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与红楼梦]方以智

来源:童话寓言 时间:2018-07-19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童话寓言】

方以智篇(一):古代关于爱情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不少凄美的爱情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关于爱情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陆游与唐婉-千古悲情《钗头凤》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禄、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就是开头所提到的第一首词。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她本可以拥有更美好的恋情和回忆。人道是: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如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者番同。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封建礼教摧毁了陆游的纯真爱情,但它无法阻止陆游对爱情的想往和歌唱。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无力回天,只能把一怀愁绪、一腔悲愤倾泄在于事无补的词中。一首《钗头凤》挽回不了陆游的爱情世界,但它成了千古绝唱。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婉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
  2.生死与共---------董小宛和冒襄
  冒襄(1611—1693),字辟疆,自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冒襄生于官僚家庭,其父冒起宗为明崇祯朝大臣,官至佥都御史。冒襄自幼聪明,生性敏慧,仪貌出众,举止蕴藉,吐纳风流,他早负才名,精于音律,长于书法,诗文俱佳,得晚明文坛领袖董其昌、陈继儒的赏识。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明季他又以风节文章领导复社,主盟文坛,名列“明末四公子”之目。卓绝的修养,得天独厚的际遇,使其享有盛誉。
  才自清明志自高,冒襄有过人的才艺,十岁能作诗文,十四岁刊行诗集,十六岁中秀才。他聪颖勤学,博通经史,下笔千言,但科举道路都不顺利。主要是因为其见解与权贵不合,结果六次参加乡试,仅两中副榜。后来“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冒氏负才使气,轻财高义,刚毅沉稳,疾恶如仇,眼界甚高,终身没有涉足官场。
  冒襄温文尔雅,崇尚名节,才气横溢,风流倜傥,与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并称“明末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冒襄雄才大略、英豪气概领一时之秀,官僚家庭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他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领导复社、几社,主持东南文柄,“励经济,修名节,不以功名势利为念”。一心想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在南京时经常高朋满座,诗酒唱和,高谈阔论,以天下为己任,大有不可一世之概。这也是明末文化的一大特征。
  崇祯三年(1630年)他首赴南京乡试,因病阻场,结识了复社名流张溥、杨廷枢,由此加入复社,并参与领导事宜。后在秦淮大会东林遗孤,参加起草《留都防乱公揭》,抨击阮大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国。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冒襄连夜逃往扬州,靠了史可法的荫庇,才躲过了这场灾难。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给隐居的他,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他曾自述:“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表达了他不事二姓的遗民心态,这一点是冒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他曾在如皋抚养抗清志士遗孤二十多人,其中包括“明末四公子”陈贞慧的儿子陈其年、方以智的儿子方中通、方中德,安徽戴本孝兄弟,魏大中的孙子魏允楠等,陈其年在如皋冒府生活长达八年之久。他们的生活、交游费用全出自冒氏。冒襄在秦淮为复社子弟讲学,场面可观,堪称盛会。冒襄还曾在灾年施粥赠药,接济灾民达九个多月。这既说明冒襄讲义气,重友情,忧国忧民,也说明他拥有丰厚的财富。由于冒氏本人从小养尊处优,缺乏创造财富的本领,父亲去世以后,开支不减,家境日渐衰落,以致他晚年靠卖字为生。入清后他不愿仕进,终日诗酒自娱,不应鸿博之荐,晚年结庐隐居,是其政治信念的体现。所以他的风节文章在海内深孚重望。他的逝世被世人誉为“东南故老遗民之流风余韵于是乎歇绝矣”。
  才子佳人结良缘,冒襄不仅是热血书生,还是风月场上的翩翩公子,据说其人“姿仪天出,神清彻肤……举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可见冒襄魅力无穷。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不胜枚举,而大才子冒襄的情感故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冒襄来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在闲谈中,他听到方以智、侯方域对董小宛赞不绝口,不禁对这位传说中的冰清玉洁的“冷美人”大感好奇。董小宛,名白,字青莲,又名宛君,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容貌秀丽,气质超尘脱俗。董氏名与字均同于李白,是因仰慕唐代大诗人李白而起的。她与秦淮南曲名妓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八人,被时人誉为“金陵八绝”“秦淮八艳”。小宛生于南曲青楼之中,其母陈氏为南曲歌妓,其父董

