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

来源:话题作文 时间:2021-01-08 11:11:29 阅读:

【www.bbjkw.net--话题作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决定稿起草背景和考虑

  我们刚刚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7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这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团结带领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就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四大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现在,我们党有必要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

  第二,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经过5年多的努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改革举措有的尚未完成,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落实,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我们决不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我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这就要求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要出发,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这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古人讲,“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些风险挑战,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有的来自自然界。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基于上述考虑,今年2月28日、3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会议,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文件起草工作。

  二、起草过程

  今年4月3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4月7日,党中央发出通知,就全会议题征求各地区各部门意见和建议。各方面共反馈意见109份,大家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重大任务、需要采取的重要举措等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各方面认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文件起草组成立6个多月来,认真研读相关重要文献,系统总结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制度演变、制度创新,特别是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整理消化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开展专题研究,反复讨论修改决定稿。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9月初,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部分党内老同志意见。各方面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各地区各部门共反馈意见118份。9月25日,我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当面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与会同志提交了10份发言材料。

  文件起草组对收到的所有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整理。经汇总,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见1948条,扣除重复意见后为1755条,其中原则性意见380条,具体修改意见1375条。

  从征求意见反馈情况看,各方面对决定稿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决定稿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突出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体现了强烈的问题导向和鲜明的实践特色。决定稿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议在概括出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中,增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二是建议对完善科技制度加以突出强调,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三是建议更加重视保障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重要制度安排。四是建议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五是建议围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就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和狠抓落实、培养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提出要求。六是建议加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七是建议把贯彻落实这次全会精神同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整体部署和工作机制。

  党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逐条分析各方面所提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能吸收的尽量吸收。经反复研究推敲,对决定稿作出增写、改写、文字精简283处,覆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436条。

  决定稿起草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决定稿。

  三、决定稿的基本框架

  决定稿总体考虑是,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从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出发,着眼于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总结党领导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重点阐述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部署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

  决定稿由15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显著优势,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为分论,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安排了13个部分,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工作部署。第三板块为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就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提出要求。

  希望同志们深刻领会党中央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对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革命口号有过敏锐的观察。他说,“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

  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自古以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导致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机。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根据地创建人民政权,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夺取全国政权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制定《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确定了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体系。我们党进而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当代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主席台上。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看一个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握。邓小平同志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过,“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2014年,我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也说过:“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时把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而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现象,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我们从来不排斥任何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的他国国家治理经验,而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比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借鉴吸收了苏联的许多有益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

  2018年11月6日至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6日下午,习近平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营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4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可以预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

  我们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我反复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这次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要抓好3件事,一是坚持和巩固,二是完善和发展,三是遵守和执行。

  第一,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次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最可宝贵的经验。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

  这次全会总结实践经验,在我们党已经明确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基础上作出一些新的概括,比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也进一步作出阐述。

  2019年9月25日上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机场正式投运并巡览航站楼。这是习近平在综合交通中心听取机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情况介绍。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的制度安排。我们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治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照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我们讲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这些制度,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对表。涉及方向性问题,必须以这些制度为准星。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各级党委(党组)发挥领导、把关作用,关键就是看所领导的地方、部门、单位在各项工作中是否执行和落实了这些制度。真正执行和落实了,方向上就没有问题,政治上就不会出问题。

  第二,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

  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提出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既不能过于理想化、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满、故步自封。

  宋代苏轼在《思治论》中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这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紧密结合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形成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既要排查梳理之前各项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已经完成的要巩固深化,尚未完成的要继续推进,又要把这次全会部署的任务及时纳入工作日程,实现有机衔接和贯通,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各级党委(党组)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要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及时对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完善和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既要积极主动,又要遵循党中央统一部署和国家法律制度规定,不能不讲规制,不能不守章法,更不能草率行事,关键是把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的人对制度缺乏敬畏,根本不按照制度行事,甚至随意更改制度;有的人千方百计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有的人不敢也不愿遵守制度,甚至极力逃避制度的监管,等等。因此,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照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切实防止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宽严失度等问题的发生,充分发挥制度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护稳定、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要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坚决杜绝制度执行上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的行为,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引导广大干部提高运用制度干事创业能力,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

