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活化石课文

来源:教育教学方案 时间:2018-06-15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方案】

活化石课文一: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


  复习了,同学们自然需要做好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小编为大家梳理了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知识点,一起复习一下吧。
  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生感悟”。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手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注释
  (1)字、词:
  弈:下棋。通国:全国。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援:引,拉。俱:一起。
  弗:不。矣:了。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重点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辩论,争论。以:认为。去:离。
  日中:正午。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判断。孰:谁。汝:你。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第二课《匆匆》(散文)
  (写作特色: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1、背诵课文。
  2、知识点:
  《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本文是他24岁时所写),他的散文名篇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理解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仿写: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月亮缺了,又再圆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比喻句。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
  浩瀚的大海。写出了时间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仿写:像一粒细沙躺在茫茫的沙滩上,我的日子落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没法找寻。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排比句。作者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仿写1: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思索的时候,日子从紧皱的双眉前过去。
  仿写2: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枕边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前过去。
  仿写3:散步的时候,日子从我懒散的步伐间跃过;写字的时候,日子从我的笔尖跨过;弹琴的时候,日子从我的指间轻轻地流过。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比喻独特,联想新奇。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仿写:过去的日子如露珠,被阳光蒸发了,如春水,被大海包容了。
  过去的日子如彩虹,被白云遮挡了,如昙花,被白天送走了。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欢乐的飞鸟,我能做自由的蝴蝶,我还能做嬉笑的精灵。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的是回顾曾经的幸与不幸,我能做的是展望未来的美好与欢乐,我还能做的是把握有限的今天。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一棵献给人们一片阴凉的大树,我能做一朵点缀世界的美丽花朵,我还能做一片默默无闻的小草。
  4、背诵《明日歌》。
  5、关注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词语(词语手册p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流星赶月、斗转星移、稍纵即逝、白驹过隙
  转眼间、眨眼间、一瞬间、霎时间、一刹那、弹指间、顷刻间
  6、有关珍惜时间的成语: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只争朝夕、争分夺秒
  一刻千金、见缝插针
  7、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第三课《桃花心木》(写作特点:借物喻人)
  1、熟读第4、13、14自然段。
  2、句子的理解: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不确定,时多时少。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第四课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第五课手指
  《手指》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回顾.拓展一》
  1、日积月累:人生哲理的格言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说明了人人都有不懂的地方。)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说明做事情应一气呵成的道理。)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墨子》
  (说明了任何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道理。)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传习录》
