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通性课件]酸的通性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8-06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1) [酸的通性]化学《酸的通性》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1.酸的分类、命名。2.酸的通性。3.金属活动性顺序。4.pH——酸碱度的表示法。5.碱性氧化物。6.中和反应的概念。
  二.重、难、疑点及其解决办法
  1.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溶液的pH值。
  2.难点: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
  3.疑点:(1)金属活动性顺序。(2)酸碱性与酸碱度。
  4.解决办法:(1)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概括出酸的通性,既让学生了解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又培养了他们的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学生分组做实验8-19,理解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进一步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3)通过学生自学第三节有关pH值的内容和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第二节的内容。
  [板书]:一.酸的分类和命名
  [教师活动]:课前准备一些习题,上课时让学生完成下列习题: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HCl、HNO3、H2CO3、H2S、H2SO4、H3PO4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写出上述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可按酸的组成情况抓住共性来考虑怎样分类。酸可以按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或者按电离时能生成氢离子的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两种方法进行分类。最后从熟悉的含氧酸和无氧酸的名称抽象出酸的命名方法。
  [板书]: 含氧酸:HNO3、H2CO3、H2SO4、H3PO4(某酸) 无氧酸:HCl、H2S、HI、HBr(氢某酸) 一元酸:HCl、HNO3、HI、HBr 二元酸:H2CO3、H2S、H2SO4 三元酸:H3PO4二.酸的通性[教师活动]: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概括出它们的共性——即酸的通性。
  [板书]: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水 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某些盐=新盐+新碱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演示实验]:做实验8-19,铜、银、锌、镁、铁与稀硫酸反应,由实验现象讨论其实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不同种金属其化学活泼性是不同的,由此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通过看书阅读得出以下两点:
  [板书]:(1)金属活动性是指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丢失电子的能力,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丢失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泼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
  [教师活动]:最后强调:“酸+金属=盐+氢气”中:①金属必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前面;②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③金属如果是铁,则生成亚铁盐。
  [板书]:四.pH——酸碱度的表示法[提问]:如何试验溶液中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的回答,举一些例子说明在生产、科研、生活中,有时只知道溶液是呈酸性或呈碱性还是不够的。例如,电镀厂的酸液和人体的胃液都是酸性的,但是两者所起的作用却大不相同。引出溶液的酸碱度,即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进一步引出pH值和pH值的范围和如何测得溶液的pH值。最后请学生阅读有关材料,使他们体会测定溶液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实际意义。
  [板书]:pH值的范围:0—14 7 0——————————————
  14 中性 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 pH值=7时,溶液呈中性。 pH值>7时,溶液呈碱性。 pH值<7时,溶液呈酸性。 测定溶液中pH值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四.布置作业完成教材P164页习题。

(2) [酸的通性]初中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初中酸碱盐这部分的知识点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酸碱盐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种离子的检验
  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2 ΔCuO +H2O
  2Fe(OH)3 ΔFe2O3+3H2O
  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 e(OH)3↓ Mg(OH)2↓ BaCO3↓ CaCO3↓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四、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五、中和反应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3)用于医药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
  (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
  pH<5.6的雨水为酸雨
  酸碱盐性质之酸的通性
  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1)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酸的PH<7
  (3)跟(H)前的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
  酸 + 金属==盐 + 氢气
  例:2HCl+Fe=FeCl2+H2↑
  (4) 跟碱性氧化物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 + 碱性(金属)氧化物—→盐+水
  例:3H2SO4+Fe2O3=Fe2(SO4)3+3H2O
  (5)跟某些盐反应
  酸+碳酸盐==盐+水
  酸+盐—→新酸+新盐
  例:H2SO4+BaCl2=2HCl+BaSO4↓
  (6)跟碱起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
  例:2HCl+Cu(OH)2=CuCl2+2H2O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复习及重点题型解析
  在各省市中考试卷的命题中,无不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考察作为重中之重。其题型之多变化之大,对于同学们来讲确有千头万绪、力不从心之感。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有关酸碱盐的复习,以期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助益。
  一、熟练记忆规律是应用的前提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众多,如:鉴别、推断、除杂……,但是这些应用离不开最基础的知识点:即: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熟练记忆。
  通过学习可知:酸的通性有五点、碱和盐的通性各有四点。对于这些化学性质必须加以强化记忆和灵活记忆。可采用图表记忆法以及变式记忆法等。
  如: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浓缩为下图记忆较好(图表记忆法)
  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式练习,增加对化学性质的多角度记忆(变式记忆法)。如:
  (1)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2)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生成盐的规律有几条等。
  通过如上练习,即可起到加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的作用。
  二、掌握“规矩”,可成“方圆”
  记忆住以上规律就可以熟练应用了吗?当然不能。在大量练习中同学们发现以上规律中有很多是有 “规矩” 有条件的。因此在记住规律的前提下,还要记住规律应用的条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应用。比如:可根据不同反应类型来灵活记忆有关反应的条件。归纳如下:
  例如:写出下列物质中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氧化铁、烧碱溶液、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
  此类题目是考察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反应规律和反应发生条件的较好范例。解题时,为防止产生丢落现象,可采用以铁为起点逐次向后延伸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再以氧化铁为新起点逐次顺推……的方法。经判断共发生8个反应。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判断的过程中,自然强化了有关反应规律以及反应发生条件的记忆。这样的习题同学们可多找一些,做成卡片常备左右,随时加以练习,功到自然成。
