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7-24 19:00:04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第一篇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初中数学试讲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复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初中数学试讲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讲人:XXX
  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重点、难点:二元一次方程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教学形式:例题演示,加深印象!学完即用,巩固记忆!你问我答,有来有往!
  1、自我介绍:30s
  大家下午好!我叫XXX,20XX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学的行政管理,现在教的是初中数学,希望能与大家有一个愉快的下午!
  2、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系数、根的判别式:8min30s
  我们今天的课堂内容是复习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4个等式,请判断等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请说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以及常数项:
  (1)x -10x+9=0 是 1 -10 9
  (2)x +2=0 是 1 0 2
  (3)ax +bx+c=0 不是 a必须不等于0(追问为什么)
  (4)3x -5x=3x 不是 整理式子得-5x=0所以为一元一次方程(追问为什么) 好,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所说的一元二次方程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它的名字可以得出它的定义!
  一元:只含一个未知数
  二次:含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为2
  方程:一个等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 +bx+c=0 (a ≠0)其中,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记住,a 一定不为0,b 、c 都有可能等于0,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大家要注意找系数时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式! 至于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有没有根怎么判断,有同学能告诉老师吗?(没有就自己讲),好非常好!我们知道Δ是等于2-4ac 的,当Δ>0时,方程有2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根。 那我们在求方程根之前先利用Δ判断一下根的情况,如果小于0,那么就直接判断无解,如果大于等于0,则需要进一步求方程根。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0min
  那说到求方程的根我们究竟学了几种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方法呢?我知道同学们肯定心里有答案,就让老师为你们一一梳理~
  (1)直接开方法
  遇到形如x =n的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直接使用开方法来求解。若n <0,方程无解;若n=0,则x=0,若n >0, 则x=±n 。同学们能明白吗?
  (2)配方法
  大家觉得直接开平方好不好用?简不简单?那大家肯定都想用直接开方法来做题,是吧?当然,中考题简单也不至于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配方法来将方程往完全平方形式变化。配方法我们通过2道例题来巩固一下:
  简单的一眼看出来的:x -2x+1=0 (x-1)=0(让同学回答)
  需要变换的:2x +4x-8=0
  步骤: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左右同除2得:x +2x-4=0
  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得:x +2x=4
  左右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x +2x+1=4+1
  所以有方程为:(x+1)=5 形似 x=n
  然后用直接开平方解得x+1=±5 x=±5-1
  大家能听懂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练习题,2min 时间,大家一起报个答案给我!
  题目:1/2x-5x-1=0 答案:x=±+5
  大家都会做吗?还需要讲解详细步骤吗?
  (3)讲完了直接开方法、配方法之后我们来讲一个万能的公式法。只要知道abc ,没有公式法求不出来的解,当然啦,除非是无解~
  首先,公式法里面的公式大家还记得吗?
  x=(-b ±2-4ac )/2a
  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呢?有同学知道的吗?就是将一般式配方法得到的x 的表达式,大家记住,会用就可以了,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后试着用配方法进行推导,也欢迎课后找我探讨~这个公式法用起来非常简单,一找数、二代入、三化简。 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例题:
  3x -2x-4=0
  其中a=3,b=-2,c=-4
  带入公式得:x=((-(-2))± 2) 2-4*(-4)*3/(2*3)
  化简得:x1=(1-)/3 x2=(1+)/3
  同学们你们解对了吗?
  使用公式法时要注意的点:系数的符号要看准、代入和化简要细心,不要马失前蹄哈~
  (4)今天的第四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大家会吗?好那今天由我来带大家一起见识一下因式分解的魅力!