  (说明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说明了多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2、邯郸学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第二单元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藏戏”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人》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和饶有趣味的风俗。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写作特色: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
  1、熟读第1、2、7、11、12自然段。
  2、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老舍的语言风格: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3、《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与喜庆。
  时间自然段风俗习惯详略安排
  腊月初旬
  到年底1——6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糖;大扫除;购置年货略写
  除夕7家家灯火通宵,炮声不绝,吃团圆饭,守岁详写
  初一8——9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详写
  初六10店铺开张;伙计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略写

活化石课文二:化石吟备课资料


  《化石吟》需要联想和想像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化石吟备课资料,以供参考,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文学网。
  一.关于课文: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
  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二.关于教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方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五.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⑴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⑵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 ⑴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⑵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⑶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 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 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拓展阅读:化石吟的有关资料
  一、话说鱼类进化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记录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物信息,经过千万年的沉积,形成化石,成为研究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根据。
  鱼类的化石并不十分丰富,但它们依然能够展示出古今各种鱼类发生、发展的过程。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它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鱼类,因为穿了甲胄,它们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应该说,它们是一群不会游泳的鱼类。无颌类的内骨骼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具有软骨骼,像我们见到的软骨鱼类鲨鱼和鳃鱼一样。
  大量完整的无颌类化石是在泥盆纪找到的,泥盆纪可算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1.3亿~1.6亿年),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存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庭达到全盛。
  在无颌鱼类的基础上,最早的有颌鱼类也发展了。最初的颌是由几个硬骨鳃弓改造过来的。鳃弓最初埋在肌肉里,在进化过程中,颌与头部背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坚固、更有效率的进食器官──咀嚼器。
  原始有颌类也称作盾皮鱼,它们在泥盆纪盛极一时,但到泥盆纪末已大部灭绝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都是由盾皮鱼演化来的,它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这个推论。一些盾皮鱼仍具有扁平的身体,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但是大多数都变成流线型,甲胄也减少了,这种变化使它们获得了很强的游泳能力。软骨鱼类也脱去了沉重的甲胄(但仍有背板的痕迹),发展出更加强劲有力的适于游泳的肌肉组织。有些科学家认为,软骨鱼类是“原始”鱼类,但它们是否真正比硬骨鱼原始,还有待证实。
  有关脊椎动物颌的发生与进化的研究,是从19世纪进行的胚胎学研究开始的,它揭示了进化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颌的出现,说明动物的某个新的重要的特征的出现可以使一个类群的生活领域扩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区。这以后,鱼类得到了迅速扩展,成为今日最普遍的游泳生物类群。
  硬骨鱼最初生活在淡水里,后来逐渐向海洋伸展,终于成为海洋鱼类的优势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它们产生了内部硬骨骼,把僵硬的甲胄变成了薄薄的鳞片,从而使动作敏捷灵活,提高了运动速度。
