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发展的关系]适应与发展

来源:其他演讲稿 时间:2018-07-07 10:00:03 阅读:

【www.bbjkw.net--其他演讲稿】

篇一:[适应与发展]2016汇聚新优势适应新常态促进新发展演讲稿精选


  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汇聚新优势适应新常态促进新发展演讲稿,欢迎鉴赏!
 
  【1】汇聚新优势适应新常态促进新发展演讲稿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大逻辑,落实新发展理念是总遵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力点,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治理的根本方略。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赵克志书记在我省县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市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会议要求,更好地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演进规律,为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是中央科学把握、正确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是适应国际竞争、开拓发展空间的大趋势,更是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跨越赶超的历史性机遇。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新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集中体现了我们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不仅管全局、管根本,而且管方向、管长远。
  认识新常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认识和把握新变化、新要求,以更加自觉和主动的姿态谋划和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要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新作为,具体把握好六个方面:一要突出质量效益,推动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二要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彻底抛弃靠过剩产能推动增长的不切实际的做法;三要培育发展的新动能、新动力;四要痛下决心转型升级,避免战略被动;五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扩大有效供给;六要把握环境治理新常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五个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达到新高度。创新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必须充分激发。协调发展是补齐短板的主攻方向,必须集中攻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必须持续用力。开放发展是顺应潮流的客观需要,必须深入推进。共享发展是践行宗旨的根本要求,必须矢志不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更是政策窗口、重大机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化解当前经济发展主要问题的主动选择,是大势所趋、规律使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正确把握内涵、精准施策发力,必须着力推动重点领域工作取得新突破,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先导,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要素支撑体制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发展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们干部的能力和作风的一场考验。全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实干实政确保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更加自觉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新理念体现在贯彻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创新突破、跨越赶超的工作主基调上来,深学笃用,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实干实政,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战“十三五”、打好翻身仗,把一个新的邢台展现在全省人民面前!
  【2】汇聚新优势适应新常态促进新发展演讲稿
  同志们: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已经作出全面的安排部署。能不能实现“十三五”审计工作目标,完成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关键在于能不能把中央的精神吃准吃透,把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搞清搞明,把中央的要求落实落靠。这次电视电话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提高认识、创新理念、转变思维、聚焦重点,进行再动员、再部署。重点讲3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更好地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我们常说,明大势才能谋大事。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跨过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后,经济发展的环境、特征、动力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论断。随后,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了进一步阐释。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论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内涵,提出了五大发展新理念;在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明确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五大重点任务。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就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并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新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全面、深入的阐释。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到五大发展理念,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起一个紧密衔接、一脉相承的逻辑体系,是对我国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新认识,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把握,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路径的新探索。这个逻辑体系不仅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行动的有机统一,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21世纪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结合起来,把落脚点放到充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上,做到认识到位、行动自觉、步调一致。
  (一)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绝不是一句口号、一个标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在哪里、常在何处、有何特征,才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
  一是对新常态怎么看?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重大问题。通过对新常态的深刻认识,理性把握,辩证分析,准确判断,要看出自信心,充分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要充满信心。要看出危机感,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节点,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短期难以避免,有些新矛盾新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会逐渐浮出水面,难免会有“短痛”和“阵痛”。要看出定力,这些重大的阶段性特征是波浪前进中的新曲面、螺旋上升中的新弯道,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我们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不能乱了阵脚。要避免认识误区,新常态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不能简单地以“好”或“坏”来评价认识;新常态不是一个箩筐,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往里装,不能把所有负面的东西都归因于新常态;新常态更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能把它当作不作为、不想为、不能为的借口和挡箭牌。
  二是新常态下干什么?对这个问题,一些同志可能感到很迷茫。那么,新常态下到底要干什么?就是要贯彻落实中央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具体地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36项改革任务和举措,四中全会提出180多项,五中全会又提出了若干项。根据这些任务和措施,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性制度文件。这些都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审计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审计监督要全力促进和保障落实的重点。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些新变化,加紧锻造新能力,尽快适应新常态,努力实现新作为。