  简单来说,因式分解就是将多项式化为式子的乘积形式。
  比如说ab+ab 可以化成ab (1+a)的乘积形式。
  那么对于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的目标是要将其化成(mx+a)*(nx+b)=0 这样就可以解出x=-a/m x=-b/n
  我们一起做一个例题巩固一下:4x +5x+1=0
  则可以化成4x +x+4x+1=0 x(4x+1)+(4x+1)=0 (x+1)(4x+1)=0
  所以有x=-1 x=-1/4
  同学们都能明白吗?就是找出公因式,将多项式化为因式的乘积形式从而求解。 练习题:x -5x+6=0 x=2 x=3
  x-9=0 x=3 x=-3
  4、总结:1min
  好,复习完了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熟知它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项最高次数为2的等式,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我们还要会找abc 系数,会用Δ=b-4ac 来判别方程实根的情况。还需要熟悉四种方程的解法,这是中考的重点考察内容。当然,具体用哪一种解题方法就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来选择了。如果形式简单可以直接用开平方则直接用开平方,否则首选因式分解法,再者选择配方法,最后的底线是公式法~当然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熟悉的方法也不一样,同学们可以自行选择万无一失的方法,像老师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用公式法,哈哈哈哈~好啦,上完这一个复习课希望大家都能有收获!

第二篇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篇一:教学设计与反思1-《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够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态度端正,但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缺少学习毅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总结出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表述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②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重点、难点分析:
  ①重点: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②难点: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 如图,以 40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m)与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关系h=20t-5t。
  考虑以下问题
  (1)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 15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 20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 20.5m?为什么?
  (4)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2
  2分析:由于球的飞行高度h与飞行时间t的关系是二次函数h=20t-5t。
  所以可以将问题中h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有合乎实际的解,则说明球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问题中h的值;否则,说明球的飞行高度不能达到问题中h的值。
  解:(1)解方程 15=20t-5t。
  t-4t+3=0。 22
  t1=1,t2=3。
  当球飞行1s和3s时,它的高度为 15m。
  分析:由于球的飞行高度h与飞行时间t的关系是二次函数h=20t-5t。
  所以可以将问题中h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有合乎实际的解,则说明球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问题中h的值;否则,说明球的飞行高度不能达到问题中h的值。
  2
  解:(1)解方程 15=20t-5t。
  t-4t+3=0。
  t1=1,t2=3。
  答:当球飞行1s和3s时,它的高度为 15m。
  (2)解方程 20=20t-5t。
  t-4t+4=0。
  t1=t2=2。
  答:当球飞行2s时,它的高度为 20m。 2222
  (3)解方程 20.5=20t-5t。
  t-4t+4.1=0。
  因为(-4)-4×4.1<0。所以方程无解。
  答:球的飞行高度达不到 20.5m。
  (4)解方程 0=20t-5t。
  t-4t=0。
  t1=0,t2=4。
  答:当球飞行0s和4s时,它的高度为 0m,即0s时球从地面飞出。4s时球落回地面。
  画出二次函数h=20t-5t的图象,观察图象,体会以上问题的答案。
  从上面可以看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密切。
  由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什么关系?
  例如:已知二次函数y=-x2+4x的值为3,求自变量x的值。可以解一元二次方程-x+4x=3(即x2-4x+3=0)。反过来,解方程x-4x+3=0又可以看作已知二次函数y=x-4x+3的值为0,求自变量x的值。
  一般地,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y=ax+bx+c深入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bx+c=0。
  (二)尝试练习、互助纠错 22222222222
  1、二次函数(1)y=x+x-2;(2) y=x-6x+9;(3) y=x-x+1的图象如下图所示
  222
  (1)以上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公共点的横坐标是多少?
  (2)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是多少?由此,你能得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吗?
  先画出以上二次函数的图象,由图象学生展开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以上的问题
  从上面可以看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密切。
  由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什么关系?