  三、抓重点题型,学会以点带面
  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时长收效甚微。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可以说鉴别、除杂、推断这三类题型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下面结合相关例题简要归纳一下各自特点。
  例一: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各组溶液:
  A NaOH、NaCl溶液、稀HCl ()
  B 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
  C K2CO3、BaCl2溶液、NaCl溶液 ( )
  D NaOH、Ca(OH)2溶液、稀HCl ( )
  E NH4NO3、(NH4)2SO4、Na2CO3、NaCl溶液 ( )
  思路点拨:
  鉴别题的原则是:抓住不同物质的主要特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以最明显的现象,达到鉴别的目的。所谓最简单的方法是指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鉴别。所谓最少试剂,就是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来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所谓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如:产生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析:A、通过物质分类,显然依次符合碱性、中性、酸性,当然加石蕊试液鉴别。
  B、 通过观察发现:Na2CO3遇酸(H+)产生气体,而AgNO3遇CL-产生沉淀,而KNO3遇盐酸无现象,故加盐酸来鉴别。
  C、由上可知:K2CO3遇酸(H+)产生气体,BaCl2溶液遇SO42-有沉淀,而NaCl溶液遇稀硫酸无现象,故加稀硫酸来鉴别。
  D、Ca(OH)2溶液遇CO32-有沉淀,稀HCl 遇CO32-有气体,而NaOH 遇CO32-无明显现象,故加Na2CO3或K2CO3鉴别。
  E、观察可知:NH4+遇OH-产生氨气,而Ba2+遇CO32-、SO42-均有沉淀产生,取样后分别滴加Ba(OH)2溶液,只有气体产生的是NH4NO3,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的是(NH4)2SO4,只有沉淀产生的是Na2CO3,无现象的是NaCl。
  在实际应用中,同学们还可以将鉴别题按一次性鉴别、多次性鉴别、不加其他试剂鉴别、两两混合鉴别等进行分类,根据各自独有的特点,总结解题技巧,从而达到全面掌握不同鉴别类型的目的。
  例二:选用合适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
  (1)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
  (2)除去氯化钾晶体中的碳酸钾
  (3)除去碳酸钙固体中的碳酸钠
  (4)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5)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铜
  (6)除去Cu粉中的Fe粉
  思路点拨:
  除杂的原则是: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的量)、不变(不改变原物质状态)、易分(除杂后易于分离)、先物后化(物理方法优先,其次化学方法)。应用中有转化法、沉淀法、吸收法、过滤法、溶解法等多种除杂方法。
  解析:(1)通过高温加热或灼烧的方法,既能除去碳酸钙,又能得到更多生石灰。
  (2)可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蒸发。
  (3)可采用先加适量水溶解,再过滤的方法。
  (4)可采用通过炽热的碳层或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但显然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具有吸收杂质彻底、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
  (5)由于含有Cu2+、SO42-两种杂质离子,故可采用同时沉淀法。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后,过滤即可得氯化钠溶液。
  (6)由于Fe、Cu分别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的前后,所以可采用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并过滤的方法来实现。也可采用加足量硫酸铜溶液并过滤的方法。
  例三、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K2CO3、K2SO4、CuSO4、CaCl2、KNO3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当滴入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推断题所用到的知识储备有如下几点:(1)物质的特殊色态、溶解性(包括物质在水或酸中的溶解性)。如:铜离子溶液为蓝色,铁离子溶液为黄色等,常见白色沉淀有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等。蓝色沉淀有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有氢氧化铁。初中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2)会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3)三种离子(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鉴定的正逆推理。(4)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如:“全部溶”、“部分溶”、“全不溶”等词的理解。一道好的推断题正是对于以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综合性考察。
  解析:推断题的解答依据是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典型的实验现象。此题由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可知:CuSO4(蓝色溶液)一定不存在;同时K2CO3、CaCl2由于相遇会产生沉淀,所以K2CO3、CaCl2或存其一或均不存在。由“滴加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沉淀有可能来自硝酸钡与K2CO3或K2SO4反应生成的碳酸钡、硫酸钡沉淀中的一者或两者。由“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可知:碳酸钡、硫酸钡均存在,进而推出K2CO3、K2SO4均存在。因为K2CO3存在,所以CaCl2一定不存在。而KNO3由于存在与否,均不会对以上鉴别推断造成影响,所以KNO3可能存在,也可以说可能不存在。
  此题,在练习过程中,完全可以略加改动。如:若“沉淀全部溶解”推断结果怎样?若“沉淀全不溶”推断结果又会怎样?……。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做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复习效果必然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初三化学:有关酸碱盐的化学方程式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1.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最常用)
  (实验室制H2用的金属有Zn,Fe,Mg,Al,酸有稀H2SO4和稀HCl )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2.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 铝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Al+ 3AgNO3 = Al(NO3)3 + 3Ag
  (3)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酸 --- 盐 + 水
  4.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5.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碱 -------- 盐 + 水
  6.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7.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5)酸 + 碱 -------- 盐 + 水 (中和反应)
  8.盐酸和烧碱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9.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10.氢氧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1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实验室制CO2)
  1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13.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14.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15.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CuSO4 + Ba(OH)2 = BaSO4↓+ Cu(OH)2↓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16.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17.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复分解反应必须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才能发生,且生成物的元素化合价不变。
  +1价:HClO ;NaClO;Ca(ClO)2.