  三是新常态下怎么干?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关键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十个更加注重”,可以说是引领新常态的方法论、实践论,包括: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落实到审计工作中,我们就要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符合“十个更加注重”标尺的,要切实纠正;对符合这个标尺的,要大力促进。比如,对放水漫灌强刺激、盲目扩建新城区、行政过多干预资源配置等现象,我们要客观揭示和反映,坚决查处、推动问责;对适时变通、千方百计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精准扶贫脱贫、保护生态环境等行为,要积极鼓励和促进。
  四是新常态下怎么办?能不能遵循大逻辑,能不能进入新状态,能不能有新作为,关键在于能不能迅速适应和转变思维方式,这对广大审计干部是一个重大考验和严峻挑战。目前,我们对传统的审计思路和模式都很熟悉了,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但对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有些审计人员可能会觉得比较陌生,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不会为、不善为;有的面对新的形势迷惘、畏难,不愿为、不敢为;还有的在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与新常态的要求逆向而行、背道而驰,有乱作为的趋向,自己却还浑然不知。大家一定要认识到,审计是监督和检查别人的,如果审计人员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不对,不仅会把审计工作带进死胡同,更可怕的是可能影响审计对象去创新、去发展,不利于改革发展。我们一定要转变思维、改变观念、及时充电、补课补脑,切不可坐着等、站着看、总抱怨、慢吞吞、“庸懒散”。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每一次思想的解放、每一次发展理念的创新,都推动了发展的新跨越、开拓了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凝聚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是面向未来的深远谋划。我们必须准确理解把握,切实树立和践行。
  一是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完整的体系,是新常态下解决我国调结构、转方式进程中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和发展短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五大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新常态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命题,是破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难题的总钥匙,一定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切不可割裂开来,偏废任何一方。
  二是要深刻准确地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发展为首,着眼于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是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绿色发展着眼于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核心在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开放发展着眼于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是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更好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是要深学笃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的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新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持续开放、推进共享。我们要善学善用、深学笃行,不仅要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审计事业发展,更要通过发挥审计的监督和保障作用,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着力点。当前,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把握好以下3点: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还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术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其切入点和着力点是供给侧,其内容特征是结构性,其核心是改革。简而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实现新的平衡。其精髓在于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用创新的力量打造动力引擎,让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基本逻辑就是要“创造新供给,培育新需求”。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社会要合理有序发展,需要实现平衡,首先是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其次是两大部类内部的平衡。如果两大部类之间不能实现平衡,就会出现需求得不到保障,或者供给得不到价值实现;如果两大部类内部不能实现平衡,生产生活资料就会出现失衡。一旦出现失衡,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就会脱节,要么出现过剩危机,要么出现供给短缺。现在,有的人用西方的供给学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释,但两者是有本质不同的。供给学派讲的市场自动调节达到平衡是以给社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为前提的,而我们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助于市场,又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二是为什么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观察问题,要看全貌,更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看到病症,更要找准病因病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仅有总量性、周期性问题,更有结构性、长期性矛盾,两者交织并存、相互掣肘,其中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且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矛盾的根源则在于体制和机制障碍。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或者说是在新的需求状态下的产品供给不足,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可以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扭住了发展的重点,拎起了“衣领子”、牵住了“牛鼻子”。
  三是怎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个新课题,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用好辩证法。简言之,就是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形成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高效对接的增长动力机制。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另一方面,要用好市场倒逼机制,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创新要潜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配套实施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这五大政策是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的统一体,目的就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五大任务是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一是要深刻认识五大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五大任务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扩大有效供给、去除无效供给,消化无效产能、培育崭新动能,盘活过剩产能沉淀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淘汰“僵尸企业”,让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领域转移配置到高效率领域,让经济发展获得新的动能。这五大任务可以说是五块“硬骨头”,但都必须啃下来,因为只有化解产能过剩,才能为优化供给结构腾挪空间;只有化解房地产库存,才能稳定房地产市场、形成良好预期;只有降低杠杆,才能防范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只有降低企业成本,才能让企业轻装上阵、激发活力;只有补短板,才能做到让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二是要充分看到五大任务的整体性和特殊性。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要着力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上下功夫。从长期看,各项任务都有利于增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但从短期看,不同任务之间又具有“对冲”作用或掣肘,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因此,五大任务总体上应全面推进,但落实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就要因地制宜,聚焦重点。这个思路也适用于审计工作,就全国而言,这五大任务都是我们审计中必须全面关注的,同时也要注意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发展条件,不同部门的法定职责、事权和责任清单,把握好不同的重点,更好发挥审计实效。
  三是要注重把握五大任务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抓好五大任务,要高度重视战略与战术、治标与治本的结合,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敢于经历痛苦的磨难,适当提高换挡降速容忍度,先筑底、后回升;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抓好五大任务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逐个突破,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确保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财政金融风险得到释放。