  硬骨鱼有两个类群,其中辐鳍鱼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大大超过另一种鱼──内鼻孔鱼类。内鼻孔鱼类包括一些形态和构造都很特殊的原始种类,它们具有内鼻孔构造,可以把嘴闭上而并不影响呼吸。内鼻孔鱼类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肺鱼和矛尾鱼。矛尾鱼隶属空棘目腔棘纲。它被誉为活化石,在1938年以前一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已经灭绝了的种类。第一尾矛尾鱼是1938年被一名渔民在非洲东南海岸捕到的,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以后又陆续捕到,证实这一古老鱼类仍生活在现代的海洋里。腔棘鱼的重要特征是,鳍呈叶状,具有肌肉,并有相连的辐棘,从而使一些鱼可以在陆地上爬行。它们与两栖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们认为两栖类就是由它们演化而来的。
  二、鸟类的祖先之谜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鸟类最初是由爬行动物逐步进化而成的。始祖鸟作为这一进化过程的中间阶段的产物,历来被人们当作鸟类的祖先。尽管这一进化理论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许多古生物专家对蜥蜴这样的爬行动物会不会真因突然变异和自然选择而变成鸟这一结论,仍多少持有怀疑的态度。于是,在学术界内,专家们针对鸟类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刚刚问世的时代,人们对于鸟类最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说法,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后来到了1861 年,在德国境内的一处石灰岩石采石场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生物化石。这块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这块被称为“始祖鸟”的化石的发现,使许多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为之振奋不已。因为不少人坚持的“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在这里找到了依据。
  但是,在今天,这一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突然失去其权威性了。因为在1986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 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给它定名为“原始鸟”,鸟类的祖先这一“宝座”因而将被原始鸟夺走。古生物学家指出,如果事实上是这样的话,那么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也将被否定。
  为了理解发现原始鸟的重大意义,我们有必要以始祖鸟的化石为基础,看看鸟类的进化过程。关于始祖鸟的起源,英国博物馆的庞夫雷特指出,以往人们认为是鸟类祖先的某一爬行动物群体,实际上并不是蜥蜴。始祖鸟是由恐龙家庭的某一“成员”进化而来的,始祖鸟与恐龙既是“远亲”,又是“近邻”,它们都起源于槽齿类。不可否认,始祖鸟与一种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确有非常相似之处,因此早在19世纪,就有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
  鸟类是恐龙的后代这种说法虽然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如果能把鸟儿与恐龙比较一下,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信心。
  从外貌来看,许多鸟儿都与恐龙有些相像。恐龙中有一种叫鹦鹉嘴龙,它的嘴与会学说人话的鹦鹉的嘴十分相似。鸵鸟龙的脚和鸵鸟的脚一样,也有三个脚趾头,善于走路。鸵鸟龙没有牙齿,鸵鸟也没有。鸭嘴龙的嘴活像鸭子嘴,鸭嘴龙游水也像鸭子戏水。鸟类有毛,生活在1?8亿年前的联龙也是全身长毛。鸟类的骨骼是中空的,这样可以减轻体重,便于飞翔。早期的一些恐龙的骨骼也是中空的,科学家把这种恐龙称为虚骨龙类,虚骨龙轻巧机灵,外貌和身体结构很像鸟。
  在探索鸟类起源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锁骨问题。鸟类的左右锁骨相互粘连,是V字形愈合锁骨,十分发达。而恐龙的锁骨则因退化而完全消失了。对此,持 “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者认为,恐龙类和鸟类都来源于槽齿类,只是在后来的进化中它们的锁骨才发生了不同变化,不能凭这一点就说恐龙不是鸟类的祖先。
  可是,当上述观点提出来以后,有的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些带有锁骨的虚骨类恐龙,化石分析表明,始祖鸟与虚骨龙的骨骼有明显的共同之处,但是其中的许多特征是槽齿类生物所不具备的。这样一来,又推翻了以前关于恐龙与鸟类都起源于槽齿类的观点。
  后来,当原始鸟的化石发现以后,持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们纷纷转移视线,试图从原始鸟的身上找出新的理论突破。古生物学家经过分析原始鸟的化石后,惊奇地发现,原始鸟与始祖鸟相比,具有许多更接近鸟类的特征。
  首先,原始鸟类具有始祖鸟无法比拟的胸骨和龙骨突起特征,而且非常大。更为重要的是它还生有一种奇怪的肩骨,这是由于撑起羽毛的肌肉沿肩骨通过,因而一般鸟类的肩骨都很大。在这一特征上,原始鸟与现代鸟十分相似。其次,原始鸟的骨骼也是中空的,并且具有与飞翔有关的骨骼特征。
  另外,原始鸟除残留有普通鸟类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外,还残存着一些爬行类动物所具有的特征。例如其尾巴很长,有与脊椎牢牢相连的坐骨,似爬行类动物等等。
  从以上事实中不难发现,鸟类的起源时间还要往原始鸟以前探究。原始鸟的发现,将有可能否定在此之前的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原始鸟化石的发现无疑为探究鸟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资料,但对于鸟类祖先究竟是谁,科学家们仍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只有发现了更古老的鸟类化石后才能作最后结论。
  人们一直认为,始祖鸟(学名古翼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时的中间阶段物种。2011年,考古学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给它定名为“原始鸟”。显然,鸟类祖先这一“宝座”,将被原始鸟夺走。学者们指出,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么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观点将被否定。
