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吸收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7-08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食物的吸收一: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一、课标要求:
  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通过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 化不良的原因的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制订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这一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为制订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探究计划。
  四、设计思路:
  第1课时:授之以鱼,不如 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单纯的几点生物学知识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学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阅读、思考、分析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本课将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通过简单的谈话式教学拉近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辅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另外,本课将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食物在人体的旅行,并结合学生的创作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探究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
  五、活动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创造情境,引入课题
  1、 温故而知新。
  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
  3、出示课题。 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
  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1、 1、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得出结论。
  2、 营养的全面固然重要,但人体是否能消化和吸收才是关键。
  3、 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
  认识人体的消化道 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
  2、播放食物在消化道旅行的flash动画。
  3、引导学生看图。 1、看flash动画。
  2、对照课本P60页图3-5找到并记住消化道的组成 1、提到食物,学生很容易想到嘴和胃,干脆就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
  2、动画直观、有趣,感官刺激强,有利于学生对消化道组成的了解。
  为什么要消化 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2、提出问题:
  (1)是不是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直接吸收?
  (2)哪些营养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
  (3)它们是些什么样的物质?
  (4)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直接吸收? 1、阅读课本P59页相关内容。
  2、思考问题。
  3、回答。 1、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食物需要被消化的原因。
  怎样消化 1、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59页图3-4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2、提出问题:
  (1)这些营养物质被 什么分解?
  (2)食物为什么要经过牙齿的咀嚼?
  (3)消化可以分为几个过程?
  (4)消化液是在哪儿产生的?
  3、引导学生看图3-5了解人体的消化腺并建立消化系统的概念。
  4、引导学生分析图3-7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5、食物消化的主要 场所在哪儿? 1
  吸收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3页内容,了解营养吸收的过程。
  2、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儿? 阅读和交流 让学生先了解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以激发学生探究小肠结构的热情。
  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2、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
  4、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5、组织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
  6、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7、交流、总结:
  (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了解皱襞和小肠绒毛能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
  3、使学生理解小肠绒毛适于吸收的特点:
  壁薄(有利于营养物质通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运输脂肪酸)
  4、使学生加深对小肠适于 吸收的结构特点的认识。
  小结与巩固
  1、播放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flash动画。
  2、组织学生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
  3、看动画。
  4、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 通过看和创作表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 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学生思考并作答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2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新课引入 设问:
  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3、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描述:
  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和胰腺;
  2、小肠很长,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从学生较熟悉的已学知识入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易被学生接受。
  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用PowerPoint和Flash动画展示: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最终被消化成的小分子分别是什么?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3、消化道中还有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P63课文,设问: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别是如何 被消化和吸收的?
  观看后讨论、交流: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口腔、胃和小肠开始被消化,最终分别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以及甘油和脂肪酸;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3、胃和大肠也能吸收营养物质,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三 大营养物质,描述各自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全过程。
  1、使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探究暴食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人的消化系统由于各种因素 的影响,有时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
  组织学生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得过哪些消化系统疾病呢?
  青少年暴食暴饮常常会引起诸如消化不良这样的消化道疾病。
  设问:暴食暴饮为什么会引起消化不良呢?
  引出问题的探究
  讨论 后交流:拉肚子、腹胀、腹痛、呕吐、胃炎、胃酸过多等。
  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身边事作为话题,学生参与热情高,主动性强。
  指导学生查阅P67-68关于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和P69关于唾液、胆汁消化作用的介绍,分析为什么暴食暴饮会引起消化不良。 小组内讨论,尝试提出探究问题。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懂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学习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是动手实验,在动手实验中往往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能发现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展开讨论,提出可能的假设,再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又能解决问题,这样循序渐进,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丰富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开发了智力,获得了新发现。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视频呈现:
  1、马叮啉广告片段; 2、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对问题
  作出假设。
  对于问题作出如下假设:
  1、暴食暴饮,过量食物影响了消化器官的功能;
  2、暴食暴饮,过多的食物不能被有限的消化液全部消化;
  3、暴食暴饮,消化液被大量食物冲淡,对食物的消化 作用减弱;
  4、暴食暴饮,食物在口腔内未被充分研磨、混合;
  5、暴食暴饮影响了胃的正常蠕动,食物未能与胃液充分混合。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评价学生的探究设计。
  引导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糊的消化。
  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问题:
  1、各组设置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
  2、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淀粉糊都变蓝,什么原因?