  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委宣传部门要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要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各级党委(党组)要按照党中央部署,精心组织好全会精神宣讲,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群众做好分层分类宣传教育,确保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要加强对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中央有关方面要及时掌握各地区各部门相关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向党中央报告。要注意总结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好做法好经验。中央深改委要统筹抓好这次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同志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我们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成好这次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加强我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高度的制度自信推进我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深刻领会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科学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成果,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纲领,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刻理解把握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重要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制度自信,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黑龙江落地生根。

  (二)准确把握总体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地区和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形成符合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切合龙江实际、顺应群众期待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更好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责任、推动“六个强省”建设、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保证。

  (三)科学确定目标任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我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治理能力更加有效;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提供制度支撑和治理保障。

  二、围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一)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推动广大党员尊崇党章、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制度,夯实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完善常态化检视制度,健全整改长效机制,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二)坚决贯彻“两个维护”的各项制度。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我省的具体措施,推动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建立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督查问责机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请示报告制度,确保令行禁止。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健全党的政治建设重点任务督查落实制度,健全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的查处通报、警示教育机制。

  (三)严格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落实党委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机构职能体系,充分发挥党委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

  (四)努力践行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坚持人民至上,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全部工作之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新时代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民意调查、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五)不断完善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建立健全推动解放思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四个短板”、“三偏”问题。加强农村、国有企业、机关、高校党的建设,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新兴业态和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完善教育培养制度,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八种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完善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六)贯彻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紧扣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立健全包括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组织运行、组织管理、组织监督等在内的完整组织制度体系。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和我省的具体措施,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健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纪委监督责任贯通协同、一体推进联动机制。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防止和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进文风会风,建立和落实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坚持政治生态考核制度化常态化,完善考核指标,创新考核办法,狠抓问题整改。

  三、围绕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不断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省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健全人大代表工作机制,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适当增加基层代表数量。完善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双联系”制度。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健全专门委员会各项制度,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健全向地方党委提出意见建议的“直通车”制度。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健全专门委员会各项制度和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完善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加快构建协商民主体系,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推动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完善协商成果采纳和反馈机制,健全协商议政评价体系和办法。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新形势下党外知识分子、留学归国人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统筹做好港澳、对台和侨务工作。创新开展参事文史工作。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构建网络统战工作新机制。

  (四)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健全援疆援藏工作机制。

  (五)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健全村民、居民监督机制,保证人民依法参与经济社会治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推进法治黑龙江建设

  (一)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完善各项法规制度同宪法法律的衔接协调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完善全省统一的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健全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机制,坚持宪法宣誓制度,弘扬宪法精神,确保国家权力在宪法轨道上行使。

  (二)完善地方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健全立法工作重大事项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制度。完善人大在地方立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体制机制,健全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强重要领域立法,推动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决策相衔接,发挥立法在地方治理中的优势和独特作用。健全立法调研、起草、论证、听证、协商、审议等制度,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支持和指导设区市用好地方立法权。

  (三)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建立推动民法典贯彻实施的工作机制,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稳定。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新型司法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司法绩效综合评价体系,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健全执行工作长效机制。深化公安体制改革,完善现代警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审务、检务、警务公开制度,构建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建设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健全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纪惩戒机制。

  (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各项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完善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创新联合执法、数字执法等机制。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选择性执法、逐利性执法等行为的追责力度,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严格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加强基层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和监督网络平台。

  (五)强化对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

  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全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落实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制度,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动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社会氛围。加强人大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不断改进监督方式,有效开展执法检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完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公共法律服务制度。