  二、适应形势、突破框框,切实形成新理念新方式新机制
  审计机关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关键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学习好、理解好、贯彻好,真正落实到审计工作中,真正成为审计工作的标准和尺子。在2015年底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审计机关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自觉服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开展工作。强调要切实把握好依法审计、鼓励创新、推动改革3大原则,明确了坚持15个“凡是”和完成好8项任务的要求。
  总体上看,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审计机关能够按照审计署的统一部署要求,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需要,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审计重点,取得了积极成效。2013年,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基础上,我们提出审计工作要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主线,围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更加注重反映总体情况,揭示深层次问题,分析根本原因,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建议,为深化改革、制定政策、完善决策、强化管理、健全制度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依据,着力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民生、揭示风险、查处案件、强化问责,更好适应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条件和内涵的根本变化,推动中央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和国家治理的完善,在更高层面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贡献。2014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提出审计工作要紧紧围绕反腐、改革、发展,以监督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为基础,着力反映公共资金使用、公共权力运行和公共部门履职尽责情况,促进理好财、用好权、尽好责;着力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揭示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推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服务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经济发展“安全员”、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的作用,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15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我们提出要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入手,紧紧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突出审计重点,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审计实效,坚持一手抓重大违纪违法、重大损失浪费、重大风险隐患、重大履职尽责不到位等问题的查处,一手抓促进深化改革、推进法治、提高绩效,切实做到“六个贯穿始终”,即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贯穿始终,把推动依法治国贯穿始终,把促进深化改革贯穿始终,把推动政策落实贯穿始终,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贯穿始终,把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贯穿始终,用“反腐”、“改革”的双引擎,驱动“发展”这艘巨轮在“法治”的航道上行稳致远。特别是2014年8月以来,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我们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促进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的意见》等6个文件,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工作方案,审计署在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审计报告中,向国务院等有关方面提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相关建议20多次。各级审计机关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推动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推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反腐倡廉和推进深化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从近期各地、各单位上报的审计报告、审计信息材料以及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仍然有少数审计机关和部分审计人员陷在老套路、老框框中,工作思路陈旧、思维方式僵化、审计方法落后,能力不足、作风不实、效果不好等问题较为突出,不仅与强化审计监督、推动改革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甚至可能影响改革发展。归纳起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处理问题不科学,思维方式不适应。审计中,有的抱持惯性思维,一味死抠条文、生搬硬套,不管条文符不符合改革的大趋势、不管条文是不是有利于创业创新,不会也不去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有的大局意识不强,一味就事论事,看问题停留在表象,不会也不去深入分析。比如,在专项资金审计中,我们一直强调要通过审计大力促进“整合专项、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用好增量、提高绩效”,但个别审计人员仍片面地强调专款专用、“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农业资金不能支持扶贫、修路的钱不能用于架桥,有的对被审计地区和单位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实际需要将某些专款调整、调剂用于其他项目的做法,不去深入检查分析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也不去依照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而是简单定性为挤占挪用。对于分散的专项资金,有的地方不敢整合,怕整合了哪项,以后就没有哪项资金来源了,怕整合了哪项就得罪了有关主管部门,怕整合专项的目标考核任务完不成、影响业绩乃至个人进步;有的部门不愿整合,怕失去权力,怕减少机构和人员,怕职能被调整。对此,有的审计机关不去大胆反映、积极推动整合。还有的认为保障性住房“三通一平”做完了不算开工,只有挖个槽才算;有的将应于1月31日开工而实际2月5日开工的项目直接定性为不作为,等等。
  有的学习研究不到位,业务素质不适应。有的审计人员对改革的新精神新进展不学习、不了解、不研究,有的对被审计单位的创新性做法认识不到位、不适应,有的不深入研究政策措施出台的背景和目的,审计中闭门“套车”,简单套用陈旧落后的部门规章,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的角度与改革方向不相符,甚至相悖。如某单位根据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认定某部门未采用验资报告办理社会组织登记的做法违规,虽然这个条例目前仍然有效,但这种处理显然与推进简政放权、逐步取消登记管理方面不必要审批的改革精神是不适应的。
  有的审计实施不深入,履职能力不适应。审计中,有的不认真执行审计工作方案和指导意见,也不认真研究分析被审计地区、部门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审计切入点不准确,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准确、力度和深度不够。如有个别审计组在检查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时,仅将从工商部门、房产部门、车辆管理部门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简单比对,就认定一些人员不符合享受扶贫政策条件,而没有进一步核实相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还有的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分析,也不去检查核实不作为、慢作为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造成无法追责问责。就像有人把脚崴了,是当时穿的鞋不对,还是走路的姿势不对?如果鞋不对,就换鞋;如果姿势不对,就矫正姿势。所以,对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地找出原因,如果原因没搞清楚、责任没搞明白,就让人家追责问责,人家当然不会服气。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汇聚新优势适应新常态促进新发展演讲稿
2.我与新常态演讲稿
3.党支部书记两学一做专题党课讲稿
4.农村两学一做专题党课讲稿2016
5.两学一做党课讲稿篇2016

篇二:[适应与发展]2016关于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小编导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掌握总书记新时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党员干部适应新常态、开展各项工作的必修课。下面是yjby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_第1篇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阶段,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应对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新时期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与党政机关的廉政建设密切相关,与政府的形象紧密相联,各级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各项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转变被动服务的传统模式,主动去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以科学发展统领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努力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预见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必须加强党的最新理论的学习,提高对“新常态”要求的认识。脱离工作实际的学习是无的之矢,不能把学习成果落到实际工作上是盲目的耗费。因此,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必须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以科学发展来审视我们的工作理念,排查工作中的问题,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加以落实。目前,在经济转型升级中面临着许多新老问题,甚至一些问题还相当棘手。这些问题都必须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找出真正的原因和解决之道,才能实现新的突破。
