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友论坛]佛友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08 19:00:01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1) [佛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众佛友!上课了!
  请大家一样,以“如实复打”的方式来上课。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八讲
  日期:2007年11月27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七讲中,我们简介说明了“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二层的现象及道理。
  现在,我接着分析说明。
  【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释经】以此缘故,当我们能在令“苦厄空掉”之中,来发展一切时。这时,再也没有色蕴的苦。再也没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相关的苦厄了。
  【说明】
  为什么当我们能在“空掉苦厄”之中来发展一切,则再也没有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等相关的苦厄了呢?
  众佛友!
  那是因为当我们平时在发展任一样事物时,能注意四个重点来发展,所以就自然有这些效果。
  也就是指在发展“色蕴”时,也注意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又发展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时,也是如此都要注意做到“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而有关“色不异空”等等的解释在之前我已经说明过了,请大家如果不了解,则到http://去参考!
  【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
  【释经】再也没有眼根所引发的苦厄了,再也没有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所引发的苦厄了。
  【说明】
  众佛友!
  五蕴,是属于对“有为法”中的“诸法”的一种分类方式。
  六根,也是属于对“有为法”中的“诸法”的另一种分类方式。
  在比对上,有人将“眼根、耳根、鼻根、身根、身根”归纳于“色蕴”的范围。而将“意根”归纳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范围。
  但是,如果依《首楞严经》中佛陀自己的解释来看,“六根”本身,全都是属于“色蕴”的范围。“透过六根而起的种种作用中”才分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来的。
  首先,我引《首楞严经》的经文来说明“六根”本身,都是属于“色蕴”的范围。
  如《首楞严经》载,佛说:“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众佛友!
  从《首楞严经》的经文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六根”的根元,都是“四大”。
  又我们也知道“四大”是属于“色蕴”的范围。
  因此,我们就知道,有人将“意根”归为“受、想、行、识蕴”的范筹,是不合佛意的。
  因为如果用成白话来说明:
  一、眼根,就是眼球及视觉神经。
  二、耳根:就是外耳、内耳、听觉神经。
  三、鼻根:就是鼻子、嗅觉神经。
  四、舌根:就是舌头及味觉神经。
  五、身根:就是身体及触觉神经。
  六、意根:就是脑及脑神经。
  从这儿,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六根”其实就是指“色蕴”中的“内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所以“六根”是属于“色蕴”的范筹。而非“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范筹。
  因此,对《心经》中所说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来说。
  《心经》中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其实是在解释“无色”而已。
  【经文】无色声香味触法。
  【释经】也再也不会因为色尘而引发任何的苦厄了,也再也不会因为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而引发任何的苦厄了!
  【说明】
  众佛友!
  之前我们己经说明过“六根”其实都是属于“色蕴”的范畴。
  而这“六尘”呢?是不是也是属于“色蕴”的范畴呢?
  答案是:对!“六尘”也是“色蕴”的范畴。
  问:如何得知“六尘”也是属于“色蕴”的范畴呢?
  答:还是刚刚所引用《首楞严经》的那段经文。
  请您们再看一次就知道了。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乃至)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众佛友!请您们看看!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
  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
  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
  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
  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
  从经文中,我们就知道“六根”,是由“六精”映“六尘”,而结成“六根”的。
  而又这“六根”的根元都是“四大”。可见,“六尘”都是“四大”。
  众佛友!
  四大,就是指“固体(地大)、液体(水大)、能量(火大)、气体(风大)”及其组合而成的种种。
  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六根”:“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触觉器官)及意根(知觉器官)”都是属于我们的肉身的种种,所以都是固体(地大)、液体(水大)、能量(火大)、气体(风大)”四大所组合。
  又“六尘”呢?其中“色尘”本身,被我们的“见精”所映,而结“色尘”为“眼根”的。 这用白话来说是:
  我们的真心,本具六种妙精明性(见精、听精、嗅精、尝精、觉精、知精)。
  又我们的真心,本来如大圆镜,能映一切万法。
  当我们的“见精”映“色尘”之时,如果误将某“色尘”以为“我”,则这“色尘”就结为“眼根”。 有关这个,要如何证明呢?
