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游攻略]北京胡同游

来源:学生作文作业 时间:2018-07-30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作文作业】

北京胡同游篇一:写北京一日游作文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下面是写北京一日游作文,请参考。
  【篇一:北京一日游】
  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去了北京,虽然已经过了一年多了,但是那次旅行让我终身难忘。
  首先我们去看了升国旗。我们凌晨四点到了,到了天安门广场,先检查包。我们到升旗的地方,人已经是人山人海,我知道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于是我和我的好伙伴XXX挤了一个地方,六点多的时候只看见一队军人从天安门城楼下整齐的走了出来,脚步声十分有利,非常庄严。我和我的好伙伴把红领巾戴上。和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一起升国旗。国歌奏响了,国旗升起来了。
  第二站我们到了北海公园。北海公园里非常干净,清清的湖水和蓝蓝的天空遥相呼应,绿绿的树荫,五颜六色的花朵,仿佛仙境一般。
  第三站我们去了故宫。故宫里有皇上用过的东西、和宅子等。很有历史价值。我们在这神圣的故宫里拍照留念。
  第四站我们去了军事博物馆。那里有抢、炮、炸药等一些军用物品。这些可以让我们知道在历史的画卷中人们用什么来打仗。
  第五站也是最后一站了,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站了。那就是“鸟巢”和“水立方”,这个地方好雄伟啊!看到“鸟巢”和“水立方’我也知道了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举办了奥运会。
  这就是北京一日游。这次不仅玩的很开心,而且也懂得了一些道理。
  真开心啊!
  【篇二:北京一日游】
  今天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天安门广场,这里可真大呀!这里的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一来到这里,妈妈就嚓嚓嚓地帮我拍了好几张照片,背景可漂亮啦!有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高大的天安门城楼;神圣的人名大会堂;巨大的奥运会徽……为了迎接盛大的奥运会,为了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天安门广场可比以前更漂亮啦!到处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离开天安门广场,穿过一条地下通道,我们就来到天安门城楼前。由天安门进入,穿过一片青砖铺地的广场,便到达紫禁城的正门—午门,(故宫也叫紫禁城,是清、明两代的皇宫。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穿过午门,又是一个大广场。
  广场上有一座桥。过桥经太和门便是雄伟的太和殿。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过乾清门,便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嫔妃所住的地方。后面还有一个御花园。御花园内有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树掩映相间,幽美而恬静。
  如果你想饱览故宫全景,景山公园就是最好的地方了。在景山公园的万春亭内,放眼望去,故宫美景尽收眼底,每一座宫殿都气势宏伟、豪华壮丽,使我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走出景山公园,我们来到什刹海。什刹海夏日波平如镜,垂柳依依,荷花盛开。海中有小艇可划,岸边有露椅可坐,如果你玩累了,那么到环境优雅的酒吧喝上一杯是不错的选择哦!
  【篇三:北京一日游作文】
  8月2日,我在北京参加了一日游活动,这天我游览了清静的万寿寺,风景优美的颐和园,充满意趣的海底世界和雄伟高大的中央电视塔。
  我很喜欢北京的海洋公园,在那里我见到了各种各样的鱼:红白相间的小丘鱼,有五颜六色与金鱼差不多的喂奶鱼,还有大白鲨。我还看见了白白胖胖的企鹅,它们站在那里,叼着小鱼挺着白白的肚子,让人看了甚是喜爱。还有大大小小的水母,有的水母小的只有一片刚抽出的嫩叶这么大,而有的水母长得有我的巴掌那么大。这些美丽的鱼儿在这里快活地无忧无虑地游着。
  最值得我留念的是中央电视塔。中央电视塔塔高405米是世界第六高塔,你一走进去就会看见一个小丑来迎接你!那里的工作人员首先带我们去了238米高的塔楼,在那里可以看遍整个北京城,你还可以用望远镜看得更清晰。啊!首都北京的全景尽在我的眼底。瞧,鳞次栉比的高楼,一条条宽阔的马路,明镜湖泊映衬着碧空,此时我感到好像在天上飞。随后我又去了文化中心,那里陈列了小品“不差钱”的道具。这里还经常举办各种规模的图片、实物、模型的展览活动。在那里我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的成长过程,让我知道了中央电视台过去由几台破机器一步步发展到时了如今拥有世界先进现代设备的大电视台。接着我还去了模拟的CCTV新闻直播室,充当了一次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并留了影。我还去了模拟天气预报室,我感觉真的在播天气预报,好像全国十三亿观众在观看我的直播,真是过了把当主持人的瘾。
  北京一日游,不仅带给我快乐,还为我增加了许多课外知识,我过了有意义的一天。
  【篇四:北京一日游】