  其次,必须以落实“新常态”要求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既要有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决心,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措施。遇到问题不回避、不推诿,积极想办法找对策,这既是党员干部提升执行力的正确态度,更是一种为官做人的思想境界。立科学发展之志,走创新发展之路,谋和谐发展之策,这是化解矛盾、预防难题、减少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有些难题之所以“难”,与领导决策不科学有很大关系,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直至成为“老大难”。因此,要坚持重大决策问政于民,破解难题问计于民,热点问题问需于民。只有坚持持续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_第2篇
  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创新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和主线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精髓要义可概括为十个方面,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平语十论”。
  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鞋子论”。走什么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和实践主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并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鞋子论”的提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道路自信,展现了我们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
  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论”。目标就是前进的方向。目标明确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通过“中国梦”这一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又极具感召力和群众基础的科学概念,把我们的理想和目标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总目标的认识。
  三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全面论”。 对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和回答,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发展新的阶段特征,因势而谋,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谓之“全面”,是因为当前改革发展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涉的“急险滩”,必须全面统筹考虑、协调整体推进,下“全盘棋”、打“整体战”。“全面论”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准确概括,为我们推进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引。
  四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逻辑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善于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特征,抓住并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反映,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客观环境。并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逻辑论”的提出,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我们党清醒把握当前形势和使命的能力,展现了党中央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决心。
  五是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时态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并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等。“时态论”的提出,表明了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深化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更高起点进行“改革的改革”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六是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保障的“防线论”。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并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等。“防线论”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由之路的深刻领悟,体现了党中央致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追求,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方略的认识。
  七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扣子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稳定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的养成,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等。“扣子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形象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彰显了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政治定力。
  八是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的“源泉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安身立命之本、治国理政之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靠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等。“源泉论”的提出,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与人民同命运共呼吸的为民情怀,彰显了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立场。
  九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过硬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只有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共产党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坚持补足精神之“钙”,坚持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等。“过硬论”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表明我们党直击积弊、扶正祛邪的坚定决心,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念的“共赢论”。和平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实现共赢是改革发展的取向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该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同时,他倡导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起成立亚投行等,并强调“一带一路”不是“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共赢论”的提出,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智慧,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大国的使命和担当,彰显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篇三:[适应与发展]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精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新成效、新变化、新气象都是“新常态”的丰富内涵。欢迎阅读yuwenmi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1】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了高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给我的感触很深。“戴着落后的帽子一点儿都不光彩,太难看了,不要总想着伸手要,要多想想如何放手干”。这是高德荣同志常说的一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使“新常态”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热的关键词。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闭塞、教育落后是乡村尤其偏远乡村现状的客观存在,乡村是农村经济的主战场,广大基层干部要切实把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作为近期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导向,面对发展困难,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敢作脊梁,以新作为、新业绩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少动嘴指挥人,多动腿带动人,用实干的脚步丈量百姓的幸福。
