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图初一到三十]月相变化图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7 19:00:01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篇一:[月相变化图]月相变化课件

  月相变化课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2.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 ——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 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 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月相变化课件【2】
  一、教材
  《月相变化》是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我对这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它与其他课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理解的(ppt展示)。
  对《月相变化》这一课,教材的编排是让学生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二、学生
  学生对于月球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能获得很多关于月球的信息。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中,更是系统的了解了月球的运动、月球的一些重要数据,可以说,学生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甚至对于月相,学生也不陌生,都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但是很少有学生有指向性地、系统地观察过月球和月相的变化,因此学生其实对于月相的了解还是很少的。
  此外,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运动中的地球》这个单元,对于利用模型帮助他们了解天体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概念目标:
  1、月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一半,因此正确的月相明暗交接的线始终处于圆的直径两端。
  2、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它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3、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
  过程目标:
  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3、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有效的提问。
  4、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情感目标:
  1、问题意识得到提高。
  2、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3、意识到持续观察的重要性。
  四、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我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模拟月相变化,并对月相有规律变化的成因作出合理解释。难点是学生能解释月相有规律的变化的原因。
  五、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并顺利解决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对于学生不能直观感受的客观事物,采用模拟实验法,让学生能亲眼见到、亲身体验到。对于学生较难操作的模拟实验,采用演示法,这样能使学生看到更科学的现象。大量采用研讨法,让学生在教师提问、学生提问、交流、争论、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六、教学流程
  我在上《月相变化》这课时,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导入。第二部分是认识正确的月相。第三部分是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第四部分是拓展和后续研究。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主要是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再次清晰明确月球是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只能照射到它的一半。为后面环节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在第二部分“认识正确的月相”中,先引导学生说月相,然后是自己画月相,审视大家画的月相是否符合实际,再用借助黑白小球用简单的模拟实验验证所画月相是否正确,最后去伪存真,去掉不符合实际的月相,留下正确的月相,从而掌握判断正确的月相的技能。
  原教材在这个环节中,对于“怎样的月相是正确的”并没有让学生开展探究,而是教师以教授的方法告诉了学生。而我在这里将这个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设置,并且以浓笔墨渲染,是有一定深意的。首先是为了让学生会判断正确的月相,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其次是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学生在自主探究正确的月相时,用各种方法转动黑白球都能看到不同的月相,如:月球自转、月球公转、公转同时又自转等。但是究竟哪种是符合实际的,就需要进一步探究了。并且这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在第三部分“探究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中,先请学生给上个环节留下的月相进行粗略的排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明确月相变化的规律,再引发学生思考月相有规律变化的原因,继而推测月相变化的成因,设计实验验证,之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一系列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验证。
  原教材中,给月相排序是一个单独的环节,请学生分别排出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并贴在黑板上,最后进行交流分析,得出上半月月相变化规律。而我在处理教材时,弱化了的探究月相变化规律这个环节,没有花很多时间让学生排序、探究,而是改让学生大致排序,以教师呈现正确顺序来解决。这样做的原因是我觉得这样的排序比较花时间,学生也很难精确的对月相进行排序。弱化这个环节,这样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是进行月相变化成因的探究。
  对于月相成因的解释,由于学生在第二环节“认识正确月相”的简单实验中已经有了基础,因此很容易提出他们自己的解释。教师对于这些解释都不予否定,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模拟实验中会逐步发下,有很多解释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会自动予以否决。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再帮助整理,并且采用全班演示实验的方法再次加强对月相变化成因正确解释的理解。
  在第四部分中,教师呈现了更多实际生活中拍到的照片,目的是让学生产生问题,了解我们对于月相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课堂上,实际月相和我们今天研究的还存在很多不同。要知道更多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际观察进行。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月相的长期观察。白天观察月相最好的时段是傍晚和清晨,上半月,傍晚放学时候观察西边天空;下半月,清晨观察东面月相。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比较简洁,但是从中可以体现我这节课主要的流程和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ppt展示)
  八、小结本课
  总体来说,我对本节课的思考和处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处理教材方面,关注效率,注重详略得当。适当改动教学环节,弱化探究月相规律这样益处不大的的环节,强化对后续研究有益的环节。
  2、在教具学具和实验教学改进方面,关注细节,注重材料的结构性。改“剪”月相为在黑纸上“画”月相,节省时间。改贴月相在黑板上为黑纸上,节省空间。改给每天的月相排序为以几天为一时段排序,降低难度。改部分学生模拟实验为教师演示实验,提高实验效率。
  3、在重难点突破方面,采用学生自己先模拟实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使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也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4、此外是我最近有点思考,也专门做了一个课题,题目是《依托科学探究过程关键节点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因此我把我最近的这一点想法也渗透到了本堂课中,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家在有些地方或许会听到我这点思考的火花。

篇二:[月相变化图]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 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 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 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 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 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 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 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 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 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 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 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 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 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篇三:[月相变化图]五年级科学看月亮课件

  学习看月亮这一课,能正确给月亮的形状排序,了解其成因及规律。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五年级科学看月亮课件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材分析
  本课从现象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模拟观察和实际观察,并能够进行有计划的、较长期的观察活动和记录,从而发现自然界的一些规律。本节课教师要充分提醒学生认识观察月相变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帮助学生调整,从而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本课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课堂教学。主要通过画月亮、排月亮、观察月相盒里月相的变化,对月相由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课外观察。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或两个月)里的月相的变化,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交流日记,让学生体验观察过程,这个过程比他们得到月相变化的知识更为重要。
  教学目标
  1、能够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连续长期的观察月相,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记录纸、月相日记表等。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月相变化情况,要求记录下每天观察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月亮的变化等,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板书)
  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各样形状
  1、动手画月亮。
  师:大家说说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画出月亮的样子。
  (条件允许的学校,老师可以给每组准备10张24开的白纸,发给学生画月相的纸尽量做到大小相同,最好能在纸上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这样可以方便比较、排序和发现规律。)
  学生画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2、组织交流。(教师可相机介绍不同的月相所出现的不同时间。)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这是月半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这是月初或月底时看到的月亮)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这是初八左右或二十二左右的时候看到的月亮)
  3、研究月相。
  师:我们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家画出这么多不同形状的月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提醒学生:尽可能按时间排。
  师生交流,得出正确的月相排列方法。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在前还是左蛾眉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观察,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
  4、制作月相盒。
  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在一个圆形的盒子上开8个圆形的观察孔,盒盖的内部悬挂一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电筒,就可以从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的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两个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成为科学课堂研究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制作月相盒,使学生由感性的认识向理性的分析过渡,教给学生用模拟实验来发现科学道理,便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三、作业:连续观察月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画月亮、排月亮来认识月相的,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认识月相呢?
  生:实际看月亮。
  师:看月亮需要很长时间的,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
  教师提示:1、不同的日子月亮出现的时间不同,要适当了解当晚的月亮大约什么时候出现,做到定时观察。2、要注意天气状况,阴雨天看不到月相。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观察,并填写下表。
  农历时间
  月相图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
  初一到初十
  交流观察到的情况。
  月相为什么回发生变化的?
  十一到二十
  预测后再观察,并进行比较。
  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区别。
  二十一到月底
  写观察小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3929/

推荐访问:月相变化图初一到三十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