出,那些积累起更多社会资本的创业者,会比其他创业者获得更多的企业经营所需的资源而对创业活动而言,还体现为一个创业网络。创业者可从网络中获得其它来源中无法获得的某些资源,如高科技行业中,潜在的创业者会从网络中存在的技术发明或研究中大大受益,而美国硅谷形成的创业网络对其创业者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来源。另一方面,创业团队的形成也是基于这样一个道理,Kamm&Shuman通过对创业研究文献的回顾发现,50%的企业是由创业团队创建的。他指出,团队拥有的企业通常具有更多样化的技能和竞争力基础,以形成更广阔的社会和企业网络,有利于获取额外的资源。
  四、预期回报
  创业者在付出努力和时间的同时,也必将从中获得一定的回报,而正是这种回报使得创业者层出不穷,勇于接受挑战。一般认为,创业者的预期回报主要包括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
  (一)物质回报。经济利益的获得不仅是对创业者投入的时间和金钱的一种补偿,也是对其所冒风险的回报。当然这种物质上的回报对于不同的人其重要性并不一样:对生活较拮据或失业的人而言,更多的面临就业或生活的压力,创业主要是为了能改善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而有一种人是将创业看作为富裕的途径,他们认为很少人能通过为别人工作而富有,创建企业提供了赚更多钱的机会;此外还有一些本身就对盈利有着强烈兴趣的创业者,对他们而言,获得利润这个动因与其他创业者相比具有更强的推动力,他们可能把挣来的钱花掉也可能送给别人,挣钱成为了一种乐趣;而在以知识为主的经济中,许多具有较高知识资本的人获得了丰厚的报酬,因此不少的人虽然没有创业也同样变得非常富裕,创业只是一种摆脱了定额工作获得定额报酬限制的方式。但无论如何一定的物质回报对创业者以及一个企业的生存是必要的,建立没有盈利的企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精神回报。Hamilton指出,在创业初期,许多创业者的年收入实际上低于那些具有相似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相当的雇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异反映了创业者已准备好放弃更高的薪酬以换取非物质性的收益如增加了职业自主权和个人控制感。来自英国800家盈利小企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是什么激励他们创业这个问题,98%的回答者将“个人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列为第一重要推动力,其中70%的人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88%的人将“按自己的方式做事”,87%的人将“做长远规划的自由”列为重要或非常重要。仅有15%的人认为“给后代留下什么”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杰斯汀·隆内克等人在其《创业机会》一书中指出,1991年对小企业主的一项调查,证实了独立性作为创业者创业动机的重要性。放弃了在其他公司工作的人中,有38%的人说他们离开的主要原因是想自己做老板。而调查显示,91%的美国人认为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因此,如果仅仅认定创业者的创业就是为了金钱的话,很显然是片面的,缺少对创业者的全面了解。除了金钱上的物质回报外,创业者还需要精神上的回报。
  五、环境因素
  有学者认为,个人行为是根植于社会环境中的(Granovetter,1985),只强调个人因素的研究必定是不全面的,在创业风险决策过程中,创业者作为有限理性的人不仅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Shapero&Sokol、Martin以及Bird等学者就强调了环境因素对创业决策的重要性。因此,创业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于单个创业者的特征和行为,结合创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等外部环境的社会系统观点更有助于解释创业过程。创业者 创业决策风险行为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个人环境和宏观环境。
  (一)个人环境。因为创业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职业选择,会对创业者个人的生活、家庭以及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在创业决策中创业者也会受个人环境的影响,也因此创业研究中所讨论的个人环境主要是个人目前的就业状况。Davidsson把个人目前的就业状况主要分为四种状态:具有永久性职业、具有暂时性职业、失业状态和学生。他指出,个人目前的就业状况及其变化可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之一。虽然并非所有的研究都得到同样的结论,但已有研究表明失业与企业的创建之间存在正关联。研究还发现,在瑞典最近的一次大萧条时期,近30%的企业创始人表示,避免失业是他们创建自己的企业的主要原因。Reynolds也发现,在美国,初学者⑤在学生和失业人员中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而在家庭主妇和退休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则非常低。Davidsson根据瑞典的样本研究则发现目前的就业状况对创业意向及创业信念都有一定的影响,与Reynolds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还发现永久性职业与创业信念(conviction)呈负面影响关系,即平均而言,具有永久性职业的人不太确信创建自己的企业对他们是适当的选择。
  (二)宏观环境。宏观环境是相对微观环境而言的。在创业研究中,与创业相关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产业环境、政策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对创业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庞杂而又众说纷纭的问题,由于概念的明确,通常认为,金融、产业、经济、政策和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也会对创业决策造成影响,但毫无疑问,这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六、总结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对创业者在面临及做出创业决策时的风险行为这一主题,包括卡尼曼在内的众多著名学者都对此进行过研究,而在国内这还是一个鲜有涉及的议题。由于目前的研究关注于探讨这一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因此,同时这也构成了对该主题的一般研究框架。而从国外研究文献综述来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风险倾向、风险感知、创业者禀赋、预期回报以及环境因素这五大要素。中国的转型实践为研究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因此,这些因素对创业者创业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等问题,还有待我们结合中国创业者的情况进行探讨。

三:[创业者的定义]就业与创业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就业与创业论文,请参考!
