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吹口哨教程]吹口哨教程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13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吹口哨教程篇1:初一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


  初一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如何设计?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初一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一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1
  一、活动目的目的:
  本次班会主题:学习雷锋,告别陋习。在于引导学生让其明白: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雷锋精神的内涵在于奉献,而奉献正是美的真谛,学会关心与帮助周围的人。教导同学们以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为榜样,培养坚忍、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活动安排:
  1、引导学生发言,谈谈他们各自所知的雷锋事迹。
  2、在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以“五要”、“五不要”为行动标准,立足实际学雷锋,发扬钉子精神、艰苦朴素作风和助人为乐传统。
  ①、见到杂物弯弯腰,节制零食不乱抛——要“善小为之”,不要“小善不为”
  ②、遵规守纪理应当,诚信朴实生之道——要“严以律己”,不要“自由散漫”
  ③、文明礼节很重要,不拘小节必自扰——要“善待他人”,不要“作践自己”
  ④、勤奋学习善思考,消极懈怠是徒劳——要“学而善思”,不要“思而不学”
  ⑤、环境优雅育英才,我自是风景一道——要“善待环境”,不要“轻狂喧哗”
  3、提出种种“最令人深恶痛绝的生活陋习”
  如:乱抛垃圾倒污水;随地吐痰擤鼻涕;饭前便后懒洗手;大声喧哗、干扰他人等等
  4、号召同学们学习“中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共十条)
  ①言语要文明,见面问声好;
  ②友善共相处热情礼相待;衣着应端庄,仪态要规范;
  ③领物取物,主动排队,相互礼让,井然有序;他人宿舍,非请莫进;
  ④他人财物,未准莫取;走道楼梯,人来人往,你谦我让,主动留道;
  ⑤弱小贫困,帮扶资助;
  ⑥残疾病患,文明相待;
  ⑦桌面墙面,莫乱涂画;
  ⑧垃圾杂物,弃置有道;进出校门,主动微笑致意;
  ⑨上课考试,休息时间,尊重他人,保持安静;
  ⑩升旗仪式,庄严肃穆,着装整齐,端正严谨。
  5、学习各种礼貌用语:(用抢答的方式进行竞赛)
  初次见面说:你好;
  表示歉意说:对不起;
  客人到来说:欢迎;
  麻烦别人说:拜托;
  好久不见用:久违;
  与人分手说:欢迎下次再来;
  欢迎购物用:光临;
  中途先走说:失陪;
  求人解答用:请教;
  表示答谢说:谢谢;
  赞人见解用:高见;
  接受感谢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看望别人用:拜访;
  表示礼让说:您先请;
  陪伴朋友说:奉陪;
  助人为乐说:我能帮您做什么;
  等候客人用:恭候;
  征求意见说:请指教;
  请人帮助说:请多关照;
  表示慰问说:给您添麻烦了。
  6.个人形象
  仪容:发型得体;面部清爽;表情自然;手部清洁。
  仪态:文明、自然、美观、敬人。
  着装:整洁合体;搭配协调;体现个性;随境而变;遵守常规。
  言谈:神态自然、语调适中、措词贴切。
  7. 介绍
  介绍时遵守“尊者优先了解情况”的规则,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将晚到的客人介绍给在场宾朋。
  8. 握手
  握手的标准方式是行至距握手对象1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用力适度,上下稍晃动三四次,随即松开手,恢复原状。
  握手顺序按照“尊者为先”的原则。在正式场合,以上级先伸手为礼;在日常生活中,以长辈、女士、已婚者先伸手为礼;在社交场合,以先到者先伸手为礼;在师生之间,以老师先伸手为礼;在接待来客时,以主人先伸手为礼,客人告辞时,以客人先伸手为礼。
  9.鼓掌
  鼓掌时面带微笑,抬起两臂,抬起左手掌至胸部,掌心向上,以右手拇指外的其他四指轻拍左手中部。
  掌声大小应与气氛相协调,节奏平稳,频率一致。
  通常情况下,不要对他人“鼓倒掌”,也不要在鼓掌时伴以吼叫、吹口哨、跺脚等。
  10.通话
  拨打电话:选择恰当的拨打时间,开始通话,先问候对方,然后主动自我介绍;结束通话时,以主叫方或尊者先挂断为宜。
  接听电话:拿起电话,主动问好,温和应答。如替他人接听,应做好记录并及时转达。
  使用手机:不宜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场所,主动关机或置于振动、静音状态。不在驾驶汽车时或飞行过程中实用手机,不在加油站使用手机。
  11.乘车
  (1)排队候车,先下后上,礼让妇女、老人和孩子先上车。
  (2)听从司乘人员的引导。
  (3)主动给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和带小孩的乘客让座。
  (4)保持车厢和站点的环境卫生;雨雪天,妥善放置所携雨具,以免影响他人。
  (5)后下车的乘客应主动给先下车的乘客让道。
  12.行路
  (1)按照交通指示灯和标志、标线行走。
  (2)应当请年长者、女士和未成年人走在离机动车道较远的内侧。
  (3)多人并行应主动避让他人。
  特别提示:不翻越道路交通隔离护栏,以免影响交通和发生危险。
  13.排队
  先来后到,依次排序,保持间距,依序而行。
  14.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
  “女士优先”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
  15、最后发起号召:告别陋习,走向文明
  三、班主任小结。
  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雷锋精神的内涵——奉献、互助互爱,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并被千千万万的人所学习与继承。希望同学们都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发扬互助互爱的雷锋精神,创建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让雷锋精神得以延续。
  初一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2
  活动主题:雷锋就在身边
  活动内容:
  一、学习中
  我班现在正实施“一对一”互帮小组,意为成绩优异的同学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样互帮互助,共同上进,让同学之间融入了温暖,也充分体现了可贵的雷锋精神。
  二、生活中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哪怕是你认为小之又小的事情,对别人来说可能至关重要。所以本班同学一定在平时帮助过别人或者是别人帮助过你,可在班队课上进行讨论,让同学们更加认识到雷锋就在身边。