  晨曦微露,大地渐渐苏醒了,小草打着哈欠,伸伸懒腰,一不小心把身上的露珠抖落了下来。今天学校组织大家去北京城游玩,我起得比小草还早,一边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边急匆匆地赶往学校。走进教室,嘿,同学们来得真早啊!老师简单地讲解了游玩中要注意的事情后,我们就上车出发了。一路上,同学们有说有笑,有几个淘气包还不时用手比划着,打打闹闹,整个车厢洋溢着一派欢快的气氛。汽车在快速行驶,我们的心早就飞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城。
  汽车载着我们来到了旅行的第一站——天安门广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下了车。站在广场上,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老师告诉我们,半个多世纪前,毛主席在这里庄严地宣布新中国成立。城楼上雕梁画栋,漂亮而又不失庄严,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恒久魅力。在城楼的正前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上栩栩如生的浮雕让我浮想联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或许很难了解浮雕上人物所处时代的艰难,但是,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和拼搏的勇气,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瞻仰了天安门城楼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们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前,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游人队伍排成了一条长长的巨龙。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我们次序井然地进入纪念堂。我们看到敬爱的毛主席躺在水晶棺里,神色是那么严肃、安详。望着毛主席,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吃完午饭,我们来到此行的第二站——自然博物馆。我们首先走进古生物大厅,迎接我们的是一条合川马门溪龙的化石。这条恐龙挺着胸,伸长脖子,好像在欢迎我们这些好奇的小客人。它身高3米半,长22米,体重竟达四五十吨。大家惊奇地看着这个庞然大物,它似乎特别神气,而我们显得很渺小。它的同伴禄丰恐龙也陈列在大厅里,左边还有一只比鹅蛋大一些的恐龙蛋呢。这些恐龙的骨架,展示出远古时代生物界的惊人风采,让人们步入了几十万年前的世界,领略大自然神秘的过去。离开古生物大厅,我们来到了“海底迷宫”。这里有眼花缭乱的珊瑚、千奇百怪的海贝。我怀着好奇心参观了昆虫的家族,拜见了南极小客人——企鹅,访问了珍奇动物长尾鸡,欣赏了东北虎的英姿。
  直到天快黑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告别自然博物馆。今日一游,无论历史的还是现代的景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实是不虚此行啊!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次参观。
  【篇五:北京一日游】
  紧张而激烈的比赛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愉快的一日游。同学们都很高兴,一大早就乘车直奔北京城而去。经过大约3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北京城。
  导游叔叔先带我们去参观一家景泰蓝工艺品店。
  在车上,导游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景泰蓝的知识。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又称“铜胎掐丝珐琅”。由于它在明朝景泰年间非常盛行,人们习惯称它为“景泰蓝”。景泰蓝的工艺过程比较复杂。制作景泰蓝,先要制胎,接着掐丝,然后一点点地点蓝,点蓝后烧蓝,最后还要磨平并镀上金。由于多次烧蓝,所以景泰蓝都不易掉色。经过精工细作的景泰蓝工艺品晶莹润泽,鲜艳夺目,古朴典雅,精美华贵。
  下了车,我们走进工艺品店,整个店堂装饰得古色古香,充满了民族特色。货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有茶具、有花瓶、有首饰,还有许多小玩意等,我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突然,我被一只高达2米的大花瓶吸引住了,花瓶上面有栩栩如生的凤凰、喜鹊,有鲜艳美丽的牡丹、兰花,还有如意祥云等图案,这只精美的花瓶要60万元呢。我边走边欣赏,忽然眼前一亮,那不是健身球吗。太好了!做工精良,结实耐用,还很实惠,只要20元一对。我赶紧挑选了一对太极图案的,准备送给外公。
  走出工艺品店已经过了中午了,我们跟着导游叔叔去吃饭。也许是饿了,也许前两天伙食太差了,中餐大家吃得都很香。吃完饭已快下午3点了,因为要去清华大学参观,天安门广场只能匆匆经过,都没来得及下车细看,真遗憾!
  又坐了将近半小时的车,终于来到我非常向往的清华大学。清华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整个校园非常大,建筑也很古朴。其实参观清华大学不是来看建筑的,而是让我们感受它的浓厚氛围,是来开阔眼界的。在校园草坪上还有一座不锈钢雕塑——清华之心,它象征着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大家在雕塑前合影留念。我心想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清华那才算牛!
  天色已晚,我们又匆匆忙忙地看了看鸟巢和水立方的外景,就往回赶了。
  总是匆匆忙忙的换景点,坐车的时间比参观的时间还长,也许这就是跟团旅游的遗憾吧!北京,我还会再来的,再来的时候我一定要细细地品味您!
