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文明与文化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18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1) [文明与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及反思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合,文化亦是亭台楼榭、音画歌赋,文化的概念极宽泛而又极细小;文化又是个动态概念,在交流中彼此独立,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因此,通过文本研习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文化,有相当大的困难;再加上所阅读的文章多以论说性文章为主,更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及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因此,首先,我采用了专题式的阅读方式,打破以文章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之初就明确一周学习计划,然后对文章进行分类指导,集中阅读,使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心理准备;其次,在阅读指导中为学生设计了阶梯式的阅读顺序,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对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维再到整体的文化观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后,设计了体验式的阅读迁移创造,取诸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文化的提炼与建设中去,在生活中感受文化,这个一个环节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收获颇丰。
  教学之后,两点感受颇深:一是教师要有放手让学生阅读的勇气,要敢于打破“反刍式”教学方式,走出替代学生阅读的角色,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要敢于把阅读的文章交给学生;当然,这种勇气要以教学的智慧为根本,教师要善于做高效的组织者、智慧的对话者。二是教师要不断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善于兼收并蓄,做生活的热爱者,善于归纳整合,做知识的敏感者,善于思考创新,做教学艺术的追求者。
  【学习目标】
  1. 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概念、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2. 学习本文比较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3、能结合自己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统文化、文化传统内涵及其意义;把握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述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学习迁移法。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庞朴,著名学者,思想家,中国哲学、史学家,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市,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1957年转入中国哲学史研究,1974年开始涉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诸方面知识领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沉思录》《良莠集》《一分为三》《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帛书五行研究》《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主编有《中国儒学》等书刊。
  2、 探寻背景:中学语文在线
  ①二十年以前,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以“破四旧”的名义把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封资修”“大洋古”之名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作为对这种大破坏的反作用,在中国大陆掀起过一阵“文化热”。此之所谓文化大体就是指的中国的文化传统。
  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不但并不如文化大革命所认为的那样坏,而且为了救治大革命的祸殃,还迫切需要恢复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文化。但是,同时也有另一种认识产生,认为文化大革命固然是以最最最革命的名义发动的,实际上却代表了中国传统中最最最反动的黑暗的东西。八十年代上半期,很有一些论证文化大革命为“封建社会主义”,论证应当“建立社会主义高度民族,”的文章发表在像《》这样的权威报刊上,不过这阵风刮得并不长,热闹了没有几天,很快就过去了。
  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就渐渐形成了一种看法,蒙蒙胧胧地认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不同的。后来知道庞朴同志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还把这个意思写成论文,在1993年“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后来又发表在同年《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上,题目就叫做“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兼论中国的专制主义》
  ②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分析。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给下中学语文在线列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媲( )美 昙( )花一现 惰( )性 攻讦( )
  斑驳( )陆离 钳( )制 咀嚼( ) 自戕( )
  刮垢( )磨光 蜕( )除 有史可稽( ) 一蹴( )而就
  烙( )印 威慑( )
  二、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抱残守缺:
  明日黄花:
  昙花一现:
  余风遗响:
  一蹴而就:
  斑驳陆离:
  三、整体感知:课文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点拨:找出相关语句,概括表述。)
  四、品味赏读,研习以下问题。
  1: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持什么看法?
  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者各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文本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如做到论证严密的?
  【学习反思】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但我们却并不感到晦涩难懂。这是因为,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选取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理由。(点拨:可从语言和论证的角度来谈)
  ①
  ②
  【作业布置】 文章引言部分明确指出了“传统”与“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请找出来并把相关语句摘抄在下面。中学语文在线
  摘抄: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最近我读到一位得到海外文化学者赏识的青年朋友写的文章。她认为文化传统(儒家思想)积淀在我们思想深处是难以摆脱的。为了证明这没有什么不好,她举出甚至海外唐人街所存在的那些陈规陋俗也一直在起着文化上的认同作用,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国人虽身居异邦而历久不被同化。这种议论令我惊讶。为了这种狭隘的民族意识竟乞灵于陈规陋俗,岂不过于贬损这个民族?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能依靠落后意识,而应当是进步的,和人类意识一致而不是背道而驰的,不是排斥其他民族而是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依靠陈规陋俗来维持民族的凝聚力,这将是怎样一种民族意识?“五四”时期,鲁迅直斥那些为封建主义撑腰的国粹派歌颂旧习惯旧制度并不是什么爱国,而只是“兽爱”。这话虽然激愤,却是真理。
  我不能同意认为积淀在思想深处的文化传统是无法突破的这种悲观论点。自然,传统是像习惯力一样甚或更加顽强,没有人否认这一点。但它毕竟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现在很盛行一种理论,例如,在为海外学者著作写的一篇序言中曾有这样的说法:“任何人都是处于他长期生活的传统中,因而他反传统实际上也不可离开自己的传统。”这说法似乎有些离奇,但却流行于某些海外学者中。比如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断言:“五四”的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本身就是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模式”。
  如果用简明的表述,这就是说“五四”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是被更深层的传统意识所支配所渗透的。我觉得这里所说的前提是有待论证的。过去,我们把“阶级”当作涵盖一切、代替一切、超批判超逻辑的主体,认为它无处不在,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无法逃脱它打下的烙印。现在,我觉得一些文章谈到“传统”时似乎也有这种趋向。我不赞成超批判超逻辑的“阶级论”,也不能赞成超批判超逻辑的“传统论”。为什么中国的思想模式是文化的整体观——形成“借思想文化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造成了“五四”的“全盘反传统主义”?这需要论证和证据。
  构成文化传统的要素需具有稳定性、持久性、连续性,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不能随着时代的进展与社会的变迁而消亡。哲学是思想的思想,在文化传统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我认为构成文化传统的应该是比哲学思想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的东西。依我看这就是:这一民族在创造力上所显示出的特点;共同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抒情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最根本的价值观念。
  据此,我的初步看法是中国文化传统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靠意会而不借助言传的体知的思维方式,强调同一性忽视特殊性的尚同思想,以道德为本位的价值观念。以上这些特点较之儒家或儒道互补或三教同源等哲学思想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这方面,我曾在别的教学设计文章中作过一些论述,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加以探讨。这里我只是想说明我并非没有认识到文化传统的顽强性。
  文化传统如果按照我们的主观愿望一下子就可以摆脱或突破,那也不成其为文化传统了。我只是反对把文化传统看做是命定无法摆脱或突破的这种消极观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走祖先的路,这本身就是儒家的保守观点。我认为在一定情况下,如果不能突破传统的某些规范,就不可能有发展和进步。人类最初倘使不突破人猿用四肢行走的传统,而变为用两脚行走,就不能完成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2) [文明与文化]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论文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是非常重视礼仪的。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论文吧,希望大家喜欢!