  3、如何充分利用好手边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提出改进实验方法,重新设计实验,在全班交流,再次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行全班交流。 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
  提出如下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1、取4支试管 ,分别编号为A、B、C、D,各注入2ml淀粉糊;
  2、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3、向A试管内滴加清水2ml,向B、C试管各滴加2ml唾液,向D试管滴加1ml唾液;
  4、振荡,将4支试管同时放入约37℃水中恒温保存10min,同时取出4支试管冷却;
  5、向4支试管中各加2滴碘液,观察4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
  A试管内溶液变成蓝色,B试管不变色,C试管变成淡蓝色,D试管不变色。
  实验结论:唾液能消 化淀粉。唾液过少,或与食物没有充分搅拌,都会影响消化,也就证明了暴食暴饮会使食物不能与消 化液充分混合,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从而引起消化不良。
  课堂
  小结 小结、评价并补充:暴食暴饮后会出现头晕脑胀、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严重的,会引起急性胃肠炎,甚至胃出血;大鱼大肉、大量饮酒会使肝胆超负荷运转,肝细胞加快代谢速度,胆汁分泌增加,造成肝功能损害,重症者可致人非命。研究发现,暴饮暴食后2小时,发生心脏病的危险几率增加4倍;发生腹泻时,老年人因大量丢失体液,全身血循环量减少,血液浓缩粘稠,流动缓慢,而引发脑动脉闭塞,脑血流中断,脑梗塞形成。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后果,也不必惊慌失措,症状重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正确处理,以防延误。
  1、回顾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2、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知识巩固,既体验了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又懂得了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食物的吸收二:吸收的反义词以及解释

  吸收的反义词以及解释有哪些内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吸收的反义词以及解释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吸收的反义词以及解释
  反义词
  排泄( 注释: ①人和动物把体内的新陈代谢废物通过皮肤、肺、大肠以及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②把多余的、无用的东西排除掉:排泄掉低洼地里的积水|排泄糟粕,吸收精华。 )
  屏弃( 注释: 1.废弃。 )
  词语释义
  1、物体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正常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水都是经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的2、接纳;接受3、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到体内的过程4、物质从一种介质相进入另一种介质相的现象。在物理学上是光子的能量由另一个物体,通常是原子的电子,拥有的过程,因此电磁能会转换成为其它的形式,例如热能。波传导的过程中,光线的吸收通常称为衰减。例如,一个原子的价电子在两个不同能阶之间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光子将被摧毁,被吸收的能量会以辐射能或热能的形式再释放出来。虽然在某些情况下 (通常是光学中),介质会因为穿过的波强度和饱和吸收(或非线性吸收)发生时会改变它透明度,但通常情况下,波的吸收与强度无关 (线性吸收)。
  应用范围
  在气象和气候,全球和地区的温度很大的程度取决于大气层气体 (如温室效应)和地面的吸收和辐射。
  在医学,不同组织对X射现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特别是骨骼),这是X射线影像的基础。一个具体的例子是使用在卫星连线设计中的计算大气电波衰减。
  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不同的材料和分子对不同的频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这些参数可以用于材料的鉴定。
  在光学,太阳眼镜、滤色镜、染料、和这一类的其它材料被设计成对特定的可见波长有一定得吸收量。
  在生物学,光合生物需要吸收适合叶绿体活动范围的波长,使光的能量可以转换成糖和分子内的化学能量
  生物学术语
  营养物质的吸收
  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后,其分解产物通过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物质。
  吸收
  糖的吸收  糖在小肠中几乎全部是以单糖的形式被吸收的。对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吸收很快,而且能逆浓度梯度进行属典型的主动转运方式。有些糖,如山梨糖、木糖、阿拉伯糖的吸收是简单的扩散过程,果糖则介于两者之间。葡萄糖的主动性吸收需要Na+的存在,在无Na+的情况下,葡萄糖则以易化扩散方式被吸收。一般认为,对葡萄糖主动吸收的机制在于葡萄糖和Na+的转运相耦联。它们的关系是: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膜上的载体与Na+相结合,然后再与葡萄糖结合,形成“Na+-葡萄糖-载体”复合物,即载体只在携有Na+的情况下才能和葡萄糖结合。“Na+-葡萄糖-载体"复合物依靠Na+的电化学梯度从膜的肠腔面移行至细胞内液中。细胞内高浓度的葡萄糖再从细胞底面进入细胞下间隙,此后进入血液(图2)。
  蛋白质的吸收  食用的蛋白质几乎完全被消化酶水解为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氨基酸的吸收也是主动性转运,其机制类似葡萄糖的吸收。