  就业与创业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创业的热情,是高职教育必须的和根本的改革,提供个案创业教育的调查,分析了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创业扶持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构建创造创业类实习机会的保障等的保障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保障
  构建创新型社会,培养社会创新意识,营造创业氛围,必须依靠创业教育的力量。高职院校作为专门的职业教育,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创业热情,因而在创业中有着自身独到的优势。据麦可思对2015届高职毕业生调查发现,半年以后创业占比达3.9%,三年后还在创业占比高达47.5%,2013年高职生创业为社会贡献了92.3万个就业岗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不断完善,使得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开始将创业视为一种职业发展方向。创业是一门可以传授的学科,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传授学生管理、创业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创业的热情,是高职教育必须的和根本的改革。
  1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个案调查
  为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作者以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为个案进行了调查。笔者通过社交软件发放电子问卷和随堂发放的纸质问卷共12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14份,回收率为95%,选取的样本均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完成调查问卷填答的114人中,其中男性70人,占总人数的61.4%;女性44人,占总人数的38.6%。调查的专业涉及到土木工程系、建筑系、管理工程系、环境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等。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是分析对创业帮助最大的教育形式、创业导师教育的影响力以及对创业教育最不满意的地方等三个方面。
  1.1对创业帮助的教育形式
  在参与调查问卷的中,认为选修类创业课程对创业帮助占比为19.8%;认为必修的创业课程对创业帮助的占比为6.3%;认为融合在就业指导中对创业帮助占比为14.6%;认为创业计划大赛对创业帮助占比为15.6%;认为创业知识讲座对创业帮助最大的占比为12.5%;认为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对创业帮助占比为2.1%;认为由创业孵化器提供的创业课程对创业帮助占比为22.9%;认为其它形式对创业帮助最大的占比为6.2%,选修课程内容丰富,有益于提升同学们的实战能力,深受同学们喜爱也就不足为奇。
  1.2创业导师的影响力
  在参与调查问卷的中,认为创业导师对创业者没有帮助的占比为22.8%;认为创业导师对创业者有点帮助的占比为24.6%;认为创业导师对创业者有一般帮助的占比为24.6%;认为创业导师对创业者有较大帮助的占比为17.5%;认为创业导师对创业者很有帮助的占比为10.5%;通过数据,我们发现创业者认为创业导师对自身创业有较大帮助或很有帮助的仅占比28%,说明创业导师并没有起到明显的帮助作用,创业导师的辅导机制还有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1.3对创业教育不满意的方面
  在参与本次调查问卷填答的同学中,对课程类创业教育不满意的人群占比为22.8%;对师资不满意的占比为14%;对项目类创业教育不满意的占比为8.8%;对竞赛类创业教育不满意的占比为8.8%;对讲座类创业教育不满意的占比为3.5%;对创业辅导类创业教育不满意的占比为7%;对基金支持不满意的占比为22.8%;对氛围不满意的占比为12.3%。
  2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个案调查问题分析
  2.1高职创业教育准切入点比较模糊
  高职院校每个群体都有各自的特征,找准切入点后,要认真分析服务对象的特征,做到有的放矢。从我国高职学生持有强烈愿望创业的学生一是由于家庭现状所迫为改变命运而选择创业,二是高职生在校一般担任班级干部,喜欢扮演管理和领导角色,三是经济新常态下政府与社会倡导大众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政策,对于占相当比例的高职贫困生创业也就有了特殊的热度。以上三类学生可以作为高职创业教育的切入点,这样的群体非常适合值得培养。而在以上的调查中,由创业孵化器提供的创业课程对创业帮助占比最高,而企业孵化器资源恰恰是高职学院比较偏弱的项目,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从覆盖群体、内容提升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高职生创业教育课程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以上调查中认为创业导师对创业者没有帮助的占比达到了22.8%,创业导师的帮助作用亟待加强。当前,我国很少有高职学院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高职生创业教育对学生具体帮助只是还停留在风险、技能、技巧、政策、形势分析等层面的理论分析上,案例过时,而且缺乏深入的调查跟踪,而且能继续发展的案例非常少。所以这些称不上成功案例的“案例”是不能作为教学的。目前的高职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待尽快组建完善。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比如,创业学院负责的只有五个老师。虽然不可能招聘很多专业老师负责创业学院,但可以利用两课老师、辅导员、就业指导师和心理教师等资源,由创业学院将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组建起来。
  2.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质量无法保证
