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名词解释]童心说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5-29 10:58:02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篇一:[童心说]顾城诗歌童话世界浅析


  顾城的心中有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顾城在生活和创作上都极力的追求、表现这个童话世界。
  生活上对童话世界的追求导致了顾城的悲剧,而诗歌体现的是诗人的灵魂,顾城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童话世界与诗人内心的理想世界更加契合。
  一、顾城诗歌童话世界的定位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派崛起,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代的其他著名朦胧诗人相比,显得与众不同。顾城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显示出独有的纤弱、机智、纯净,而诗人带着童心、童真、幻想的诗歌创作风格更让顾城被冠以童话诗人的雅号。
  1980年,舒婷就把一首《童话诗人》赠给顾城,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 /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 /出发”。顾城对于这个称号是首肯并引以为荣的。在国外接受采访时,他曾专门对“童话”的“童”作过解释,他特别强调这个“童”是李蛰“童心说”的“童”,指未被污染的本心,而不是指儿童的幼稚的心。“童话诗人”顾城孩童般纯真的童心 才是他诗歌的灵魂。
  顾城在舒婷的描述中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他的眼睛最终要达到的是没有被污染的远方。那个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应该是指诗人心中的童话世界,新西兰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没有被人类污染土地,不知是巧合还是宿命,诗人希望在人类最后一块干净的
  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童话世界,诗人却因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生命代价。
  顾城一生都是为了追求这个童话世界,为了追求描述童话世界,顾城尝试把现实也变为童话,如此便混淆了现实与虚幻。分析顾城的童话世界,大多加入顾城后来的悲剧结局,这样的童话世界并不纯粹,总是会不可避免的带入个人的情感,甚至偏见。诗人的童话世界本身并没有如此的复杂,童话世界的建构是在诗歌中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单纯的从诗歌出发,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感受诗人的童话世界的建构和本质,贴近诗人的心灵。
  二、 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的建构
  1. 童话世界建构的三个方面
  纯净的童心。顾城始终带着一颗纯净的童心来看待世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他用自己的笔在固执地涂抹一个明亮的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自言自语地向这个世界诉说着自己的彼岸理想。“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种童心源于顾城美好的童年经历,在他的童年生活里,只有他和父亲两个人,在远离人世的地方,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我和父亲经常在猪棚里对诗。他写一首《沼泽里的鱼》,我就写一首《中枪弹的雁》。我们写完,就乐一阵,然后把诗和稻草一起,塞进了土炕。土炕上经过发酵的猪食正冒着热气??”?。童年诗意的生活与后来文革的创伤给了顾城一颗永恒的童心,顾城始终这位保持这颗纯真的心做努力,于是在这颗童心上长出了童话的王国。
  他对安徒生童话的世界充满向往,“没有旗帜/没有金银彩绸/但全世界的帝王/也不会比你富有/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 (《给我的尊师安徒生》)。正是童年时期看的安徒生童话,让他窥见了理想的童话天国。他尝试用自己的诗建造一个童话的世界,他要用“单线画一条大船/从童年的河滨驶向永恒” (《童年河流》)。顾城用心灵的童真,生成了一个未染尘泥的童话世界。
  有灵性的自然。顾城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超常的感悟。8岁时一首名为《杨树》的诗,他写出了“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的奇妙诗句。在顾城的童话世界里,大自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他的诗中,自然万物是有语言和感知
  的生命,可以和诗人对话,他们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他感到,“蟋蟀欢迎我/抖动着琴弦/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生命幻想曲》)。他看到“小鱼在河里/举行会议,/研究着是前进还是退避” (《水呀,真急》);诗人听到“青蛙正指挥一家/练习合唱” (《风偷去了我们的浆》),而“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轻轻地亲吻/我这一个始终长不大的孩子的悲哀。(《简历》)”顾城对自然的感受是具有灵性的,世上万物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一幅幅由花朵,动物,昆虫组成的自然画卷是顾城童话世界的主体。
  顾城对自然的感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布尔的《昆虫记》。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影响了他的一生,有人称这本书是顾城的“圣经”。在此书的引导下,他又读了《昆虫世界漫游记》、《趣味昆虫》等书,为了查找昆虫纲的三十四个目,他几乎将《辞海》翻了一遍。这些自然界的生物很早就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他思维表达。他对阴柔弱小的东西感觉异常敏锐,如昆虫、蒲公英、小鱼、小鹿、蝉、小船等,所有这些物体里,都隐藏着一种弱小、无助的象征意味,这种缺憾也许是源于他自身的气质,在对这些弱小的东西进行观察和体味中,他产生了一种对自身生命的认同。
  融入童话的自我。顾城的“自我”从本质上说只代表他自己:“哪怕变成一只昆虫,我也要找到我自己的声音,说自己的话”。正是有了这一本质的不同,顾城和朦胧诗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顾城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诗人,信守个人的创作原则,不与社会妥协,也不与时代妥协,始终沿着个人的生命轨迹前行。顾城诗歌中向我们展现的童话世界中,处处有着顾城自我的身影。顾城常常沉浸在童话的世界里,彻底放任自我,可以让自己变成一株草,一段话,甚至一个泡影。“两个自由的水泡 /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 /在微风中散去 /我像孩子一样 /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的要把泡影/带回现实的陆地”在童话世界中,顾城就像一个自由的水泡,消散在空气中,好像自我也融入了自由的童话之中,拉不回现实之中。
  顾城的童话世界史幻想与“自我”紧紧缠绕在一起,无法分开“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抓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太阳是我的纤夫,/黑夜来了/我驶进银河的港弯,/我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这时已进入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自我”的实质是“不再寻找我”。这个“自我”和宇宙共为一体,一切目的和结果让命运去安排,让各种机缘去安排。任何事情,都是出于自性,
  最后顾城的“自我”进入了一个“无我”的状态。
  顾城的童话世界正是有了这样的自我融入其中,才能时时让人感受到顾城那颗赤诚的心,那样的童话世界才不仅仅是童话,而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美好世界,让人为之奋斗不懈追求的世界,这也是顾城诗歌的魅力。
  2. 诗歌中童话世界的表现方法
  顾城的童话世界在诗歌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纯净而充满稚气的语言,孩童眼中的世界,单纯的意象与鲜艳明丽的色彩是顾城心中童话世界最真实的反映。充分表现出了童话世界的美好,纯净与灵动
  纯净而充满稚气的语言。顾城诗歌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文字, 纯净而自然, 充满稚气, 如: “太阳在照耀着冰雪/冰雪在流着眼泪/它们流到了地上/变成了一汪汪积水”(《太阳照耀着》), 就宛如儿童的口语一样, 新鲜、简单而又自然,没有太多的装饰和矫揉造作。而这样的句式和文字在他的诗歌中比比皆是, 再如“三月的春日高照/河滩暖/三月的春风轻吹/河水蓝/一只船/水波纹上滑过来”(《无限春天》)、“用堤//可以捕捉无边的浪/用帆/可以捕住无形的风/用爱/可以捕住无形的梦”(《铭言二》)等等。
  顾城诗歌语言还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清新而不落俗套, 梦幻一般的语言, 仿佛天籁之音, 例如《来临》:“请打开窗子/抚摸飘舞的秋风/夏日像一杯浓茶/此刻已经澄清/再没有噩梦/没有

