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应犹在]二十四桥仍在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8-01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二十四桥仍在篇一: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扬州二十四桥是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那么大家知道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二十四桥仍在篇二:姜夔《扬州慢》宋词注释翻译

  导读:《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译文二】
  淮河东部的繁华都会,竹西亭外的江南名胜,且在此解鞍下马稍作留停。走过“春风十里扬州路”,满地是荠菜野麦一片葱青。自从金人兵马渡江南下,城池废毁乔木凋零,人们至今还厌恶说起刀兵。渐近黄昏,凄清号角吹送寒意,弥漫了这座荒凉空城。
  曾经最善赏赞扬州的杜牧,料想他重来此地,定会魄悸魂惊。纵然豆蔻词写得工丽,青楼词写得绝妙俊逸,面对荒城也定难再抒深情。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水波摇荡,月影四周凄冷无声。可叹那桥边的红芍药,年复一年不知是为谁而生?
  【评点】
  本篇为战乱后过扬州抒怀之作。
  上片写战乱后扬州荒芜破败景色,以景寓情,抒写不堪回首的黍离之悲。扬州,位于淮河东部,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繁华“名都”,因此词人解鞍下马在此稍作停留。但此时的“春风十里扬州路” 满目疮痍,只剩下荠菜野麦一片葱青。 “胡马”蹂躏破坏的痕迹处处可见,满城都是“废池乔木”,此情此景让人“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景抒情,渲染了萧条的秋日气氛,渐近黄昏,凄清号角吹送寒意,弥漫了这座荒凉空城。荒凉的景象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悲哀。
  下片设想杜牧重来面对扬州荒城也会魂惊难赋深情,突出表现昔胜今衰的感伤。“二十四桥”以下结尾四句,以景抒慨,抒写词人哀时伤乱的悲怆凄楚。
  全词景情交融,虚实并用,使得全词波澜起伏,余味不尽。此外,词作还善于化用前人词句入词,将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可谓匠心独特,别具一格,是众多悯时伤乱的宋词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①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维扬:今江苏扬州,现维扬区。维扬之名最早载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由孔子编撰的《尚书禹贡》。隋、唐时期,维扬历史空前辉煌,有之美誉,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即诞生在今维扬区的土地上,是古城扬州的发祥地。
  ②荠麦:荠菜和麦子。
  ③弥望:满眼。
  ④戍角:军中号角。
  ⑤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⑥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⑦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⑧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
  ⑨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⑩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⑾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⑿渐:向,到。
  ⒀清角:凄清的号角。
  ⒁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⒂俊赏:卓越的鉴赏水平。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⒃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⒄青楼梦: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⒅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 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⒆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在扬州瘦西湖里。红药:芍药。二十四桥边生长红芍药又名红药桥。
  【赏析】
  这是一首扬州感怀之作。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1176年姜夔路过扬州,仍是一片劫后的萧条景象。他在这首词里描绘了这种惨状,以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暴行。但由于过于渲染战争的后果,怀念过去的风月繁华,情绪比较低沉。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三年,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年轻词人客游扬州时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触景生情,感伤时事,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可考记载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徜徉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千岩老人读后,"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感。最后三句以"暮色、军角、空城",描绘眼前凄凉。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词人想象风流俊赏之杜郎今日重游扬州之"难赋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