  【篇六:北京一日游】
  几年前,我们全家随团去北京玩。这可是中国的首都呀!当时我都等不及了。
  车要午夜才来,我们强忍着睡意,慢慢等。车终于来了,我们上了车,我马上就睡着了,在梦中等待着这次奇妙的旅行。
  当我睁开眼时,车外已经是北京了。我昏昏欲睡,还想休息,妈妈笑着说:“别睡了,到站了,该去看升国旗了。”我兴奋起来,一点也不想睡了。
  我们一同走到了北京的大街上,看到了好多高楼大厦,这柏油马路真漂亮呀,路边的植物真是翠欲流!
  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哇!天安门广场真大呀!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广场了!可惜我不能去看故宫了。开始升旗了,解放军叔叔走向旗杆,升起了国旗。我耳边响起了最伟大的旋律——国歌。我轻轻地跟着唱起来,国歌代表新中国的诞生,代表全中国人民的胜利,代表56个民族的大团圆。我庄重地向它敬礼。
  中午,我们来到了著名的香山。我们去时正好是秋天,所以满山遍野的红叶在秋风中微微颤抖,好像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一鼓作气爬到了半山腰。我开始观察起红叶来,这些红叶红得像火一样,真的就像几把熊熊燃烧的烈火。多好看呀!我要捡几片回去做书签。我急不可耐,马上“贪得无厌”地捡了起来。我们又爬上了山顶,可累坏了。这时,我兴奋地看到,每一棵树都在“燃烧”,整个香山一片“火海”。我们休息一会儿,下了山。
  终于要去水族馆了!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我们进去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各种各样的鱼在透明的水族箱里游来游去,它们快活地呼吸每一口空气,吐出每一个气泡,五彩缤纷的珊瑚丛是它们的家,水光潋滟的水底是它们嬉戏的场所。这时,我幻想也像它们那样,拥有五颜六色的皮肤,在水里畅快淋漓地玩。我在水族馆呆了好半天。
  返回的时间到了,我多么想再玩一遍啊!我恋恋不舍的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作文
  【篇七:北京一日游】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到北京旅游。
  北京果然与众不同。第一日,游北京城内。先到首都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中央耸立着庄严的国旗,像一位挺拔威严的士兵,坚定地“站”在那儿。与天安门对着的是毛主席纪念堂,看见一个晶莹透亮的水晶棺里躺着一位让世界人民景仰的毛主席遗体,他那慈祥的面孔让人肃然起敬……
  游玩了天安门广场已经中午十二点半了。肚子早就“打内战”了。我和妈妈来到一家小吃店。走到门前,就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哇!这家店都快“爆炸”了。因为客人太多了,我们走到一张绿色的桌椅旁。服务员匆匆忙忙地跑来说:“请问,您点什么?”“请来一份正宗的北京烤鸭。”妈妈请答地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后……终于来了,“你说这北京烤鸭怎么这么慢呀!都快饿死我了!”我生气地说。服务员含着歉意“对不起!因为厨房太忙了,所以……”
  填饱了肚子,我们又去游览了。现在的地点是北京小胡同。这北京的小胡同可真是千奇万状,看得我眼花乱。胡同里的居民有的下棋,有的练剑,有的跳舞;小孩们有的玩游戏,有的观察蚂蚁……什么样的都有。一个老人看着我说:“小姑娘,你一定是从别地来的吧?”我惊奇地反问:“您怎么知道的?”那个老人说:“因为你说话,和我们这里不一样。”“哈,哈,哈……”,我们发出了一阵欢笑;……
  啊!北京城内一日游又能观赏得多少景点呢?我观赏了庄严的五星红旗和缅怀了毛主席的安祥面容;尝到了正宗北京烤鸭的美味;感受了北京小胡同里人们的热情……,也就欣慰了。
  我喜欢我们的祖国,更喜欢灿烂的北京……
  【篇八:北京一日游】
  今年春节没有出北京,但是也很忙碌,主要还是作为一个兵,跟着大人东跑西颠。初二那天是为我安排的--了解北京城,上午我们先去爷爷家拜完年,中午就出发先去了厂甸庙会,今年的厂甸可是冷冷清清,没有以前庙会的热闹了,可以说看不出一点儿庙会的意思,就是街道两边的店铺也就一半开门的,真没意思。我们又走到琉璃厂一条街,这里虽然人多一些,但也是大部分商铺都不开门,开门的也都是一些卖字画和古玩的,我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我们一直沿着胡同向东走,突然被高声叫卖的喇叭声吸引住了,我也兴奋了一下,拽着妈妈冲进那家小店,挑选了我喜欢的一些小玩意儿。
  出来之后妈妈提议带我逛南城的胡同,我是在北城长大的,从来没来过南城的胡同,我同意了,跟着家长钻进了细长窄小的胡同,这里的胡同很窄,没有汽车,居民都是走着,偶尔能看到有一辆自行车靠在院门或门洞里,走了很长时间也没看到一个遛狗的,地上也没有狗屎。走着走着我们感觉好像迷路了,看不到大街好像是进了死胡同。胡同的门牌上大部分已经看不清字了,我们赶紧向胡同里的老人打听路:前门方向怎么走?一位老爷爷指着斜前方“往那个方向走,见胡同就拐,没多远儿。”我们谢过老人,按着他的指向有转了两条胡同,终于看到从胡同口横过的汽车了,终于看到了‘光明’,我们走出了‘长蛇阵’!后面的故事请看续写。
  上回书说道:迷路的我们终于找到了大街,走出了困境。
