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武德四年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09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武德四年篇(1):《苏世长讽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简析

  导读: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作者通过三件事的叙述表现人物性格,虽没有对人物性格的特点的具体概括,但读者却能在头脑中描绘出苏世长那鲜明的形象。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展现出来的。对话描写是本文的特色。
  苏世长讽谏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选自《唐语林》)
  【注】
  ①畋:打猎
  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试题】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 B.万夫敛手(收)
  C.陛下废万机(废除) D.诚非所宜(应当)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遂笑而释之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 无案牍之劳形
  C.实谓惩其奢淫 既克,公问其故
  D.今于隋宫之内 骈死于槽枥之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
  4.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
  1.C
  2.BD
  3.(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4.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魄过人。
  【《唐语林》简介】
  《唐语林》的作者王谠,是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正甫,有文名,生平不详。《唐语林》是他摘辑唐宋时期五十种小说、杂史类著作,并加以改编而成。体例完全仿效《世说新语》,《世说》将所记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除“捷悟”一门外《唐语林》全部采用,此外又增加了嗜好、俚俗、动植、杂物等十七门,共计五十二门。该书记述有唐一代近三百年间之事,涉及宫闱朝堂、乡野民间,举凡政治、风习、文化、经济、典章制度,无不为其内容。从总体上说,它继承了《世说》以记人为主的传统,极少涉及神怪灵异之事,同时,它又与刘义庆专尚清谈、仅记士大夫言行不同,记叙内容不仅仅多嘉言懿行并乎政教者,而是关注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译文】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
  【简析】
  本文选自《新唐史》。苏世长, 雍州武功(今属陕西西安市)人。其祖父在后魏时做过通直散骑常侍,父亲做过北周刺史。苏世长承袭父职,在隋朝任长安令,后为都水少监。入唐,任玉山屯监,曾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李渊为之动容。后调为陕州长史、天策府军咨祭酒并引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苏世长奉命出使突厥,谈判中不辱使命,力争不让,赢得朝野赞许。后调升为巴州刺史,赴任途中因乘舟落水而亡。
  文章主要叙述了苏世长善辨的三件事,一是归顺后,巧言回复李渊的责怪。二是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三是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从三件事中可以看出苏世长是一个能言善辩、敢于直谏、劝谏讲求方法的忠臣。
  在第一件事中,他把君王争天下,比作逐鹿,得鹿即敛手,不会“忿同猎之徒,问同争之罪也?”,自己是同猎者,并非争天下者,再又一个反问句加以强调,便使高祖“遂笑而释之”。可见苏世长能言、会言。
  在第二件事中,他劝谏高祖不应畋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李渊猎得百多猎物时,问群臣:“今日畋,乐乎?”只有苏世长敢于直说:“未为大乐”。直接说出反对意见,请问在古时有几人能敢于这样直言不讳?有的文章说在畋猎前苏世长不规劝,畋猎后才劝,是讨高祖喜欢的虚假劝谏,那请问在畋猎后,除苏世长外,又有谁敢于劝谏呢?我想即使说苏世长的劝谏是“亡羊补牢”,我认为也是“未为晚矣”。此事可以看出他是敢于直谏的忠臣。
  在第三件事中,更可能看出苏世长的胆气。他看到李渊的宫殿如此豪华,颇含讽刺的问道:“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明知宫殿乃李渊所建,却说隋炀帝所作,其讽刺之口吻显而易见,连高祖这样一位能纳谏的君主也忍不住心中怒气,说道:“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正表现了他对苏世长的不满。但苏世长却并不为此所惧,还是讲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劝告高祖必须节俭,不要奢侈淫逸,以免步隋的后尘,招来灭国之祸。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苏世长的胆气和为国忧民的忠心。
  那么苏世长的劝谏为什么没有真正的触怒皇帝呢?这是因为在唐朝刚拥有天下的时候,需要鉴戒割除隋朝弊端,采纳忠正之言,当时的皇帝正要开阔言路,借以勉励全国,所以苏世长直言进谏,即使触及禁忌,却没有触怒皇帝。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渊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作者通过三件事的叙述表现人物性格,虽没有对人物性格的特点的具体概括,但读者却能在头脑中描绘出苏世长那鲜明的形象。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展现出来的。对话描写是本文的特色。
[《苏世长讽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简析]相关文章:

武德四年篇(2):文言文阅读训练:苏世长讽谏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选自《唐语林》)
  注:①畋:打猎 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附录:文言文译文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高祖每次都给他好的脸色。苏世长前前后后多次进谏,高祖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
  阅读试题及答案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 B.万夫敛手(收)
  C.陛下废万机(废除) D.诚非所宜(应当)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遂笑而释之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 无案牍之劳形
  C.实谓惩其奢淫 既克,公问其故
  D.今于隋宫之内 骈死于槽枥之间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
  22.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4分)
  19、C
  20、BD
  21、(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22、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魄过人。

武德四年篇(3):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
  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文帝敕左仆射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发江、岭兵击之。贼平,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武德三年,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并受林士弘节度,杀害隋官吏,盎率兵击破之。既而宝彻兄子智臣又聚兵于新州,自为渠帅,盎趋往击之。兵交,盎却兜鍪大呼曰:尔等颇识我否?贼多弃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溃,擒宝彻、智臣等,岭外遂定。或有说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唐朝起信宜(现广东西南境内)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的称呼。
  (二)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徵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除:授官
  B.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省:看望
  C.贼退走,因纵兵乘之乘:追赶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就:立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反映冯盎英勇善战与不贪名利的个性的一组是
  A.盎驰至京,请讨之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
  B.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C.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
  D.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寿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他领江岭兵进行讨伐。
  B.唐武德三年,冯盎率兵平定了高、冼的叛乱,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冯盎不贪求称王称霸而是归降高祖,体现了他的明智。
  C.贞观元年,有人举报冯盎反叛,说他已起兵拒境,太宗采用魏徵的招降建议,派人招降了冯盎,终使岭南安定,并留下魏徵一席言,胜于十万兵的美谈。
  D.文段(一)记叙了冯盎英勇善战,以民族统一为重,平定战乱的事迹;文段
  (二)借魏徵进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纳谏与进谏的君臣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冯盎反叛一事缺少真凭实据。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4分)
  (3)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3分)
  【参考答案】
  10、D(就:到达,接近)
  11、D(C项第一句表明的是善于指挥作战,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战。)
  12、C(魏征的建议不是招降,而是安抚晓喻;太宗是派人安抚晓谕而非招降)
  13、(1)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见。(3分。意1分,理解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罕见感到不寻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贵,能像我这样的恐怕很难,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4分。殆克坠各1分,句意1分)
  (3)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3分。遣致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时就有军事谋略。隋开皇中任宋康县令。仁寿二年,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驰马前往京师,请旨讨伐他们。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杨素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十分值得惊叹。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平乱后,授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肃礼县西南)太守(明嘉靖《广东通志》载为漠阳太守)衔职。
  唐武德三年(620),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共同受林士弘调遣,杀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乱。不久。不久宝彻哥哥的儿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担任魁首,冯盎率兵前往打击他。交战时,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众士卒于是溃散,盎擒获宝彻、智臣。岭外于是得以平定。有人游说冯盎说: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攻克了五岭二十多州,着哪里能与赵佗的九郡相提并论,现在还是请你自称南越王吧!盎回答说: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贵像我一样的恐怕很难达到。我常常担忧的,是不能承担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越王的封号,这个不是我所希望听说的。
  武德四年,盎率领南越之众归降高祖。贞观五年,冯盎来到朝廷,唐太宗赏赐十分丰厚。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太宗诏盎率二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当时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不可强行进逼进攻。他手拿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他连发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却逃走,盎趁势率领部众乘机冲杀,杀死僚人千余。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自此以后赏赐不可胜数。
  (二)贞观元年(627),岭南诸州上奏说高州的酋帅冯盎谈殿起兵拒境反叛。太宗昭示右武卫将军蔺谟率领江、岭十州的兵力准备讨伐。魏徵进谏说:中原政权刚刚建立,国家贫弱尚未恢复,岭南又流行疾病,山川阻塞幽深,援军难以接上。疾病如果产生,或许不能如意,追悔莫及。况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就要等到中原不安定,结交远处的兵力,分派兵力阻隔险要地势,扰乱侵略周边的周县,部署官员。可是为什么自从有人告发以来数年,兵力从不出境?这就是说他造反的形势没有形成,没有兴师动众的表现。陛下既然没有派人亲自到那里观察,再来朝廷拜谒(报告虚实),恐怕这样看不分明。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岭外于是全部安定下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2465/

推荐访问:武德九年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