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小学阅读教学论文

来源:教育教学论文 时间:2018-05-22 10:31:50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教学论文】

一:[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的教学是整个环节的主体,所以说如何上好阅读课,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期望的。阅读教学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进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进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下面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使语文这朵花在教学中开的更加灿烂。
  【正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遵循语文发展性原理、注重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又要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等综合性学习。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培养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中求异,要上出自己的特色。其次,在阅读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过程中要搞清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是放任主体,并不是将学生放任自流,一方面,该讲的知识教师仍要做重点讲解;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地迁就。例如,当在课堂中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更为合理的答案,在必要时也要做出果断的结论。
  二、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因为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可采取以下三个“角色转换”,以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的不断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三、要激发学生的“情”,在激发时要讲策略,转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联想、想象也同样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阅读中的表情是从句子中、词语中理解出来的,并不是强加进去的。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小女孩渴望读书的段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背景、抓住重点字词,体会小女孩渴望读书、渴望知识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四、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动手时间,边读边画边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回答,此时才是学生的真正感知。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沉闷地、被动地学习,而是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中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重点要突出、要有深度,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阅读教学不同于做练习题,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不可少,但是中高年级要倾向于揣摩重点段落,整体感知其背景,抓重点句子。例如,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感受贫困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艰辛、学习条件的恶劣,然后针对小女孩那双“大眼睛”重点感悟课文的第2-5自然段即文章的第二部分。“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两个“生怕”道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两个“虽然”又告诉学生:小女孩的学习环境是如何的恶劣!但是就是这样的条件她也渴望上学、渴望知识,非常担心会失去上学的机会。此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与揣摩,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从小女孩的照片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三部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和第四部分“大眼睛”照片直到今天的意义。
  六、阅读教学时间设计要合理。阅读课堂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揣摩要放在一节课的第6—30分钟或10—35分钟之间,否则就不是一堂精彩的课。实验研究发现,学生课堂上处于最佳状态的时间为5—30分钟之间,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备好课,在简短、精彩导入后直奔文章重点,抓住学生的思维活跃时间。
  七、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理解字词句,不要脱离文本。文本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重要,因此阅读教学中,不要长时间离开课本夸夸其谈,拓展也不要太多。有些教师在讲优质课时,虽然把学生的情调动起来了,但在进行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时,大谈文本之外的东西,脱离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这样整节课就显得空洞、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紧紧把握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进行有价值的拓展训练
  八、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时,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他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他们想将来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后,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使他们领会到: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的人。这样就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2.关于阅读的教学论文
3.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范文
4.小学语文拓展教学论文
5.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6.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7.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8.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9.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论文
10.小学语文教学论文2000字

二:[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例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追问时机的把握论文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是指在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后,教师再次进行提问,以进一步实现下一教学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及时而有效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展现,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追问好比一条小船,将学生从疑问的此岸引渡到成功的彼岸;追问好比一架梯子,引导学生从思维的低处提升至思想的高处。要使追问及时而有效,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火候”的掌握。
  一、课堂教学追问重在把握时机
  无论是对症出击、雪中送炭还是趁热打铁,追问都要讲求适时、相机而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良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思维处于一种由“起点”迈向“终点”但尚未达到“终点”的中间靠后状态时,追问才是最有效的。
  1.追问于思维混沌时,“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思考问题并非一帆风顺、畅通无阻,暂时停滞、相持不下的情况时不时会发生。尤其当教师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这个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及时为学生搭建一个思考的“脚手架”相机诱导,再配以恰当的追问,或许就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境地。
  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我问到“课文关于编织毛衣的事写得详细,而举办时装展的事写得简单,可不可以干脆不写呢?”学生爽快地回答“不行”,当我问“为什么不行”时,可能是因为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回答不上来,课堂上出现了二三秒钟的僵持。我马上改变策略,在屏幕上展示:“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再提问时给予提示:“从这两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由于得到提示,很多学生想到如果不写第二件事就没说服力,就不能证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道理。当再问到“把第二件事也像第一件事那样写详细,行不行”时,学生们也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写得详细反而是画蛇添足”,有的说“写得再详细都突出不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道理”,还有的说“那样就详略不当了。详略得当,应该是有利于突出中心的就详细写,联系不太大但又有必要交代的应该略写”。教师适当的提示和追问,为学生打开了思路。
  2.追问于思考不深时,让智慧走向深处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社会经验缺乏,在语文学习中,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认识难免停留于表面,思考不深。这时,教师适时的、恰当的追问,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就能激活学生思维,进一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余映潮《颐和园》教学片段:
  师:我们再来整体感受一下表达。还是“登上万寿山”这一段。大家听我读课文。(出示改编后的一段话。师读)老师去掉了一些词语,你们是不是觉得不好看、不好听?你们也读一读。(生读)
  师:是不是一点都不生动啊?
  生:是。
  师:为什么像课文这样写就很生动呢?有什么窍门?
