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二]数学必修二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7-24 10:00:07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1) [数学必修二]高一数学必修2课件

  必修是新课程标准改革中的一个名词,是课程结构调整中的一种课程类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必修2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数学必修2课件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 练习题1.1 B组第1题
  课外练习 课本P8 习题1.1 B组第2题
  高一数学必修2课件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 练习1、2 P18习题1.2 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 [数学必修二]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应该怎么设计?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A版),是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中的第2节的第一课时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特点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
  一、教学背景的分析
  1.教材分析
  直线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及高中学习了直线的斜率后进行研究的。直线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学的开始,对后续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是地位显要,作用非同寻常,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以说是直线的方程的形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在此花多大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为过。直线作为常见的最简单的曲线,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在这一节中利用坐标法来研究曲线的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将贯穿于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教学。
  2.学情分析
  我校的生源较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有待加强。又由于刚开始学习解析几何,第一次用坐标法来求曲线的方程,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困难。另外我校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更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的方程的概念和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及方法;
  (2)明确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初步学会准确地使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
  (3)从实例入手,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4)提倡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初步了解数形结合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直线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特点及其初步应用。
  (2)难点:直线的方程的概念,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及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根据学情,为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直线的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直线的问题转化为直线方程的问题,通过对直线的方程的研究,最终解决有关直线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另外可以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分析:学生从问题中尝试、总结、质疑、运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学习,要了解用坐标法求方程的思想;通过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进而可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要能体会“形”与“数”的转化思想。
  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施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六个问题组成,共分为四个环节,学习或涉及四个概念:
  温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线的方程
  深入探究,获得新知--------点斜式
  拓展知识,再获新知--------斜截式
  小结引申,思维延续--------两点式
  平面上的点可以用坐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用斜率表示,那么平面上的直线如何表示呢?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一)温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线的方程
  问题一: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y=2x+1是一个方程吗?若是,那么方程的解与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 通过动手画图,思考并尝试用语言进行初步的表述。
  [教师活动] 对于不同学生的表述进行分析、归纳,用规范的语言对方程和直线的方程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旧知识出发澄清直线的方程的概念,试图做到“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学数学”,从而突破难点。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认识到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另一方面认识到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从而使同学意识到直线可以由直线上任意一点P(x,y)的坐标x和y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表示。
  问题二:若直线经过点A(-1, 3),斜率为-2,点P在直线l上。
  (1) 若点P在直线l上从A点开始运动,横坐标增加1时,点P的坐标是 ;
  (2)画出直线l,你能求出直线l的方程吗?
  (3)若点P在直线l上运动,设P点的坐标为(x,y),你会有什么方法找到x,y满足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必要的话可进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巡视。肯定学生的各种方法及大胆尝试的行为;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除点 A外),点P与定点A(-1, 3)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恒等于-2,体会“动中有静”的思维策略。
  [设计意图]复习斜率公式;待定系数法;初步体会坐标法。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要把分式化简?(若不化简,就少一点),感受数学简洁的美感和严谨性。还要指出这样的事实: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P的坐标(x,y)满足方程2x+y-1=0.反过来,以方程2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l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直线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点斜式
  问题三: ① 若直线l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求直线l的方程。
  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经过P0(x0,y0)的所有直线?
  [学生活动] ①学生叙述,老师板书,强调斜率公式与点斜式的区别。 ②指导学生用笔转一转不难发现,当直线l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k不存在,当然不存在点斜式方程;讨论k=0的情况;观察并总结点斜式方程的特征。
  [设计意图] 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获得直线点斜式方程;由②知:当直线斜率k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培养思维的严谨性,这时直线l与y轴平行,它上面的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0,直线l的方程是:x=x0;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总结,明确点斜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下面的例题和基础练习,突破重难点。
  问题四: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
  (1) 斜率;(2)倾斜角; (3)与轴平行 ;(4)与轴垂直。
  [练习]P95.1、2。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或叙述,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充分用好教材的例题和习题,因为这些题都是专家精心编排的,充分体现必要性及合理性;做到及时反馈,便于反思本环节的教学,指导下个环节的安排;突破重点内容后,进入第三环节。
  (三)拓展知识,再获新知----斜截式
  问题五:(1)一条直线与y轴交于点(0,3),直线的斜率为2,求这条直线的方程。
  (2)若直线l斜率为k,且与y轴的交点是 P(0,b),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口述,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及斜截式方程,强调截距不是距离。类比点斜式明确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及几何意义,并讨论其与一次函数的关系。通过下面的基础练习,突破重点。
  [练习]P95.3。
  [设计意图]充分用好教材习题,及时反馈本环节的教学情况,指导下个环节的安排。
  (四)小结引申,思维延续----两点式
  课堂小结 1、有哪些收获?(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系数法。)
  2、哪些地方还没有学好?
  问题六:(1)直线l过(1,0)点,且与直线平行,求直线l的方程。
  (2)直线l过点(2,-1)和点(3,-3),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自主完成,可以相互讨论,探讨解题思路。
  [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进展过程,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也可以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出现的错误,规范书写的格式;没时间就布置分层作业。
  [设计意图](1)小题与上一节的平行综合,学生应该有思路求出方程;(2)小题解决方法较多,预设有利用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系数法,让好一点的学生有一些发散思维的机会,以及课后学习的空间,使探究气氛有一点高潮。另外也为下节课研究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
  分层作业 必做题:P100.A组:1.(1)(2)(3)、5.
  选做题:P100.A组:1.(4)(5)(6).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教学特点分析
  (一)实例引导。在字母运算、公式推导之前,总是用实例作为铺垫,使学生有学习知识的可能和兴趣,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教学中总是以提问的方式叙述所学内容,如:1.直角坐标系内的所有直线都有点斜式方程吗?2.截距是距离吗?它可以是负数吗?3.你会求直线在轴上的截距吗?4.观察方程 ,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有什么关系?等等。启发学生的思维,作好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活动。
  (三)注重自主探究。设计问题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突破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逐步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六的第(2)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 版 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必修2第三章(解析几何的第一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学生在原有的对直线的有关性质及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重新以解析法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相关性质,而本节课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性质,是研究直线的方程形式,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的思维的起点;另外,本节课也初步向学生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课有着开启全章、渗透方法,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 教学 对象是高二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天性活泼,求知欲强,并且学习主动,在知识储备上 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知道点与坐标的关系,实现了最简单的形与数的转化;了解刻画倾斜程度可用角和正切值;具备了一定的数形结合的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没有形成自觉地把数学问题抽象化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需 从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探究学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历概念的形成、 巩固 和应用过程。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和斜率的存在性;
  2. 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
  3. 通过经 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4 . 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以及斜率公式的构建,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
  生严谨求简的数学精神。
  重点:斜率的概念,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的形成 ,斜率公式的构建。
  (四)教法和学法
  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品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原则。 根据这样的教学原则,考虑到学生首次接触解析几何的内容及研究方法,所以我采用 设置问题串 的形式 , 启发引导 学生 类比、联想,产生知识迁移 ;通过 几何画板演示实验、探索交流 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观察、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此循序渐进 , 使学生很自然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五) 教学过程
  环节 1.指明研究方向 (3min)
  平面上的点可以用坐标表示,也就是几何问题代数化。那么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很多优美的曲线能否用数来刻画呢?
  简介17 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的数学史 。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历史以及它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由此引入课题(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环节2.活动探究(13min)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后掌握倾斜角和斜率两个概念,体会概念的产生是自然的,并不是硬性规定的。
  (探究活动一:倾斜角概念的得出)
  问题1. 如图,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过一点P的位置能确定吗?如图,这些不同直线的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过定点的不同直线,其倾斜程度不同。从而发现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也能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2.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与x轴都有一个相对倾斜程度,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几何量来反映一条直线与x轴的相对倾斜程度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 由此引出倾斜角的概念:直线L与x轴相交,我们取x轴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的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问题3. 依据倾斜角的定义,小组合作探究倾斜角的范围是多少?
  (探究活动二:斜率概念的得出)
  问题4. 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表示倾斜程度的量?
  问题5 . 如果使用“倾斜角”的概念,坡度实际就是 倾斜角的正切值,由此你认为还可以用怎样的量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
  由学生已知坡度中“前进量”不能为0 ,补充 倾斜角 是90