  +5价:HClO3 ;KClO3.
  +7价:HClO4 ;KClO4.
  化学酸碱盐辅导:果相同,因有异
  初中化学第八章中,存在着一些结果(结论)相同、原因有异的问题,现围绕酸、碱的有关知识,选取几例加以分析。
  1.酸、碱溶液和金属都能导电。
  分析:酸、碱溶液导电的原因是,酸、碱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其中酸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碱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金属导电的原因是,金属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2.浓硫酸、浓盐酸敞口置于空气中,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小。
  分析:浓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之所以变小,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了溶液中溶剂量的增加;浓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之所以变小,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气体的挥发导致了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减少。
  3.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生石灰放入水中,都能放出大量的热。
  分析: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属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现象;生石灰与水接触放热,属于化学变化(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中的放热现象。
  4.金属钠和镁放入稀盐酸中,都有氢气放出。
  分析:金属钠放入稀盐酸中所放出的氢气,主要是由钠与水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名列第三的金属钠,其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在常温下与水发生剧烈反应:2Na+2H2O==2NaOH+H2↑);镁放入稀盐酸中所产生的氢气,是镁和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
  5.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假设两个反应都恰好完全发生)后,溶液的总质量都减少。
  分析:根据上述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前一个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硫酸铜溶液的质量-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后一个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稀盐酸的质量+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虽然两个反应中溶液的总质量都减少,但原因不同,一个是因为反应中产生沉淀,一个是因为反应中放出气体.

(3) [酸的通性]高一化学乙酸课件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高一化学乙酸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高一化学乙酸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理解酯化反应的机理;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特性;
  2.通过对“同位素示踪法”的信息介绍,引导学生探究酯化反应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会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乙酸的用途,并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酸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通过乙酸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复习“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本节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和本质。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实验班的学生,该阶段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当、适度地使用多媒体和实验,并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和实验探究,不但可以使学生的“临近发展区”得到发展,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想及设想依据
  “我们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游离知识之外的方法和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
  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寻找实例,在学科中寻找融合点。教师体现一个“主导”的地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理论推理,设计实验验证,掌握新知识。学生体现一个“主体”的地位:通过自主探索,电脑模拟,比较归纳,突破重难点。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情景创设和探究拓展:通过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引入乙酸酸性的教学,利用厨房中常见的几种物质来设计实验推证乙酸的酸性,并设计证明“乙酸的酸性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
  2、任务驱动:该课程的教学,是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在课堂中,提出两个明确的探究任务:推测乙酸的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通过实验说明乙酸酯化反应的原理。从而将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的想和做,提高了学习的层次和效果。
  五、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根据本课教学的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有关实物;同时设计了“乙酸”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认识了乙酸的分子结构;展现了乙酸酯化机理;通过学生的所看、所思,达到清晰地理解酯化反应原理的效果。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见附页1)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见附页2) 八、板书设计
  篇二:高一化学乙酸课件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第二课时:乙酸)
  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生分析:
  从教材安排和学生情况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是一种酸,到了必修阶段乙酸就是一种有机物,而选修阶段乙酸是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对乙酸分类的认知呈上升变化。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能解离出H+,到了必修要知道有特定的官能团,而到了选修阶段还要了解断键方式,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也是呈上升变化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建立结构-性质-用途 学习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通过酯化反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酯化反应及制备和收集条件的控制。 教法、学法:自学是成才的关键。闻名于世的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等,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自学能力特别强。集大成者方能有所成。这句话用牛顿的话来说就是:“我之所以取得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即要善于学习。自学也就是要由“学会”变为“会学”。“学会”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或者在别人的解说中知识进行了解、但缺乏获得知识的过程。一定时间后淡忘了,又需要老师讲、导致重复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9328/

推荐访问:酸的通性课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