  关于始祖鸟的起源,诸说不一。有人认为,它与恐龙一样,起源于槽齿类。两者既是“远亲”,又是“近邻”。也有人认为,始祖鸟是由恐龙家族的某一“成员”进化而来的。
  不可否认,始祖鸟与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确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因此早在19世纪,古生物学界就有人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但古生物学家经过分析原始鸟的化石后,惊奇地发现,原始鸟与始祖鸟相比、具有许多更接近鸟类的特征。
  原始鸟生存于2.5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当时正是恐龙刚刚出现的时期。所以原始鸟早在恐龙之前,起码,至今还没有任何人发现比原始鸟更为古老的恐龙化石。这个发现说明,鸟类起源于原始鸟的观点有可能取代以往的“恐龙说”。
  三、两栖类的祖先
  1938年12月的一天,印度洋里有条渔船,在靠近非洲东海岸的较深的海里,捕到一条奇怪的鱼。
  渔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鱼,它大约15米长,长得倒不难看,全身钢青色,眼睛深蓝色。最特别的是它身子下面的鳍很大,有点像腿。
  这条鱼离了水,只活了四个来小时。船长觉得这的确是一条特别的鱼,在科学上或许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所以船一靠岸,他就给那儿博物院的管理员拉蒂曼去了一封信。可是那个季节,非洲正热不可耐,这条肥鱼已经开始腐烂了。
  拉蒂曼看了这条鱼,也认为这是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应当好好保存下来,给科学家去观察,去研究。她请了一位专门做标本的人,把这条怪鱼的皮剥了下来,塞进些草,做成一个标本。她想,这条怪鱼一定是个新发现的种类,因此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这条鱼,叫它做“拉蒂曼鱼”,通常叫做矛尾鱼。
  但是真糟糕,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条怪鱼的重要性。要是知道的话,一定会想法子把它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保存下来。可是结果呢,只留下一张皮,一个头颅,还有几块零碎的骨头。
  这条新奇的鱼,实际上是人们所捕到的一种很古老的鱼。说它“古老”,并不因为它已经活了20年,50年,或者100年了;而是说,它几乎和3亿年以前生活的一种鱼一模一样。
  后来,人们在那个海区的深水里,又捕到了几条相似的怪鱼,进一步肯定了先前的发现。
  矛尾鱼有什么特点呢?最引人注意的特点是,它跟远古时代的总鳍鱼一样,长着独特的胸鳍和腹鳍。这些鳍的内部骨骼,跟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此外,它还有能呼吸的鳔。
  古生物学告诉我们,总鳍鱼是一种古老的鱼,是两栖类的祖先。它们在发展中分为两支:一支登陆生活,演变成两栖类,例如青蛙;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渐演变,大部分种类绝灭了,矛尾鱼就是这一支的一个代表。
  在很久很久以前,气候温暖潮湿,树木葱郁茂盛。在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带,生活着很多种类的总鳍鱼。就在那个时候,有一部分总鳍鱼爬上了陆地,成为两栖类的祖先,发展成为陆上的脊椎动物。
  后来,地球上起了很大的变动,山崩地裂,气候变得干燥而寒冷。河流和池塘开始干涸,许多淡水鱼都死绝了。人们猜想,总鳍鱼也在那个时候灭绝了。所以,1938年发现拉蒂曼鱼,看见居然还有活的总鳍鱼存在,就好像在青岛附近遇见了活的恐龙──青岛龙一样令人惊奇。
  四、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就是种子无果皮包被的种子植物,如银杏、松树等,不开花但结无果皮的种子,有些可以吃,比如银杏的白果。自白垩纪上半叶直至2011年,裸子植物是地球上最进化和分布最广的优势植物。约二十五万余种,广泛分布于山地、平原、沙漠、湖泊及河流,少数分布于海水中。中国约二万五千余种。裸子植物的孢子体高度发达,有明显的根、茎、叶和花的分化,为乔木、灌木或一至多年生草本。绝大多数被子植物的木质部有导管,韧皮部有筛管和伴胞,但某些水生、寄生、腐生和肉质裸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导管消失了。少数原始的裸子植物没有导管。叶为有叶隙的大型叶。花通常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
  裸子植物早期的分类位置隶属于种子植物门的裸子植物纲。但是,多数近代系统将其独立为裸子植物门。根据形态学的综合性状常划分为两个纲: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现代公认被子植物中的乔木、灌木较为原始,草本较为进化,单子叶植物衍源于双子叶植物。
  裸子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粮食有稻、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玉米、马铃薯和板栗等;蔬菜有青菜、萝卜、冬瓜、番茄和洋葱等;油料有油菜、花生和芝麻等;轻工业原料有糖的原料甘蔗,著名饮料茶,纺织原料草棉,高级润滑油原料蓖麻,国防工业和交通原料橡胶,以及建筑和编织原料竹类;药物有黄连和薄荷等;建筑用材有樟树、毛白杨、白桦树等;许多裸子植物还可供观赏。

活化石课文三:化石吟课堂教案设计


  《化石吟》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化石吟课堂教案设计,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www.ruiwen.com/wenxue)。
  首先,我对本课内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
  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二.关于教法: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方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五,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⑴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⑵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 ⑴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⑵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⑶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 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 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首尾圆合 1-2节 :问句引发想象
