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6-06 15:00:01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篇(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凭借作品《蛙》此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其实诺贝尔文学奖不知单单的看一部作品,而是综合一切来评价的。
  莫言简介
  中文名:莫言
  别名:管谟业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
  出生日期:1955年2月17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解放军艺术学院
  主要成就: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成就:茅盾文学奖
  鼎钧双年文学奖
  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moyanblog
  人物年表
  莫言,作家,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2000年《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3年《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5年再次失手于茅盾文学奖。《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莫言以十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发广泛关注。
  2007年9月11日,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子榜单【中国作家实力榜】发布,由包括朱大可、谢有顺、陈晓明在内的十位文学评论家共选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华、史铁生、阿来和王安忆以6票同居次席。
  2007年7月出版散文集《说吧,莫言》。这套书分为三卷,约100万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历程。
  2008年《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表现一个时代的难和痛。
  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11月,受聘请为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2011年11月24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副主席,莫言当选副主席。
  2012年5月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2012年10月11日19时(北京时间),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创作年表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1981年秋,在河北保定市的双月刊《莲池》第5期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1982年,在《莲池》第二期发表短篇小说《丑兵》、第五期发表短篇小说《为了孩子》。
  1983年春,在《莲池》二期发表短篇小说《售棉大路》并被《小说月报》转载。秋,在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参加文学活动发言照片
  《莲池》五期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此文得到老作家孙犁赏识。孙在一篇短文中说这篇小说有一种空灵之感。
  1984年春,在《长城》双月刊二期发表小说《岛上的风》、五期发表《雨中的河》。秋天,得到军艺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赏识,进入该系学习。
  1985年春,在《中国作家》二期上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反响,《中国作家》组织在京的作家与评论家在华侨大厦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是年,在多家刊物上同时推出中篇小说《球状闪电》(收获)、《金发婴儿》(钟山)、《爆炸》(人民文学)、及短篇小说《枯河》(北京文学)、《老枪》(昆仑)、《白狗秋千架》(中国作家)、《大风》(小说创作)、《三匹马》(奔流)、《秋水》(奔流)、等。
  1986年春,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该作一发,引起轰动。随即发表系列中篇《高粱酒》(解放军文艺)、《高粱殡》(北京文学)、《狗道》(十月)、《奇死》(昆仑),同时还发表中篇《筑路》(中国作家),短篇小说《草鞋窨子》(青年文学)、《苍蝇、门牙》(解放军文艺)等。夏天,与张艺谋等人合作,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1987年春,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中篇小说《欢乐》在《人民文学》一、二期合刊发表,受到批评,事过多年,始有作家和评论家对该作得新评价。秋天,中篇小说《红蝗》发表([收获]三期),该作因强烈的个性风格和大胆和亵渎精神,连号称新潮的评论家也不能接受,纷纷著文批评。也是多年之后,才有评论家对该作发出了另外的声音。