篇二:[童心说]《童心说》阅读答案


  《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议论文,收录于《焚书》。该文写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5年),主要是用来驳斥耿定向的理论。
  童心说
  (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辞不能达
  达:畅达
  B.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
  过:批评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最终
  D.诗何必古《选》
  古:推崇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因病发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D.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在作者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D.作者认为,如果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须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古 之圣人 曷 尝 不 读 书 哉 然 纵 不 读 书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纵 多 读 书 亦 以 护此 童心 而
  使 之勿失 焉 耳 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 识 义 理 而 反 障 之 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4分)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3分)
  《童心说》阅读答案
  17.D(D.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A. 介词,同,跟,和;连词,和,跟,同。B. 因:介词,根据;介词,依靠,凭借。C.副词,表判断;连词:表示顺接,“于是”“就”)
  18.B(“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误,作者并没有说不读书,只是强调要像圣人那样,纵使多读书,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
  19.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 也。(共6--7处,“//”处可断可不断。)
  20.(1)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评分标准:“至”、被动句、 “见”各1分,语义1分。)(4分)
  (2)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呢?(反问句、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语意流畅1分)(3分)

篇三:[童心说]从反智论看禅宗发展的语文论文

  一引言
  反智论译自英语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称为反智识主义。与其认为它是种学说,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态度。在古代中国,始终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种现象却一直存在于政治,文化等领域。(1)
  在禅宗中,反智论的表现最为突出,不仅在智性层面,更是牵涉到理性层面。
  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千百年来始终流传。成为反智论的旗帜,在其之下,各代禅僧依据自己参悟,把反智论主义推拓尽致。本文就将探索禅宗反智论的发展历程,并就其缘由试作一分析
  二菩提只向心觅
  菩提达摩以降,历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后。六祖慧能在韶洲曹溪开始了禅宗顿悟一派的传法活动,逐渐建立了后来的南宗禅。安史之乱后,又历肃,代,德三朝,南宗愈加兴旺发达,甚至淹没了禅宗以外的各个佛教流派。
  由于六祖慧能本身一字不识,对于如何成佛自有不同前人的认识。因此,禅宗反智识主义至此真正发端。据《坛经》我心即佛或本心是佛,佛即本心即说是人如果认识到了本心,发现真性,就自然成了佛道。
  由本心是佛,佛即本心可认识到六祖慧能极其重视本心的作用。在他看来,大千世界不过是本心的产物,心量广大,遍周法界(2),外部一切都是虚幻,所以它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并引经据典地指出: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3)既然种种法是由心而产生,要觉悟,同样必须回归到心的范畴,所谓: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4)在这里,诵读,戒律,禁欲皆可不要。甚至不识字也不成为能否成佛的障碍!例如:
  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60136/

推荐访问:童心说名词解释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