  例如:已知二次函数y=-x+4x的值为3,求自变量x的值。可以解一元二次方程-x+4x=3(即x-4x+3=0)。反过来,解方程x-4x+3=0又可以看作已知二次函数y=x-4x+3的值为0,求自变量x的值。
  一般地,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y=ax+bx+c深入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bx+c=0。
  2、二次函数(1)y=x+x-2;(2) y=x-6x+9;(3) y=x-x+1的图象如下图所示 2222222222
  篇二: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第二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及其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通过小球飞行这样的实际情境,创设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对应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有两个相等实根、没有实根的三种情况。这样,学生结合问题实际意义就能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有很好的体会;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也突出了课标的要求:注重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本节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3.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课件
  六、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十、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三: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第二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及其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通过小球飞行这样的实际情境,创设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对应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有两个相等实根、没有实根的三种情况。这样,学生结合问题实际意义就能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有很好的体会;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也突出了课标的要求:注重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本节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3.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课件
  六、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 课本P94 问题.
  2. 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3.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94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 例题学习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
  问题:
  (1) P97.习题 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八、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九、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作业设计:(必做题)
  1.阅读教材并完成P97 习题21。2: 3、4.
  2.写好数学日记。
  (备选题)P97 习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十、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
  篇四:教学案例《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张亲莲
  工作单位 根河市得耳布尔中学 职 称 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电 话 15947762326
  学 科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得耳布尔中学------张亲莲
  课题:《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x-2=0; (2) x-6x+9=0; (3) x-x+1=0; (4) x-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2222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 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ax+bx+c=0的一元二次方程ax+bx+c=0根的
  2和x轴交点 根 判别式Δ=b-4ac
  2 两个交点 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4ac > 0
  2 一个交点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4ac = 0
  2 没有交点 没有实数根 b-4ac < 0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22222
  [活动3] 例题学习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
  问题:(1) P97.习题 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 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 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 习题21。2: 3、4.
  2.(备选题)P97 习题21。2:5、6 2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五: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教育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几何意义,掌握用二次函数图象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数学思考:建立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通过图象,体会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解决问题:1.通过实际问题,体会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实际意义,发展数学思维.
  2.求解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1.通过对小球飞行问题的分析,感受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求解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分析
  ①重点: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②难点: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 问题引入
  问题:如图,以 40 m /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球的飞行路线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球的飞行高度 h (单位: m)与飞行时间 t (单位: s)之间具有关系:h?20t?5t2.
  (1) 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 m? 若能,需要多少时间?
  (2) 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 m? 若能,需要多少时间?
  出示问题,学生分析理解.注意学生对高度、时间的理解分析:通过对小球飞行问题的求解,激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探索兴趣.
  (1) h是t的二次函数;(2)当h取具体值时,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
  (3)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呢?(4)如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活动2 方程与函数—观察、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没有公共点?若有,求出公共点的横坐标;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是多少?教师展示问题,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y?x2?x?2
  (2)y?x2?6x?9
  (3)y?x2?x?1分析:(1)如何作出函数的图象; (2)利用图象确定函数的值; (3)由函数图象,能得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吗? 图象法求解:
  (1)函数图象与x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是-2,1,此时的函数值是0;
  (2)函数图象与x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是3,此时的函数值为0;
  (3)函数图象与x轴没有公共点.
  (注:此题的上述解法也可以脱离图象,理解为代数法求解.)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完成,参见教材图26.2-2.
  活动3 巩固、应用—通过例题巩固用函数图象判断方程根的情况,激发探索精神.
  例: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
  2x2?2? x? 2? 2 x ? 2 ? 0 的实数根(精确到0.1)解:作 y x 的图象(如下图),它与x轴的
  公共点的横坐标大约是-0.7,2.7,所以方程的实数根为 x . 1??0.7,x2?2.7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与方程对应的二次函数;
  (2)由图象求得的根,因为存在误差,一般是近似的;
  (3)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直角坐标系的建立;(2) 计算成绩.
  图26.2-3
  练习:校运会上,某运动员掷铅球,铅球的飞行高度y(m)与水平距离x(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0.2x2?2x?1.7,则此运动员的成绩是多少?
  活动4 小结、布置作业—回顾、反思、交流.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发展提高
  师生共同总结:
  (1)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数形结合)
  (2)由于作图或观察可能存在误差,由图象求得的根,一般都是近似的.
