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专业]审计学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8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审计学篇1:审计学教学课件

  如果要做审计学的教学课件,大家会做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审计学教学课件,欢迎阅读。
  审计学教学课件



  名词解释
  1.政府审计——又称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所进行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的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中,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或有收费——是指收费与否或收费多少以鉴证工作结果或实现特定目的为条件。
  3.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4.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及程序。
  5.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
  6.存货监盘——是指注册会计师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盘点,并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的检查。
  7.风险评估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
  8.顺查法——是指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9.审计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符合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要求对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
  10.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11.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
  12.重大过失——是指连起码的职业谨慎都没有保持,对业务或事项不加考虑,满不在乎,根本没有遵守专业标准或严重违背审计准则而导致审计失败。
  13.审计——是指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型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签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14.专业胜任能力——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当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能够胜任承接的工作。
  15.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16.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
  17.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
  18.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19.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有过失甚至欺诈行为,被揭发后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20.控制测试——是指在了解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为了确定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与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
  简答题
  简述营业收入的审计目标。
  答:营业收入的审计目标包括:
  (1)确定利润表中记录的营业收入是否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营业收入均已记录;
  (3)确定与营业收入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是否以恰当记录,包括对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的处理是否适当;
  (4)确定营业收入是否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确定营业收入是否已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的列报。
  简述应付账款的实质性分析程序。
  答:应付账款的实质性分析程序包括:
  (1)将本期期末应付账款余额与上期期末余额进行比较,分析其波动原因;对本期期末应付账款构成、账龄与上期期末进行比较,分析其波动原因;
  (2)分析应付账款的明细余额,将固定供货单位的明细余额与上期期末数字对比,如果同一单位在两年内余额差别很大,要检查其原因;
  (3)分析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要求被审计单位作出解释,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缺乏偿债能力或利用应付账款隐瞒利润;
  (4)计算应付账款对存货的比率、应付账款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并与以前期间对比分析,评价应付账款整体的合理性;
  (5)根据存货、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减变动幅度,判断应付账款增减变动的合理性;
  (6)比较当年及以前年度应付账款支付期的变动情况;
  (7)比较截止日期前后两个月的支付期、余额构成及主要供货商的变化;
  (8)比较两年间信用额度和折扣及采购金额的比例。
  管理费用的实质性程序包括哪些?
  答:管理费用的审计程序主要包括:
  (1)获取或编制管理费用明细表,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一致;
  (2)检查管理费用明细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
  (3)进行分析性复核;
  (4)审查管理费用的发生额是否真实、正确;
  (5)确认管理费用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简述所得税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答:所得税费用的实质性程序主要包括:
  (1)获取或编制所得税费用明细表、递延所得税资产明细表、递延所得税负债明细表,核对与明细账合计数、总账及报表数是否相符;
  (2)根据审计结果和税法规定,合适当期的纳税调整事项,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
  (3)根据期末资产负债表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以及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的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的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应有余额,并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倒轧出递延所得税费用(收益);
  (4)将当期所得税费用与递延所得税费用之和与利润表上的“所得税”项目金额相核对。
  (5)确定所得税费用是否已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列报。