  这时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我们匆匆吃了快餐就奔了大栅栏,大栅栏口有个拉洋片的,10元一位,我挤过去看了一段,也没什么意思,以前在庙会上也看过,没什么两样儿。接着是沿着大栅栏的街往南走,人不算太多,两边的门店张灯结彩,一片红火,但还是逛的人多,买的人少。我买了些茯苓饼,妈妈说跟她小时候吃的不一样,那时的茯苓饼没什么馅,只有中间一小块,吃起来不腻,现在的茯苓饼满满的全是馅,口感特腻特甜,不好吃。走到头正好来了辆当当车,我们也走累了,于是上了当当车。20元一位,没什么人坐,还有空位,车开得有些慢,但很少‘当当的响铃’因为没人挡路,很快就回到了出发点--前门。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地安门,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本想是逛逛后海的酒吧,因为天还没黑,大部分酒吧都没营业,只有人在水面滑冰,烟袋斜街往日的热闹也没有了,鼓楼前的大街因为要修地铁8号线,以前的店铺都拆了,街上比以前冷清多了。
  我们在肯德基解决了晚饭,出来时天已经黑了,妈妈不想让我再去后海的酒吧,提议去逛南锣鼓巷。我们从后门桥向东又钻进了胡同,这北城的胡同可比南城的宽敞多了,胡同里可以停汽车,路灯感觉有些幽暗,可能因为天气冷吧,真有些害怕。很快我们来到了南锣鼓巷,显然这里的人多了起来,我们逛起了两边的小店,有专卖洋火的、专卖旧货的:大大的白瓷缸、红红的纪念章、军跨、皮面书、各种本等等都是我平常没见过的,特别是上面印的话特别幽默。“孔子说:中午不睡觉,下午准崩溃。孟子说:孔子说得对”“30年前。我们村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安全基本靠狗”等等一些冷幽默非常好玩。因为周围都是平房,正赶上有人放花,叮-

北京胡同游篇二:徐志摩北京的胡同往事


  编者按:“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1931年11月19日,著名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八十年过去了,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依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和感情经历,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为人所熟知,但是,当年徐志摩来过几次北京?他在北京先后住过什么地方?和他的创作有怎样的关系?那些地方现在是什么样子,却鲜为人知。今天,请您和我们一起出发,沿着昔日诗人的足迹,带着一腔诚挚的诗情,追寻那如梦如歌的往事……
  锡拉胡同:1915年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此居住了三个月
  健劲的北风,吹散了笼罩京城多日的阴霾,然后悄然离去,慷慨地留下了万里晴空,蓝得令人心醉。沿着王府井大街,我一路向南,最后拐进了路西的一条小巷——锡拉胡同。
  锡拉胡同,明朝属南熏坊,称为“锡蜡胡同”。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清朝内务府武备院所属帽作局在这条胡同的南边。宣统年间,地名讹为“锡拉胡同”,沿用至今。大概是因为毗邻王府井商业区,现在的锡拉胡同看上去并不像传统的街巷,胡同的北侧有天元利生体育商厦等现代化建筑,令人很难想象这里当年的模样。
  距今九十六年前,公元1915年秋天,锡拉胡同里出现了一位陌生的少年。他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身材修长,面容清秀,鼻梁上架着一副圆眼镜。讲起话来,虽然带点南方口音,但吐字清晰,好似珍珠落玉盘,轻澈圆转。
  这位少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
  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保宁坊。父亲徐申如是个有钱的商人,但对儿子并不娇惯,而是把他送到私塾和新式学堂,由老师们严格教导。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学好问,涉猎广泛,徐志摩很快就在同学当中脱颖而出。1915年夏秋之间,他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从徐志摩写给伯父蓉初先生的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来京之初的行踪:
  “二十二日……气温骤降,凉风甚厉。二十三日……十一时抵前门,即正阳门车站。搜检颇不认真,站上有百里叔当差照应。现住金台旅馆,明日迁至蒋宅。二十四日由金台旅馆迁锡拉胡同蒋宅居住。”
  信中所提到的“百里叔”便是“蒋宅”的主人——蒋百里。他的堂兄是徐志摩的姑父,而徐志摩平时称蒋百里为“福叔”。徐志摩为什么会选择蒋宅居住呢?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住在亲戚家,可以免去房租。而在我看来,如果考虑到地理位置,恐怕还有另一个原因:锡拉胡同离当时北京大学所在地——马神庙(今沙滩后街)不远,往来比较方便。
  徐志摩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可谓来去匆匆。同年12月,他就回到家乡与张幼仪结婚,婚后就近进入上海沪江大学预科。掐指算来,他在北京只待了大概三个月。徐志摩这段居京的生活,留下的史料记载极少,只知道他住的蒋宅是一栋西式房子,可惜现在也已经难觅其踪了。
