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七期文章]朗读者第七期主题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18-06-06 15:00:01 阅读:

【www.bbjkw.net--观后感】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一: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2017


  继首期以“遇见”作为主题词之后,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本期以“告别”作为核心主题,嘉宾在感念过去的同时,也勾起了观众深藏于心底的情愫。下面是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2017,快来围观吧。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2017【篇一】
  中国维和部队,一个庄重神圣的名称。无数的维和战士前往危险、贫瘠的地区守护世界的和平。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遭到火箭弹袭击,三级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难,年仅29岁,危险时刻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维和部队的战士们来到《朗读者》的舞台上将朗读献给他们的兄弟。
  他是《士兵突击》里的高城,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张迷龙,是《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司令员陈大雷,他就是张国强。这次来到《朗读者》,他不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为了维和部队战士们朗读。
  离家与父母的告别,毕业与老师同学的告别,分手与恋人的告别,转身与陌生人的告别……这是生离;还有亲人、爱人、友人离世的告别,这是诀别。那些你还未说出口的告别,我们在这里倾听。本期主题词“告别”,说一说那些来不及说出的告别吧!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2017【篇二】
  似乎一夜之间,人们都从撕名牌的狂热爱好者变成了诗词歌赋和历史正剧的拥趸。无论综艺节目,还是电视剧,突然发生了一次风格上的逆转。《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刷爆朋友圈,《大明王朝1566》十年后复播被重新发现,惊为神作,《大秦帝国》引起的诸多热议与争议,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着某种“正剧”的复兴。
  看似巧合的背后其实有着深切的原因。政策的推动、大众接受美学的嬗变、文化心理的基础,都在这个时刻与那些节目的风格互相印证。这是娱乐至死的拐点,还是多元化选择的开端,或者只是附庸风雅的昙花一现?答案只能留给时间。
  《朗读者》舞台上的董卿和春晚舞台上的董卿不太一样。她不再身穿华服,也不再把发髻高高竖起,她穿着一身浅粉色套装,搭配白色的丝质围巾。她所讲的那些话也不再是导演给她的主持人文稿,她开始讲她心里的话。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制作人。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2017【篇三】
  “它是综艺节目,但它不娱乐;它是文化节目,但它不沉闷;它以情感为表达载体,但它很励志。即使落泪,也是有力量的。”在央视综艺频道总监郎昆看来,这是董卿的高明之处。
  节目播出后引发的热度超出了董卿的预料。她预期的受众群是50后、60后、70后和80后,让她没想到的是90后和00后成了《朗读者》的主力观众。《朗读者》第一期播出后的两天内,自媒体上与之相关的超十万阅读量的文章已经数不过来了,“通常大型季播节目,自媒体上能有几篇十万加的文章就已经很不错了。”田梅说。第一次节目嘉宾濮存昕所读的本文《宗月大师》出自《老舍散文》,节目播出后,这本书上了微博热搜榜单。有些此前拒绝过节目组邀约的嘉宾如今也改变心意了。
  而超出董卿预期的这一切和郎昆的预期完全吻合。“这个节目得益于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董卿,这就相当于《中国诗词大会》,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董卿,这个你必须承认。” 郎昆和董卿相识20年了,他曾担任2005年春晚总导演,那年也是他的一通电话,董卿站上了春晚的舞台。“董卿不是一个简单的主持人,她实际上是一个电视人,一个传媒人,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她只不过是以主持这个方式来切入。”
  《朗读者》的总导演之一刘欣在央视工作十年了。2016年3月,董卿为《朗读者》组建团队时,最早找到了他。第一次见面,听董卿讲完节目创意后,刘欣就有点激动,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个制片主任,三个人当时就开始“头脑风暴”。
 
更多相关观后感推荐: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二:朗读者观后感第七期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朗读者观后感第七期一
  4月2日,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第七期“告别”主题节目,姚晨惊喜亮相。现场讲述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难忘情谊,爆料曾被收留睡木板床,分享首当妈妈时与月嫂魏姐的故事及自己写下的文章《魏姐》。姚晨还现场深情朗读了鲁迅经典《阿长与<山海经>》,感恩每一次萍水相逢的遇见。
  姚晨《朗读者》忆北漂时光 深情朗读鲁迅经典
