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摩诘全集]王摩诘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6-19 10:00:01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一:[王摩诘]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
  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在这种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一切时空物我的界限、区别都不复存在,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中国山水诗的观念是“以物观物”,即不以人观物,强调“目击道存”,就文学而言,是目击存意:作家看到什么就产生“意”,这种“意”既在作家头脑中,又在客观物象之中。佛教里有“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己的童心、稚心去看山看水,没有别的意识形态参入,以一种朴素的心态去认识自然,这是以人观物;第二阶段,参禅者用自己认识论哲学去感应山水,自己的思想与山水发生种种交融; 第三阶段成佛之后,进入最高境界,主体与客体完全融为一体,主体我”完全泯灭于客体之中,故依然山是山,水是水。这就达到了“以物观物”、“目击存意”。大彻大悟、泯灭了是非界限的王维正是于这种境界中去了悟一切、透视一切,并基于这样的世界观去写他的山水诗。在他的诗中大多是宁静的无人之境,如“木末芙蓉花,山上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自落”。(《辛夷坞》) ,还有《栾家濑》、《过香积寺》等等,这些优美的山水诗中没有描写一个人,但我们于其中一石一木、一山一水,何处不见作者王维的影子? 但你若有心去捕捉却又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作者已达到了“梵我合一”的境界,将自己溶入山水之中了,他是在用山水来表现自己。
  作者在这样静静的直觉观照与沉思冥想之中,心灵的情感与山川溪石的美相互交融,心灵体验到大自然的秀丽妩媚,体验到大自然的灵气,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大自然也被注入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淡泊高雅的情感。这样境况下写出来的诗歌内蕴大大丰富了,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更能获得读者的心。
  二、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虚实合一、空寂交错的描写手法
  佛教禅宗讲究静,讲求以内心的静应外界的动,但禅宗的静并非死寂。宗白华先生对此曾有精辟的论析:“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王维的诗歌中动与静就同“禅”一样,二者结合,是不可分、不可缺的。
  中国传统山水画追求不是西方的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的模仿,也不是向无尽世界的不尽追求,其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所追求的最终是一种旷邈幽深的意境。王维正是着眼于此,借山水技法的真谛去表现山水田园诗之境界的。“知白守黑,计白当黑”的绘画创作原则,表现出来则是一种空白意识,而到了诗歌之中则是虚与实的相互映衬,在创作主旨中,又是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呢? 画家之画与诗人之诗,都只是不尽的人生世相、自然风物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瞬间,但是经过画家、诗人心灵的涤荡和强化,这一个片断、瞬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特性是一种境的提升,但从创作过程来看,虚与实的运用是关键之笔。从老庄之“道”,到儒家之“夭”,均是认为宇宙乃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虚空是万物的源泉,万象皆从虚空中来,向虚空中去。因此,虚空成为一种流淌着的生命之源。中国山水画之以空白为画底,加以人物山水的布放,人物山水与空间相互显现溶于一体,流溢出一种生动无尽的气韵,这种空白,正是意境体现的真空,作家的心灵特征早已化于笔墨之中,溶于烟景云山、太空大气之中。这种境界进入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了更多的内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以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本是刻画人物,描写山水,但在其中却存有大量的虚空。无论是浮云的天空,还是墟上孤烟的升起,还是空闻人语的山林,都有着阔大的可供想象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存在与气韵在其中的流动,展示出了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也体现王维追求的禅的空灵淡远的理念。同时,刻画事物所带有的虚空,也是禅宗所追求的“独超物外”、自然任远的境界所在。在另一方面,因为诗比起画来更能普遍地展示虚与实的境界,它是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点的永恒化与普遍化。因此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看,既有画意,但又有画意所无法达致的效果,它既传达了山水的形貌特征,又体现山水的性格特征:既描绘了客观的景物,又留下了大量虚白的空间表现主观的情趣,达到一种“于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的境界。从而在山水田园诗中将画意与禅意相统一,最终展示出王维对山水田园诗独特的领会以及这种山水田园诗所独具的自然的神韵———一种空寂而又远澹的、自然而又任运的禅的境界。
