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障区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08 19:00:01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黑障区篇一:致宇航英雄杨利伟一封信

敬爱的杨利伟叔叔:
  您好!
  自从您那次乘坐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登天成功后,我就一直把您视为我的偶像,对您怀以深深的敬佩之情。
  叔叔,我清楚地记得:20XX年10月15日上午9点多钟,飞船顺利起飞。它载着您,载着全国人民的寄托,向浩瀚的宇宙飞去。那一刻,让人紧张,让人激动。
  我们一家三口,坐在电视前,时刻关注着您。您在太空中,认真地做着记录,还不忘欣赏窗外太空的神奇景象在飞船失重的情况下,训练有素的您,凭着勇敢和智慧,披荆斩棘,稳如泰山,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20个小时过去了,我发现电视屏越来越黑,只听到播音员的话语:飞船已进入黑障区。“黑障区”!这可是最危险的地方呀!整个指挥大厅寂静无声。坐在电视机的我,心快提到嗓子眼上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号就是在这里发生爆炸性,我国的“神舟五号”会怎么样呢?
  我屏住呼吸,十几分钟后,您驾驶的飞船终于冲过了黑障区。哇!总部的大屏幕亮了,工作人员欣喜若狂,我们一家三口也跟着欢呼,手拉着手绕着我们中国的地图转圈儿呢!
  16日早晨,“神舟五号”安全着陆,您满面春风地从舱里走出其来。这时,举国为之欢腾世界为之瞩目。它标志着我国将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能成功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20XX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飞天梦。您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世界人民的骄傲。您的英名将载入史册。
  叔叔,在您成功的背后不知流了多少汗水。您夜以继日,刻苦钻研,不辞劳苦地参加了无数次飞行训练,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您从60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航天第一人。
  叔叔,我有许多许多的话要想对您说,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我敬佩您,您是一名真正的英雄!
  祝您再创辉煌!
  ××
  ××
  ××
  ××××××

黑障区篇二:盘点杨利伟的故事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下面小编收集杨利伟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的故事
  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一次伟大出征。这是杨利伟历经磨练征服太空之旅。
  43岁的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儿时,应对蓝色的大海,他有一个梦想,期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四年的刻苦领悟和训练,他最后成了空军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儿时的梦想成了现实。
  从此,他尽情地飞翔在蓝天。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杨利伟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
  杨利伟没有想到,儿时的飞翔蓝天梦想,会飞得那样遥远,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杨利伟为这个梦想而激动。他说:"航天员是个十分神圣的职业,自我个性期望能走进这支队伍。"
  初检透过了,杨利伟又被安排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我当时心里个性高兴,提前三天就去了。护士还和我开玩笑说:“你也太用心了吧!”"杨利伟回忆说:"我当时太想加入这个队伍了!"
  然而,加入这个队伍并不是容易的。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特检":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空时的耐低氧潜质;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到达优秀。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齐,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2003年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潜质,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征服太空:铸华夏中国魂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振奋着亿万人的心。
  2003年10月15日晨,杨利伟进入飞船,按照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射前的各项检查。
  8时59分,0号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即将点火。指挥大厅里充满紧张气氛,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间仿佛凝固了。
  杨利伟在飞船内安稳地目视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医学仪器显示,杨利伟的心率:76次/分。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正因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到达140次/分。
  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这时,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
  事后,这位老专家向记者说,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杨利伟敬礼向大家致意告别,心里想的是大家,惟独没有他自我。这不仅仅体现了杨利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展现了杨利伟的人格魅力。
  那还是1992年的夏天。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刻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高尔基的名言)
  杨利伟明白,自我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他一边向地面报告,一边按平时训练的要领作出一系列动作,进行妥善处置。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稳稳降落在跑道上。
  飞船起飞了。飞向了太空。从飞船的舷窗往外望去,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
  这时,大家想起了一个故事。发射前,杨利伟参加飞船模拟发射演练。按照飞行程序,飞船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被抛除,航天员在此时能够看见舷窗外的天空。但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专家们惊讶地问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都知道?"宿双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开玩笑,你都知道,他还能不知道?!"