  三、环境中
  捡起一张纸屑,扶起一棵树苗,举手之劳,有时,你就是一个小雷锋。当一群人为环境献上一份力的时候,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因此,本班决定在3月这个学雷锋月,进行一次集体学雷锋活动。到街道去为环境效力,亲自感受与身边的小雷锋们一起学雷锋的经历,这样,会让同学们更能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愉悦。
  无论是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环境中,我相信雷锋精神永垂不朽,因为一个又一个的小雷锋将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注意事项: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吹口哨教程篇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吹口哨教程_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最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
  课题: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原理。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的计算
  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声速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探索
  教学用具:音叉一对、乒乓球、铁架台、透明塑料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p31带?的文字,提问:同学门是不是都听见了?他朗读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他的声音是怎样钻进每个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声音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发现: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解释何为振动)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演示实验验证:音叉发声,弹开乒乓球。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得到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提问:反过来,是不是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呢?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手握音叉演示实验说明: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三、声音的传播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学生讨论、举例,老师归纳:其他气体、液体、还有固体都可以传声。
  举例说明:钓鱼、潜水员喊话,铁道游击队听轨等等
  学生实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们把所有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媒介)叫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请学生查看课本P33声速表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
  (由分子密集程度决定)
  找出15C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要求学生识记。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练习题:铁道游击队队员卧轨听火车,如离火车距离为s,问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
  之间间隔是多久?
  四、回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s=vt=340mL=s/2=17m
  五、回声的利用
  1、测距离:L=vt/22、测深度:h=vt/2
  六、思考题:一小车以40m/s速度向山脚行驶,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听到回声,问小车按喇叭时离山脚多远?
  七、小结:作业:P43页3题,4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音的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 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声速也会改变。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物体发声的特征。
  明确 在同学讨论基础上动手做一些活动(如拨动钢尺,敲击桌面等),观察、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互动2:体验哪些物体能发声。
  明确 通过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动,体会除了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气体也能振动发声。开头歌词中“空气、马的声带和黄河水”都是发声体。
  互动3:声音是怎佯从发声体传播出去的。
  明确 先让同学们大胆猜想,进而设计实验研究(如做土电话,把闹钟密封好放入水中)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互动4: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
  明确 用槌击鼓,观察旁边的烛焰在摆动,引导学生推论空气传声时形成了波动,也就是声波。
  互动5:你知道声速吗?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见雷声?
  明确 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由其他知识过渡感知声速,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3.达标反馈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空气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
  (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 3 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
  (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 s 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 m。