  艺术意境之所以有生动的气韵,除虚实表现之外,动与静也是产生意境的重要途径。禅境就更离不开动静了,因为就禅宗本身来看,对于“动”、“静”,就有极为深刻的体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动与静的巧妙运用,对于表现禅宗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不难读出王维诗歌的禅意实则突出表现为一种动静相因的描写艺术。它对空寂的追求往往通过诗中刻意塑造静美的景物形象, 出色地表现大自然普遍存在的难以言状的静美境界的实现。在艺术上, 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动态景物来对比和映衬静态景物, 在动态中写静态, 又在静态中表现动态, 达到静美的目的。在盛中唐流行的北宗禅法, 大抵都是教人通过“凝心入定”的观照冥想, 在瞬间领悟永恒的虚空, 其观照是所谓的“寂照”。佛教以“寂”为真理的本体,“照”为智慧的功用。“寂照”二者是不可分的, 就是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万物寂然的本质。这种观照是丝毫不带感情色彩的, 心境是平静的, 如古井澄潭, 映照万象。一切事物如此心境,都得到净化和静化, 激动和喧嚣在这里也幻化为沉静的意境。不过, 寂照并不是把人的心理引向死寂, 因为在空无之中, 包含着生命无限的可能性。用宗白华先生的话来说:“禅是动中的极静, 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动静不二, 真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认识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 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 也是禅的心灵状态”。王维精于禅宗, 以其敏感的心灵体会到这种“动静不二”的禅趣, 从这里领悟到了以动写静, 动静相因的描写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诗与画结合的一种方式, 是这种结合的深入。诗歌是语言艺术, 只宜表现动态景物, 画则宜于表现静态景物, 南朝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的诗意, 在王维被发展成了艺术表现手法。他的诗句“夜静群动息, 时闻隔林犬”,“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用动景来表现静景,较王籍的诗句辞无不及而境界的幽深则远远超过。在《鸟鸣涧》中, 人闲、夜静、山静、花落是动态却无音响, 这两句已写出了鸟鸣涧里万籁俱寂的幽静, 但还不充分, 后两句接着以动态描写月出、鸟鸣, 映衬得这春山之夜更加幽静了。在《鹿柴》中,“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如果没有“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的动景映衬, 则山林中的幽静便不能表现得如此深刻;《竹里馆》里, 独坐幽篁, 只有明月相伴的静景, 没有弹琴和长啸也显不出;《辛夷坞》中所描绘的阒无人声, 渺无人迹的山涧寂静之景, 如没有辛夷花的纷纷落地, 也不会如此静。大自然中的幽静之景, 王维以前的诗人们也有很多体验, 但没有能像他这样彻底按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的客观原则, 用诗画结合的方法如此完美的艺术再现出来。
  空、寂二字简直成了他诗中的口头禅。《竹里馆》所写的完全是一种空寂的境界:“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 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只有明月为伴, 沉浸在寂的快乐当中。《鹿柴》也是这种心情的表现:“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境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空山里寂静无人, 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 一缕夕照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 更点缀了环境的幽静。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又寂的境界。《鸟鸣涧》以动态衬托静态, 仍然是一片空寂:“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春夜的山涧里, 人闲、夜静、山静, 只有开败的桂花悄悄落下, 是那么的静、幽、淡、雅, 散发出一种清气, 似乎诗人的精魂已离开了肉体, 离开了尘世, 与静谧的自然融为一体, 升上了浩渺的天空, 又好象自然摄取了诗人心灵的澹泊之气, 变得那么和谐、宁静, 叫人分不清那是物, 哪是我, 哪是自然, 哪是诗人, 可是自然中分明又有诗人的感情在, 诗句中又分明有诗人大脑中的玄思在。又如《辛夷坞》, 诗只有短短的四句, 其中展示出来的禅意诗思却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在绝无人迹的地方, 在寂静的山涧里, 芙蓉花自开自落, 自生自灭, 既无人知道它的存在, 它也不知人世的变迁, 没有生的欢乐, 也没有死的悲哀, 得之于自然, 又回归到自然, 这是一个何等静谧空灵的境界, 听不到一丝心灵的震颤, 仿佛连时空界限也已泯灭。读之让人感到凄清、空寂。