  收放自如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化石吟
  教学目标 :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赞颂之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向科学老师请教,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学法分析
  本诗教学方法适合采用诵读与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本诗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搜寻自己脑中的疑惑点,经过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从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拓展阅读:化石吟有关资料
  一、话说鱼类进化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记录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物信息,经过千万年的沉积,形成化石,成为研究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根据。
  鱼类的化石并不十分丰富,但它们依然能够展示出古今各种鱼类发生、发展的过程。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它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鱼类,因为穿了甲胄,它们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应该说,它们是一群不会游泳的鱼类。无颌类的内骨骼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具有软骨骼,像我们见到的软骨鱼类鲨鱼和鳃鱼一样。
  大量完整的无颌类化石是在泥盆纪找到的,泥盆纪可算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1.3亿~1.6亿年),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存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庭达到全盛。
  在无颌鱼类的基础上,最早的有颌鱼类也发展了。最初的颌是由几个硬骨鳃弓改造过来的。鳃弓最初埋在肌肉里,在进化过程中,颌与头部背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坚固、更有效率的进食器官──咀嚼器。
  原始有颌类也称作盾皮鱼,它们在泥盆纪盛极一时,但到泥盆纪末已大部灭绝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都是由盾皮鱼演化来的,它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这个推论。一些盾皮鱼仍具有扁平的身体,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但是大多数都变成流线型,甲胄也减少了,这种变化使它们获得了很强的游泳能力。软骨鱼类也脱去了沉重的甲胄(但仍有背板的痕迹),发展出更加强劲有力的适于游泳的肌肉组织。有些科学家认为,软骨鱼类是“原始”鱼类,但它们是否真正比硬骨鱼原始,还有待证实。
  有关脊椎动物颌的发生与进化的研究,是从19世纪进行的胚胎学研究开始的,它揭示了进化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颌的出现,说明动物的某个新的重要的特征的出现可以使一个类群的生活领域扩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区。这以后,鱼类得到了迅速扩展,成为今日最普遍的游泳生物类群。
  硬骨鱼最初生活在淡水里,后来逐渐向海洋伸展,终于成为海洋鱼类的优势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它们产生了内部硬骨骼,把僵硬的甲胄变成了薄薄的鳞片,从而使动作敏捷灵活,提高了运动速度。
  硬骨鱼有两个类群,其中辐鳍鱼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大大超过另一种鱼──内鼻孔鱼类。内鼻孔鱼类包括一些形态和构造都很特殊的原始种类,它们具有内鼻孔构造,可以把嘴闭上而并不影响呼吸。内鼻孔鱼类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肺鱼和矛尾鱼。矛尾鱼隶属空棘目腔棘纲。它被誉为活化石,在1938年以前一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已经灭绝了的种类。第一尾矛尾鱼是1938年被一名渔民在非洲东南海岸捕到的,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以后又陆续捕到,证实这一古老鱼类仍生活在现代的海洋里。腔棘鱼的重要特征是,鳍呈叶状,具有肌肉,并有相连的辐棘,从而使一些鱼可以在陆地上爬行。它们与两栖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们认为两栖类就是由它们演化而来的。
  (摘自《海洋世界》1999年第12期)
  二、鸟类的祖先之谜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鸟类最初是由爬行动物逐步进化而成的。始祖鸟作为这一进化过程的中间阶段的产物,历来被人们当作鸟类的祖先。尽管这一进化理论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许多古生物专家对蜥蜴这样的爬行动物会不会真因突然变异和自然选择而变成鸟这一结论,仍多少持有怀疑的态度。于是,在学术界内,专家们针对鸟类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刚刚问世的时代,人们对于鸟类最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说法,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后来到了1861 年,在德国境内的一处石灰岩石采石场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生物化石。这块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这块被称为“始祖鸟”的化石的发现,使许多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为之振奋不已。因为不少人坚持的“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在这里找到了依据。