  节目中,姚晨谈起了在自己生命中短暂出现却时常浮现于脑海的一些人。说到求学时的难忘岁月,她提到了在自己无处可去时,收留自己的“胖姑娘”。那时候,两人挤在一张极小的木板床上,“基本她就占了三分之二,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姚晨还开玩笑说自己“像个蝙蝠似的趴在墙上睡了一个月”。那种“异乡人收留异乡人”的温暖让她十分感激,谈及最后一次遇见,她难掩遗憾,“生命中好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默默地不见了”。另外,姚晨还与观众分享了自己与月嫂魏姐的故事。在第一次当妈妈的手足无措中,魏姐就像是她的战友,陪她度过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个时期。“我发现她真的很爱孩子,她永远比我们更早发现孩子哪长了红疹,哪哪不太好”,关于魏姐细致的情感付出姚晨记忆犹新。她还特地给魏姐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下这段时光,“希望自己也能记住她,包括将来土豆长大后看到文章也能知道有这样的一个人疼过他”。姚晨《朗读者》忆北漂时光 深情朗读鲁迅经典
  带着自己对那些陌生人的感念,姚晨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朗读当中。她用真挚的声音,不徐不疾地把《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每一个片段娓娓道来。有趣的生活细节,惊喜的《山海经》,在姚晨的朗读中显得十分生动。温情的讲述之下感情却并不平淡,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更是把所有积攒的感情瞬间喷发,把鲁迅对阿长的那份深厚情谊和哀思展现得淋漓尽致。听完姚晨的朗读,观众们纷纷表示“太感动了”“听得都入迷了”“从中听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
  “每一次遇见,就像是一场告别”,“遇见”与“告别”是人生必经之路。继首期以“遇见”作为主题词之后,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本期以“告别”作为核心主题,嘉宾在感念过去的同时,也勾起了观众深藏于心底的情愫。
  朗读者观后感第七期二
  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告别”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作家王蒙、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诉说着他们生命中不同的“告别”。
  曹文轩讲述最深的爱:真正让人难过的是来不及的告别
  著名作家曹文轩作为“告别”主题这一期的嘉宾,将他和父亲的真实经历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和笔触中。在他朗读半自传式的作品《草房子》时,虽然文中没有明显地提及告别,但从这个他根据自身经历改编的故事里,观众分明感受到了告别在他的生命里留下的痕迹。
  十四岁那年,曹文轩得了病。在得知自己可能要离开世界时,他在脑海里描绘了无数次和家人告别的场景,那时会有多么难过。在生病的那段时间,父亲背着曹文轩四处求医,终于在一个权威的医生的诊断下,确诊所谓的“绝症”只是淋巴结核,一切都会好起来,父亲当场又是泪流满面。这是他人生中一次“虚拟的告别”,让曹文轩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爱。
  然而他与父亲“真实的告别”,并没有提前想象,就那样来了。那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通家人的电话,从电话里得知父亲突发心脏病,想与他说说话。父亲用微弱的声音叮嘱他: “我会好起来的,你不急着往家赶,你写你的东西。”又过了半个小时,曹文轩拉开门正要回家,接到了电话。那边一片哭声:“爸爸他走了。”“人家都说,文轩是个大孝子”这是父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这一次“真实的告别”让他痛彻心扉。
  父亲的离去并不是分别,而是诀别。那些真正让人难过的,不是告别,而是来不及的告别。曹文轩说:“文学千百年来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节目播出后,有网友留言道,“这一期的主题击中我的泪点,趁亲人还在,好好尽孝,珍惜眼前人”、“曹文轩老师代表了我的青春年华。《朗读者》是一个能让人找回感人记忆的节目。”
  董卿
  程何:让观众听到完美的音乐剧译配作品
  本期节目中迎来一位“特别”的嘉宾。她身上贴着90后、保送清华、理科学霸、书香门第这些标签,然而她却在21岁的时候,放弃了清华推研直博的机会,选择了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她就是程何,全国唯一一位职业音乐剧译配。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中文版音乐剧,像《我,堂吉诃德》、《音乐之声》、《猫》、《妈妈咪呀》,几乎都是经由她翻译而来。
  程何是一位年轻的译者,而她翻译的对象,是近些年逐渐被大家熟悉并喜爱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当年,她告别安逸,选择冒险,虽然音乐剧这条路看不到结局,但“要为心而工作,而不是为生活”是程何的梦想。在《朗读者》的舞台上,程何与音乐剧中扮演堂吉诃德的演员刘阳共同演绎了一段《我,堂吉诃德》。他们一人朗读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节选,一人高歌《我,堂吉诃德》中的歌曲《不会成真的梦》,以此献给已逝的译者罗颖珊,以及敢以此生,去求索遥不可及的梦想勇士们。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已播出7期,播出以来备受好评,节目的“真情实感”让许多观众找到了情感的共鸣。那么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朗读者》还会带给观众怎样的文学与情感碰撞的“盛宴”?敬请关注每周六、日CCTV-1和CCTV-3黄金档联合播出的《朗读者》。
  朗读者观后感第七期三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朗读爱好者的响应,掀起一场朗读热潮。当日上午的朗读亭聚集了许多闻讯而来的师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热烈地参与到朗读亭的活动中去。