  三、艺术表达的自然、凝炼、含蓄
  禅宗极力提倡“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为在直觉观照中,思维是自由的、飘忽不定的,不停地跳跃,难以捕捉,这种思维一旦用语言与形象固定下来,其内蕴就会大大地狭窄与贫乏,就很难使人从中体会出更多的内涵,于是禅宗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种思想影响于王维的山水诗歌创作,就形成了他艺术表达上的自然、凝炼、含蓄的风格。
  禅宗机锋讲究以心应口,随问随答,不假修饰,自然天成。王维创作诗歌,诗句都是从心中流出的,是他沉潜于诗境、沉潜于艺术想象之时真实情感的直接抒发,最能贴切地传达他的心境。他的诗中没有什么诘屈聱牙之词、晦涩难懂之句,从不刻意追求和雕饰,而是自然、通俗、明白、晓畅。如:“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艹甾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自然并不等于浅陋,并不是说诗的内蕴仅止于字面的意义。相反,自然特别能使读者尽快地进入诗境之中,去体验诗人当时的心情与感受,更能与读者的真实感情贴近。同时,自然的语言没有文字上的障碍,从读者的角度来讲,他能以没有受阻的、愉悦的心情进入诗境,在某些方面还能更好地发掘诗中的内蕴。自然实际是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
  禅宗应答讲究以少胜多。以少答、不答为答, 可以任听者去驰骋想象,答得越少,规定性越少,让人想象的余地就越大,所以禅宗特别讲究简炼。深精禅宗佛理,经常与高僧对答机锋的王维精通此道,他明白:作品越简洁凝炼,“余意”就越丰富,供人想象的空间就越开阔,作品的内蕴也就越丰富,所以他的诗歌极讲求凝炼,往往是以二十余字或稍多一些的文字来描绘一个小小的自然画面,把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感受浓缩在这个画面中,让人去生发、体会,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仅十个字,写尽了江汉一带长江的辽阔、山峦的隐现。读者除了可以通过文字体会到作者眼中缓流如带的长江、起伏不平的峰峦、迷茫的雾蔼、灰蓝的天色以外,还可以通过丰富联想,将过去储存的各种印象补充进去,如山峰的青黛绵沿、江流的黄白奔腾、甚至还有帆船点点、江畔远树、岸傍渔村……更进一步,还可以在其中领略到一种微妙的感情以及深邃的哲理。如果作者把这一切都用文字写入诗中,那不仅余意荡然无存,而且诗中繁杂、累赘,使人读来索然无味。
  凝炼就如同绘画中的“留白”,让欣赏者用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来填充,所以才会产生好的诗歌,读的人不同,读出其中的韵味也各不相同的现象。
  禅宗探求人生、社会、宇宙的终极真理,最后发现原来一切皆空,唯有一颗本心,而本心本来也“空”———清静。要体验“本心”的“清静”状态,必须达到梵我合一,物我合一,然后才能物我俱忘,一片清净。这种人与外界合一、人与外界俱忘的境界,是任何语言文字都不能描述的,只能靠心灵去体验。所以,禅宗总是用种种古怪的话语、动作曲折含糊地表现,靠听者“参活句”去领会。这就是禅宗的含蓄。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人的情绪、感受、思想是十分复杂微妙的。王维虽隐居于终南山中,潜心于佛教禅宗,表面对外界事物漠然淡泊,内心世界却并不平静,而是酝酿着各种风雨晦明、各种悲愁喜乐,他要用诗歌来表达他的思想,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然而封闭的心理、内向的性格又深深地压抑着这一切,他的感情、情绪变得更为复杂微妙。王维要把这些微妙的感受、情绪表达出来,就只有借助于“羚羊挂角”式的含蓄了。王维在沉思冥想中,思维大幅度跳跃,最后将其固定在一个具体物象上,使具体物象包孕了多层次的内容,实际上王维是把他的感情藏于山水景物之后,由他的感情来操纵那些山水,增加了诗歌的模糊性、不定性。《鹿柴》,面对山色、人声、阳光、青苔,王维感受到了什么:宁静悠远的情思? 苦闷? 怅惘? 喜悦? ……这些既对又不对,究竟感受到了什么,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是把他那复杂微妙的哲理体验、感情起伏等都寄托于山水之中,含蓄地表现出来, 让欣赏者自己去感受领悟。
  总之,对于王维山水诗之禅意诠释,远不止以上的些许论述。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是,王维山水诗在禅风的轻佛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徜徉于优美山水、高远天地之间飘然洒脱的文人雅士,丰神秀雅,其内心雍容丰满、超脱笃定。其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禁为其娴熟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所折服。

二:[王摩诘]王维的古诗作品

  导语: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王维的古诗作品,欢迎借鉴!