  五、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健全优化协同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地方行政体制,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建立政府部门间协同配合、流程衔接、信息共享、高效运转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完善行政决策执行实施、评价、问责和改进机制。健全重大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推动各级各类规划协调衔接、政策协同、有效实施。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编制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标准化、智能化。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科学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二)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认真贯彻国务院和我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健全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的长效机制,完善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审批服务扁平化、便捷化、智能化,完善落实领导干部走流程制度,深入推进“网上办、当场办、就近办、限时办、一次办”,实现“最多跑一次”、“办事不求人”。深化商事制度、投资和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制定招商引资项目服务保障条例,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完善企业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企业家权益保护制度。加快推进“数字政府”、“透明政府”建设,促进政务大数据管理、共享、应用制度化、法治化,打造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健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积极性的体制机制。理顺省、市、县权责关系,赋予市、县更多自主权,实施“强乡强镇”战略,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和市、县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分级管理体制,健全垂直管理单位与属地单位协作机制。理顺各级各类开发区管理体制,完善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活力。

  六、围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力推进振兴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农垦、森工、龙煤等重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完善央地企业融合发展机制,做大做强省级产业投资集团,提高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提升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水平,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推动国有资本与产业联动调整,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创新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和法治环境,完善企业纾困长效机制。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梯度培养机制。实施“紫丁香”计划,推动符合条件企业上市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民营企业家培训计划,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二)健全收入分配体制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落实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三)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措施,促进商品市场创新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四)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运行的体制机制。紧扣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坚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机制、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机制,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百千万”工程,健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创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数字龙江”和智慧城市建设。建立“专班+园区”、“目标+考核”、“飞地经济”等招商新机制,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配套、梯次发展的产业链条。健全军地协调机制、需求对接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五)健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机制。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质量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推动非转基因大豆核心保护区建设,加快发展以“两牛一猪”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深化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机制。健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六)完善促进创新发展制度体系。

  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教强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体制机制,推进智能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创建哈大齐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牡丹江、佳木斯国家级高新区和建三江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哈尔滨新区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

  (七)完善培育壮大人力资源的体制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统筹推进企业家、科研人才、技术人员等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基层一线亟需的各类人才。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评价机制,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让各类人才的智慧充分涌流。健全拴心留人的配套政策措施,创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高我省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集聚力。

  (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形成东北三省一区合作发展机制,建设哈长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进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和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经济带建设。发挥哈尔滨市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支持哈尔滨新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哈尔滨大庆绥化一体发展,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一两小时”经济圈,加快东部城市群建设。完善支持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四煤城”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支持大庆建设“百年油田”、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推动国有林区、国有林场转型发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环境,激发内生动力活力。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支持建设50万人口级别的边境城市。

  (九)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完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机制,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加快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推进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三桥一岛”建设,提升沿边开放城市综合承载力。完善对俄全方位合作制度体系,推进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建设,办好中俄博览会、“哈洽会”,提升跨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带。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圈交流合作,完善建设对口合作园区机制,推动龙粤、哈深合作走深走实。

  (十)构建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推进机制。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建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责任体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省部联席落实推进机制。健全项目化运作机制,完善督查考核评价机制,推动重点改革任务、重要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落地见效。

  七、围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努力打造文化强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层级学习培训的核心内容,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学习制度。打造全媒体时代学习阵地,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四进四信”专题教学,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阵地建设和管理制度,健全风险联处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黑龙江“四大精神”,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规政策体系。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创新发展。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培育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完善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推动各类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传播黑龙江声音,讲好黑龙江故事。完善舆论监督制度,提升舆情引导处置能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五)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健全文化和科教、旅游、体育、金融等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八、围绕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不断造福人民

  (一)健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建立稳企业保就业促创业的政策保障体系和服务机制。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加强就业失业形势动态监测,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托底帮扶,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健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二)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机制,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积极推进高职院校扩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健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完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机制,加快“双一流”建设。全面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创新学习方式,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落实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机制。建立社保基金安全评估机制,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发展商业保险。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完善退役军人工作体系,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大力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四)强化“健康龙江”建设制度保障。实施“健康龙江”行动和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实施分级诊疗,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水平。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行动。

  (五)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突出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卫生健康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和中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应急物资采购、供应、储备体系,确保应急物资供应高效安全可控。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依法防控疫情。

  (六)健全脱贫致富长效机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完善落实兜底政策措施,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九、围绕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快推进平安黑龙江建设