  “我们是朗读者,我们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学齐声呐喊道。在朗读亭开放之前,交大学子以《交大,你好》为背景音乐带来了轻快的快闪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园的青春活力;同学们随后齐声朗读《西安交大百廿年赋》:“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道出了交大的风云历程和传承创新。
  钱学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读的是诗歌《双甲岁月,世纪赞歌》,120周年校庆时由汉语言31班黄晶晶同学原创,“培俊秀,传师道;振西迁,兴中华”,一代人放弃上海优越的物质条件,决心投身西部建设,读到这首诗歌,游博智感叹道:“我深深感受到西迁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对西迁的了解,这种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 建筑32班吕雨恒同样选取了西迁题材的作品,由我校刘正兴老教授撰写的《西迁——我的60年追梦之旅》,西迁一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科研精神,在本科阶段就能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即便条件艰苦也坚持科研,我们现在处于这么优越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吕雨恒说道。
  陈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朗读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时写的一首诗——《附中,我们的荣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是众多西交学子的心声。陈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给予每一个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难得的品质和不变的梦想。风雨交加后,坚定的是一辈西迁人的信念,传递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读者年仅2岁半,他背诵了耳熟能详的《悯农》和《登鹳鹊楼》。他的父亲祖铁军教授任教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首诗从咿呀学语时就印在孩子的脑海,这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口语方面启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岁的高若灵朗诵了《孟子?得道者多助》,虽说文章中有一些字她还不熟悉,需要标拼音,但自己学习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为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和道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传递的还有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医学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诗社的成员,今天来朗读他创作的诗作《那时候》,追忆他们的黄金时代,歌颂党的伟大与荣光。同样来自老年诗社的任锦文老教授带来的是自己创作的诗稿《当我走进交大的时候》,自从她六岁来到交大,她已经见证了交大的一个甲子。“在社科系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飞越,我的学识得到了提升,交大对我的恩情永生难忘。”她深情地说。
  理学院的钟锡华教授朗读的是一篇自己写的《读后感怀》。他是2010年从北大来的外聘教授,承担物理拔尖班两门课程的教学。在听完钟教授讲授的课程后,23名2014届的学生给钟教授写了珍贵的赠言,“内容长短不一、率性怡然、情真意浓,无一例外地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与祝福。”钟教授读完后深有感触,提笔写了一篇《读后感怀》,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将学生们正在成长的正能量传达给更多人。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三:朗读者第十一期那一天观后感金士杰


  朗读者第十一期那一天已经播出了,大家看了后有什么要说的呢?
  朗读者第十一期那一天观后感金士杰一
  4月29日本周六,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即将迎来第十一期节目,台湾知名演员金士杰受邀参加此次以“那一天”为主题词的录制。朗读者一直倡导这样一种用生活勾连人与文学的理念,读的不是文本,是故事,更是情怀。当老戏骨金士杰遇上知性聪颖的主持人董卿,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据悉,在这期节目中,金士杰将谈到很多关于孩子、关于父亲角色的故事。熟悉金士杰的人都知道,在之前的很多年,他一直不婚主义的支持者,与其说是对抗社会,还不如说是因为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让他害怕自己没有能力把另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来。然而,当花甲之年的金士杰成为了父亲,幸福也以一种他没有过的姿态,让他的后半生变得很不一样了。为什么会改变坚持这么多年的想法?很多人都会问起,金士杰曾经说过,他是因为玩了一个叫云霄飞车的游戏,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后来才决定结婚的。关于这个问题,在《朗读者》他会怎样跟观众分享?
