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成佛纹身]一念成佛

来源:学生作文作业 时间:2018-06-24 19:00:01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作文作业】

一:[一念成佛]高中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精选


  云卷云舒--看倦鸟飞还;花开花谢--品人生百味;潮起潮落--叹世事无常;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不问尘世是与非,只愿求得一人心,百首不相离。
  此生愿做个幸福的女子,牵着另一双手,无论风雨和日丽,今生一起走。
  ——题记
  《入世》
  初入云霓、堕于凡尘。兜兜转转、人生几何。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等到青丝化成雪,徒留人间空悲切。凡事糟杂走一回,感悟人生这一遭。一生酒肉穿肠过,佛主菩萨心中坐。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为了今生能与你相遇、携手、白头,我在佛前苦苦哀求。佛说:“痴儿”一朝颚首,红尘万丈。此经一去、人生百年。
  梦里寻你千百度,蓦然回首、灯火澜珊处,良人倚杆而望。
  彼此相视那一眼,冬去春来,百花齐放。
  那一眼,芳华绽现,六宫粉黛无颜色。
  只一眼,飞蛾扑火,痴缠一世。
  只一眼,便以注定,滴泪成殇。
  一念之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携手共度总是缘,缘尽缘灭总关情。酒到浓时香自溢情到深处人自痴,夜夜梵音念故人。岁岁年年今日,朝朝暮暮今生。愿红尘万丈,与你静候花开。
  然知己红颜,终抵不过时光荏苒。如花美眷也经不过似水流年。走马廊台观花过,乱花渐欲迷人眼;久留花丛身不起,从此新人变旧人;直道此事莫须有,一抹红叶轻飘零。
  闻君有两意,顾来相决绝;今日华发断,他日两不知。
  重回佛前,问佛为何?佛不语,但笑“痴儿”佛赐菩提树下一修行,九十九世颠配流离过,前尘往事,谁知奈何?拈花一笑,叹世无常,浮华散尽,洗尽铅沉,仿若浮生梦。
  此生有高于一世的的思想,却无高于一世的命运,人生躲不过颠配流离,只愿浮华过后,可以归于平淡,携一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世》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到“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死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我们偏要说‘我们永远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的了主的。”
  那一年,与你初识,百花娇媚齐争春。
  那一年,情未能果,满园春色尽凋零。
  那一年,执迷不悟,菩提树下九十九。
  那一年,铅沉洗尽,拈花一笑道奈何。
  一经凡尘,流离失所,几番过往心酸,几许忧愁凄凉。红尘滚滚,今生跌宕,一段花间情事,一曲别离殇歌。花间一壶酒,泯一世恩愁,灭一腔幽怨。提笔诉空欢,任浅墨渲染,凭时光荏苒。
  佳人在衣带渐宽的思念中憔悴,才子在落茵缤纷的诗词里流连,君王在千娇百媚的粉黛中沉沦,江山在金戈铁马的狼烟里破碎。一切皆浮生,不管过去多么美丽,也不管曾今多么辉煌。若不离,便堕尘世,风也闯、雨也过,遇神杀神、遇魔除魔。若相弃,便清灯古佛,一颗心、一段情,寄佛长封,不问浮生。
  谁是谁的非,谁起谁的悲,凡尘一遭,恰似南柯一梦。昨日的种种,是你赐予的红尘情结。今日的果,是昨日自己一手种下的因。漂泊的心在尘世间游走,呈现在清楚的视线里,模糊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朝身陷红尘,半点不由人。
  尘世当中淌一遭,一路颠配流离过。
  欲求一人长白首,奈何上天不待我。
  一路跌宕起伏,只愿安稳幸福。
  牡丹亭下梦相会,醒来南柯一梦。
  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切过眼烟云。
  昨日因、今日果,一切皆因果。
  外面风雨,与我和干。
  尘世纠葛,与我奈何。
  这一世,我命由我不由天。
  后记《浮生》
  一场相遇一场泪雨.我在佛祖面前虔诚的跪拜,磕长头抱尘埃,诵经静心.
  想牵着你,过千山涉万水.想牵着你,修千年修万年.只是尘烟茫茫,你在哪儿.
  我问佛.佛说,万物皆是缘分.缘起既灭,缘生已空.
  这世间,最无情的就是给了栖身的角落,而心,却无处安放.于是背对着你,开始远行.风一程雪一更.
  或许,就没有打扰不会纠结,不会让我的雨落到你原本晴好的天空.
  或许在下一个春天,还可以开出一朵叫做往事的花,结出遗忘的果子.
  这一世,我依旧在云雾后的风岸边颠沛流离,寻觅着梦寐中的幸福安稳。