  从课程设置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目前主要是在某个课程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小部分内容,或设置一些相关的选修课,授课时间短,质量无法保障。没有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没有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幸福课程等形成体系,有机结合,让创业教育课程形成多样性、系统性、层次性的课程体系。无法从理论的高度解释高职生创业活动的各种特点,探索高职学生创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或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创业经验。在接受创业课程的辅导时感觉受益颇多,甚至认为听完这些课程就可以顺利创业了,但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实际问题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比如,虽然创投领域氛围良好,投资机构多、可投资金多,但是作为学生创业者却在获得融资方面备感压力,以上调查中对基金支持不满意的占比为22.8%,就说明了学生创业较难获得融资。
  3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保障对策
  3.1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建议高职院校根据创业一线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阶段的进阶课程,将课程设置体系化、阶段化、个性化。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张有弛、有虚有实,要有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高度的统括性课程;又要有充分结合实践经验,能够充分提升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的实操性课程。既要能够通过课程的讲授与价值观念的输出帮助同学们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创业观念;又要能够在输出观念、输出知识的同时输出价值,让创业课程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审视和定义创业教育,一切以创造价值,培养人才为核心观点,让那些只要能够解决同学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例如缺人、缺钱、缺智的解决方案都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所用。进一步将好的方法、好的观念、好的人才、好的机制都引入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体系中来,不断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实践能力。
  3.2建立完善的创业扶持机制
  比如高校创业孵化器、高校创业基金、高校创业大赛组织等,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支持,降低学生创业的门槛,使得创业变成一件和就业一样平常的事情。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管作为企业导师,向学生讲解关于企业、经济、世界形势的最新知识,使得学生能获得当今世界最新的信息,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的创业点子,积累更多的商业经验,为创业做好准备。另外,在政策发展中应提升各项服务政策的相关性,将各种功能与信息聚合到统一的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与机构,通过整合服务,降低政策成本,提升服务的规范性,也提高政策受众的使用效率。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
  建议高职院校下大力气建设兼职师资队伍,让那些拥有丰富创业经历且乐于分享的人成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讲授者与一线参与者;充分利用全职教师的专业性建立起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问题和创业实战为导向的创业教学方法和体系,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完善校企合作,鼓励全职教师走出校园接触创业者、接触创业企业、深入一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结合一线调研的启发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建设高质量资源院校的大背景下建设出一支自我更新及繁殖能力的一流创业教育体系。
  3.4构建创造创业类实习机会的保障
  学生参与创业类实习对最终做出创业决策,形成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作用。在目前大学生实习活动泛滥的情况下,参与创业类实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但是这类实习有着明显的指向性,同时有着明确的环境特征。创业类实习活动对积累一线创业经验、培养创业嗅觉、感知创业环境、形成创业团队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目前院校在大力推动以大学生创业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就业通道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创造创业类实习机会,让更多的大学生体会到一线创业环境,在直接感知与接触中形成自己对创业之路的认识和看法,同时通过结识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同学,更有助于促进创业小组与团队的形成,让创业过程更具备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沈欣.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5(10).
  [2]刘丁慧,侯盈权.高职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1).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7992/

推荐访问: 创业者的定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