  为了这个"都知道",杨利伟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巨大的发奋。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了"强化训练"。"飞船模拟器"成了杨利伟的"家"。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回到地球,持续时刻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100多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于是,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刻有空就放来看。
  他自信地告诉记者:"此刻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立刻能够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状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之后,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取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行第一。
  正正因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烂熟于心,在21小时23分钟的飞天之旅中,他的全部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失误。
  飞船进入了太空轨道。这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户外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我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飞船在飞行。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边就是人类的美丽家园。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
  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他不由得从心里腾升起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为中国人飞上太空感到骄傲。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飞船飞行到第七圈时,他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完美愿望。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十分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个性完美。"
  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
  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工作感想)
  祖国至上:情切切天地间
  "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这是杨利伟回到地面后向欢迎的人们说出的肺腑之言。
  航天员大队是个团结和睦的群众。在这个群众里,杨利伟享受着温暖,同时也把温暖给予大家。他始终把自我看成是航天员大队中的普通一员。在被选为首飞航天员后,他说,我是代表13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
  因此,在太空飞行中,他的心和战友们一向紧紧相连。按照预定的太空飞行计划,杨利伟在太空有5小时的休息时刻。但他只睡了半小时。他说,首次太空飞行,机会太难得了,我要尽可能地体验太空飞行,为战友们将来上太空做准备。
  回来后,杨利伟成为了公众人物,有许多活动需要他参加,但只要一有空,他就和战友们在一齐,交流太空飞行心得。回来后不久,他就主动要求参加航天员例行的体能训练。
  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那天,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时已是晚上。21小时太空之旅的极度疲劳尚未消除,他就给训练航天员的教员们一个个打电话,向教员们汇报自我在太空的状况。而此时电视里已全是他的新闻和形象,他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位老教员感叹地说:"难得啊,难得。能在巨大荣耀面前,持续如此平常心态,正是优秀航天员就应具备的素质。"
  是的,应对巨大的荣誉,杨利伟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忘记航天员的神圣使命,犹如平时,淡然置之。
  他的亲人成为了新闻人物,甚至儿子小宁康也被众多媒体包围,他要求媒体不好宣传,一再期望以平常人对待。
  他在空军时的战友还记得,1997年,当杨利伟透过体检,回到部队等待通知的那一年里,他仍然专心致志地投入到飞行训练中。那年他飞了150多小时,大大超过当时部队规定的飞行时刻。尽管体检耽误了许多时刻,但在这一年的考评中,杨利伟的飞行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这就是航天英雄杨利伟。记者曾问杨利伟,你对航天员的职业怎样看?他说,在飞天的征程上,不仅仅充满了艰辛,风险也时刻存在,许多勇士还为此付出了性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员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时刻准备奉献和牺牲。