  但是,在今天,这一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突然失去其权威性了。因为在1986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 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给它定名为“原始鸟”,鸟类的祖先这一“宝座”因而将被原始鸟夺走。古生物学家指出,如果事实上是这样的话,那么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也将被否定。
  为了理解发现原始鸟的重大意义,我们有必要以始祖鸟的化石为基础,看看鸟类的进化过程。关于始祖鸟的起源,英国博物馆的庞夫雷特指出,以往人们认为是鸟类祖先的某一爬行动物群体,实际上并不是蜥蜴。始祖鸟是由恐龙家庭的某一“成员”进化而来的,始祖鸟与恐龙既是“远亲”,又是“近邻”,它们都起源于槽齿类。不可否认,始祖鸟与一种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确有非常相似之处,因此早在19世纪,就有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
  鸟类是恐龙的后代这种说法虽然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如果能把鸟儿与恐龙比较一下,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信心。
  从外貌来看,许多鸟儿都与恐龙有些相像。恐龙中有一种叫鹦鹉嘴龙,它的嘴与会学说人话的鹦鹉的嘴十分相似。鸵鸟龙的脚和鸵鸟的脚一样,也有三个脚趾头,善于走路。鸵鸟龙没有牙齿,鸵鸟也没有。鸭嘴龙的嘴活像鸭子嘴,鸭嘴龙游水也像鸭子戏水。鸟类有毛,生活在1?8亿年前的联龙也是全身长毛。鸟类的骨骼是中空的,这样可以减轻体重,便于飞翔。早期的一些恐龙的骨骼也是中空的,科学家把这种恐龙称为虚骨龙类,虚骨龙轻巧机灵,外貌和身体结构很像鸟。
  在探索鸟类起源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锁骨问题。鸟类的左右锁骨相互粘连,是V字形愈合锁骨,十分发达。而恐龙的锁骨则因退化而完全消失了。对此,持 “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者认为,恐龙类和鸟类都来源于槽齿类,只是在后来的进化中它们的锁骨才发生了不同变化,不能凭这一点就说恐龙不是鸟类的祖先。
  可是,当上述观点提出来以后,有的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些带有锁骨的虚骨类恐龙,化石分析表明,始祖鸟与虚骨龙的骨骼有明显的共同之处,但是其中的许多特征是槽齿类生物所不具备的。这样一来,又推翻了以前关于恐龙与鸟类都起源于槽齿类的观点。
  后来,当原始鸟的化石发现以后,持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们纷纷转移视线,试图从原始鸟的身上找出新的理论突破。古生物学家经过分析原始鸟的化石后,惊奇地发现,原始鸟与始祖鸟相比,具有许多更接近鸟类的特征。
  首先,原始鸟类具有始祖鸟无法比拟的胸骨和龙骨突起特征,而且非常大。更为重要的是它还生有一种奇怪的肩骨,这是由于撑起羽毛的肌肉沿肩骨通过,因而一般鸟类的肩骨都很大。在这一特征上,原始鸟与现代鸟十分相似。其次,原始鸟的骨骼也是中空的,并且具有与飞翔有关的骨骼特征。
  另外,原始鸟除残留有普通鸟类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外,还残存着一些爬行类动物所具有的特征。例如其尾巴很长,有与脊椎牢牢相连的坐骨,似爬行类动物等等。
  从以上事实中不难发现,鸟类的起源时间还要往原始鸟以前探究。原始鸟的发现,将有可能否定在此之前的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原始鸟化石的发现无疑为探究鸟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资料,但对于鸟类祖先究竟是谁,科学家们仍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只有发现了更古老的鸟类化石后才能作最后结论。
  人们一直认为,始祖鸟(学名古翼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时的中间阶段物种。2011年,考古学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给它定名为“原始鸟”。显然,鸟类祖先这一“宝座”,将被原始鸟夺走。学者们指出,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么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观点将被否定。
  关于始祖鸟的起源,诸说不一。有人认为,它与恐龙一样,起源于槽齿类。两者既是“远亲”,又是“近邻”。也有人认为,始祖鸟是由恐龙家族的某一“成员”进化而来的。
  不可否认,始祖鸟与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确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因此早在19世纪,古生物学界就有人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但古生物学家经过分析原始鸟的化石后,惊奇地发现,原始鸟与始祖鸟相比、具有许多更接近鸟类的特征。
  原始鸟生存于2.5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当时正是恐龙刚刚出现的时期。所以原始鸟早在恐龙之前,起码,至今还没有任何人发现比原始鸟更为古老的恐龙化石。这个发现说明,鸟类起源于原始鸟的观点有可能取代以往的“恐龙说”。
  三、两栖类的祖先
  1938年12月的一天,印度洋里有条渔船,在靠近非洲东海岸的较深的海里,捕到一条奇怪的鱼。
  渔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鱼,它大约15米长,长得倒不难看,全身钢青色,眼睛深蓝色。最特别的是它身子下面的鳍很大,有点像腿。
  这条鱼离了水,只活了四个来小时。船长觉得这的确是一条特别的鱼,在科学上或许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所以船一靠岸,他就给那儿博物院的管理员拉蒂曼去了一封信。可是那个季节,非洲正热不可耐,这条肥鱼已经开始腐烂了。