  (一)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风险排查预警、多元化解、协同防控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深化信访制度改革创新,完善基层矛盾化解有效机制,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完善和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试点。推进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基础防范和源头管控水平。健全惩治暴力恐怖犯罪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加强涉众型经济案件处置。

  (二)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落实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制度。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信息报送、会商研判、应急抢险、指挥调度机制。加强灾害事故风险监测预警,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预防工作机制,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巡查考核和执法检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全过程监管和追溯机制。

  (三)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开展“强乡扩权”改革试点,增强乡镇统筹协调能力,分类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健全社区治理架构,推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共议”,提升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街巷吹哨、部门报到”、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机制。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规章和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共享和应用机制,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信用龙江”。建立“新官要理旧账”的责任机制,建设诚信政府。建立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将有违公序良俗行为和违法行为纳入个人信用档案,构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加强国家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守好祖国“北大门”。完善边防法规体系,构建党政军警民一体化强边固防机制,建立边境地区、国门口岸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管边控边治边和移民管理治理能力。构建边境综合防卫管控体系,加强抵边乡镇、村屯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十、围绕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美丽黑龙江和生态强省

  (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法规、标准、政策体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大幅减少散煤用量,健全重度污染天气区域联合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充分发挥环境司法保障作用。

  (二)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健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实施能源、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全面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打造“气化龙江”。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严格各类资源开发管理,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三)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建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林长制,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大小兴安岭等林区生态保护,全面实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江河湖泊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和湿地保护修复。加强黑土地战略性保护,推进耕地轮作轮休制度化。实施资源型城市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采煤沉陷区腾空土地综合利用。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构建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重点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管理体制,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和生态廊道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四)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和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十一、围绕坚持和完善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制度体系,坚决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重大职责

  (一)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强新时代党管武装工作,落实党委议军、人民武装委员会例会等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国防动员体系,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支持驻省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在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维稳处突上强化军地统筹协调配合。完善双拥共建工作机制。加强全民国防教育。

  (二)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决拥护和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推动“一国两制”在香港行稳致远。积极推进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完善香港、澳门居民在我省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对台工作方针,深化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完善保障台企台胞权益政策措施。

  (三)健全地方外事工作体制机制。

  深入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自觉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地方外事工作的归口管理。深化以对俄罗斯和东北亚为重点的对外交流交往,办好重大外事活动,优化国际友好城市网络。严守外事工作纪律,完善涉外安全工作机制。

  十二、围绕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一)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制度,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紧盯“关键少数”,完善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监督制度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督促上级“一把手”抓好下级“一把手”,做实做细常委会日常监督,着力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强化政治监督,牢牢把握“两个维护”根本任务,加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派驻监督体制机制,健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制度,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健全巡视巡察监督和整改联动机制,完善巡视巡察整改情况报告制度。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财会监督职能作用,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二)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坚持权责法定,紧盯政策制定权、审批监管权、执法司法权等关键节点,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等制度,合理分解、科学配置权力,严格职责权限,强化权力制约。坚持权责透明,健全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资产规范管理制度,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出台和完善公开目录,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坚持权责统一,盯紧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督促党员干部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三)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坚决斩断“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的利益链,坚决破除权钱交易的关系网,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深化标本兼治,推进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增强“不想腐”的自觉,经常性开展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开展“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培育廉洁文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惩戒诬告陷害行为,为受诬陷者澄清正名,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十三、加强党的领导,健全推进我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一)加强能力建设。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分期分批对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增强运用制度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能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强化制度执行。领导干部要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带动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全过程,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现象。

  (三)深入宣传引导。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成就、显著优势、目标任务,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鼓励基层探索创新,支持各地开展原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一批市域、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标杆。对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经验做法及时总结提炼、上升为制度机制。

  (四)狠抓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对标对表本实施意见,逐项细化工作措施,加快形成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坚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已经完成的要巩固深化,尚未完成的要继续推进。完善推进落实、督办检查、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健全落实“五细”长效机制,完善责任链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推动工作落深落实落细。

  (五)严格监督考核。把贯彻落实本实施意见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范围,列为巡视巡察、专项督查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制度执行、制度创新情况的监督,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515366/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