  腊库胡同:1917年徐志摩返回北大读书,在这里居住
  “刚才大家游览的是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内大街,现在请跟我向南走,到著名的景山公园看一看……”景山后街上,一位年轻的导游正在给一队游客带路。而我的行程,却与他们的方向正好相反:先向东,拐进吉安所右巷,向北走一小会儿,向东拐进吉安所北巷,最后进入腊库胡同。
  这是一条极其普通的小巷,两侧都是平房,路面比较狭窄。在《京师坊巷志稿》中,它的名字写作“蜡库胡同”,当时“内府供用库,有油蜡等库,凡御用白蜡、黄蜡,沉香等香,皆取办于此”。
  与第一次进京时隔恰好两年,1917年9月,徐志摩又来到了北大上学,就居住在腊库胡同。与锡拉胡同相比,这里离北京大学更近了,而且不邻大街,免去了不少市井的喧嚣。
  可是,徐志摩为什么不好好在上海读书,非要回到北京呢?原来,1916年,他从沪江大学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大学预科。1917年,当时的教育部决定“将北洋预科第一部毕业或已在特别班肄业,并愿入法本科之学生,并入北大法本科肄业”。这样,到那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徐志摩就转到了北大上课。
  第二次北京之行,徐志摩显然比两年前要从容潇洒。在学校里,他一面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一面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等待机会到美国留学。而在课外,他也非常活跃,打网球,唱京剧,时不时调皮地学上几句“京片子”。那时的京剧界,梅兰芳风华正茂,颇受北大学生们欢迎,徐志摩却推崇杨小楼。据徐志摩的朋友毛子水在《北平晨报》上撰文回忆,有时到腊库胡同去拜访徐志摩,“远远便听见他唱戏的声音了”,听那唱腔很可能是学杨小楼的。
  徐志摩第二次离开北京,那是1918年的夏天,他远赴美国留学。离京之前,在父亲徐申如和妻兄张君劢的帮助下,徐志摩幸运地成为了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弟子,为自己第二次北京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小石虎胡同:1922年徐志摩回国后在这里的松坡图书馆第二馆工作
  西单北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展示着都市的活力,驱散了初冬的寒意。沿着人行道,我悠然地前行,很快就在路东找到了路牌:“小石虎胡同”。
  明清两代,这里均称为“石虎胡同”。传说,胡同里原来有座古庙,庙前有座石雕小虎,胡同因此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易名为“小石虎胡同”。
  走进小巷,北边是“民族大世界”的平房店铺,南边则是“中友百货”的大楼。行人进进出出,或是乘兴而来,或是满载而归。现在,这里看上去只是一条商业街,一点也没有老胡同的味道。
  然而,仔细看看路北那些平房,一块块青砖灰瓦,在五光十色的店铺门脸遮掩下偶露峥嵘。我转了一圈,从堂子胡同、西单北大街又回到了小石虎胡同。显然,这里曾是一处气势恢宏的大宅院。在东墙上,我找到了“小石虎胡同33号”的门牌——按照我查的资料,这里正是清代右翼宗学的旧址,据说曹雪芹曾在这里当过教师。1913年改为蒙藏专门学校。后来在其东侧建松坡图书馆第二馆。上世纪90年代,成为了“西单民族大世界”。
  1918年,徐志摩离京,赴美留学,1920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又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1922年底,徐志摩回到北京后,先在东板桥妞妞房瞿菊农的住处借宿,几天后搬到了陈博生的住处,很快又来到石虎胡同7号(今小石虎胡同33号)好春轩居住,出任松坡图书馆第二馆的英文干事。
  和前两次来北京不同,此时的徐志摩,已经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贯中西的“海归”才子。但是,他也不再是当年无忧无虑的快乐少年,不时显得心事重重。在英国求学期间,他爱上了才女林徽因,但因为种种原因,二人的关系没有明显的进展。1922年3月,他在德国柏林与发妻张幼仪离婚,又怀着对心上人的美丽憧憬,于年底来到了北京。
  小石虎胡同成为徐志摩诗歌事业的新起点,在此他写下大量诗作
  或许是为了向心上人展现自己的才华,或许是为了在当时的文坛占据一席之地,徐志摩拿起了笔,开始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他虽然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但早在英国留学期间,便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偶有试作。回国后,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在这种气氛感染下,徐志摩大量用新诗的形式进行创作。从1923年1月至3月,他在《努力周报》、《时事新报·学灯》、《晨报副刊》等报刊上发表许多诗文。
  在《希望的埋葬》一诗中,他写道:“希望,只如今……如今只剩些遗骸;可怜,我的心……却教我如何埋掩?……我收拾一筐的红叶,露凋秋伤的枫叶,铺盖在你新坟之上,——长眠着美丽的希望!”那凄美飘落的红叶,是一种典型的北国意象,是否也象征着他发现林徽因爱上梁思成之后,那完全破灭的希望呢?
