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取义的意思]舍身取义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6-15 15:00:01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舍身取义篇1:有关语文的周记

  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的周记,欢迎大家的阅读。
  有关语文的周记一
  人的一生当中肯定会面临无数的陷阱。在少年时,网络就是对于人们的好奇心设下的一个完美陷阱,让蒙蒙憧憧的儿童沉迷于此,无法自拔。成年时,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我们放弃了所谓的仁义,选择做小人,等到东窗事发才发现不过做了一件千古错事,只会一臭万年罢了。晚年时,人们只图能安养晚年,儿女成家立业,能抱个大胖孙子罢了,就因为古时男女差别,才导致一场场不幸的婚姻,等自己入土为安时,才后悔自己的封建思想,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
  生命与大义的意义,似乎只在一瞬间的事,错与对;正义与邪恶,完全取决于我们本身。当中国面临日寇侵略的时候,爱国的青年义士发起了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而一些神经麻木的中国人却选择了当汉奸走狗,背叛自己的祖国,遭受国人斥骂。当抗日战争胜利之时,他们似乎也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横竖也是死倒不如自己死的痛快,这样他们既失去了生命,有丧失了大义,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一个不为人知的老乞丐,天天沿街乞讨他无时无刻都在为人民服务,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到街上乞讨,一个小女孩在街道中间玩耍,结果一辆普京轿车横冲直撞的朝那女孩开去,完全没有刹车的意向。当时老乞丐什么也没多想,只身奔向小女孩的方向用力推开小女孩,女孩幸存了,可老乞丐去去世了,他临死前依然保持微笑。试问,在这老乞丐面前,我们是否感到愧疚呢?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学习这种舍身取义的崇高精神,陈涉发出“王侯将相令有种乎”的号令,是为了解救无数生活在秦残暴统治中,让我们深深的为老乞丐鞠躬,从此为这种舍身取义的精神奉行吧!
  有关语文的周记二
  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纯净。它如三月阳光普照大地的和煦;似清晨第一颗露珠的清澈;像傍晚微风拂国江面的粼粼。
  去年,我曾借阅到《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英文版。这本书是莎士比亚一生所撰写的喜剧和悲剧作品的精品集。里面有耳熟能详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有脍炙人口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还有充满理性思考的《李尔王》。
  英文版《李尔王》讲述了一个关于女儿与王位的故事。年事已高的李尔王依据三个女儿赞美他的程度分配了封地与财产,两个大女儿因甜言蜜语得到了她们想要的东西,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朴素真实遭到了驱逐。好在她受到了法国国王的青睐,入宫做了王后,李尔王退位后,两个大女儿野心膨胀,把他赶处了王宫,悲愤交加的李尔王与自己的随从逃走到荒野中,碰到了因弟弟陷害逃处家门的埃德加。
  随后,李尔王碰到了假扮圣徒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他对女儿诉尽苦衷,考狄利娅听后立即组织了一支军队向英国秘密进攻,期望能为父王夺回政权,最终,双方开战,法国军队大败,考狄利娅惨死,埃德加杀死了陷害他的弟弟埃德蒙。而李尔王在遭受一系列的事情后,在巨大的悲伤中崩溃而亡。
  李尔王读后感英文版:本剧中的最大悲剧不在于李尔王的经历,而在于小女儿考狄利娅被驱逐后仍然敬爱自己的父亲李尔王,并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李尔王因残暴蛮横,目光短浅而落得如此下场。而他的两个大女儿恶人有恶报,她们一生都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爱,可谓是自食其果,读来真是酣畅淋漓。
  疯子领着瞎子赶路,是这个时代一般的病态。莎士比亚用这句话讽刺那些爱慕虚荣的人,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我而言,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华文萃,一种是西方经典。如果说国文是晚饭的香糯,回味无穷;那么外国名著就是早餐的清爽,清脆利口。国文可以丰富我的知识蕴含量,外国名著可以激发丰富的想像力。
  如果没有阅读的滋养就会像铁笼里的狮子盲目徘徊。所以,树起阅读的船帆,在书的世界里远航!

舍身取义篇2:缅怀烈士的诗歌朗诵

  烈士就是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及为争取大多数人的合法正当利益而壮烈牺牲的人员。自古以来,不少忠肝义胆的人为正义,为民族,为国家,舍身取义,他们的义举也永远在人民的心中,流芳百世。下面是缅怀烈士的诗歌朗诵,请参考!
  缅怀烈士的诗歌朗诵
  据说,木棉叶子原本不是鲜红的。后来一位战士在木棉
  树下留血而亡,木棉吸收战士的献血,叶子在血的浸润下,被染成鲜红色。
  在当今的繁荣社会,谁曾记得那些已逝的英魂?
  那些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献出生命的人,有几人还记得他们的名字:
  那用血肉之躯举起炸药包的董存瑞,他炸掉的又何止是碉堡,他炸掉的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那用胸膛堵住枪口的黄继光,他堵住的又何止是枪口,他堵住的是美国侵略的铁蹄。
  那面对敌人的拷打而坚贞不屈的江竹筠,她用生命展现革命烈士的风采。
  那面对死亡的铡刀而从容不迫的刘胡兰,她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用生命诠释共产主义的真谛。
  有些为民族独立

舍身取义篇3:《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


  导语:孟子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鱼我所欲也》的复习教案,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 复习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辨析和比较古今词义的异同。
  2.进一步掌握古文中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古人说理论事的多种方式。
  4.体悟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诗词中蕴含的节奏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二)、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四)、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五)、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三、背诵课文及注释
  第二课时
  一、分析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问题探究
  A、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四、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第三课时
  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 , , ; ,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 , ; , 。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 。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 。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 。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 , ?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 , 。
  (10)、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诗句:(1) ,
  (2) ,
  (11)、应用: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 ”。
  (1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方法来阐述道理。其中“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二句,则重点从舍生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答案:
  一、《鱼我所欲也》
  1、理解性背诵: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应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拓展延伸
  1、.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六、总结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三、背诵课文及注释
  第二课时
  一、分析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问题探究
  A、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四、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第三课时
  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 , , ; ,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 , ; , 。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 。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 。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 。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 , ?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 , 。
  (10)、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诗句:(1) ,
  (2) ,
  (11)、应用: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 ”。
  (1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方法来阐述道理。其中“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二句,则重点从舍生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答案:
  一、《鱼我所欲也》
  1、理解性背诵: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应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拓展延伸
  1、.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六、总结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01771/

推荐访问:舍身取义的意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