  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引起世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在《十月》杂志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同年四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青年文学》第十发表《复仇记》、《马驹横穿沼泽》(这两篇收入《食草家族》)。秋天,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故乡高密联合召开“莫言创作研讨会”,有关论文汇编成《莫言研究资料》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8)。九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创作研究生班。小说集爆炸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篇(二):莫言:再也写不出《红高粱》


  引导语:《红高粱》视角下的抗日战争,突破了之前几十年间中国大陆小说以八路军、新四军和民兵游击队等为主角的主流抗日战争叙述模式。

  离经叛道的《红高粱》惊世而出
  30年前,青年文学批评家罗强烈读到刊载于1986年第3期《人民文学》杂志上的中篇小说《红高粱》,顿时备感欣喜和震撼,认为是一部中国当代小说杰作,决定以《中国青年报》文学副刊《绿地》责任编辑的身份约见青年作家莫言,筹划以破例的高规格方式向全国青年读者推荐《红高粱》。
  经作家、文学批评家李陀居中联系,莫言与罗强烈在北京东大桥十字路口西北角一栋高层宿舍的李陀家见面了。两个年轻人欢欣鼓舞地讨论《红高粱》,罗强烈表示《红高粱》写得美而大气,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更是不同凡响。
  罗强烈当即敲定和莫言以通信的方式在《中国青年报》上隆重推荐《红高粱》,这就是发表在《中国青年报》1986年7月18日第4版上的《感觉和创造性想象——关于中篇小说〈红高粱〉的通信》。据罗强烈回忆,这样隆重推介一个青年作家,还是很少见的,罗强烈说:“这也在文学方面体现了《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责任与职业水准,我作为责任编辑至今都感到非常欣慰。”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时代,却也是政治气候乍暖还寒的时代,与《红高粱》通信在《中国青年报》同一版面上刊登的文章,标题就是《怎样才叫宽松》,由此可窥一斑。从当时看来,对于无论是小说主题还是艺术形式都非常离经叛道的《红高粱》,《中国青年报》及时破例高规格的推重,无异于雪中送炭。
  30年后,随着《红高粱》在1993年被评为“世界最美小说”,随着其作者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切质疑和担忧应该已经烟消云散。
  在写作《红高粱》的时候,莫言刚刚30岁,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用他现在的话来说:年轻、狂妄。他在与罗强烈关于《红高粱》的通信中,曾经形容自己是一串“愤怒的葡萄”:“在好多次会议上,好多人都为苏联一场卫国的短暂战争打出了一批又一批好的战争小说而我们数十年的战争并没有打出多少好小说而扼腕叹息。我被这些叹息撩拨成一串‘愤怒的葡萄’,摩手擦脚,跃跃欲试,但又怕惹出不大不小的乱子来,砸了吃饭的泥钵子。后来一想,我老爹会锔锅锔盆,怕什么?于是就写了。”
  《红高粱》视角下的抗日战争,突破了之前几十年间中国大陆小说以八路军、新四军和民兵游击队等为主角的主流抗日战争叙述模式。莫言选择了一群不曾被注意的边缘人土匪为小说的主角,他们自发地跟日本鬼子进行殊死搏斗,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则是敢爱敢恨,嫉恶如仇,充满着一种《水浒传》以来的民间野性传统。
  莫言早期非常喜欢孙犁的小说,实际上属于“荷花淀派”。孙犁小说《荷花淀》与《芦花荡》写得非常优美,收进了中学课本。莫言那个时候也在河北保定当兵,保定有个文学刊物《莲池》,“这个刊物发现了我,培养了我,而且有一个老编辑还亲自陪着我到白洋淀去体验生活”。但是,莫言后来觉得,如果还是按照“荷花淀派”那种清丽、婉转和柔美的方式写,“那我永远只是孙犁先生门下的一个小喽”,所以,“我想我一定要突破他们,我不能跟在人家后面模仿,应该写出自己的东西来”。
  于是,这就产生了《红高粱》惊世而出的叙述方式。在《红高粱》里莫言是这样表述的:“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龉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在与罗强烈关于《红高粱》的通信中,莫言是这样表述的:“《红高粱》是又爱又恨的产物,我对我的故乡一直持有这种矛盾的态度。我对故乡人的爱、对红高粱的爱转化成批判的赞美;我对故乡人的恨、对红高粱的恨转化成赞美的批判。批判的赞美与赞美的批判是我的艺术态度也是我的人生态度。”
  “高粱的茎叶在雾中滋滋乱叫,雾中缓慢地流淌着在这块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水河明亮的喧哗。”——不同于“白洋淀派”的风格,《红高粱》的语言也另辟天地,大胆而浓烈,充满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痛快淋漓。
  《红高粱》随着导演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并在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后,更是在国际国内名声大震,莫言也由“青年作家”跨入“著名作家”行列。
  如今再也写不出《红高粱》
  罗强烈始终认为《红高粱》是莫言最好的小说,而且与《中国青年报》还有上面一段渊源,所以30年后,在“第二届会稽山论坛”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提出就《红高粱》对莫言进行采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的莫言,也破例在论坛上与本报记者对谈《红高粱》。
  在山灵水秀、宁静悠远的会稽山上,再次审视当年那个作为青年作家的自己,莫言感慨良多:“如果现在让我重新写一遍《红高粱》,肯定写不出那个样子了,肯定是按部就班地遵循语法规则,会把语言雕琢打磨得很美,会把人物写得很圆满,会把人物身上很多过分丑陋的东西适当美化,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
  对于《红高粱》那种“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的叙述语调,褪去年轻时的张狂后的莫言笑称,这实际上只是年轻时的一段狂言,“现在让我写,我肯定不会这样去写,我肯定会写故乡太可爱了,我永远想念你”。