  生:作者用了一些形容词。
  生: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手法。
  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比喻。
  师:运用了比喻手法,所以很形象,很有美感;运用了形容词,也就很生动,很形象。
  生:作者还写得非常仔细。
  师:因为细细地描写,所以景色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余老师通过不断追问,一步步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生动的窍门”,让学生们明白了运用比喻和形容词在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中我也十分注意这一点,通过适当、巧妙的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如我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的一个片段:
  师:抽下国旗系在脖子上有哪两个原因?
  生:一是防止丢失,二是为了行动方便。
  师:(小黑板出示这个句子)来看,老师把这两个顺序换一换,行不行?即换成“为了行动方便,也为了防止丢失,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生:不行。这样就变成行动方便更重要了,把自己看得比国旗重要。
  生:不行。最重要的原因是怕丢失国旗应该放在前面。
  师:同学们多么会思考!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他心中对国旗的爱吧。
  这里,我先通过提问,明确“抽”的两个原因。课堂教学如果停留于此,显然对文本的探讨与理解是肤浅的。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两句不能换的原因,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崇高精神,也明白了词句不同,顺序不同的作用。
  3.追问于偏差发生时,使理解走向精准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在思考回答语文问题时,时常会思考得不周密或者由于本身认知上的错误,偏离文本的基本价值或者情感。这个时候,教师可抓准时机适当追问,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主旨。学生的回答偏离目标时,进行矫正追问;回答不完整时,追问提醒学生完善回答;答非所问时,追问定向;回答凌乱时,追问帮助学生梳理思维。如一位教师教学《荷花》时,起先提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荷花?”学生回答:“全部绽开的荷花。”学生没能准确描写出荷花的特点,不贴切。于是教师以“是吗”反问,提醒学生注意。马上有学生纠正:“老师,应该说是形状各异的荷花!”教师趁机追问:“说得再具体一点!”学生:“作者先写叶,再写花。写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大圆盘。写花,分类写。有的已开出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全绽开了,有的才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教师肯定的同时,继续打破砂锅问到底:“说得很好!哪位能把叶子的形状特点和花开的三种类型再简练一下?”“叶子的形状是‘密’,形状是‘圆’。”“花有三种类型:半开的,全开的,未开的(花骨朵)。”教师仍穷问不舍:“请大家再想一想,作者用什么手法或者说方法将荷花写得如此形象、逼真?”这样,“比喻手法”的运用被自然引出。这位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追问的技术与方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精准。
  4.追问于意外发生时,演绎课堂之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语文课堂是师生、生生间“思维碰撞,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这些“意外”往往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也可能是学生思维的亮点,或创造性学习的体现。教师如善于捕捉,善用教学机智,巧妙利用追问,就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如《颐和园》的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长廊”的美丽景色,尔后问学生:“游客们,当你漫步在这样的长廊上,你是什么样的感觉?”出乎预料,一生回答“想睡觉!”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接下来教师的课堂处理不但没有使课堂秩序走向糟糕,而是将学生巧妙地引向对“仙境”的赏析中。师:“你是想说游玩这样的长廊,心情很惬意,很放松,是吗?”生:“是。”生:“就像仙境一样,感觉精神一下子又有了。”师:“神清气爽。”生:“很舒适,忍不住想拍照留念。”师:“拍了一张又一张,不拍可惜。”
  二、把握追问时机遵循的原则:“三性”和“三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中,笔者体会到,要巧妙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的时机,应该遵循“三性”和“三度”。
  1.三性: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
  目的性。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围绕课文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追问,追问要有利于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尤其要多关注那些理解、接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追问切忌散漫性、盲目性,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使学生能听懂,知道应该往什么方向回答。追问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信心,打开思路,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启发性。教师的追问不应是“白开水一杯”,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而应是一杯让人回味无穷的“功夫茶”,引发学生深深地思考,带给学生诸多启发。追问能“一语点醒梦中人”,能让学生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或类比追问,或对比追问,或逆向追问,或顺向追问,或层进追问等,因课制宜,灵活运用。
  2.三度:适度、梯度和灵活度
  有效的巧妙的追问还应做到“三度”:
  适度。即追问难易要适度。太难,大多数学生不能回答,过易,学生不屑回答,均会失去追问的价值与意义。语文课堂追问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层次,注意不同的追问设计,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探讨中,并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梯度。对于由多个提问组成的追问要讲究层次性。要根据语文课文的不同体裁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心智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梯式推进,一步步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使情感体验走向深刻。
  灵活度。不但注重前面提及的提问方式上的多样运用,而且能根据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意外情况、突发事件,灵活追问。借助灵活追问,将看似学生的课堂“捣蛋”转化成精彩的赏析,将看似学生的懵懂无知演绎成智慧的碰撞。
  “问”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时机的掌握。教师应该让追问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动力、推动学生情感升华的钥匙,实现师生的心灵对话,进而成就小学语文课堂的精彩。