  在《北方的冬天是冬天》一诗中,他写道:“北方的冬天是冬天,满眼黄沙漠漠的地与天:赤膊的树枝,硬搅着北风先——一队队敢死的健儿,傲立在战阵前!不留半片残青,没有一丝粘恋……田里一只困顿的黄牛,西天边画出几线的悲鸣雁。”徐志摩用粗犷的句子,勾勒出一幅“旧京冬日图”。如果细品诗意,不难体会出,其间仍浸着一丝若隐若现的悲凉。
  新文化运动的最初几年,胡适、郭沫若、冰心等人均对新诗创作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而徐志摩的诗,以其全新的气息、自由的排列、较长的篇幅,特别是鲜明的节奏感,一下子引起了文坛的关注。清华大学、北师大附属中学等学校,接连请徐志摩去办文学讲座,更使他名噪京城。
  1923年春,徐志摩应聘为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1924年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在北京先农坛演讲,徐志摩担任翻译。其后,北京学界在协和医院礼堂为泰戈尔开祝寿会,徐志摩在戏剧《齐德拉》中扮演爱神。泰戈尔离京前,徐志摩又陪他前往法源寺观赏丁香。在海棠花下,徐志摩作了一夜的诗,一时传为佳话。就这样,这位南方才子,在京华努力地生活着,积极地行走着,用一颗纯真的心灵、无数悠扬的韵律,书写出那个时代最华丽的诗篇。
  1924年春,徐志摩在今天的小石虎胡同创办了新月社。
  1924年春季,徐志摩在石虎胡同好春轩住处的墙上挂了个牌子,上书三个大字:“新月社”。新月社的前身,是徐志摩与朋友们两周一次的聚餐。大家饮酒赋诗,有时徐志摩还表演京剧和昆曲的唱段来助兴。徐志摩曾这样评价新月社的沙龙:“房子不错,布置不坏,厨子合适,什么都好……有舒服的沙发躺,有可口的饭菜吃,有相当的书报看。”
  整整八十七年过去了,那些过去的文人雅士,有什么踪迹留下吗?我走进“民族大世界”的平房中央,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被店铺占据的院落。大喇叭里放着劲爆的RAP音乐,更添光怪陆离之感。我在网上看到,这里有一株几百岁高龄的枣树,本想一睹真容,但它已经被那高高的挡板围起来了,不能靠近。我退出院落,换个角度,才勉强看到它那光秃秃的树枝。枣树啊枣树,当年你一定见过新月社的才子们,欣赏过他们潇洒的风度,聆听过他们飘逸的朗诵,如今,你已被商业的洪流所包围,被市井的喧阗所征服,会不会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呢?你可曾记得,徐志摩写下的那首诗,那首优美的《石虎胡同七号》: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雨过的苍茫与满庭荫绿,织成无声幽冥,小娃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蚓鸣,一片化不尽的雨云,倦展在老槐树顶,掠檐前作圆形的舞旋,是蝙蝠,还是蜻蜓?……”
  东松树胡同:徐志摩在这里办起新月社俱乐部,并与陆小曼热恋
  离开了石虎胡同,我从西单南下,来到宣武门东,再向东走,进入西松树胡同。这里已经盖起了楼房,不复老胡同的风采。一直往东,过了北新华街,便来到了东松树胡同。胡同两侧都是老式平房,大体还保持着原有的格局。几声悠扬的鸽哨,在空际中飘荡,时而近切,时而幽远,更衬出胡同里的宁静。
  徐志摩创立新月社后,还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松树胡同创建了新月社俱乐部。据作家韩石山先生考证,准确的时间是1925年1月。俱乐部的成员,既有“研究系”的梁启超、林长民、蒋百里、张君劢等,还有“海归”知识分子胡适、徐志摩、陈西滢、丁西林、林语堂等,以及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如沈从文等人。后来,徐志摩从石虎胡同搬到了东松树胡同,新月社与新月社俱乐部也就合二为一了。
  在这里,徐志摩除了继续自己的文学事业外,还经历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恋情,与才女陆小曼坠入了爱河。时隔六年,1931年7月8日,当徐陆二人的感情出现裂痕时,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信中写道:“你又何尝是没有表情的人?你不记得我们的‘翡冷翠一夜’在松树七号墙角里亲别的时候?我就不懂何以做了夫妻,形迹反而得往疏里去?”可见,对于徐志摩来说,东松树胡同的那一夜,是如此的浪漫温馨,又是如此的刻骨铭心。在那里,诗人对灵魂自由、爱情自主的追求,得到了又一次升华。
  在东松树胡同转了转,我没有找到任何与新月社有关的遗迹。漫步其间,透过初冬那温暖的阳光,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依稀看到两个年轻的身影,手挽手走向远方……
  兵部洼胡同:徐志摩与陆小曼在此共筑“爱巢”
  从东松树胡同向东走,便来到了兵部洼胡同。这是一条宽阔的巷子,与其叫“胡同”,更像一条大街,笔直地往北,接上石碑胡同,可以直接望见西长安街。东北方向的国家大剧院,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而从老地图上看,原先的兵部洼胡同并不直,中间还拐了弯。显然,我看到的笔直胡同已经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产物。