方以智篇(二):《书事》阅读答案


  《书事》是清代诗人黄宗羲的诗。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书事》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书事
  黄宗羲
  初晴泥路觉蹒跚,听彻松涛骨亦寒。莫恨西风多凛烈, 黄花偏耐苦中看。
  【注】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明亡后起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不仕。
  (1)一、二两句描写了环境怎样的特点?(2分)
  答:
  (2)托物言志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请就此作赏析。(3分)
  答:
  《书事》阅读答案
  23.(1)山路泥泞,寒风凛冽。 在泥泞的山路上,脚步蹒跚,松涛阵阵,寒风凛冽。
  (2)用寒风刺骨的艰苦环境衬托反衬菊花不怕晴雨寒风,不畏艰苦环境,迎风怒放,散发着幽香的形象。借菊花表明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定信念,不向困难低头的志向。
  拓展阅读:《书事》赏析
  《书事》白话译文
  雨后初晴,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觉得脚步蹒跚;听到呼啸而过松涛声,亦觉得寒风彻骨,不要恨西风凛冽,然而,菊花偏偏在寒风及较差的环境中中,显得十分好看。
  《书事》作品赏析
  黄宗羲的这首诗,赞美了菊花不怕晴雨寒风,在艰苦环境中怒放。而作者为著名的反清斗士,处境不佳,前路泥泞“觉蹒跚”,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定信念,犹如野外之菊,迎风怒放。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道路泥泞难行,有时生存环境亦寒风刺骨,必须坚定信心,不畏险阻,蹒跚前行,就像寒风凛冽中的“菊花”,偏耐“苦中看”。
  《书事》作者介绍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