  【摘 要】本文从传统礼仪的主旨入手,分析了现代礼仪和古代礼仪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与矛盾。在继承我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时,我们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封建糟粕,使传统文明礼仪能古为今用。
  【关键词】传统礼仪 现代礼仪 主旨 融合 政治意蕴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的礼仪。
  一、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主旨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看来,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人们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涵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1.礼仪的政治意蕴
  中国的礼仪源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
  2.礼仪的道德意蕴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3.礼仪的社会意蕴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约束人的行为。
  二、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1.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及传递信息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而中国古代的礼仪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要比用刑和政来治国优越得多。
  2.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含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法的具体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是有严格区别的,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的,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也要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三、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融合、矛盾
  礼与俗的分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前者渐行渐远,甚至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为人诟病的对象,而一些淳朴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民俗或时尚所替代。要想在新世纪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就离不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日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另一个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比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诚信、礼让、敬老、尊师、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的道德规范,虽然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制度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内涵在今天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对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之上,应当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十年动乱”期间,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文明礼仪被作为封、资、修的流毒予以扫除,致使全社会的礼仪失范,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这种意在与传统思想彻底“决裂”的政治文化运动,最终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极为丰富,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如“礼主和”的精神、包容之礼、待客之道等。继承我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封建糟粕,以便更好地吸收本民族的精华,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体现现代礼仪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文化。

(3) [文明与文化]中华文化文明作文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其内涵更是深蕴。悠悠文化,乃我中华。
  中华文化文明作文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着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题记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楚楚动人;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历史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在一页页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蕴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于是,我们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渐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我们又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憾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识,不能用迷信取代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着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我们终于冲破了对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的目光变得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让西方震动;中秋赏月,七夕庙会,曾让世人感怀。所以,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将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还要将中华文化的精华发扬广大!亲爱的朋友,当你流连于洋节的霓虹灯里时。可别忘了,你更应该重返故里,坚守故里,因为那里有你自己的一缕节日的阳光……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永远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中华文化作文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也是举世闻名,有人说过:“一辈子中国人可以学会其他各国的语言,而外国人一辈子都学不完中华文化。”事实亦是如此,至今没有人可以,甚至是敢说,自己完全学会了中华文化。而却又不少人说自己完全学会了英语。由此便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地都有中华文化的体现,小到我们的交谈,大到中华人民的传统节日。
  如果说外国人与中国互相讽刺的话,那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可以这样说,中国人嘲笑他们,他们可能还会认为是在夸他们呢。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是在和我姐姐相互讽刺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弟弟尿床了,她没闻到气味,我就嘲笑她鼻子被堵住了,结果她说:“我对臭味不敏感,主要是因为经常要和你在一起。”正当我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的时候,她又来了一句:“那是因为你更臭,熏的。”我一时语塞只好岔开话题
  中华文化还体现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上,如春节贴对联;元宵节猜灯谜;中秋节赏月……
  在今年春节贴对联的时候,因为上下联没有标清楚,所以我分不清,所以前几个都贴反了,后来还是姐姐说他们老师教的是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一般是一、二音,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一般是三、四音,我们明白后就没有再贴错了,后来大姐还考了考我,跟我说了一个对联让我分上下联,我都分对了,大姐夸我学得挺快,正当我洋洋得意的时候,二姐却泼了我一盆冷水,说:“什么吗?他只是现学现用而已,当然学的快了。”我就对二姐说:“让我得意一下不行吗?”这个春节不仅使我们感到快乐,还让我们学到了知识。由此可见,生活处处皆语文啊!也可由此看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还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诗、字、画。其中李白、杜甫的诗是人人皆知,王羲之的《兰亭序》则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而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家喻户晓。除此之外我国诗人还有曹操、曹植、苏轼,书法家还有王献之、颜真卿、柳宗元,画家有吴道子、顾恺之、阎立本等等。他们虽然各自的风格不同,但都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我们应当去传承,去宏扬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1128/

推荐访问: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