  脂肪的吸收  脂肪或甘油三酯在肠腔内被胰脂肪酶分解为 2个分子的游离脂肪酸(FFA)和1分子的甘油乙酯。这两种分解产物是脂溶性的。它们在吸收前必须先与胆汁酸形成水溶性的微胶粒,才能通过覆盖小肠上皮表面的水层。这样的脂类微胶粒在到达吸收面后,又分离出FFA和甘油一酯,两者则可通过细胞膜扩散入细胞内。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在细胞内的光滑内质网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以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等非极性物质为核心,周围以极性较大的载脂蛋白和磷脂等为外壳,从而形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的大小颇不一致,其范围为750~5000埃。当载脂蛋白和磷脂合成发生障碍时,乳糜微粒的体积就加大。乳糜微粒在高尔基器被包装为分泌小泡,小泡移向细胞的侧膜,并与侧膜融合,通过出胞作用而被释入细胞旁间隙,穿过基底膜和固有膜,最后进入淋巴管,至此才完成脂肪吸收的全过程。

食物的吸收三:食物相克,似是而非 阅读答案


  ①罗老师是某中学教师,这个三口之家早晨几乎不动烟火,因为家里有豆浆机,早餐一般喝豆浆、吃点心、香肠加鸡蛋。但是,从媒体听说鸡蛋和豆制品相克以后,罗老师大惊,立即改变做法,从此早餐再没有同时出现过豆浆和鸡蛋。这个“相克”之说的理论依据是,鸡蛋的蛋清里含有黏性蛋白,可以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使蛋白质的分解受到阻碍,从而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
  ②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学教授孙淑芝指出,“豆制品与鸡蛋相克”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豆浆中的胰蛋白酶不太耐热,只要加热时间足够,就会被破坏。将不同的蛋白质混合食用,有助于蛋白质的互补,不仅能提高人体对营养的吸收,还可减少蛋白质被分解代谢的量,减少含氮物质的产生,降低了肾脏的负担,对机体反而有利。
  ③如今,饭店里专门有一道菜,叫做“锅塌豆腐”,就是用鸡蛋包着豆腐过油而成的,十分受欢迎,没听说谁吃了以后不舒服。
  ④民间关于食物“相克”的传说甚多,多达上百种。什么“要想死得凶,蜂蜜加香葱”,“狗肉拌绿豆,肚子大如斗”。还有螃蟹不能与柿子同吃、花生不能与黄瓜同吃、红薯不能与香蕉同吃、松花蛋不能与糖同吃等等,否则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⑤ 但是,仔细分析,食物相克之说大多不能成立。例如,螃蟹与柿子这两种食物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素。螃蟹肉嫩、味道鲜荚,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钙、磷等,柿子里除含有丰富的糖、果胶、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外,还含有较多的单宁酸。这两种食品除含营养素略有不同外,本身不含有任何毒素,即使同吃也不会发生相克。前人流传下来螃蟹与柿子不能同吃的说法,可能是一种巧合。比如吃了尚未成熟的柿子,或吃柿子时不讲究卫生,同时又吃了未经烧熟煮透的螃蟹,结果引起了急性胃肠道疾病。另外,柿子内含有大量单宁酸,螃蟹富含蛋白质,如果同食,又吃得过多,单宁酸与蛋白质在胃肠内结合后,很容易形成胃柿石。胃柿石长期存留在胃内,必然腐败变质,产生毒素,使人头昏脑胀,全身不适,腹泻腹痛,甚至呕吐等。人们就会将饮食不当算在食物“相克”的账上,长期流传下来。
  ⑥ 营养学家和生物化学家曾对所谓“相克”食物做过科学试验。他们把一些“相克”的食物搭配在一起,用来喂实验用的白鼠、狗和猴子。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在动物的生理上、行为上都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和异常感觉,更没有引起中毒和死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无意中吃了有配伍“禁忌”的食物,也并无异常反应。
  ⑦ 营养学认为,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素,因此建议摄入多样性的食物。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天食用八种果蔬,尽量做到营养全面、膳食平衡。多吃蔬菜和水果一般有益无害,不必过多顾忌什么“相生相克”之说。另外,还应该指出,每一种食物都不是完美的,合理搭配才能做到营养均衡。
  ⑧孙淑芝教授说,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食物的承受量不太一样,摄入的食物的确有点讲究,但是不那么突出。如茶叶中的鞣质可干扰食物铁的吸收,菠菜中草酸可降低食物中钙的吸收,但是这种相互间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也属于正常现象。即使同时吃菠菜和豆腐会对钙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得看是草酸吃得多,还是钙吃得多,退一步讲,这餐钙的吸收少了,并不一定就会缺钙,下一餐钙占了上风,就会补回来。所以只要身体健康,不必害怕所谓的食物相克。而且遇到食物搭配引起的轻微不适,只要停止食用,就往往会很快恢复身体状态,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1.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将本文的题目补充完整。(2分)
  ,似是而非
  2.探究全文,你从中得出了哪些结论?(4分)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分)
  4.第⑥段中加点词?任何”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食物相克
  2.食物相克之说大多不能成立;应摄人多样性的食物,合理搭配才能做到营养均衡;实验证明,相克食物并不能引起不适,更不会导致中毒和死亡;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食物的承受量不同,遇到食物搭配引起的轻微不适,停用后,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每点1分,共4分;意近即可)
  3.示例:举例子,如“要想死得凶,蜂蜜加香葱”,“狗肉拌绿豆,肚子大如斗”。还有螃蟹不能与柿子同吃、花生不能与黄瓜同吃、红薯不能与香蕉同吃、松花蛋不能与糖同吃等等”,列举众多民间所谓的食物相克的例子,具体说明民间关于食物“相克”的传说很多。(说明方法1分,举例句1分,说作用1分)
  4.不能去掉,因为“任何”起强调作用,说明动物吃了“相克”食物后,连一点微小的不适和异常感觉都没有;如果去掉,强调的意味就没有了。(观点1分,原因2分,共3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36488/

推荐访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