  从不婚主义到为人夫为人父,金士杰相信人生是为一段旅程而来。初为人父的他,对孩子最美的愿望是,“我给了他春天,他就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在电影《剩者为王》里,金士杰就饰演过一位父亲,面对三十几岁未嫁的女儿,他说:她不应该为父母亲结婚,不应该在外面听什么疯言疯语听多了就想着要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其实金士杰对待儿女的态度也是如此。正如金士杰的父母给他的自由一样,从来都是肯定他、鼓励他,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才让他成为了今天的金士杰,成为台湾现代剧场开拓者及代表人物,成为我们眼中的老戏骨。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是金士杰老师的话剧代表作,他用他的方式,诠释了他对于爱情、工作、家庭、宽恕、死亡、衰老等人生大课的理解,或大笑、或大哭,每一样都是人生真谛,每一样也都是金士杰本身。“你必须追寻生命而且拥抱生命!而且,当你如此做了,有时候生命也会回过来拥抱你,而这种经验是你永远无法相像的!爱!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爱,就好像小鸟折断了翅膀。”戏如人生,金士杰教你迟早要上的“14堂课”,在《朗读者》的舞台,金士杰又会给人生大课怎样的解答?
  朗读者第十一期那一天观后感金士杰二
  他是实力派戏骨,入行晚却能震动江湖。他曾抱定独身主义,却在花甲之年结婚生子,喜获龙凤胎。
  对台湾话剧演员金士杰来说,在过去的65年漫长岁月里,有无数个时刻让他难以忘怀,但唯有一天,被他用“奇幻”来形容。那天60岁的他,迎来了两个龙凤胎宝宝。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听朗读者金士杰。
  朗读者第十一期那一天观后感金士杰三
  “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
  那一天,一定是让你难忘的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也许是洞房花烛夜;也许是19世纪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在左岸咖啡馆构思着传世之作;也许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人类的一大步被载入史册。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
  在《朗读者》节目里,让我们聆听一位又一位的朗读者的“那一天”,追忆他们心底的“那一天”,感受“那一天”的美好。
  那一天,刘慈欣敢于想象才成就伟大
  刘慈欣,中国科幻第一人,他将中国科幻文学推向了世界的高度。
  2015年8月23日,《三体》系列第一部摘下被誉为科幻界诺贝尔“雨果奖”,刘慈欣实现了亚洲人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这也是中国科幻走过国门走向世界的那一天。
  “宇宙之广阔远超过我的很天真的想象力”,童年的那一次仰望星空,目睹人造卫星划过星空,让他充满了对科幻世界的好奇和向往。看完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的那一天,他对宇宙充满敬畏之情,在心里播下了科幻的种子。“偏远的环境中,人们有突破这个环境去看世界的愿望”,他待在小县城娘子关,用想象力写出四十万字的科幻文学作品。
  刘慈欣朗读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献给把他带上科幻之路的阿瑟克拉克。“我们生存在一个奇妙无比的宇宙中,只有凭借非凡的想象力才能鉴赏其年龄、尺度、狂暴甚至美丽。在这个极其广袤的宇宙中,我们人类所处的地位似乎微不足道。”他的精神家园,来自宇宙深处,正是对宇宙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才促使他去体验无穷无尽的宇宙魅力。
  那一天,姚建中用瞬间定格永恒
  姚建中,“中华老字号”中国照相馆特级摄影师,他用镜头记录美好,定格永恒。
  周总理那张熟悉的肖像照,正是出自姚建中的父亲姚经才之手。1956年12月的一个星期天那一天,周总理没有提前通知突然造访中国照相馆,跟普通人一起排队照相。拍照时,为了不让姚父紧张,周总理还主动聊了聊家常来缓解气氛。这张照片,最终也被邓颖超选做了总理的遗像。
  1947年10月12日,那一天,对大多数人来说,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是对于王起洪和吴文霞来说,这是他们俩的一个特殊之日,那是他们走进婚姻殿堂的大喜之日。而后每隔五年的那一天,也自然成为姚建中两代 人用镜头记录美好,帮他们拍摄结婚纪念照片的日子。
  王起洪、吴敏霞夫妇朗读了木心的诗《从前慢》献给中国照相馆的几代摄影师。“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些用镜头记录下的流逝的时光,也是二老伉俪情深的见证。
  那一天,安文彬呕心沥血创造历史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为了那一天,中国人等了一百五十年,当米字旗缓缓降下,当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冉冉升起,当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三军齐发,那一天,所有中国人的心绪久久难以平静。
  为了那一天,为了确保国旗在7月1日的零时零分零秒升起,外交官安文彬先后和英国大使谈判了16轮。升国旗同时要奏国歌,奏国歌需要指挥,指挥棒抬起来一秒,落下去一秒,为了争取这两秒钟时间,他和英国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用勇气和智慧赢得了英国人的尊重,终不辱使命。
  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那一刻,安文彬的心情是激动、感动、扬眉吐气的。当时他激动得流下眼泪,自言自语道,香港你终于回来了。回顾那一天那一刻,他再次热泪盈眶,不能自已。“不到现场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感情的”,这就是他的爱国情操,是国家在他心中的分量!