  人物简介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人物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系)。王维青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九岁知属辞,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授大乐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在今山东境内)司功参军。宰相张九龄执政时,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公元七五六年,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他服药取痢,佯称

三:[王摩诘]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特点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特点,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1】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有两点:一是诗中有画,一是富有禅意,今就其两大特点谈一下我粗浅的认识。
  一、诗中有画
  用绘画的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诗情画意相互渗透,标志着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构图美
  构图可通俗理解为景物的布局和取舍,试看王维的律诗《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简练八句,就写出了终南山磅礴的气势。诗人不采用通常山水泉石、丛林古木的描写手法,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写它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涯无际的广度。这就把整个终南山的气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觉得是在观赏一幅画。
  王维在画面的空间感作了精心设计。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输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王维成功运用了这些技巧。试看王维的五言律诗《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首联以大泼墨手法渲染出江汉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将视线所不能及之景,予以概写,漠漠平野,浩浩江流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颌联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则亦实亦虚;前句描述滔滔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则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用墨甚淡,其效果却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彩绚丽的水彩画。
  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地吸取绘画的长处。大自然的景色的丰富多彩的,诗人便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这些色彩并非是单纯的消极的涂饰,而是活跃地晕染整个画面,清新鲜润,给人愉悦之感。
  王维注意了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映衬,并注意到亮度转换巧妙处理。如《山中》这首诗: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白石粼粼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葱郁无边的浓翠组成的山中美景,色彩斑斓鲜明,而整幅画的底色倾向于苍翠。“这种写法纯用白描,靠精选的细节触发读者的联想,表面上似乎是朴素的叙述,实际上是异常生动的直觉。”诗人敏锐的将自己的直觉印象通过色彩这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画意。
  (三)意境美
  凡是抒情诗总有自己的意境,没有意境的诗会令人索然寡味。所谓意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调,似乎有一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味道,王维能够从绘画艺术角度来反映意境美。请看他的山水小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寂静无人的春夜山林里,四季桂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东升,空山洒满光辉,山鸟被惊醒,在山涧里发出鸣叫,显得格外清脆,更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诗人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把读者带入更优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诗人是抓住“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富表现力,最引人遐想的动人一刻写的。这是一幅富有音乐感的月夜小景,热烈活泼,富有人间气息。
  (四)自然音响之美
  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集异记》曾称赞他“性闲音律,妙能琵琶”。《史鉴类编》中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富商迭奏”。王世贞说他的诗“顿挫抑扬,自出宫商之表”。
  王维的诗情画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他用诗人的灵心,画家的慧眼和音乐家的锐耳捕捉,表现自然美。难怪《红楼梦》中香菱向林黛玉请求作诗方法时,黛玉首先要她读的唐人诗,不是李白或杜甫的作品,而是《王摩诘全集》(《红楼梦》第48回)。是因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最易把读者带入诗境。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王维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合二为一,在对山沙丘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南禅讲究“顿悟”,王维参禅有得,把自己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诗的意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就意境而言,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禅意幽远、恬淡宁静,但这决不尽是死寂、枯槁的,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的清幽的,“弹琴复长啸”静中的动态,“深林人不知”主观世界的静,“明月来相照”又是客观世界的动,这一动一静之间,流露了诗人静极思动的感情,流露可诗人达观随遇的乐趣。
  王维不愧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杰出大师和典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特点【2】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一、山水田园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①王维《积雨辋川庄作》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②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 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①《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②《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过香枳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山水诗特点
  思想内容:
  1、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杜甫的《望岳》。
  2、描写秀丽的风光,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隐居情怀,如孟郊的《望终南山》
  3、描写羁旅愁思或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二、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 白鹭”、“ 阴阴夏木” “黄鹂”四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四个意象渲染了宁谧清幽的环境氛围,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表达诗人由衷的喜爱之情。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的变化。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 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 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
  视觉角度: ① 绘形、绘声、绘色 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色彩映衬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4)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
  5)运用炼字技巧: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6)运用描写技巧:①工笔 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白描 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附:山水田园诗集萃唐诗部分(包含隐逸诗)
  陶渊明(东晋)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陶渊明)
  孟浩然
  2、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孟浩然)(P50)
  王维
  3、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06963/

推荐访问:王摩诘全集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