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索尔仁尼琴作品《第一圈》中的人性之美

来源:自我介绍 时间:2020-10-24 18:00:08 阅读:

【www.bbjkw.net--自我介绍】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两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浅析索尔仁尼琴作品《第一圈》中的人性之美,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析索尔仁尼琴作品《第一圈》中的人性之美

  摘 要: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20世纪著名作家之一,以观察力敏锐、笔锋犀利而闻名于世,作为“劳改营文学”的滥觞,他创造出一系列不朽的作品,《第一圈》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内容深刻,对人的心理、人物灵魂做了深刻剖析,将当时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目前,国内诸多学者对作家作品中隐藏的“人性之恶”做了诸多研究,但是笔者认为,“人性之恶”只是作家创作目的之一,在困境中展示“人性之美”同样是作家创作之目的。《第一圈》中人物诸多,笔者选择囚犯科学家涅尔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说明作品中的“善”,进而表现出作家在逆境中对善良、仁爱的追求。

  关键词:索尔仁尼琴;《第一圈》;人性之美

  索尔仁尼琴是备受争议的俄罗斯作家,其一生命途多舛,但身处深渊而不自弃,在流放过程中,他成为一名作家,后又在抗争癌症的过程中,从“小我”中挣脱出来,赋予生命更为伟大的意义:为数以万计的俄国受难人民申诉,写出、说出、喊出那些活着的、死去的人民的心声。历年来,由于其作品中明显的反苏、反斯大林的政治倾向,在中国对其作品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笔者认为,对一个作家的认识,我们更应该“返璞归真”,认真审视作品本身,探索作家文字背后隐藏的“人性”。通过作者对主人公的刻画,我们应该从中认识到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索尔仁尼琴在劳改营中整整生活了8年,在此期间其生活环境是不言而喻的,在劳改营这样的地方,人性之恶是无处不在的。这当然同上世纪20年代末苏联的社会大环境相关,斯大林对知识分子的控制相当严密,窃听、告密、监禁等都是十分常见的手段,以致整个社会环境中都弥漫着紧张。在《第一圈》中的开头有一个外交部官员英诺肯基被捕的场景,作为一名谨小慎微的政府官员,英诺肯基最为普通不过,但是他出于对母亲家庭医生的同情,偷偷给医生打电话报信,提醒他不要将新研制的药品送给外国人。由于这个告密电话,监狱领导锁定了四个嫌疑人,原本应该留更多时间调查,但是当局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本着宁可错杀四个,绝不放过一个的原则进行了逮捕工作。在这样紧张的环境下,人性必然产生扭曲。但是,善和恶是一对孪生兄弟,在被“恶”包围的环境下,“善”之光尤为明亮。

  1.《第一圈》中对善的追求

  恶有许多存在方式,但是被恶包围的人民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捍卫自己的良知,维护自身尊严。在马尔菲诺监狱,这是早已确定的制度:每当一个难题被解决,参与攻关的囚犯就可以得到他们渴望的一切——自由、新身份、莫斯科的一套住房。而其他囚犯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即使是一天半天的休假或者是为幸运者庆功的一杯伏特加酒也得不到。只能在这二者之间选择其一。因此,那些在劳改营成功地养成了坚韧精神的囚犯们——凭借顽强,即使只是用指尖抓住了一个滑溜的直立的镜面——都把进入“第七号”,也就是参加密码组作为走向自由的阶梯而费心尽力。作为语言学家、科学家的涅尔仁被当局看中,希望他进入密码组研制窃听电话。进入密码组就意味着他可以留在马尔菲诺。这里的生活比劳改营的生活好,正餐有肉,早餐有黄油;不必去做使手脱皮、手指冻僵的苦工;不会到夜里还穿着肮脏的草带鞋,半死不活地啪嗒一声躺着通铺的床板上。在马尔菲诺,你可以盖着干净的被单,甜甜地入睡。但是,他宁愿被遣送到穷乡僻壤,在流放中度过自己的下半生,也不愿意助纣为虐。通过这样的选择,足以说明涅尔仁对善良的向往。