二十四桥仍在篇三:高考复习古诗文鉴赏推荐

  教学目标
  以《大纲》40篇背诵的古诗文为点,抓住诗文中的意象,训练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
  重点:意象、情感
  难点:抓住意象体味情感的方法
  教学课时:1
  教学步骤:
  1、导入:
  以明月几时有的唱词引入。简评:此词写出了词人的思弟情,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唱古今,作为思念亲人,要求团圆的千古名句。可说是咏月诗作中的佼佼者。之所以能传唱千古,是因为月这一意象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情感,震撼了读者,使读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板:月、情感)月,是古诗文作者最常用的一种意象(板:意象),单是《大纲》要求背诵的40篇古诗文,提到月这一意象的就有十几篇之多。我们在进行高考考点复习-背名句、诗歌鉴赏时,不能忽略咏月的诗文。这节课我们将以月为点,通过背名句、抓意象(融入诗人情思的形象)体会作者寄寓意象中的情感,学会通过意象推知情感的方法。
  2、抓意象,背名句
  提示背40篇中写月的名句
  先请大家在老师的提示下背《大纲》中要求背诵的咏月的名句
  (可用文言接句的方法)
  王维《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苏轼《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唐,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宋,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唐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抓意象、知情感
  我们知道,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作者在这些写月的诗文中融入了什么情感呢?我们又如何去悟呢?
  (1)我们仔细看这些诗句就会发现:同样是月这一意象,在作者笔下却是以不同的特点出现的。请看
  明月松间照写的是明月;冷月无声写的是冷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的是秋月;又闻子规啼夜月写的是夜月;一尊还酹江月写的是江月;杨柳岸晓风残月写的是残月等等。
  (2)对这些不同诗句中的意象月,我们如何去感受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呢?
  方法是:
  抓其画面,联系背景,通过想象,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句抽出几句分析一下。
  幻灯(1)
  明月松间照
  析:
  画面: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此时山居者会产生什么感受?(生答后确定)感到环境的幽清明净,内心的愉悦。作者借此表达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板:愉悦,喜)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画面:泛舟于赤壁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杯劝客,吟唱咏月之诗。
  想象:内心的情感快乐无比(板: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画面:二十四桥仍在,但昔日扬州十里盛景已无,只有寒冷的月儿在湖心荡漾。
  想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伤、痛惜,怀古伤今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画面:醉别醒来将在何处,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那时只有凉风残月。
  想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斯人已去,相见无期。凄清冷落
  4、练习:
  刚才我们结合已学课文的咏月句,抓意象,推知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通过课外常见的咏月诗句进一步明确这一点。
  幻灯(2)
  提示回答名句: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前景后情:怀念远人)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因小人谗毁,君王疏远,心情苦闷,所以对月自诉,借酒销愁。明知孤独,却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却依然旷达;于是请出无情的明月,无形的影子来作证。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兄弟分散,在这凄清的月夜,伴着戍鼓边雁之声,遥望天涯,不由人不兴起怀乡思亲的感叹。为什么故乡的月格外的明亮?因为游子用心蘸着思念,将她一遍遍揩拭。)
  画面:凄清的月夜,遥望天涯;
  想象:怀乡思亲的感叹,思念亲人
  在古诗文中,除了月这一意象用得较多外,其他如花、草、山、水、大雁等也经常用到。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古诗鉴赏就考了雁这一意象的分析。
  下面我们做个小练习,我唱一曲曹雪芹写的红豆曲,请根据歌曲最后一句,回忆背诵和此意象、情感相似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情似东流水)
  发讲义,做练习
  提示:
  抓意象,知情感,就要去想象,去感受。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去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感,把握通过意象推知情感的方法。
  5、总结:
  寄情山水,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古人也是今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我们在复习时,如能明确这一点,抓意象,知情感,那么,对诗句的理解就会深刻的多,记忆也会牢固得多,评价鉴赏能力自然也就会有大的提高。
  下一轮,我们还将在前面两轮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如何抓诗眼、评价鉴赏古诗词。明确作者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思想情感的。
  附:感悟写月诗句
  (明月:明月松间照(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清新秀丽,给人以愉悦美感。)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沧海月明珠有泪
  (沧海月明泣泪成珠,以美景衬感伤之情)
  冷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即冷心,桥虽在,时已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见痛惜之情,伤今怀古之意跃然纸上)
  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暗示曲声的感人)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谪居的郁闷心情,感慨)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
  (哀愁,更觉蜀道之难)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透别后心境的凄清冷落。曲折写出作者的离情,细致深婉,被视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江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别句借江边月影烘托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月圆人不圆)
  旧时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边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作为蜀人,李白对故乡峨嵋山的月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此诗写出了诗人与峨嵋山月,也可以说是故乡的自然山水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江上望月,月影随人;峡行月隐,思念不绝。)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思于俯仰之间,凝缩的语言,凝缩了乡思和乡愁。)
  《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浓郁的诗情道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70589/

推荐访问:二十四桥应犹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