  许多史料都提到,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第二个月便在北京“中街”租下一处院子,与陆小曼共筑“爱巢”。北京叫“中街”的地方很多,究竟是哪一个呢?现在最有名的应该是东直门外的新中街,但在民国初年,那一带还是荒郊野地,徐志摩断不可能在那里居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25年底写的日记,附有若干友人的通讯地址,其中徐志摩是“兵部洼中街39号”。这恰与史料上记载的徐志摩迁入中街的时间相近,因此,“中街”应是“兵部洼中街”的简称。而在各种方志上,老北京叫“兵部洼”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现在的兵部洼胡同。因此,徐志摩和陆小曼住的兵部洼中街,就位于现在的兵部洼胡同。至于为什么要叫“中街”,很可能是因为原来的胡同不直,拐了弯,把中间的那段单独取了名。
  徐志摩在日记中记叙了和陆小曼在兵部洼中街的生活:“曼又正迁居到西屋,窗前安着书桌;窗外一株寡妇相的丁香,靠近墙边无聊赖的站着。但它多少也有几张青叶子,看着也不无安慰。偏左一株樱桃,几星期前,勉强放了几朵珠子大小的寒伧花朵,随后气也不喘一声,就僵僵的站着死了;也不顾它左右年轻的玫瑰看了灰心。我们打算一半天把它挖了去,也好保全这小园春色的体面不是?”在这个陌生的小天地,二人相互扶持,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徐志摩依然热情地接待朋友们。渐渐地,东松树胡同的聚会转移到这里,他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比如叶公超。无论如何,在兵部洼胡同,徐志摩的事业与生活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米粮库胡同:徐志摩生前在北京最后的住处
  沿着地安门大街向北,在路西,有一条胡同,从地图上看,呈倒“几”字形。这就是米粮库胡同。胡同的南侧,是一排老式房屋。1931年初,徐志摩离沪返京,便寄居在米粮库胡同4号的胡适家中。
  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海公园举办了婚礼。两个月后,为了躲避战乱,迁居上海。此后,徐志摩曾在上海和南京的一些大学里担任教授,还办起了《新月》月刊,成为新月派的灵魂人物。其间,他曾再次来到英国剑桥,在回国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再别康桥》。
  1931年初,由于“上海生活于我确实不相宜,再兼北方朋友多,加以再三的敦促”,徐志摩又回到了北京。春季开学后,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他在米粮库胡同4号的暂住之地,又是什么样的呢?我看见屋外停着汽车,显然屋内还有住户,我不能打扰他们,只能通过阅读史料来了解。据前人记载,米粮库胡同4号有个长方形的院落,十分宽敞;一栋洋楼,一片松林,相映成趣。徐志摩住在楼上向阳的一大间,与胡适长子的房间相邻,屋内有暖气炉,屋外有浴室,条件非常理想。
  这期间,他与陆小曼两地分居,因为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在六个月内在上海与北京之间来回奔波了八次……1931年11月11日,徐志摩乘飞机最后一次离开北京。他悄悄地离开,正如十六年前,他悄悄地来;那别离的时刻,他可曾“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离京后,徐志摩先到南京看望朋友,又到上海与陆小曼团聚。陆小曼不听劝告,坚持吸鸦片,二人发生争吵,徐志摩一怒之下离家出走。11月19日,徐志摩乘飞机返回北京的途中,因突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郊外的党家庄触山坠毁。一代天才诗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浪漫而传奇的一生,再也没有回到北京、没有回到那个见证了他浪漫才情、带给了他甜蜜爱情的地方……
  踏着夕阳的余晖,我离开了米粮库胡同,离开了徐志摩在北京最后一个住处。无端地,心中默诵起他那首《云游》: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哪方或地的哪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本文摘自《北京青年报》2011年11月25日第C2版,作者:侯晓晨,原题:翩翩云游访古都 轻轻挥手别京华)

北京胡同游篇三:经典散文《记忆中的北京小吃和美食》


  身为北京人,至今没有机会尝尝老北京的豆汁和焦圈,偶然在书中看到这段描写豆汁的文字极有意思,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也许只有老北京才能体会:“北京的豆汁,入口有一股霉馊味,等细细捕捉,那味道悠游飘渺,极至无以捕捉,含在口中片刻,此味回转,有如进入到原始森林,从谷底飘来些草香,一缕小风吹来,飘然而去。等喝到第二口时,醇绵的陈香渐渐悠荡,此时特别适合吃一口焦圈,十分新鲜的焦香弥漫,这样的循环构成了喝豆汁的乐趣!”哈哈,这位仁兄真是太有才了!将喝豆汁的过程描写的如此生动!