(3) [数学必修二]数学必修五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一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必修五二教学计划,一起来看一下吧。
  数学必修五二教学计划篇一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班共有学生xx人。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两班的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简易方程四个部分。
  (一)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的知识在本册乃至于整个小学阶段中取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的应用题主要是复习已学过的两、三步应用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为下一单元学习新的应用题作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难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关键:小数点的处理。
  (二)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本单元包括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两节。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掌握整数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的总结和提高。应用题前一部分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整理总结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扩展一般应用题的范围,后一部分是教学以反应两个物体运动为内容的一些行程应用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熟练进行计算;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三)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是今后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面积的基础。
  这单元的教学重点: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难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关键: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 简易方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简易方程和方程解应用题等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难点: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数学必修五二教学计划篇二
  一、本册教学目标和总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3、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知道公倍数和公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学生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让学生知道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形式,并能根据所给定的条件,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程度;能按指定可能性大小的条件,设计相关的方案。
  二、教材概况:
  本册教材从四个方面编排:
  一、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第三单元“分数” 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包括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三、统计与概率:包括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四、综合应用的内容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内容分散编排。
  三、学生知识现状简析:
  五年级同学步入小学高年级学习,随着知识难度、知识量的加大,加之学生比较好动,欠仔细认真,两极分化较严重,尤其是计算基础较差,熟练程度不够。因此,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差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更要注意面向全体,让学生学得扎实,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学习方法,更要养成各种优良的习惯。特别要注意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措施: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3、加强教研活动,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注重与邻近学校同年级数学教师的交流,做到取长补短。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58361/

推荐访问:高中数学必修二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