二:[一念成佛]心静的励志佛语禅心

  让人静心的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1、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2、在找到智慧之前得先找到快乐,找到快乐之前得先找到自己。人要寻求最高的觉悟,得先明白自己和自己与时空的关系。
  3、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达到永恒的愉快、安详。
  4、如果我们能看清“苦”的真相,看出苦由何处而生,由何处消逝,那么便容易做到不令苦的形成,也就能够控制苦。
  5、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6、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大爱无私,被你深深伤害过的,不会在你眼前哭泣;要是打定主意,决意离婚的,是不会多说什么的;真正为你感到开心的,在内心微笑。
  7、不可说。是的都不可说,男人有了外遇,不可说;女人有了小白脸,不可说;孩子不是你的,不可说。
  8、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爱,让人奋不顾身,让人舍己为人,为了你,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希望只有我为你入地狱,如过太多人,那你不成了恶人,还是要入地狱。本来就没有恋爱过,何来失恋。
  10、如牧人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死,驱逐众生命。若以刀杖害,无恶无害者,十事中一种,彼将迅速得。
  11、拥有美丽的容颜的女人,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可是再美丽的女人,依然会有苍老的一天!当你老去以后,曾经的一切是否依然?原来当美丽凋谢的时候,一切才回归本来面目!一切的风光与繁华,甜言与蜜语也只是过眼云烟。女人,找个真正爱你的人,拥被入眠吧!
  1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祖都要自圆其说,说色是空,那么就算他色了也是空。恋爱了,不要骂人家色,色也是一中赞美,如绝色美人,他色了,表示你有魅力。
  13、佛陀说:“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但是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投入恋爱,就象把你丢在一个360度围绕你的荆棘中,不动就碰不到刺,一动就痛彻心腓,所以说谁主动谁受伤。
  15、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16、凡夫误用经典的章句,只是把它拿来说说,而无身体力行。他只是得到章句的表皮,没有掌握到真谛。
  17、贪欲是火能焚身,_恨是恶能害身,痴是无明能引起五蕴炽盛而苦了身心。要终止苦而达至安详快乐,惟有消除“我”、“我所有”的意识。
  18、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9、莫从卑劣法。莫住于放逸。莫随于邪见。莫增长世俗。奋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20、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一女一夫君,一子一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另一半在等着他,情人可以多多,老公老婆只有一个。
  2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2、我们的心有很多种作用,这些作用一半害己害人,一半利己利人。净化自己的心就是去除掉不好的心识作用,不令恶质的作用生出来。
  23、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24、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婚姻是恋爱的坟墓,佛说回头是岸,大家还是恋爱吧。
  25、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26、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
  27、一切皆为虚幻。我要给你一生的幸福,我要陪你一生一世,一切都是假的,所有的承诺都是那么空虚,那么苍白无力,人都不能决定自己的生老病死,又怎能决定给她幸福,陪她共度一生。
  让人静心的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1、嗓子落满了红尘,江河在琴弦上走调。《仓央嘉措诗传》
  2、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
  3、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那一世》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
  5、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7、佛学的精髓在于至死不渝的善,高处的空灵和重生的力。
  8、——“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南怀瑾
  9、扫地为何?为了净地。净地为何?为了静心。静心为何?心静方能见众生,见得了众生,方能勘破生死,生敬天地之心,心无挂碍,无挂而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小西天狄道传奇》
  10、强者无敌,慈悲为怀;弱者无能,跪佛求生——月如火《仙武同修》
  11、只有在幽暗中起身的人,才更加珍视灯盏的指引;只有真正经历过悲伤的找寻才更有丰厚的质地。也许这就是佛陀给有缺陷而不完整的人类的指引:没有痛失就不会有记取,没有悲伤则无法领会欢愉的意义。——冯娜《一个季节的西藏》
  12、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的一切永别。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那只是经过而已;亦无所谓得到,而只是体验罢了。」——觉乘
  13、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佛说四十二章经》
  14、佛,你所普渡的众生,为何没有我?
  15、所看即所想,所想非所看。
  16、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的人——花濡沫
  17、提倡什么安详禅、生活禅,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观察,慢慢就有了定力。——惟贤法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悟禅》
