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两则ppt]庄子故事两则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5-22 10:35:16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篇一:[庄子故事两则]动物寓言故事两则【精选】


  小编整理了几篇关于寓言故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哦,快来观看吧。
  多管闲事寓言故事
  狼犬忠心耿耿看家守门,就是对捣蛋的耗子束手无策。听说邻村的“捕鼠大王”刚下了一窝猫崽,狼犬趁其没防备时,偷偷将最健壮的小猫崽抱回家来精心抚养。小猫崽很快长大了,狼犬以为从此鼠患可除了,谁知小猫崽根本不会捕鼠,见了小老鼠都吓得牙齿直打战。
  狼犬想:嘿,“捕鼠大王”怎么会生出这种窝囊废!他悄悄潜入“捕鼠大王”家打探动静,只见老猫正在作捕鼠示范,小猫崽们全神贯注地看老猫表演:老猫几次放走老鼠,又几次扑上去将它捉回来,等到老鼠半死不活时,就丢给小猫崽,让它们练习,掌握捕鼠的要领,老猫在一旁指挥,纠正小猫扑杀的姿势……
  狼犬明白了,原来,要想小猫能捕鼠,还得反反复复做示范呢!可自己不会捕鼠,怎么办?请别人辅导也不行,因为小猫是偷来的,让人知道了太没面子了!没奈何,狼犬只好自己作示范。他让小猫崽认真观看,自己奋力把老鼠赶得满屋子跑,速度越来越快,老鼠突然钻进墙洞,狼犬用力过猛,一头撞到墙壁上,鼻子都撞歪了,小猫乐得“妙乎妙乎”喝倒彩。
  狼犬发火了,高价雇佣黄鼠狼对准鼠洞放臭屁,老鼠受不了啦,钻出洞来慌慌张张蹿到房梁上。狼犬抱住柱子拼命往上爬,可是爬柱子不是他的强项,才爬到一半便四脚朝天跌翻在地,小猫崽抿着嘴巴差点笑破了肚皮。
  狼犬恼羞成怒,请大蟒蛇上栋梁把老鼠赶下来。这老鼠偏偏不肯下地,反而吱溜一声钻到房顶上。狼犬急了,“狗急会跳墙”,他屏住呼吸,猛地一跃跳到了墙头,再一个腾跃便上了屋顶。
  左邻右舍见了都说这狼犬发疯了,小石块雨点般落到狼犬身上。
  狼犬可怜巴巴地说:“别打啦,别打了,我在捉耗子呢!”
  公鸡与母鸡
  主人家养了许多动物,但它们并不懂得和睦相处。这不,公鸡嘲笑母鸡腿短,尽管母鸡不断的为自己辩护,可公鸡仍是喋喋不休。于是母鸡不再理它,“咯咯”地回窝了。
  这次使公鸡出尽了风头,整天叽叽喳喳的议论母鸡,而且它还把这件事告诉其他动物。别的动物之前可没注意到母鸡的腿,而现在它们巴不得见到母鸡,然后再大声的嘲笑它。母鸡的生活可就惨了,每天像做贼似的,直到其他动物睡着了才敢出来。公鸡自然是每日每夜过得舒坦、睡得踏实,可公鸡怎么也没想到,它因为腿长而送了命。
  这一天,主人养的鸡终于派上用场了,因为谁都知道,主人爱吃鸡腿,才决定养鸡的。更何况,出国留学网家里来了客人。招待客人当然要用美食相待了。可问题又来了,杀那只鸡呢?主人想了一会,决定杀母鸡。但客人说,母鸡腿短,抓不着骨头。何况母鸡还留着下蛋呢,就先杀公鸡吧。于是,公鸡还未叫一声,便下了油锅。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任何动物嘲笑母鸡腿短了。相反,他们还不断的注意自己的腿,生恐自己也像公鸡一样因腿长而丧了命。
  这则寓言比喻那些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没有注意到自身的人。

篇二:[庄子故事两则]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方法设计】
  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学习整体走向的,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资料助读、跳读、研读、品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丰银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大教学容量。 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图:
  【过程分析】
  一、激趣导入
  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06年 7 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既有时代气息,又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悬念的设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义”
  1、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示范。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
  学法指导: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说说学习《〈孟子〉二章》后你所了解的孟子)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学法指导: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五、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探究论点: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学法指导:(无论学生同意哪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多媒体显示结构板书。)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多媒体显示补充)
  学法指导:1、前二个问题 ,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 2、最后一个问题,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补充论据。
  探究重难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腐纳贿,滥用权力,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对文章的论证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分组讨论法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理论论证补充事例论据是对学生联想和积累的考查。拓展“所欲”“所恶”的现实内涵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六.品读“义”的精美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学法指导:学生自由发言。也可用读的方式来体现或先品后读。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欣赏和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这也是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七、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学法指导: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二个回答(用课件出示)
  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①你如何评价舍身救人的李春华?
  ②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把“道德” 、“正义” 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 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③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师当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我发问。
  在节目的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义是—————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将孟子所说的义链接到现实生活中来,拓展了生和义的现实内涵,一举多得。同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八、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六个重要环节以诵读为主,紧扣一个“义”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全面落实了三维目标。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全面培养,既体现了自读课型,又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论点的确立可能会有争议,在举例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混淆“仁义”与“哥们义气”的情况,我将结合文本,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相信适当点拔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学生最终达成共识,。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文体特点,显示文章的论证思路,突出重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篇三:[庄子故事两则]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

  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有哪些知识点呢?鱼我所欲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课。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欢迎大家阅读。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贤者能勿丧耳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⑥乡为身死而不受 ⑦是亦不可以已乎 ⑧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⑨舍鱼而取熊掌 ⑩死亦我所恶 ⑾所欲有甚于生者 ⑿二者不可得兼 ⒀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⒁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⒃妾之奉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③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⑤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⑦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⑧乡为身死而有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4.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 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7、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B、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C、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9.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身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今为妻妾之俸为之 俸:俸禄 B.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益处,好处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11.下面对文段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C.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做出合乎义的选择。
  1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呼尔而与之 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 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 吾妻之美我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1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
  A、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B、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C、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四、简答题
  1.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2.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心”的意思是________,《岳阳楼记》中对“心”的解释与之不同的例句是_____________。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言或行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8、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9、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11.《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
  12.本文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1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14.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读完本文,你想到了哪句与本文观点一致的诗句?并写出诗的题目与作者。
  ②读完本文,你想到了我国历史上哪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话改进其事迹。
  我选第 题,我的联想:
  参考答案
  一、①用脚践踏 ④天性,天良 ⑤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⑦停止,放弃。 ⑧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⑨放弃;⑩厌恶;⑾比;
  ⑿能;⒀同“德”,恩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⒁是故:“因为这个缘故”或“因此”。
  ⒂通“辨”,辨别⒃侍奉
  二、①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②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③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傲苟且偷生的事。
  ④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⑤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⑥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⑦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⑧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三、1.D 2、C 3. B 4. D 5. C 6. B 7、B 8.D 9.C 10、A
  11 D 12、A 13、B
  四、1.举例 义 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3. 本性。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5.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6、舍生取义
  7、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8、道理 举例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9、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11、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
  12. 舍生而取义;“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或用“鱼”和“熊掌”作比喻)。
  13.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4、 ①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②如: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鱼我所欲也原文赏析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鱼我所欲也文言现象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本文主旨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44388/

推荐访问:庄子故事两则ppt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