  有位同学看到我在微信发的这段文字,回应了一个笑话:话说在北京大街上将一人按倒,灌了一碗豆汁,起来找你打架的一定不是北京人,找你要焦圈的才是。由此可见焦圈与豆汁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关系。
  说起北京的特色小吃,有“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一说,包括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萨其玛、焦圈、糖火烧、豌豆黄、豆馅烧饼,奶油炸糕等,口味与众不同,各有特色。我印象中最喜欢的有几样——褡裢火烧、豌豆黄和艾窝窝。褡裢火烧是老北京常见的汉族名点,相传褡裢火烧由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妻在1876年创制。制作时,用面片装入肉馅,在饼铛上烤制而成,有点象今天的锅贴儿。因其形状为长条型,类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裢,故名褡裢火烧。艾窝窝是北京一款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风味小吃,其特色是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粘软,口味香甜。豌豆黄,顾名思义,是用豌豆为原料制成的甜点,入口有一种豆香。
  前几日看到有位北京老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排队买烧饼的经历以及烧饼和火烧和的区别——烧饼有芝麻,火烧没有。随之想起小时候喜欢的大顺斋糖火烧,确实没有芝麻,只有芝麻酱。由此联想到妈妈烙的芝麻酱糖饼,刚出锅的外焦里嫩,飘着芝麻酱的香气,因为小时候很少吃肉,所以芝麻酱糖饼就成了记忆中的美味。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稻香村”的点心,比如萨琪玛和桂花糕,松松软软、甜甜蜜蜜,萨琪玛中加了青丝红丝,颜色非常诱人。小时候只有过春节时才能吃到这些点心,现在的萨琪玛已经失去了原汁原味。
  很多北京人也许还记得老北京酸奶,最初的酸奶是装在一个个月白色的瓷罐中,非常粘稠,状如豆腐脑,要用小勺吃,而不是喝。初次吃酸奶我不太习惯那种味道,久而久之我竟然爱上了那种味道。澳洲的奶制品虽然很纯正,但是酸奶的味道实在不和我的口味,想念老北京酸奶。
  说起老北京特色餐厅,高贵的当属位于北海公园内的仿膳饭庄,历史悠久,是京城有名的宫廷菜馆,以“满汉全席”著称。能去仿膳用餐纯属西门子公司对员工的奖励,那一年冬天医疗部庆祝SAP成功上线,大家辛苦工作了几个月终于有了成果,老板将庆功宴设在了仿膳饭庄。寒冷的冬日晚上,北海公园一片寂静,湖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在幽静的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晚宴上气氛异常热烈,除了特色菜品,餐厅制作的宫廷糕点小吃——肉末烧饼、栗子面小窝头等,颇受同事们欢迎。
  还有一家比较平民化的餐馆——烤肉季,位于后海荷花市场银锭桥旁,很喜欢那里的肉末烧饼和传统清真菜肴。那晚朋友带我去烤肉季吃饭,他为我点了肉末烧饼、醋溜木须等特色食品,醋溜木须其实就是鸡蛋炒肉,但加入醋之后味道很特别,再加上我是一个爱吃醋的人,所以以后每到清真餐厅,我经常会点这道菜。饭后我们在后海边散步,街边是一串酒吧,热闹非凡,月色迷人,有人在划船,有人在放河灯,莹黄的灯火在水面上忽明忽暗,情侣们在岸边卿卿我我。后来朋友又带我来到柳荫街,著名的恭王府和郭沫若故居就坐落在这里,也是北京胡同游的好去处。
  忽然间,很想念北京的故里,下次回北京要去那些熟悉的老地方走走,再去品尝记忆中的北京小吃。尽管北京的很多老地方已经不在了,很多味道也改变了,那昔日的味道永远留在了记忆里。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7706/

推荐访问:北京胡同游攻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