  莫言现在认为,《红高粱》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尤显离经叛道,不仅是主题上的突破,在结构和语言上也力求不同。于是这才有了《红高粱》那种“头上一句、腚上一句”的跳跃式写法,这种艺术上的创新在当时同样被视为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
  根据《红高粱》的内容,主人公“我奶奶”在叙述者“我”出生前就死去,“我爷爷”也在“我”两岁的时候已经不大说话,叙述者“我”无从得知故事主人公“我爷爷”和“我奶奶”当年的事,但莫言却凭借历史的想象让“我”超越时空的界限,将“我”的现实与“我爷爷”和“我奶奶”的历史拼贴在一起,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互交错进行,正如莫言所说,“可能上一句写的是1938年,下一句又跳到了1948年,时空被切碎后重新组合了。”
  “高粱高密辉煌”,这是将作者家乡高密的名字化作形容词来形容高粱的形态,30年后的今天,莫言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回过头来读《红高粱》,读到某些片断时,我也觉得有些过分,把动词当名词用,把名词当动词用,把一些莫名其妙的词搭配到一起。《红高粱》如果让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读的话,他会在上面画满了红叉,会说不通顺要改正,用词不当,或者逻辑错误等。但我觉得,也正是因为这种写法才使我的这种强烈情感得到了释放,正是这种写法对语言的破坏,也使读者受到了感染。”
  莫言还深情地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他依然怀念中国30年前的那个“80年代”。对自由和解放的幻想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共同夙愿。莫言说:“那是一个黄金时代,如今回头看,那个年代无论是美术界、文学界,还是舞蹈、音乐,都涌现了一批年轻人,大家都有自己长期积累的情感和生活,对几十年来没有变化的这种艺术秩序进行冲击,试图实现突破,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莫言曾经这样谈起自己当年的经验和体会:“如果你是从事艺术创作的,认为你的艺术创造是一种超前的创新,不能被现在这个时代所接受而受到许多讽刺、挖苦、批评,那么你要自信,不要去管他们,在时间这个长河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会得到承认。”
  莫言在其散文《马蹄》中,曾经将各种文体喻为铁笼,笼着一群群被称为“作家”或“诗人”的呆鸟,大家都在笼子里飞,看谁飞得花哨,偶有不慎冲撞了笼子的,还要遭到笑骂。有一天,一只九头鸟用力撞了一下笼子,把笼内的空间扩大了,大家就在扩大了的笼子里飞。
  30年前,莫言就像是那只想撞破笼子的呆鸟;然而,30年后,由于种种原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却失去了30年前的那种创作状态。
  他曾多次对记者说到自己再也写不出《红高粱》了。
  然而莫言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是警觉的,他告诉记者,自己目前这种状态是“很可怕的”:“假如按照目前这种状态来写作,那我写的小说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莫言似乎在透露自己准备再次突破:“我在不断地提醒自己,要不断地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那种精神,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开动机器就是开动脑子,就是要把已经写出的作品忘掉,把已经得到的荣誉抛弃掉,像一个年轻人一样重新起步,重新上路。”
  莫言在“第二届会稽山论坛”上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重谈《红高粱》,有听众认为是其全部文学演讲中最精彩的部分。衷心祝愿在会稽山上反省了自己“目前状态”的莫言先生,也能够“庾信文章老更成”,迎来自己又一个文学创作的高潮。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篇(三):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长篇小说,作者莫言,2009年出版。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凭借《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融合为一体,塑造了一个乡村女医生的形象,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60年的农村生育史。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时,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此殊荣。
  莫言的主要作品如下:
  《白狗秋千架》(2004年1月,简体版出版年份,下同,当代世界出版社)
  《红高粱家族》(2004年1月,当代世界出版社)
  《食草家族》(2004年1月,当代世界出版社)
  《酒国》(2008年9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檀香刑》(2004年1月,当代世界出版社)
  《透明的红萝卜》(2004年1月,当代世界出版社)
  《四十一炮》(2003年7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牛》(2004年4月,民族出版社)
  《十三步》(2003年10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会唱歌的墙》(2005年11月,作家出版社)
  《丰乳肥臀》(2004年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
  《生死疲劳》(2006年1月,作家出版社)
  《蛙》(201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88182/

推荐访问: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