审计学篇2:审计学学术论文

  审计工作是财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审计学学术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审计学学术论文一
  本文结合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模式的主要区别,指出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应将审计证据作为审计失败的主要判断标准,以审计过程为辅助判断标准,并且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评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执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方式日益复杂、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日益加深、会计准则要求的判断和估计日益增加,企业管理当局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日益增强。为了实现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需要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2006年2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被纳入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推广应用。在新的审计模式下,如何判断审计失败与注册会计师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过程失败论与结果失败论
  在独立审计市场中,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鉴定,历来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过程失败论,认为审计失败的判定标准是审计过程的规范性。即在审计过程中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如果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没有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程序而签发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那么就认为发生审计失败。二是结果失败论,认为审计失败的判定标准应该是审计的结果。即无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遵守了审计准则,只要最后对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会计报表签发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没有查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和漏报),那么就认为是审计失败。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模式的区别
  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已取代了传统的账项导向审计及内部控制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之所以能取代这两种传统的审计模式必有其先进之处,较之两者有显著的区别。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理论驱动型的审计模式,注册会计师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二者综合评估即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合预期的审计风险水平,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审计程序、分配审计资源。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不仅有效控制了审计风险,而且合理分配了审计资源。
  账项导向审计及内部控制导向审计统称为程序驱动审计,明显的缺陷是资源分配上缺乏理论指导,导致有限的审计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分配,高风险领域资源分配不足,而低风险领域资源分配过多,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尽管内部控制理论对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建立在内部控制测试基础上的抽样结论正确性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内部控制导向审计的理论假设是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舞弊机会,反之,舞弊的机会就增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降低。依据该假设,审计实质性测试是以内部控制测试评价为基础,重点对内部控制薄弱环节的相关业务确定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实施实质性测试。但是,该假设很可能由于内部控制本身的局限性及管理层极有可能逾越内部控制而不成立。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失败的判断标准
  1.以审计证据为主要判断标准。
  (1)从审计业务的性质分析。审计属于鉴证业务,而审计证据在鉴证业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计证据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编制,是否在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判断的依据。审计凭证据“说话”,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得出审计结论、支撑审计意见的基础。那么,对审计失败的判断也不能脱离审计证据进行。根据审计业务的性质,笔者认为,审计失败概念的界定应是:注册会计师收集的审计证据不能支持其得出的审计结论。所以,审计失败的判断也应以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恰当为主要标准,如果收集的审计证据不能合理排除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失实的嫌疑,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就可以认为审计没有到位,注册会计师就应对信息使用者的损失承担责任。
  (2)从审计证据本身的性质分析。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注册会计师将在审计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审计证据完整地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业务中止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因而,审计证据以审计工作底稿为载体,具有客观性,并且各种信息一旦作为审计证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就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以审计证据作为审计失败的主要判断标准,说服力强。
  2.以审计过程为辅助判断标准。审计过程也是审计工作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将审计过程作为判断标准存在一定的局限而将其全盘否定。审计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需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判断的准确程度受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经验及审计过程中是否保持了应有的职业怀疑与谨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审计过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它毕竟反映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抛开审计过程,而应以审计过程为辅进行审计判断。如果注册会计师收集的审计证据不能合理排除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失实的嫌疑,
  而对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签发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就应对信息使用者的损失承担责任。那么具体应该承担何种程度的责任,在以审计证据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可结合审计过程是否严格遵守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是否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与谨慎,来确定注册会计师应就信息使用者的损失承担多大的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还应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然而,结果失败论认为,无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遵守了审计准则,只要最后对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签发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没有查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就认为是审计失败。该观点过于极端,该观点的提出没有正确理解鉴证业务中“保证”的概念,没有与“绝对保证”区分开。审计业务是“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并不提供绝对保证服务。“绝对保证”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的信息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证。而“合理保证”是一个与积累必要证据相关的概念,它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不断修正、系统的执业过程,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对鉴证对象信息整体提出结论,提供一种高水平但非百分之百的保证。由于审计本身存在着局限性,作为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若被审计单位存在隐蔽的高层舞弊,在注册会计师收集的审计证据充分、适当的情况下,没有查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就应酌情考虑,不应判断为审计失败。
  对于依靠证据得出结论的审计工作来讲,对审计失败的判断离不开审计证据;而审计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的表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效率与审计有效性.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3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审计学学术论文二
  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第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内部审计变革的要求。从整体趋势看来,企业集团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并在市场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传统意义下的内部审计不同,特别是对于企业集团繁多且复杂的业务,从审计方式上看,各种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工具已成为收集、分析和传递审计信息的重要途径(王道成,2008)。从审计对象上看,信息技术对于企业集团的企业成员之间以及内部经营整体流程进行整合,从而细化了企业的风险和需要严格控制的领域;内审人员不仅要关注业务活动中的错误、舞弊行为,更要警惕和关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从审计重心上看,信息化环境下,内审人员由现场审计向实时审计转变,实现从传统的事后审计逐步转向关注事前和事中的过程审计。因而,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信息技术必然成为内部审计活动的驱动者与协进者。第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企业集团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业务流程系统已大范围信息化的前提下,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需求直接嵌入计算机系统,形成了“制度控制+计算机控制”的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集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撑,成为现代企事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王道成,2008)。然而业务种类多样、地域广阔分散的企业集团面临层出不穷的信息化问题,例如计算机舞弊和“信息孤岛”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严峻的形势要求内部审计必须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及时适应企业集团日益复杂的内部审计环境。第三,内部审计信息化是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要求。自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集团逐步扩大规模,逐渐走出国门,同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在经营风险程度不断升高的背景下,对于管理层组织健全的风险管理流程是严峻的挑战,同时,信息使用者更关注于未来信息、分部信息以及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及时性。所以,通过信息化加强内部审计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确保组织正确报告相关业务活动、风险和结果,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咨询和确认活动。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概述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由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对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流程开展的一系列综合检查、评价与报告活动。
  (一)研究现状
  从法规角度来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标志内部审计从国家审计的附属中独立出来。随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0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2003