  18、真正的所谓的修养,真正的所谓的用功,真正的所谓的感受,其实心性,心田里面进行的。——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19、所谓的成佛,就是向上,最后都向善,成佛不是一句空话,佛者,觉也,觉悟的人。觉悟的意思,只要你的存在,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快乐。——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0、心性,时时刻刻把握自己心里面的这种一念之间的思维。起心动念,怎么样善用真的太重要了!一念之间怎么样思考,同样一件事一个正一个反。人家说口下要积德行善,学一学,怎么样能够找到正能量的词去表扬一下你身边的人。——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1、耕种你的心,怎么样利用心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实际上只要你用心,没有办不到的事,这个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2、不好的念头一定是有的,灭不掉的,与其花太大精力断除不好的,不如花精力培养好的,使不好的慢慢削弱,好的善的东西慢慢壮大,把不太好的东西慢慢移到一边,最后使好的东西形成习惯性的思维。心像一个土壤,看你怎么去耕耘,看你怎么样去选择。——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3、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种子,我们的心就像一个花园,各种各样的种子在里面播种,我想什么就会种什么,我种什么就会有什么,或者杂草丛生,或者是鲜花满园。——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4、"所谓佛性就是善的种子。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5、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了然。人心只一拳,别把它想得太大。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一事无成,那就是对细枝末节的琐碎关注得太多。米可果腹,沙可盖屋,但二者掺到一起,价值全无。做人纯粹点,做事才能痛快点。——紫云轩
  26、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7、三车喻云花安去,生如来家辆福祉。具静律己用缘起,入报喜地梦佛世。《文心雕龙》
  28、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傅翕
  29、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30、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让人静心的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1、真正的快乐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
  2、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梦如幻,有什么可执着的。
  3、一切境都是由内心呈现的,不要跟着跑,跟着境转就是奴才,没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让一切境随心转,这叫大自在。
  4、如理如法的好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5、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私自利,我执我爱。饶益一切众生,承办众生的利益才是快乐的源泉。
  6、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7、寂静处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
  8、真正想修行,在家修,在社会上修,修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对境。想逃避现实是不可能的,智慧是历炼出来的。
  9、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10、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没有什么事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脱。
  11、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12、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别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来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13、不要总是牵挂,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尽到你的责任和义务就行了。
  14、别人伤害你,愉快的承受,无怨无恨,才能了结怨恨,不再继续结怨。
  15、什么是善恶?一切为自己就是恶,处处为别人就是善。
  16、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17、智慧是没有烦恼的,慈悲是没有敌人的。
  18、心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想解脱,希望活得快乐,死的安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念时念心,观时观心,这就是修行。
  19、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20、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21、真正的慈悲在于爱别人,不是爱自己。
  22、佛法就是我们生活的方法,轻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23、学佛就是学做人,真正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24、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25、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26、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27、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28、念佛、持咒,嘴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圆满不在于表相的改变,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变。
  29、愚者为自己,因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30、除了你自己的心,哪里有净土呀!心净土净,不要向外找,什么也找不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
[心静的励志佛语禅心]相关文章:

三:[一念成佛]慧能《坛经》的禅学奥秘


  慧能被称为是禅宗六祖,他的禅学理论是佛学中国化和中国禅宗走向成熟的标志,他的禅学理论同时也是佛学理论上的巨大变革,他的禅学思想是中国唐以后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论基础,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慧能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坛经》一书中,《坛经》是慧能一生讲授佛法的记录,是佛学思想史上的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坛经》被尊称为禅宗的“宗经”,在中国古代僧人所编撰的佛学著作中,只有《坛经》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典籍。

  《坛经》的禅学基本理论历来是佛学界、哲学理论界和文化思想界关注的佛学理论焦点,禅宗对佛学的变革,南禅的理论特点,中国化佛学的理论特色等,禅学发展的很多“奥秘”都体现在《坛经》中,所以,精读《坛经》,了解慧能的佛学思想,弄清禅宗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了解中国化佛学禅宗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坛经》是具有“经书”级别的佛学典籍,《坛经》是中国禅宗的划时代理论巨著,《坛经》是南禅的禅学理论旗帜,《坛经》隐藏着慧能禅学思想的秘密。
  下面,从佛教哲学的角度对《坛经》的几个重要的观点进行解读,希望有助于对《坛经》奥秘的知解。
  一、缘起论:“心即真如”
  佛教很重视“缘起论”,讲缘起,讲因缘。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依存、转化的,万事万物互为条件。“缘”是生发的根本,是事物的本原:“起”是起点,是“缘”展开的功能。“缘起”是指一切事物赖以生起的因缘,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根源。事物的因缘关系实际上也是事物的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果为因生。《杂阿含经》卷十二给“缘起”下的经典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其意是,因为有此,所以有彼,由此生彼,彼因此生。通俗地说,是因为有这个东西,才有那个东西,有这个东西,那个东西才能生发出来。“缘起论”是佛教理论的基石,因缘问题是佛教理论的核心论题,佛教的各种理论都是由“缘起论”而展开的,佛教大乘、小乘各派都是以“缘起论”作为理论基石而扩展开来的。佛教各派的思想分化、理论分歧,也都是由于对“缘起”的不同看法而发生理论分野的。在佛教的各派理论中,有“自性缘起论”、“真如缘起论”、“法界缘起论”、“业感缘起论”、“中道缘起论”等等,对事物“缘起”的不同定义和解说决定了佛学各派的理论走向。
  六祖慧能所主张的是“真如缘起论”。
  “真如”是梵文意译,其意思是真正如实、常住不变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一种脱离现实世界、超越一切的永恒精神本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它而派生的。所谓“真如缘起”,就是说以“真如”为“缘”而生“起”在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坛经·定慧品》)六祖慧能明确表示“真如”是本体,而且“真如”也能有“用”之功能,所以才能以它为“缘”而生“起”世界上的一切。
  在六祖慧能看来,世间万物的本性就是“真”,而万物的形相就是“假”,就是“虚妄”。他临终前说了一首《真假动静偈》: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见《坛经·付嘱品》)
  这首偈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都不是真的,不要将假的当作真的来看。如果认为看到的东西都是真的,那么你的认识就不是真的。如果你能回光返照,反求诸己,在自性里就知道它是真的。如果你能离开世间一切的假形假相,那就是你的真心。你自己心里不离开假,何处能找到真呢?六祖慧能在这里说的“真”就是“真如”,也就是万物的本性、众生的本性、人的本性。六祖慧能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物有生有灭,所以是虚妄不实的,而“真如”则是“性本无生无灭”。
  慧能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现”(《坛经·忏悔品》),这句话是“真如缘起论”的典型观点。这里的“自性”是指真实的本有体性,也就是“真如”。“万法”是指包括主体存在和客体世界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也就是宇宙万有。宇宙一切都是由“真如”派生出来的。“真如”是世界的本原。“真如缘起论”体现了中国大乘佛教有宗论的基本思想,有宗论承认有本体,有彼岸性的最高存在。因此,六祖慧能的这种“自性”而现“万法”的观点,既体现了作为佛教哲学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中国佛教的传承与联系。
  六祖慧能企图改变传统佛教对“本体”的烦琐解释,他一方面把“本体”看成直接是源于人心的,试图从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寻找活力;另一方面又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本体,把“心”看成是世界的本原。直截了当地指明主体之心即是客体之本原。因此,在慧能看来,所谓“成佛”就是于“自性”求真,也就是说,“证真如”不在于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于当下的现实世界之中,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在于能自觉自悟。
  慧能反复说明这种以自悟“证真如”的观点,他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参看《坛经·般若品》)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参看《坛经·机缘品》)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参看《坛经·疑问品》)
  “一切般若知,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参看《坛经·般若品》)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参看《坛经·定慧品》)
  这就是说:“心”就是“佛”,“心体”就是“真如”。而且,“心”要区别“心体”(“念之体”)和它的作用(“见闻觉知”等)。慧能就这样把“真如”本体看成直接是源于人心的。“证真如”或“成佛”不再是追求超现实的“佛智”、“佛性”,而是自我觉悟,了彻“自心”。由此看来,“般若”从“自行”生,“菩提”向自心觅,佛国乐土与人的自心是合一的,人没有必要到遥远的彼岸世界去领悟“真如”,只须通过自我觉悟去顿见“真如本性”,“万法尽在自心”。
  慧能的这一基本观点,实际上是反对在自心之外去构设一个本体,“自心”之外再无本体,正是人的“自心”,也只有人的“自心”,才是真如佛性的存在,才是万物的本原。在“自性”、“自心”、“本心”之中自有真如佛性。
  在佛就在心中,不用从外面去求佛性,平常,是因为被妄念遮盖着佛性,因而不见真如。一旦去掉妄念,内外明彻,一念了悟,就可顿见“真如本性”。
  传统佛教所讲的“真如缘起”论的重点在于阐述真如随缘而生万法,“真如”像是彼岸世界的精神本体,而慧能的“真如论”讲的则是“人心”与“真如”的关系,认为“人心”即是“真如”,所注重的是每一个个体当下活生生的现实之心,慧能确信“佛性”即在“自心”之中,自我觉悟是根本,真如与万法的关系还在其次。
  慧能正是在“心即真如”的理论基点上来展开他的禅宗佛学理论的。
  二、佛性论:“即心即佛”
  “心即真如”回答的是缘起论或本原论的问题,而紧接着就是佛性论问题。佛性论阐述的是众生能不能成佛,怎样成佛的问题,这也是佛教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佛教不同宗派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大乘佛教把佛性看成是众生觉悟之因,是宇宙的本体真如,是至高无上的般若智慧。而在一切众生是否都有佛性的问题上,有一种看法主张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即佛教所说的“一阐提”的人,是没有佛性的;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一阐提”的人也是有佛性的,比如,东晋名僧竺道生就主张“一阐提”之人有佛性。竺道生的主张在当时被认为是奇谈怪论,为当时僧众所不容,他被逐出僧团。可是,当后来当《大般涅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15410/

推荐访问:一念成佛纹身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