  安老朗读了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献给20年前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天。“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安老他们弹精竭虑、呕心沥血,用血泪去捍卫祖国尊严,维护祖国主权,向他们致敬!
  那一天,金士杰幸福降临
  金士杰,他既是演员,也是编剧和导演。他是《暗恋桃花源》中永远的江滨柳,是《绣春刀》中铜臭佞臣魏忠贤,同样是《师父》中的领头津武馆馆主郑山傲,更是《剩者为王》中和女儿一起坚守爱情的好父亲。他被人称为老戏骨,他虽然入行晚,却能震动江湖。
  2011年5月那一天,对金士杰来说是人生如戏的一天,是幸福降临的一天,他60岁高龄喜获一对龙凤胎。“因为我越来越爱他们,就越来越舍不得时间这个东西。”他多希望那一天能提早一些到来,那样就可以和孩子再多走一走,在他们上学、恋爱、求职、结婚以及之后的很多时候,能够陪伴他们左右。
  金士杰老师朗读了米其·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献给他的龙凤胎宝贝。“你必须追寻生命而且拥抱生命!而且,当你这么做了的时候,生命也会同样来拥抱你,而这种经验是你永远没法想象的!”剧本再精彩,也不如生活丰富,当一个很固执还有些衰老的金士杰和最鲜活的生命拥抱的时候,我们总算明白了,“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
  那一天,江疏影青春无悔执着梦想
  江疏影,她是《致青春》里的校园女神阮莹,是《一仆二主》中一心想嫁好老公的顾倩倩,也是《好先生》里的千金烈女江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着梅花不畏严寒的倔强之劲,江疏影是一个人如其名的女子。“我想走属于我江疏影的路,我觉得这条路没有正确和错误,因为那是我的选择。”上戏毕业那一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执着于梦想选择出国留学。尽管留学历经千辛万苦,但执着和不服输的精神让她越发突破自己。正是那段刻苦铭心的留学经历,才造就江疏影的今日。
  江疏影朗读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小说《飘》,谨以此片献给那些并不想索然无味过一生的自己和大家。“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种不承认失败的精神。”这是江疏影的真实写照,不服输、勇敢倔强,因为坚持梦想那一天,她才有今天。
  那一天,郭琨历经艰辛完成南极建站的壮举
  郭琨,曾经的南极科考队领队,他亲自率队指挥建设了两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和中山站。他经历过暴虐的环境,也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1984年11月20日那一天,一个由科学家、军人、建筑工人、船员、记者等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郭老他们将要在南极建设我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
  “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久)卧不起,十分难受。”这一路穿越了五个风带、四个季节、十三个时区,路程漫漫又何其艰辛啊!完成南极建站,波兰用了三年时间,而郭老他们只用了四十天。这样的奇迹壮举,源于他们不舍昼夜的血泪付出。长城站落成典礼那一天,郭老他们喜极而泣。
  后来,郭老又带队前往南极圈建设中山站,途中遇到冰崩,他们甚至做好了为国殉难的准备。“在南极遇到困难和牺牲,也是正常的,为了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是光荣的”,所幸上天眷顾,他们得以死里逃生,最终不辱使命,完成中山站的建设。
  正在为南极事业奋斗在一线的新一代南极科考队员们在长城站现场朗读了舒婷的《献给我的同代人》,献给所有建设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前辈们。“为开拓的心灵的处女地走入禁区,也许,就在那里牺牲,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给后来者签署通行证。”郭老他们一辈,用生命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用血泪维护中国在世界的荣誉。
  那一天的寒江孤舟里,柳宗元遗世而独立;那一天的梦游天姥中,李太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那一天,徐志摩轻轻地挥手告别了康桥;那一天,三毛一切随心寻找自由……那一天,温暖了岁月,惊艳了时光,我们生命有了特别。那一天,记录了光阴的故事,注定是难忘的回忆。
  就像,面对行刑队时,想起了父亲带自己去看冰的那天,这是《百年孤独》里奥雷利亚诺上校的回忆;再也没有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有那夜似的好戏,那是《社戏》里迅哥的记忆。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88201/

推荐访问:朗读者第七期文章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