  拉蒂曼看了这条鱼,也认为这是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应当好好保存下来,给科学家去观察,去研究。她请了一位专门做标本的人,把这条怪鱼的皮剥了下来,塞进些草,做成一个标本。她想,这条怪鱼一定是个新发现的种类,因此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这条鱼,叫它做“拉蒂曼鱼”,通常叫做矛尾鱼。
  但是真糟糕,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条怪鱼的重要性。要是知道的话,一定会想法子把它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保存下来。可是结果呢,只留下一张皮,一个头颅,还有几块零碎的骨头。
  这条新奇的鱼,实际上是人们所捕到的一种很古老的鱼。说它“古老”,并不因为它已经活了20年,50年,或者100年了;而是说,它几乎和3亿年以前生活的一种鱼一模一样。
  后来,人们在那个海区的深水里,又捕到了几条相似的怪鱼,进一步肯定了先前的发现。
  矛尾鱼有什么特点呢?最引人注意的特点是,它跟远古时代的总鳍鱼一样,长着独特的胸鳍和腹鳍。这些鳍的内部骨骼,跟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此外,它还有能呼吸的鳔。
  古生物学告诉我们,总鳍鱼是一种古老的鱼,是两栖类的祖先。它们在发展中分为两支:一支登陆生活,演变成两栖类,例如青蛙;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渐演变,大部分种类绝灭了,矛尾鱼就是这一支的一个代表。
  在很久很久以前,气候温暖潮湿,树木葱郁茂盛。在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带,生活着很多种类的总鳍鱼。就在那个时候,有一部分总鳍鱼爬上了陆地,成为两栖类的祖先,发展成为陆上的脊椎动物。
  后来,地球上起了很大的变动,山崩地裂,气候变得干燥而寒冷。河流和池塘开始干涸,许多淡水鱼都死绝了。人们猜想,总鳍鱼也在那个时候灭绝了。所以,1938年发现拉蒂曼鱼,看见居然还有活的总鳍鱼存在,就好像在青岛附近遇见了活的恐龙──青岛龙一样令人惊奇。
  四、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就是种子无果皮包被的种子植物,如银杏、松树等,不开花但结无果皮的种子,有些可以吃,比如银杏的白果。自白垩纪上半叶直至2011年,裸子植物是地球上最进化和分布最广的优势植物。约二十五万余种,广泛分布于山地、平原、沙漠、湖泊及河流,少数分布于海水中。中国约二万五千余种。裸子植物的孢子体高度发达,有明显的根、茎、叶和花的分化,为乔木、灌木或一至多年生草本。绝大多数被子植物的木质部有导管,韧皮部有筛管和伴胞,但某些水生、寄生、腐生和肉质裸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导管消失了。少数原始的裸子植物没有导管。叶为有叶隙的大型叶。花通常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
  裸子植物早期的分类位置隶属于种子植物门的裸子植物纲。但是,多数近代系统将其独立为裸子植物门。根据形态学的综合性状常划分为两个纲: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现代公认被子植物中的乔木、灌木较为原始,草本较为进化,单子叶植物衍源于双子叶植物。
  裸子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粮食有稻、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玉米、马铃薯和板栗等;蔬菜有青菜、萝卜、冬瓜、番茄和洋葱等;油料有油菜、花生和芝麻等;轻工业原料有糖的原料甘蔗,著名饮料茶,纺织原料草棉,高级润滑油原料蓖麻,国防工业和交通原料橡胶,以及建筑和编织原料竹类;药物有黄连和薄荷等;建筑用材有樟树、毛白杨、白桦树等;许多裸子植物还可供观赏。
  五、猛犸的故事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尽管它们生活的冰河时代距今已很久远,但科学家们对它那富有神秘色彩的生活习性仍怀有极大的兴趣。
  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的确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早在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时代,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悉心研究过猛犸。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猛犸的身世来历在当时就众说纷纭。有人说,猛犸是由古代统帅汉尼拔用于征战的战象,远征中散落在欧洲大陆,其中一些流落到乌拉尔就冻死了。还有一种推测说是猛犸的尸体是由其生长地──亚洲中部和南部,沿着西伯利亚的河流漂流而至的。法国的杰出科学家居维叶于19世纪上半叶发表了科学的断言,猛犸的浑身长毛以及长鼻等生理特征足以表明,它们的原产地就是发现其尸骨和残骸的地方──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猛犸的骨骼和尸体的发掘地在北极圈外永久冻结的土壤层中,因此,尽管已经历了千百万年的历史变迁,但这天然的冰箱却使尸骨残骸保存完好。从1805年到1900年的近百年间,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共收到过30则关于发现猛犸的消息,但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们的考古科学意识淡薄,人类从未获得过完整的猛犸尸体。而当时发现的骨头、牙齿的数量是惊人的。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雅库茨克城,平均每年出售14 570千克猛犸骨,而要获得如此数量的骨头,大约要找到200头猛犸才行。以此推断,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1901 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并设法成功地将这具尸体运抵彼得堡科学院。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猛犸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廖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从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00857/

推荐访问:活化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