  一是树立新的理念。没有新思维新理念,就不会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高度自觉性,就不会有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思想境界。只有新理念,才能打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惯性思维,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科学认识,勤于思考,因地制宜,积极适应,顺势而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质量、增效益和促民生上来,放手干,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节奏提升工作水平。
  二是调整新的状态。新常态要求我们不能沿袭惯性思维,必须对变化了的形势作出快速反应,紧紧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干部存在的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抑或认为要干成事必须有政策扶持、项目支撑、资金保障等问题,克服“等、要、靠”的思想观念,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敢作脊梁,勇于担当。
  三是探索新的思路。农村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传统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新的产业业态和新的增长点加快孕育,必须彻底走出那种高投入、低产出且结构单一的粗放状况。农特产品加工业,特色资源开发,优势项目的建设,要从依赖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的集约、低碳、生态的科学增长模式,同时,要彻底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不能再按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新的阶段寻找发展的新动力。
  四是创出新的局面。作为基层干部,面对未知世界,不论发展定位还是推动落实,都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大胆试、大胆闯、放手干,摈弃“等、要、靠”的习惯,少用嘴巴指挥人,多用脚步和身影带动人。甩开膀子、迈出步子,做个合格的泥腿子,融入群众中,真正的发现问题,认真的研究问题,实在的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当地的发展实际,带领群众因地制宜谋发展、找出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放手干,充分发挥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的主心骨作用,调动百姓的积极性,手拉手搭起连心桥,脚跟脚走出幸福路,在新常态下创出新局面,用实干的脚步丈量百姓的幸福。
  【2】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
  自2014年5月和7月习近平同志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以来,平面媒体和新媒体上新常态一词频频出现,一些媒体还竞相追寻新常态这一理论概念的来源。可以说,新常态一词成为当下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这本身也在成为一种新常态。
  其实,竞相引用新常态一词、认真追寻这一重大理论概念的来源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弄明白,习近平同志提出这一重大理论概念是源于以下两种极为重要的新情况。
  第一种新情况是,随着客观世界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而导致的一种势逼至此的新常态,这当然是需要我们用平常心态去认真看待和对待的。正如习近平同志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习近平同志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重申,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第二种新情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8条基本要求,在近两年时间里,励精图治、攻坚克难,给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充满希望的新变化,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由此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可以说,这样的新局面,是由锐意进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觉营造的一种趋势性的新常态。对此,同样需要我们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去认真看待和对待。
  指出新常态总体上源于上述两种新情况,特别是第二种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权威的依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这里列举的新成就、新风气、新局面和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实际上既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这两年形成的各方面工作新常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形成这些新常态的背景和条件。
  我们可以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及近期新的重要讲话,集中梳理、系统归纳出党的十八大以后这两年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动营造的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正在形成的以下10个方面趋势性的新常态。
  第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执政党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又把这种自信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而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裹足不前、固步自封,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正在成为新常态;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不幻想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不把民主当作摆设的装饰品,把社会主义选举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结合起来,既让人民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让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持续参与的权利,正在成为新常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在前进的道路上既不割断历史,也不虚无历史,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正在成为新常态;不论改革开放怎么深化,始终保持清醒坚定的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始终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正在成为新常态。
  第二,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执政党正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在成为新常态;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推动中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正在成为新常态;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正在成为新常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强化督促考核机制,实行改革项目分兵把守,守土有责,主动出击,贴身紧逼,让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正在成为新常态;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正在成为新常态。
  第三,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阶段,把增长速度调整到合适的“挡位”,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正在成为新常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在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成效,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有机统一,保持政策定力,创造良好的发展预期和透明的宏观政策环境,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正在成为新常态。
  第四,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方面形成新常态。当下中国,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防止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协商和协调,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正在成为新常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促使各类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正在成为新常态。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政协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
2.2016关于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
3.2016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新版】
4.2016年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精选
5.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最新范文
6.2016年最新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7.2016新党章学习心得体会
8.2016年最新廉洁自律心得体会
9.2016最新廉洁自律心得体会
10.2016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34078/

推荐访问:适应与发展的关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