审计学篇3:审计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自学考试审计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可以对大家的自考公共课备考有所帮助。
  审计学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实物证据通常用来证明( )。
  A.实物资产的存在 B.实物资产的所有权
  C.实物资产的计价准确性 D.有关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2.在下列审计证据中,可靠性最弱的是( )。
  A.购货发票 B.入库单
  C.银行对账单 D.函证的回函
  3.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必须与( )相关。
  A. 审计内容 B. 审计目标
  C. 审计范围 D. 审计程序
  4.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受错报风险和审计质量的影响。错报风险( ),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 )。审计证据质量( ),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 )。
  A.大,少,高,少 B.大,少,高,少
  C.大,多,高,多 D.大,多,高,少
  5.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将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骗子情况形成文字记录,属于( )。
  A.实物证据 B.书面证据
  C.环境证据 D.口头证据
  6.审计工作底稿的所有权应该属于( )。
  A. 委托单位 B. 被审计单位
  C. 会计师事务所 D. 编制工作底稿的注册会计师
  7.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下列事项不属于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的是( )。
  A. 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
  B. 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
  C. 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D. 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
  8. 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 )内。
  A.30天 B.20天
  C.50天 D.60天
  9.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 )。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10. ( )属于第一层复核,这层复核主要是评价已完成的审计工作、所获得的证据和工作底稿编制人员形成的结论。
  A. 项目经理复核 B.项目合伙人复核
  C. 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D.注册会计师复核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项目中,可以作为审计证据的有( )。
  A.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等会计记录
  B.被审计单位的会议记录
  C.内部控制手册
  D.注册会计师编制的各种计算表
  2.审计证据是否有说服力,关键在于审计证据是否具备( )两个特征。
  A.充分性 B.适当性
  C.及时性 D.正确性
  3.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时,注册会计师一般应考虑审计证据的( )。
  A.重要性 B.可靠性
  C.相关性 D.及时性
  4.以下审计证据中,属于外部证据的有( )。
  A.购货发票 B.发货单
  C.生产领料单 D.银行存款函证回函
  5.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说法中,以下正确的是( )。
  A.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B.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
  C.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审计过程,也反映整个审计过程
  D.审计工作底稿是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唯一方法
  6.下列各项中,应作为审计工作底稿的有( )。
  A.问题备忘录 B. 财务报表草表
  C.有关重大事项的往来信件 D.被审计单位文件记录的摘要或复印件
  7.下列项目中,属于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内容的有( )。
  A.复查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B.项目组就具体业务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作出的评价
  C.在审计过程中识别的特别风险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D.在审计中识别的已更正和未更正的错报的重要程度及处理情况
  8.当期档案只供当期审计使用和下期审计参考的审计工作底稿,下列属于当期档案的有( )。
  A.现金盘点表 B.法律性文件复印件
  C.应收账款询证回函 D.固定资产盘点清查表
  三、判断题
  1.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 )
  2. 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与所获取信息的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因此当获取审计证据的很困难和成本很高时,注册会计师可以此为由减少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 )
  3. 由于审计证据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结论是否正确,因此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越好。( )
  4.一般来说, 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
  5. 在外勤工作结束时,应由项目经理对工作底稿进行的重点复核。( )
  6. 审计工作底稿可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 )
  7. 风险评估程序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
  8.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等会计记录中所含有的信息,是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的重要部分。( )
  9.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文字只能使用中文。( )
  10. 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但应当考虑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的可靠性,并考虑与这些信息生成与维护相关的控制的有效性。( )
  四、问答题
  1. 如何评价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2. 简述审计证据的种类。
  3. 审计程序按其运用目的分为那几类?
  4.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的关系是什么?
  5.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是什么?
  6. 审计工作底稿包括哪些要素?
  7. 如何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五、案例分析题
  XYZ会计师事务所接受B公司的委托审计20×7年度财务报表。会计师事务所委派注册会计师X担任项目经理。在复核注册会计师Y编制的存货工作底稿时,发现以下问题:
  (1)在没有参与B企业存货盘点的情况下,仅是向B公司索取了12月28日的存货盘点计划、盘点明细表和汇总表,并按此后的收、发凭证数量推算出资产负债表日的存货数量,与账面数量核对后,就据此确认存货的存在。
  (2)在存货计价测试中,仅抽查了部分月份的原材料、产成品的计价,且抽查比例为2%,比较低;没有对在产品进行计价测试。
  (3)对于存货中2 560 568.98元的委托加工材料仅获取加工物资明细表,并与总账、报表核对相符即予以确认。
  于是,X项目经理督促注册会计师Y及其助理人员实施以下追加审计程序,以修改和完善审计工作底稿:
  (1)对存货执行盘点程序。即在评价B企业存货盘点计划及盘点明细表、汇总表等材料的基础上,选择重点存货项目进行抽盘或全额盘点,关注存货的残次冷背等品质状况,并以实际盘点数量逆推计算出资产负债表日的存货数量。
  (2)提高计价测试抽查比率到35%以上,扩大抽查范围到存货包括的主要内容。
  (3) 检查若干份委托加工业务合同,抽查有关发料凭证、加工费和运费结算凭证,核对其计费、计价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抽查加工完成物资的验收入库手续是否完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对委托加工物资的期末余额实施函证核实;审核有无长期挂账的委托加工物资事项,如有,查明原因,进行适当调整。
  要求: (1)说明项目经理复核的意义; (2)说明项目经理X要求注册会计师Y及其助理人员实施追加审计程序并修改和完善审计工作底稿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 B 3. B 4.D 5.D
  6.C 7.C 8.D 9.B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 3.BC
  4.AD
  5.ABC
  6.ACD
  7.BCD
  8.ACD
  三、判断题
  1. √ 2.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问答题(略)
  五、案例分析题(略)
[审计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65396/

推荐访问:审计学专业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