  2.《第一圈》中的爱情

  西莫齐卡是通信学院刚毕业的女学生,被派到马尔菲诺监狱做管理工作。原本她同关在这里的囚犯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但是刚走出校园的女孩对这些知识分子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她每天见到的这十几个囚犯,他们是具有最高学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他们对自由、对自己遭受的一切如此冷漠,但却如此执着地埋头于毫无报酬的研究,她不可能迫使自己把他们看成国际间谍组织里的暴徒,甚至对涅尔仁产生了爱情。当西莫齐卡靠近涅尔仁时,对于他来说,这种感觉不是一个囚犯经常可以体验到的,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样靠近一个女人了。他为什么那样出乎意料地赢得了她的爱。他的命运对她来说,比她自己还重要。在初吻之后却发乎情,止乎礼,并未同西莫齐卡发生实质性性关系。因为聂尔仁认为西莫齐卡认为她未来也会有幸福,能找到一个像样的丈夫。对于自己藏在桌子底下的笔记——关于列宁死后那个时期的一部论著的系列笔记。这些笔记已花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如果他被送回劳改营,那么所有这些笔记将注定被毁掉。他应该撒一个谎,说他会回到西莫齐卡身边,这样他就能把笔记交给她,让她替他保管了。但她正如此满怀希望地望着他,他不能让自己撒谎,即使为了这一目的。在得知涅尔仁要被发配回劳改营时,西莫齐卡竟然说愿意等涅尔仁五年。 作者寥寥几笔,一个凄美、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便由此诞生。

  3.《第一圈》中的友情

  在这样一个充满猜忌的社会大背景下,在马诺尔监狱中,人人都为了能获得一些好的食物、轻松的活计,甚至是减刑而互相倾轧,此时更突显出友情的可贵。没有文化且视力不好的原玻璃厂工人斯皮里东在这个科学家、语言学家云集的监狱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大家都瞧不起他,但是涅爾仁却同他成为了好朋友。在涅尔仁苦闷不堪时,是这个最底层干杂活的人的生活态度让他重拾信心。同时,当了解到米辛再一次扣了斯皮里东的书信时,温文尔雅的涅尔仁愤怒地称他为“猪猡”、“毒蛇”。索落格金同样也是监狱中的囚犯工程师,他同涅尔仁惺惺相惜。他了解涅尔仁的秘密,在涅尔仁苦闷担忧之时,他提出自己对困难的见解以安慰自己的朋友。“在探测新的领域时,务必把困难当作被埋藏的珍宝!以此言之,困难愈大,价值就愈高。如果困难产生于自我的挣扎,那就没有多少意义了;如果他们外化为物体增大了反抗力,那就壮观极了!……即便是失败,也必须看作是需要作出进一步努力使意志集中起来的暗示。失败愈多,付出的努力愈多,得到的快乐就愈多。这意味着:铁镐已经碰到了装着金银财宝的铁箱;战胜强级困难的失败,与你集中意志的努力成正比。此乃无价之宝!” 通过以上两个故事情节,涅尔仁同斯皮里东、索落格金之间的友情便得到了充分体现。

  4.结束语

  通过《第一圈》这一作品,索尔仁尼琴以自己孤独的灵魂来坚定地告诉别人:我们可以遭受苦难,但是绝对不能对困难进行讴歌,我们可以接受迫害,但是绝对不能对迫害持肯定态度。他描绘了一个世界:涅尔仁宁愿放弃舒适的生活,也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思考的时间,物质的满足如果会引起精神上的消化不良,这不是涅尔仁想要的结果。在被押解走之前,涅尔仁仍然坚持要回了自己被没收的诗集,他胜利了,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胜利,也是人类良知的胜利,他赢回的是自己的尊严。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由此展现,在作家看来,相较于个人自由,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更为重要,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的良知不灭,尊严无价。

  参考文献:

  [1]姜微.浅析索尔仁尼琴“集中营文学”主人公的软弱情怀[J].北方文学:下,2012,(1):67-68.

  [2]傅星寰,陈石泽.《第一圈》中“颠倒的”莫斯科[J].俄罗斯文艺,2019,(2):93-100.

  [3]周帅.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人性之光[J].现代交际,2015,(4):75-75,74.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504654/

推荐访问:《癌症楼》书介绍 癌症楼的主要人物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