  众佛友,只要观察,梦境之中,如何形成您的梦中的“眼根”就知道了。
  其实,梦境之中,根本没有“眼根”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见精”映某一“色尘”之时,我们自己没有“妙观察”,而“虚妄认知”以为“某色尘”是“我”,这时“见精”就跟这个“色尘”结在一起(绑在一起),就变成我们梦中的“眼根”了。
  而人生,本来就是另一场“大梦”是众生共业所成的“梦”,别于我们个人的梦,所以叫“大梦”。意思就是“大家一起共同做的梦”。
  所以佛陀才说:“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又众佛友!
  在梦中,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身体。但是我们的“觉精”映“某一触尘”,这时因为没有“妙观察”,所以“虚妄认知”以为“某一触尘”是“我”。所以就绑着这个“触尘”而形成我们的“身体”。
  我就曾经有一个经验。
  有一次,我在梦中,有四个人来捉住我的身体,我当时早已觉知这是在梦中,也觉知梦中不应该有身体,所以当时,梦中有人捉有左手,我就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左手”如何能令您捉住呢?这时梦中的左手就不见了。在梦中,另一人捉住我的右手,我也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右手!您如何能捉住我呢?”这时右手又不见了!此梦中人还说:“他的右手为什么不见了?!”哈哈!
  在梦中,另一人捉住我的脚,我也同样说:“您没有脚可捉的!”脚也就不见了。
  又梦中,另一人要用嘴咬我的头,我也对他说:“我根本就没有头可以跟您咬!”这时头也不见了。六根都不见了。
  这时,只是一个明明白白的如虚空,如镜子。
  因为我有如此的梦中的经验,所以我才能理解,如佛所说的“六精映六尘,结六尘为六根”的现象。
  众佛友!
  “六精”,是“真心”的六个本来就具足的六种功能,即“见、听、嗅、尝、觉、知”六种功能。
  又众佛友!别以为这“六精”的六种功能,是从“六根”来的。
  当知,就算没有“六根”。这“六精”的六种功能都本来就存在的。
  如何知道没有六根,六精的功能还是存的呢?
  例如《首楞严经》中佛陀: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众佛友!
  一、“见精”所映,名为“色尘”。结“色尘”为我,则成为“眼根”。
  因为如此,眼根坏时,只是“色尘”变化为黑暗。“见精”根本就没有亏损。所以盲者,才能看见黑暗。
  所以可知,“眼根”还只是“色尘”之一而已。
  二、“听精”所映,名为“声尘”。结“声尘”误以为我,则成为“耳根”。所以,耳根坏者,可以听到静无边际。
  如此,三、“嗅精”。四、“味精”。五、“尝精”。六、“知精”所映,名为“法尘”。结“法尘”误以为是我,则成为“意根”。所以,意根坏者,还是可以觉知,所以可以再见境界来结缚之,所以投生而得到另一个身体。
  因此,可知,“六根”随然会坏,“六精”还在。
  《首楞严经》中佛说:“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2) [佛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心经现象及道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信解行愿对【智慧吉祥】说:恭请师父上课!
  【智慧吉祥】对信解行愿说:好!
  上课了!
  众佛友!