  11月7日,当祖国和人民给予航天英雄杨利伟以最高荣誉时,杨利伟说出了自我的心里话:"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将继续发奋工作,时刻准备理解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2008年7月22日,总装备部举行将官晋衔仪式,"航天英雄"杨利伟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8年8月6日,奥运火炬开始北京市传递航天英雄杨利伟跑首棒。
  篇二:航天员杨利伟的故事
  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是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最为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充分进入轨道,到调姿回到地球,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几十个。飞船舱内的仪表盘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拟器中反复演练。
  杨利伟是个有心人。去年年底做模拟器训练的时候,他用一个小摄像机拍了很多坐舱图片。回来以后,输入电脑,自我刻了一个小VCD,随时播放,尽快地熟悉里面的各种设备---此刻已经熟得一闭眼睛就能想得清清楚楚。
  飞船上天之前,杨利伟他们做了十几次强化训练,每一次训练都是杨利伟第一个做。做完以后,给教员带给信息:哪个地方不适宜,哪个程序不到位,哪个地方操作不合理。修改完,后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弯路。
  载人飞船联合测试,杨利伟去的次数最多。在测试推进舱和回到舱分离,然后立刻切换到回到舱的动力系统这个动作的时候,按规定10秒钟务必完成动作,研制人员最快6秒种能够做完,杨利伟只用了5秒。
  在首飞选拔的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获得了两个99分、3个100分,名列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名,成为首飞航天员第一人选。
  出征时刻,杨利伟情绪坦然地走向发射架。那一刻,数亿人的目光注视着他,他背负着一个民族的期望去迎接挑战。"当然,从最坏的角度思考,这毕竟是一次冒险,但冒这个风险值得。我到那里来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我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而来的。"
  火箭呼啸而上,杨利伟奔向了太空。
  浩瀚太空从此写下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篇三:杨利伟背后的故事
  英雄的内心
  杨利伟就坐在我对面,飞天成功后鲜花和掌声包围了他,他平静如常,就像在火箭升空中,他的心跳依然是每分钟76次,没有丝毫紧张。资料称,国外航天员在火箭发射时的瞬间心跳到达每分钟140次仍属正常。他如此大勇,如此沉着冷静,使我肃然起敬。我问他:"你到发射场看过发射实景吗?数百吨的燃料送火箭起飞,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你想过这中
  间的风险吗?你知道今年国际航天界的灾难性事件吗?"
  他坦然一笑说,过去他只在电视上看过发射飞船和卫星。年初,他在电视上看到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高空坠毁,7名宇航员遇难。他说:"这些灾难只能提醒咱们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好。"之后,他用平静的语气述说了一个悲壮的故事,一位前苏联的航天员乘坐的飞船在回到的途中发生故障,飞船眼看就要坠毁,这位航天员拿出怀中的金笔用宇航服包好,对地面上凝望他的妻子深情地嘱咐:请把金笔作为礼物,转赠给你未来的丈夫......
  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杨利伟告诉我,有时想吃的东西不敢吃,想做的事情不敢去做,也是挺痛苦的。他1米68的身高,体重一向持续在64公斤。他钟爱吃肉,不钟爱吃蔬菜,却偏偏不能多吃肉,为了持续体重不增长,只能吃营养配餐。晚餐也不敢多吃,有糖的饮料不敢喝,领悟航天理论一学就到深更半夜12点,只能大口大口喝浓茶。唯一例外的是,发射那天早上,本来安排他吃点面条算了,他说:"不行,我得吃点肉,不然上天肚子饿了没劲儿。"
  生理极限的挑战
  太空在作家的笔下是神奇而又美妙的,但是对于杨利伟来说,却要承受生理极限的挑战。他说,火箭上升的感觉是地面模拟不来的,起飞两分钟后,开始感觉有些难受。入轨后,舱内的小东西开始飘浮起来。杨利伟感觉自我的头朝下,他立刻意识到这是典型的太空错觉,于是强迫自我不好倒过来,不管怎样样都要战胜困难,很短时刻,错觉感消失了。其实每个小时只有20分钟左右的时刻,飞船能够和地面进行画面传输。每次杨利伟都把自我固定在摄像头前,生怕自我漂浮起来,地面捕捉不到他的身影会着急。这就是为什么,咱们看到的航天英雄总是被束缚在座椅上,持续着一种姿势。尽管动作幅度越大,空间户外病的折磨就会越强烈,产生头晕、恶心、无力、头痛、错觉等。但是为了给后人积累经验,杨利伟尝试了所有可能做的动作,去体会在太空的感觉。21小时的飞行任务中,杨利伟只睡了半个小时,"在太空的时刻太短暂了,我要尽可能的体会操作,为后续任务带给技术支持,用摄像机拍下美丽的画面,用双眼去看咱们美丽的家园"。飞船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高速飞行,白天黑夜交替而过,地球的边缘镶上了一道靓丽的金边,明亮的阳光映射在飞船的太阳能帆板上,舷窗外的地球一会儿披着蔚蓝色的外衣和淡淡的云彩,一会儿又是漆黑一片。
  最惊险的一段
  我问:"你在操作本上写了什么字?电视上看不清。"杨利伟笑笑说:"我就是想表达一下自我的感情---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你的太空之旅最惊险的是哪一段?"