方以智篇(三):杂谈传奇剧本《燕子笺》及其作者

  明代传奇剧本《燕子笺》曾被一些中国戏剧史研究者认为是“才调无双”的杰作。关于它的作者,历来说是阮大铖,而阮大铖因依附阉党魏忠贤,后又降清,人恶其行秽而不齿,《燕子笺》也因此逐渐湮没不彰。然而,在他的家乡安庆城,却有一些老人相传《燕子笺》是由阮大铖的女儿阮丽珍草创在前,阮大铖精心润饰于后而成的。
  阮大铖,字圆海,又字集之,号百子山樵。流寓南京时,居石巢园,故又号石巢。他因在天启朝依附权阉魏忠贤而在崇祯朝名列“逆案”,削职匿居南京,受到东林党人和复社文人的严厉谴责、排斥。1644年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庭后,他由大学士马士英荐举,先后任南明政权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重新得势后,他立即报复东林党、复社文人,对他们进行残酷迫害。因此,时人称之为“小人中之小人”,《明史》也把他列入《奸臣传》。地方上出了这么个人物,谁都觉得不光彩,于是,《安庆府志·怀宁县志》的有关记载,硬把他推入桐城籍。一些人还煞有介事地传言:阮大铖因为没有子女,曾自题其室,曰:“有官万事足,无子一身轻。”这样,阮大铖不仅不是怀宁人,且怀宁也没有他的后人。但是,安庆至今还有老人知道阮大铖是崇祯初年邵武知府阮自华的侄孙。《安庆府志·怀宁县志·乡贤》有阮自华传,阮自华是怀宁人则从来没有人提出异议。另据马其昶所著《桐城耆旧传》载,阮自华祖居桐城藕山(今属枞阳县),到了阮自华的上一代,因为发达了,便由藕山乡下迁居安庆城—怀宁县治所在地。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疑案。正史、野史都记载他是怀宁人,应该说是可信的。阮大铖也不是“无子一身轻”,传说他有一子一女:女名阮丽珍,是传奇剧本《燕子笺》的草创者;子名阮睿,嗜酒,好诗书,有才华,终生隐居于安庆城北的白龙山中,闭口不言自己的家世,无论冬夏,只穿一件破衲,故别号“一衲”。因友人刘鸿仪知其身世,故阮睿临死时再三嘱托鸿仪在其墓碑上只题“此饮者阮子一衲之墓”九字。鸿仪如所嘱,并携酒酌地吊之曰:“酬君君不知,去去复回顾。一片纸钱灰,飞上梅花树。”阮睿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以父亲阮大铖之品行不端为耻。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还是现代散文家黄裳说得好:“安庆市内状元府后身有一处叫做天台里的地方,据说是阮大铖的旧宅。阮胡子是怀宁人,他写剧本的笔名是‘百子山樵’,这百子山就在怀宁……他实在可以算是一位‘地方名人’,不过因为名声太坏,似乎被取消了‘乡贤’的资格。其实也不必如此。地方上会出现各种人物,不应只有‘好人’才被承认。一出戏也要有正反两种角色,演起来才好看。可惜这样简单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确是如此,阮大铖是一个历史人物,无需把这个名字在某一个地方人为地抹掉。同样,《燕子笺》在中国戏曲史、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应因阮大铖的缘故而被埋没。“圆海词笔,灵巧无匹,不得以人废言”这个见解,不是很早就有人提出来了吗?更何况安庆城还有《燕子笺》的原作者是阮大铖的女儿阮丽珍的传说呢!
  阮丽珍,生年不祥,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传说丽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安庆城里的天台里度过的。这个传说,从史书里面可以找到一些有关记载进行印证。《明史·奸臣传》记载阮大铖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天启初年到北京做官,旋即“因为丁忧(官员死了父母,回家守孝),回到安庆”。天启四年(1620年)以后曾两次到北京任职。头一次,“未一月遽请急归”,后一次“居数月,复乞归”。此后,一直到崇祯十年(1637年)因“献贼(指张献忠作乱)逼皖”,才离开家乡安庆城避居南京。可以看出,阮大铖中进士后,因仕途不得意,在安庆城内天台里前后居住了十三四年。在此期间,丽珍当然随父住在安庆城。丽珍姿容美丽,聪慧异常,在喜欢文学的父亲的熏陶下,八九岁时就能吟诗作对;还因父亲精通音律,稍长后学会了作曲和剧本创作。相传,阮丽珍除草创《燕子笺》外,还作有《梦虎缘》、《鸾帕血》等剧本,可惜都已失传。
  《燕子笺》写的虽是唐安史之乱时期书生霍都梁与歌妓华行云、尚书之女郦飞云三人之间的一段姻缘,但显然可以看出是从多方面摄取晚明社会情态作为剧本时代背景的。在丽珍的少女时代,近在咫尺的桐城曾爆发黄文鼎、汪国华所领导的震撼远近的“民变”,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不仅纵横于皖西、皖北广大地区,而且兵锋曾直逼安庆城下。剧本中所描述的“安史之乱”后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
  ,正是丽珍对明代黑暗社会现实耳闻目睹的感受。民间有丽珍自幼许配给杨龙友之子作霖的说法,他们后来是否成婚,无从考证。显然,剧本中的人物感情无疑地反映了丽珍这一生活经历和愿望。离乱中,作霖(《燕子笺》剧中人物为霍都梁)如因特殊缘故而另行婚娶,是有可能的,丽珍也是能谅解的。在封建社会,女子许配男人之后,往往产生一种“之死矢靡它”的感情,丽珍当不例外。据传,丽珍失传的剧本《梦虎缘》写的是南宋歌妓梁红玉和抗金名将韩世忠的一段姻缘。可以看出,剧本《燕子笺》和《梦虎缘》是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生活感受的。把以上三者联系起来,《燕子笺》的原作者是阮丽珍的说法,应该不是捕风捉影的。可以设想,丽珍写成《燕子笺》初稿后,曾请父亲指正。阮大铖在这方面是个奇才,他对《燕子笺》精心润饰后,以自己的名义公布于世。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孩儿家,一个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是不便以传奇剧作家见知于世的。
  除《燕子笺》外,见于记载确定为阮大铖所作的传奇剧本还有《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三种,但历来评价都不甚佳。蒋瑞藻的《小说考证·拾遗》引《曲栏闲话》云:“仅足供优孟之衣冠耳。”这也可以看出《燕子笺》为阮大铖、阮丽珍父女二人共同创作的传说,还是可信的,至今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讨《燕子笺》创作思想的线索。。
  《燕子笺》在当时已被推许为才子之笔,和阮大铖同时的才子、明末四大才子冒辟疆、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之一的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云“是日新演《燕子笺》,曲精情艳,至霍、华离合处,姬(指冒辟疆的爱妾董小宛)泣下,顾、李泣下。一时才子佳人,楼台烟水,新声明月,俱足千古。至今思之,不异游仙枕上梦幻。”可谓推崇备至。《桃花扇·侦戏》写侯方域、陈贞慧等观演《燕子笺》时,曾给以“论文采,天仙吏,谪人间。好教执牛耳,主骚坛”的高评。此外,还有人写诗咏道:“燕子桃花绝妙词,南朝法曲少人知。天公奇福何尝吝?不付男儿付女儿。”将它与《桃花扇》相提并论。
  《燕子笺》虽然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但原作者阮丽珍的命运却是很悲惨的。传说,公元1645年清兵占领南京后,阮丽珍被清宗室豫亲王多铎抢去(一说是其父阮大铖将她送给多铎为妾),沦为侍妾。不久,就因遭到豫亲王多铎福晋(大老婆)的妒恨而被毒死。一代才女,悲惨地离开了人间。清初词人徐铮途经安庆,曾作《杂感》云:“乱落杨花搅白绵,皖江江水绿如烟。南朝狎客无人见,肠断声声燕子笺。”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zuowen151768/

推荐访问:方以智与红楼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