  请大家“复打”。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七讲
  日期:2007年11月12日
  初校日:2007年11月21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六讲中,我们讨论了!《心经》的度一切苦厄的四个重点:“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
  【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释经一】舍利弗!这五蕴诸法,当我们能空掉其苦厄时的现象是:再也不会因五蕴的产生而引起苦厄了。再也不会因五蕴的消失而引起苦厄。再也不会因五蕴的垢秽而引起苦厄了。再也不会因为五蕴的清净而引起苦厄。再也不会因为五蕴的增加而引起苦厄。也再也不会因为五蕴的减少而引起苦厄了。
  【释经二】
  舍利弗!当我们有能力空掉五蕴的一切苦厄之时,就能照见五蕴的实相是:我们的自性,根本不随五蕴的苦厄的生灭,而生灭。我们的自性,根本不随五蕴的垢净而垢净。我们的自性,根本不随五蕴的增减而增减。换句话说:当五蕴在生灭时,我们的自性还是不生不灭。当五蕴在垢净之时,我们的自性还是不垢不净。当五蕴在增减时,我们的自性还是不增不减。
  【说明】
  众佛友!
  有关“是诸法空相……不增不减。”这一句经文,为什么会有二种解释呢?
  那是因为“相”这个字有二种解释。所以才会如此的。
  “相”字,有哪两种解释呢?
  一、现象:指随因缘变化的种种现象。
  二、实相:永恒的真理,或因缘果报的真理。
  如今,如果要将“相”字,同时含着“现象”及“实相”二义来解释“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话,则可以如此来理解:
  当我们对五蕴诸法,都能空掉其苦厄的现象而照见其实相时,则能觉悟到:不再因为五蕴的生灭而引发苦厄,所以五蕴生灭了,自性并不生灭。
  也不再因为五蕴的垢净而引发苦厄,所以五蕴有垢净时,自性是不垢不净。
  也不再因为五蕴的增减而引发苦厄了,所以当五蕴增减时,自性是不增不减。
  众佛友!
  我如此的理释,因为是第一次如此合并理释。用词,还有点生疏,希望大家能“依义不依语”,深入观照五蕴的现象及实相。
  又众佛友!
  有关“自性”一词,如果大家还不是很明白,请大家去看看“什么是自性?”一文:http://?newsid=389
  现在我来深入分析,为什么“当不再因为五蕴的生灭而引发苦厄时”,这时虽然五蕴生灭了,而同时能觉悟到“自性不生不灭”。
  众佛友!
  当五蕴因缘,生起苦厄时,众生因为不知道如何去除五蕴的苦厄,就以为五蕴就是我,我就是五蕴。
  又当五蕴因缘生起苦厄的因缘消失时,众生因为不知道五蕴的苦厄为什么会消失,所以就误以为五蕴的苦厄消失,我就不会感受到苦。所以还是以为五蕴就是我,也就是以为五蕴性相就是自己的性相(自性)。
  因此,当众生误以为五蕴的性相,就是自己的性相时。这时,一旦五蕴败坏,就会担忧、悲哀、痛苦、烦恼。
  又因为众生误以为五蕴的性相就是自己的性相时,这时,当五蕴产生时,就会贪爱、执着、保护、争夺。
  因此,这时,不论五蕴是产生或败坏,都会引发种种的苦厄。
  这都是因为对五蕴与自性没有充分了解,误以为“五蕴是自性(我)”所引起的。
  这也都是因为没有能力去除五蕴生灭的因缘所引起的误解。
  但是,当我们有能力,不论五蕴的生起或消失(败坏)之时,都能空掉其苦厄。
  这时,我们会觉悟到,当五蕴在生灭时,苦厄并没有随之生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能度五蕴的一切苦厄了。
  这时,我们就会发觉自性是自性,五蕴是五蕴。五蕴生时,自性还是在。五蕴灭时,自性还是在。
  又进一步就会发觉:
  五蕴只不过是自性的一个小部份的“现象”而已。不是自性本身,但又不离自性。
  如果用譬喻来说明:
  自性如大海,五蕴身只是大海中的一个水泡。
  如《首楞严经》佛说:众生“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CBETA, T19, no. 945, p. 110, c28~p. 111, a1)
  又如《首楞严经》载,当阿难及大众悟到五蕴身如一浮沤时: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掌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
  众佛友!
  当我们真能空掉五蕴的一个苦厄之时,自然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为什么呢?