  他说,就算回到地面吧。飞船像一个火球般急速下落,当飞船一进入"黑障区",窗外随即传来空气被压缩的强大呼啸声,飞船与大气层产生了巨大摩擦,发出轰轰的撞击声,一瞬间飞船变成了一团大火球,舷窗外看到的仿佛是《西游记》太上老君那熊熊燃烧的炼丹炉。好在飞船内还持续着常温。飞船与地面无法联系,晃动很大,没有人指导该如何去做,每一个动作只能靠经验和感觉。40多公里的"黑障区"穿过后,飞船的速度已降到约每秒200米,降落伞打开......我走出舱门说出了最想说的一句话:"我为祖国自豪。"
  背后的故事
  杨利伟和妻子张玉梅都是辽宁绥中人。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德元是建国初期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母亲魏桂兰是中学语文老师,家中书香墨染使杨利伟从小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浓厚的求知欲使他的领悟成绩一向名列前茅,当然也有一些调皮的冒险事件让父母急出一脑门子冷汗来。之后,杨利伟考上航校当上飞行员,成为绥中县的小名人写进了县志,张玉梅对他也就略有所闻。
  "那你们是怎样走到一齐的呢?"我问。玉梅爽朗一笑:"是婆婆先给我提的。我姐姐和姐夫都在军用机场工作,我是天天看着飞机起飞,伴着轰鸣声长大的。我从小就崇拜解放军,就想当兵,可眼睛不好,没当上兵就工作了。我和婆婆都是辽宁绥中中学的教员,她主动给我提起这件事,也给我讲了杨利伟当飞行员职业的危险性。"
  "那么说,这是婆婆一眼相中你的。"
  "我自我没当上军人,给军人当媳妇也行。"玉梅爽快地说,"咱们一见面,双方感觉都很好,书信来往感情加深,1990年底结婚了。我比利伟小一岁,今年37岁。我29岁时生的儿子,是我给儿子起名叫杨宁康的。"
  发射任务前夕的国庆节,航天员们有3天的假期。杨利伟的父母从辽宁绥中老家来到北京,假期过后,部队政委挽留二老:"多留几天,不管是不是利伟首飞,两位老人来一次不容易,正赶上这次发射,让他们到指挥大厅看发射吧。"
  2003年12月14日晚上7点多,利伟从发射场打来电话说,今晚他要早早睡觉了。也没说他是不是去首飞。其实,当天下午指挥部已经作出由杨利伟担任首飞航天员的决定。他几次排行都是第一,作为航天员他是荣幸的。
  21小时的离别
  玉梅看着大屏幕上,一边耸立着整装待发的火箭,另一边就是杨利伟,穿着航天服坐在飞船里,眼中透出自信的目光和百倍的勇气。"我默默地为他祝福,心里全是成功的信念,咱们一家人谁也没哭",玉梅回忆道,"倒计时开始:10、9、8、7、6......我看见他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身边响起了掌声,之后火箭点火起飞,我的心比火箭飞得还快!我知道大家都和我一样激动,我只想他顺利完成任务,快点安全归来。"
  21小时的离别既短暂又漫长。玉梅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16日凌晨,降落伞打开的瞬间,指挥大厅里的航天员们异口同声响亮地"噢"了一嗓子。与此同时,大家把目光转向了张玉梅,发现杨利伟打开降落伞的时候,她笑了,她知道利伟要回来了。我问她:"杨利伟此刻是航天英雄,你怎样想?"