  课后习题.
  四、教学反思:
  让学生体验函数y=x2和y=bx+c的交点的横坐标是方程x2=bx+c的解的探索过程,掌握用函数y=x2和y=bx+c图象交点的方法求方程ax2=bx+c的解。通过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第三篇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小编与读者分享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意义》是普校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九年级的内容。一元二次方程在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前面,学生已经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方程组,其内容都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也可以说是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我们学习不等式、函数等等内容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教学难点:一是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二是对一般方程中“a≠0”的理解和掌握。我们这个班是职高班,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比较困难,他们不考虑继续升学,只想着尽快就业。因此,随着数学知识的加深,学生对知识是越来越难理解、接受,学习也不主动了。所以,在备课时,我在想:我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这些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就可以了。必须理清好教学思路,然后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才能做到教学的有效。因此,对本单元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和删减,降低了教学难度和要求。
  本单元的第一个知识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于它的概念,学生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特点来讲解,①只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③方程两边都是整式;要反复强调,可以利用多种类型的判断题,如:一元一次方程、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一元二次方程等等类型的判断题,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讲授新课时,还要不断的复习,同时,还要强调“a≠0”的情况,如果“a=0”,那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从学生回答问题来看,学生掌握还是很好的,能够分辨出是什么方程。本单元的第二个知识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像ax2+bx+c=0的一般形式,要教会学生分辨“项”及“系数”的关系,“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同样,“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学生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可以知道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是多少,这里主要是项的符号要强调,学生马虎容易会遗漏。但如果碰到需要变形后才能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有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往往会出现错误,在练习时,或是在写系数时没有带上符号;或是移项时,忘记改变符号。另外,一元二次方程的升、降排序也需要教给学生的。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基本上掌握,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1)”,讲授在几何问题中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是面积问题中的一个典型例题,我在引导学生解决此题之后,总结了解一元二次应用题的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练习1是例题1的变式与提高,练习2是例题2的变式与提高。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级上升,这是这节课中的一大亮点。在讲完例题的基础上,将更多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感到成功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
  四、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比如我所设计练习题可用不同方法去求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五、需改进的方面: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练习题1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扑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生列错了方程,老师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下课后很多学生和老师沟通课上一生的错误问题,但他们上课并不敢提出,有点却场,所以平时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的学风。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3
  今天上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课,课后根据听课老师的反馈意见及自己对上课的一些情况的了解进行了反思:
  一、本节课采用了“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先由学生课外自学,了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会求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其次,在课堂中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学生展示、教师点评进一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通过当堂练习、讲评,进一步巩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通过本课的授课情况及听、评课教师的反馈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课前设计的教学目的。
  二、一些问题与想法:
  1、不管是自己外出听类似的公开教学,还是自己在实际操作中都会遇到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数学语言运用得不好!很多时候,上台来展示的学生讲完后,我往下看看台下的学生,都是是一脸的茫然,不知道台上的同学在说什么。特别是在讲解一些问题、解题技巧时,上面讲解的同学常常会采用一些自创的语言来描述。好吧,能让下面的同学听懂也行。只是大多时候都是让台下的同学听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2、新的课堂教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因要用到因式分解的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我花了一些时间对初二的因式分解进行了复习。课后的教师评课中,有老师讲到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是很理想,我个人感觉也是如此,因式分解作为初二学习过的旧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完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直接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视情况进行点评即可。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后面的课堂小结和当堂达标上会让本节课的时间安排更加合理、充分。其实,这也是我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让课堂教学环节更加合理,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
  3、采用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一些老教师感觉到不太放心的就是教学效果了。课改让人看到的表面映象是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与以往相比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教师仅仅点评能达到以往老师主讲起到的效果吗?初三还需要课改吗?是不是回到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好?同组的教师中有一个是上届未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毕业班的老师,上习惯了老式的教学方法,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我想课改不仅仅是改上课的方式,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的目的。意识到这一点将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9407/

推荐访问: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