三:[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绘本教学论文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小学绘本教学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即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色彩鲜艳的图画能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引起孩子的愉悦感。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绘本,演绎出精彩?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绘本教学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绘本教学;指导策略;丰富想象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这一至理名言,我想谁都不会质疑。新课标也进一步明确了阅读量,并且指出"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课程总目标"中,更进一步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低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是五万字以上。"由此可见,阅读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
  低年级的孩子注意持续性差,认识的字有限。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是最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的。它是由文字和图画合成的一个复合文本。每一页都以图画为主,文字大,形式有趣,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所以,深受儿童喜爱,绘本阅读也成为低年级孩子阅读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经过几年的实践,在绘本导读、共读指导方面,我采用了深情导读、激发兴趣,引导猜想、激发想象,指导看图、教给方法,品味语言、感受积累,联系生活、感悟内涵等几种策略。
  当带着孩子们读了一些绘本之后,我又尝试着引导他们演绎绘本、创编绘本。
  一、演绎绘本,快乐成长
  有些绘本,故事的语言、情节性很强。在对故事人物、情节、语言相对熟悉后,对故事进行表演,带着孩子走进故事,是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故事的不错方式。通过孩子们自己表演,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表演或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文明礼仪、理想道德、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演绎绘本,我让孩子们从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开始练起。比如,在读《爷爷一定有办法》时,当读到"第二天,约瑟穿着这件奇妙的背心去上学"时,我请孩子们看图,图上老师和同学们看到约瑟,一脸惊讶,而背对我们的约瑟又是什么表情呢?我请几个孩子上台表演,孩子们通过表情和动作表现出约瑟穿着奇妙的背心出现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的开心与自豪。通过表演,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故事。
  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我开始让孩子们表演一个个完整的故事。通过表演《老虎照镜子》,孩子们在无形中感知到与人为善的道理;学会用微笑面对生活,面对世界;懂得"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
  绘本《海浪是我们的朋友》向孩子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海洋世界,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在孩子们幼小心灵里播下环保的种子,让孩子学会更加珍惜美好的环境,热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快乐大巴》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小动物们乘坐大巴车的场景,通过歌谣与舞蹈告诫孩子们乘坐车辆时不要拥挤,讲究秩序,不要把头和手伸到窗外去,不要在车内乱蹦乱跳。()这些参加表演或观看节目的孩子们在无形中接受到安全教育,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丰富了他们的安全知识。《小青虫的梦》表现的是一个小青虫的梦想。我想表演或观看完这个节目之后,孩子们的心中或许会对梦想的意义有所认识,或许会激发起他们对梦想的追求。一个有梦想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一群有梦想的孩子,那一定是国家之幸。孩子的梦,未来的梦,中国的梦。
  二、创编绘本,丰富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孩子们读的绘本多了以后,画面和语言的积累,更厚实了;孩子们的思想和情感,也更活跃更丰富了,于是,创编绘本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一种方式:通过绘本创编故事。根据阅读绘本故事书,孩子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加上合理的想象,创编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指导绘本创作,可以采用伙伴合作、孩子与父母合作的方式,既降低了难度,又可以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在阅读完《蚯蚓的日记》之后,老师就可以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创作《蚂蚁的日记》《蜻蜓的日记》《青蛙的日记》等。在读完《小猪变形记》后,可以让孩子写一写《小猴变形记》《小兔变形记》等。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文本,有的负责绘画,把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举行一次作品展览,让孩子互相交流,相互学习。
  第二种方式:结合地方特色创编绘本故事。我校处于区生态路附近,周边环绕着多家大型花木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优势资源,故此,选择花木文化作为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我带领孩子们参观教学楼后面的"秋实园","秋实园"中栽有广玉兰、柏树、茶梅、枇杷、柿子和杏子等,秋天果实累累。我一边引导孩子们观察各种树、果实和花,一边向他们介绍一些花木文化知识。接下来我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创编绘本故事。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创编的故事丰富多彩,有《骄傲的广玉兰》《柏树笑了》《枇杷、柿子和杏子的争吵》……
  有人这样评价绘本阅读:"绘本的阅读是高雅的阅读。精彩的图画,精妙的故事,精巧的设计,精美的印刷……绘本的阅读是高尚的阅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悲悯胸怀,长情大爱……像春天的雨露无声地渗入孩子的心田。绘本的阅读是高贵的阅读。去除功利心,与大师对话,就能尽情感受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读书好,读好书,尽其所能,让孩子亲近绘本、走进绘本的世界吧,那么我想绘本一定会给孩子们的阅读旅程带来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陈蔚。基于绘本的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研究。南京大学,2012.
[小学绘本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小学教学论文
2.小学音乐有效教学论文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
4.小学教师的教学论文
5.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论文
6.小学教师德育教学论文
7.小学的音乐教学论文
8.浅析小学音乐课堂的情景教学论文
9.小学体育的教学论文范文
10.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4195/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