  为什么只要空掉五蕴的一个苦厄,就能体会到“自性如大海,五蕴身只是大海中的一浮沤”呢?
  众佛友!
  譬如有人想要知道大海水的味道,这时他并不需要饮尽全部的海水,只要尝一滴海水,也就能知道海水的味道了。
  同样的!
  如果想要照见自性解脱味,只要能度五蕴的一个苦厄,就能体会。
  如果能度尽五蕴的一切苦厄,则是圣人了。
  听我一偈:
  一心向往于法味,法海游遍不曾尝,一朝停歇尝一口,从此至今味无穷。
  众佛友!
  一切众生无不向往解脱味。
  然而一切众生身口意业种种造做,随其选择,都不选择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解脱味来尝尝。
  从无始生死以来,众生一直都是选择危险、无效、有后患的在造作。所以从来就不曾品尝到“解脱的滋味”。
  一旦,有一天,狂心一歇,愿将一件事,只要愿意将一件事,往安全有效无后患来发展。这时他就能品尝到“解脱的滋味”。
  当众生一旦品尝到解脱味,就永远会回味无穷。再也不会想要去造作那危险、无效、后患的苦楚滋味了。
  这时,就应于一切的一切都是选择在空掉苦厄之下来运作。所以就能遍法海,尝法味,皆自在。
  众佛友!
  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
  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有共同的味道,那就是“解脱味”。
  众佛友!
  当您们在听法、学法、修法、证法之时,如果没有品尝到佛法的解脱味。则肯定您一定是吃错了!
  《大方等大集经》“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喻如大海中水,同一咸味。佛法海中,亦复如是,同一法味。所谓解脱味、离欲味。若菩萨善解一味法者,是为菩萨能过魔界。”(CBETA, T13, no. 397, p. 123, b14~17)
  众佛友!
  同样的!不论我跟您们说什么方法,请您们一定要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之下来运用。
  简言之,请您们都要在“空其苦厄”之下来运用。
  又众佛友!
  苦厄,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指来自自己的行为习惯所引发的苦厄。
  众佛友!
  如果有人不停止自己的行为习惯所引发的苦厄,而以为只要停止别人的行为习惯就能令自己不要有苦厄。那是邪见。
  众佛友!
  自己,只有一个人。容易处理。
  所以只要将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会引发苦厄的部份停止下来,则于一切境界来时,自己都能以不再引发新的苦厄的行为习惯来应对。则一切苦厄就自然停歇。
  又众佛友!
  如果有人用错了。
  不将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会引苦厄的部份停止下来。则于一切境界来时,自己还是以创造苦厄的方式来创造。这时,又只想要别人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希望别人的改变所以就可以让自己不会有苦厄。这种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有无量。
  众佛友!
  所以,有智慧的人,是将自己的行为习惯修正,空掉苦厄。
  愚痴的人,则是自己的行为不改,要别人修正。
  众佛友!我相信,您们都是有智慧的人,所以希望大家从今以后,遇到任何苦厄,请“反求诸己,而自得之”。也就是请反省自己,您就会找出真正的原因,就能停止苦厄了。
  又如果自己找不出原因。请您以诚心,愿意如实表白的心,跟诸佛菩萨发露,祈请诸佛菩萨加持,令您能自悟,或遇到善知识开解。
  如此,您就能觉悟到自己的哪一个行为习惯不圆满,所以才会引发苦厄来的!
  作业:
  一、请将今天所教的运用在生活中的一件事上来度苦厄。并详述之。
  祈愿健康、平安、吉祥、如意、解脱、自在、度一切苦厄
  下课!

(3) [佛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众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各位!上课了!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十四讲
  日期:2008年04月19日
  主讲:释慧祥
  敬请指教: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请大家复打,以摄其心。深入观照诸法实相。
  【经文】
  菩提萨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1933/

推荐访问:佛友论坛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