吹口哨教程篇3:小学社会教案模板:遵守公共秩序教案

吹口哨教程_小学社会教案模板:遵守公共秩序教案

  教学(jiào xué),汉语词语。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小学社会教案模板:遵守公共秩序教案 ,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懂得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顺利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保证。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道德认知目标
  1、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能举例说明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公共秩序。
  道德情感目标
  1、感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而高兴。
  2、对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有厌恶感。
  道德行为目标
  1、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2、在公共场所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设问启发:同学们,你们平时除了在学校和家里生活,学习外,你们还到过哪些场所,去干什么?
  2、评一评(课前活动内容)
  3、教师小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激情明理。
  1、自由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第一个事例:在公共汽车站。
  ①播放课件1,学生边看边听。
  ②讨论:在公共汽车站,小飞是怎么做的?小文和小明又是怎样做的?他们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③明理:小飞不遵守公共秩序,影响乘客的上下车和汽车的顺利行驶,让大家不满。小文、小明批评、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做得很对。
  ④举一反三:议一议,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轮船码头应该遵守哪些公共秩序?
  ⑤小操练:模拟公共汽车启动,乘客依次下车、上车。
  3、学习第二个事例:在电影院里。
  ①播放课件2,学生边看边听。
  ②讨论,小文、小明和小飞在电影院里,哪些方面遵守了秩序?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③对照检查:你们平时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看谁最诚实,敢于自己揭短。
  ④设疑:在电影院里,假如出现下列情况,当时你在场,会怎么想?怎么做?
  a.有人站起来吹口哨。
  B.有人抢占了你的座位。
  c.有人在你身旁大声议论。
  4、学习第3个事例:在动物园里
  ①播放课件(3)。
  ②讨论:
  A.三位小朋友在动物园玩得开心吗?每位游客要想在动物园玩得开心,应该怎么做?
  B.三位小朋友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星期天,他们有哪些收获?你从他们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典型引路,深化认识。
  1、设疑:有的同学认为遵守公共秩序排队上车就轮不到座位,买东西排队就会耽误时间,买不到满意的商品,总之,认为遵守公共秩序会吃亏,不遵守公共秩序会占便宜。试想,如果人人都这么认为,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2、多媒体播放录相:一个真实的故事《谁是凶手》
  3、听录音,学榜样。
  4、表扬本班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同学。
  四、辨析明理,指导行为。
  1、说一说,在下列公共场所需要遵守哪些公共秩序?为什么需要这样做?
  图(1)卫生院,图(2)集贸市场。
  2、议一议,下面几幅图中谁遵守公共秩序,谁不遵守公共秩序。
  图(1)售票处。图(2)书店收款处。图(3)码头
  五、总结谈话。
  板书设计:
  9、遵守公共秩序
  自觉遵守-------------à公共秩序
  批评、劝阻----------à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教案设计说明
  《遵守公共秩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七册中的第九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顺利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保证,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四步进行。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拍典型的公共场所,使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公共场所”。通过“评一评”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公共秩序”,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二、学习课文,激情明理。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边看录相,边对小文、小飞、小明的行为进行评价,通过看、议、思、小操练、行为对照等不同形式,强化教学目标。
  三、典型引路,深化认识。
  通过设疑、听故事录音《谁是凶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不遵守公共秩序而带来的恶果,进一步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通过听故事录音《学榜样》,再通过表扬本班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同学,来激励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四、辨析明理,指导行为。
  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认识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以及怎样遵守公共秩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课后习题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辨别、判断对教学目标进行强化,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8931/

推荐访问:手指吹口哨教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