  玉梅说:"在我眼里他还是他,大家都关注他,我觉得荣誉属于祖国,是祖国送他上太空。航天员出征太空代表的是国家,是13亿中国人。当然,我会继续支持他再次出征太空的。"

黑障区篇三:神舟五号阅读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神舟”五号飞船起飞9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舱内的灰尘也都飘浮起来。
  突然,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空间运动病”,给执行任务带来可怕的后果。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抵抗着环境束缚,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几分钟后,他的感觉恢复了正常。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经历,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
  有资料记载,世界上有50%的航天员在太空发生过“空间运动病”。这种病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头晕、目眩、呕吐等症状。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后果将不堪设想。教练黄伟芬说:“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困难。”
  坚如磐石的意志,也是练出来的。
  杨利伟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空间运动病”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针对性的自我锻炼。一天,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都做够最长时间,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曾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人生活在地球上,已习惯了地球对自己的引力。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只能靠想象。而杨利伟在地面上就必须熬过这一关。
  离心机训练。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旋转。旋转中,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每次训练要做8个G(8倍于地球引力)的负载,持续时间40秒。“那真是一秒一秒地熬,脸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杨利伟说。
  刚开始训练时,杨利伟的心率是每分钟140多次,经过训练,降到110次,并且在高负载的情况下,他不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去对抗,还能观察别的东西。离心机里的面板上有三个灯,其中的警灯是坚持不住的时候按的,杨利伟从来没有按过。
  “你喜欢的东西,你不能去做,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要做,还要常年坚持,它确实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事情。”战友翟志刚尤其佩服杨利伟这一点。
  水上应急训练对有些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杨利伟来说并不轻松。因为杨利伟每次跳水时都要呛水,半天缓不过劲儿来。但不管怎样,他都按照教练的要求去做,每次都把自己呛得后脑根儿疼。
  杨利伟喜欢吃肉,但为了控制体重,他从不敢多吃。晚上饿了,也没有自己加过餐。“要保证训练,你不得不坚持这样做,尽管是个很痛苦的事情。”杨利伟对记者说。
  10月16日,杨利伟乘坐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返回地面。在穿越“黑障”时,他与地面失去了联系,飞船在疾速下降,外面是烧灼的火苗,通红一片,过载达到10个 G,噪音冲击有160多分贝。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杨利伟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和力量,同超重对抗。两分多钟后,飞船冲出黑障区,向着陆场奔去。
  杨利伟战胜了艰险,也战胜了自己。
  6.杨利伟回忆驾“神舟”五号飞行时说“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杨利伟驾“神舟”五号飞行时,因身体产生严重不适,意志开始动摇。
  B.说明杨利伟一回忆当时的驾船情形就心有余悸。
  C.这一处是特定的败笔,有损杨利伟的形象。
  D.杨利伟的坦言反而更突出航天员的意志坚强,其言可信,其功可喜。
  7.杨利伟在进行离心机训练时,“从来没有按过”用于求救的警灯,你怎样理解?
  8.杨利伟的成功使你得到什么启示?
  9.选文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把杨利伟这个英雄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请结合选文,就细节描写的手法举两个例子加以简要赏析。
  答案:6.D 解析:A项“意志开始动摇”不恰当;B项“就心有余悸”太过牵强;C项“有损杨利伟的形象”是曲解原文。
  7.参考答案:杨利伟是一个各方面素质都不错的航天员,但与其他航天员相比并不是处处有优势,他凭着超常的意志和比别人更加刻苦的训练,才使自己最终成为“神舟”五号航天员的首选对象。“从来没有按过”求救警灯,一方面表明杨利伟忍受训练负荷的坚强意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杨利伟的身体素质是一流的。
  解析:作者写杨利伟在平时的训练中从不使用求救的警灯,是为了说明杨利伟的素质过硬,能够担任首次航天的工作。
  8.参考答案:(1)良好的素质为成功提供了可能,但不发展提升素质,就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2)成功的里程碑需要用汗水甚至热血浇铸。(3)英雄不是天才,英雄一样有平常人的烦恼困顿,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以平常心生活,以超常心工作。(4)只有平时不潇洒才能换取关键时刻的潇洒。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要依据杨利伟的事迹。
  9.答案示例:(1)做转椅训练都“做够最长时间”,“头也摆到最大幅度”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杨利伟的严于自律和意志的顽强。
  (2)进行“离心机训练”时,在高负载的情况下顽强训练,从来没有按过警灯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
  解析:举出例子,言之成理亦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2339/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