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王解多义]烛之武退秦师一词多义

来源:读书笔记 时间:2018-06-05 19:00:01 阅读:

【www.bbjkw.net--读书笔记】

烛之武退秦师一词多义篇1: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

  引导语:高中学文言文时要看懂文言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判断及,那么应该怎样学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7、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译: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10、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1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译: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12、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叫前洞。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游褒禅山记》)
  译: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16、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东西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17、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译: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
  20、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译:不要跟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1、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译:本来是一世的英雄。
  2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译:这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戴上白色的帽子和穿上白色的衣服来送荆轲。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译:陪侍在殿上的大臣们,,不能带任何兵器。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5、客何为者?(《鸿门宴》)
  译:来人是干什么的?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2、於人为可讥。(《游褒禅山记》)
  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3、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
  译:不是我织得慢。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操的诗吗?
  5、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
  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2、汝是大家子。 译: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孔雀东南飞》)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相关文章:
1.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2.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类
3.高中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4.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5.高中文言文作文
6.高中如何学好文言文
7.高中常用文言文虚词
8.高中文言文大全必背
9.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0.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一词多义篇2: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反思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作为一个初上高三的青年老师来说,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
  本文主要就自己在高三一年中对文言文这个专题复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
  结合高考复习资料,按小专题的形式对考点逐个复习。
  我安排的小专题顺序是这样的:
  (1)18个虚词
  (2)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
  (4)翻译的方法准则
  这个环节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时间花在18个虚词上,每节课讲1——2个虚词,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虚词的复习自认为很扎实。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综合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
  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后面的复习就有了针对性和侧重点。
  二、紧贴教材、回归文本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
  具体操作如下:
  用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复习1—2篇文言文(视文章长短而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以前的笔记把文章内容回忆起来,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认为比较难记的实词,勾画出来并记在笔记本上。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虚词,特别注意那些在文中所处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虚词。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画出来。
  总之,思考四个问题:第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及其含义?第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静下来走进教材里面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比老师满堂灌似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再配以紧密结合教材的练习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方法复习完全六册。
  三、试题演练、注意要点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若进去时是头脑空空,那么出来时脑袋里应该要装有东西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老师自己打印一篇文言文,为什么是自己在电脑上输入试题而非选择现成的试题呢?因为我要在文言文上“做文章”。即把重要的实词、虚词打上点,并当作习题写在后面,告知学生这些是本文需要识记的重要知识点。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词的含义讲过多遍也记不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复!记忆需要理解加重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为,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课堂限时做文言文练习(1至两篇),做完后马上评讲,解决练习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知识点。学生做了至少4篇文言文后,老师再把这篇文言文中考查过的知识点整理成一张卷子,再次考查。
  题目内容设置为:
  1.实词解释(多个解释的也要写出来)。如:
  比:①②
  竟:①②③④
  2.虚词辨析(可以用填空的题型,也可用选择题的题型。)
  3.翻译(包括“白译文”“文译白”两种题型)
  “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这也是高考翻译题采用的翻译方式。
  “文译白”就是用文言文翻译现代汉语
  例如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考查: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
  或者采取填空式的翻译,仍以这句为例: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吾还也!
  高考考的是“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为什么还要练习“文译白”呢?我认为有以下作用:
  (1)、熟记文言语句,增强语感。
  通过考查的方式,给学生稍稍施加压力,让他们更加注重对文言文原句的记忆,积累语感。相当于是背文言文,由于背整篇难度太大(当然,教材中经典篇目还是要一丝不苟全文背诵的),于是我选取其中重要的句子让学生记忆,日积月累,文言语感则可增强。
  (2)、培养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
  通过每次考试学生的翻译情况来看,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这种意识。
  比如,2012级5月份第一次强化训练,有一道翻译题是这样的:
  原句:华皎之反也,遣使招诱灵洗,灵洗斩皎使,以状闻。(5分)
  译句应是:华皎反叛,派使者招引诱惑程灵洗,程灵洗斩杀华皎的使者,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重点词是“反”“招诱”“以状”“闻”)
  有个学生这样做答:华皎反过来被灵洗招诱,灵洗斩了华皎的使者,以表忠心。
  这个学生就没有“文白对应”的意识。“以表忠心”对应原文中的哪句?“以状闻”吗?“忠心”对应“闻”吗?平时有遇到过“闻”表示“忠心”这样的情况吗?同样,“遣使”在译句中也找不到对应之处。我想,这个学生如果写完后再仔细读一读原句和自己的译句,再仔细推敲推敲,应该不难发现“别扭”之处。
  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指导学生有“文白对应”的意识,写完后,检查一下你的译句中的词在原句中是否能找到“母词”,要有“踩点”得分意识。文言文翻译要尽量遵循“逐字翻译”原则,而对有些特殊句子的翻译,因为要遵循“信”“达”“雅”这个大原则,则又需要灵活地“意译”,“意译”后的句子虽然不能和原句严整地一一对应,但从意思上来看,整体上还是对应的。翻译完后,学生还应该读一读自己的译句是否是病句,并联系全文的内容来检查逻辑上是否有问题,是否跟这篇文章的大意相符合。这点也很重要。
  比如,仍是这次考试中的一道翻译题:
  原句: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5分)
  译句应是:程灵洗一向被乡里人敬畏,前后几任守长常常派他招募年轻人,驱逐拘捕窃贼强盗。(重点词:“素”“为……所”“恒”“逐”)
  有个学生这样翻译:程灵洗一向害怕乡里人,前后守长恒使他召集少年,抓捕盗贼。
  从全文来看,程灵洗作为本文的叙述对象,是被褒扬的人物。文章说到了他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平生立下的功绩。这样的人深受国家重用,也是深得百姓爱戴的。他为何要“害怕乡里人”?这层意思从何而来?且不论他行为坦荡,抓捕盗贼,为民除害,不需害怕乡里人,就凭他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他的性格为人(“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他也不至于如此胆小,害怕乡里人啊!
  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这样翻译,并告诉了他我的疑惑。他说:“我在写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但考试时间很紧,我就懒得再想了,就这样写算了!”殊不知,这一“算了”,这2分也就“算了”啊!
  还是回到上面介绍的“文译白”的练习方法。比如填空式的“文译白”翻译,由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来还原成原句“吾还也!”空处应该填什么词呢?它对应的是译句中的哪个词呢?一比照不难发现应该是“还是”,表委婉的商量语气。再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不难知道此处应填“其”。就算不知道此处应填“其”,通过自己的查找,或是老师的讲解,学生也对“其”的含义加深了印象。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去把原句和译句一一对应,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谨慎的习惯,而非天马行空、想当然地胡乱翻译。且有针对性地强化记忆了“其”有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语气“还是”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训练,是很有价值的。
  (3)、培养学生的“踩点得分”意识。
  其实培养了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也就培养了他们“踩点得分”意识。学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踩点得分”意识非常薄弱,看到给出的句子,不会去思考,这个句子哪些字词可能是考察的重点,也就是一定要翻译出来才给分的。哪怕整个句子的大意你翻译对了,而这个关键字你没有译对或是没有明确地翻译出来,都会扣分。比如上面那个把“以状闻”翻译成“以表忠心”的同学就没有踩点得分意识。这里的“状”“闻”都没有很明确地译出来。而通过“白译文”和“文译白”这两种方式交叉训练,让他们学会判断,哪些是关键词,并知道这些词是一定要译出来才有分的。久而久之,他们对待翻译题就不会那么大意和随便了。
  总之,学生做翻译题时,总体显得较急躁,因为看不懂文章,急!越急则越看不懂。又加上没有严谨的答题习惯,有些也许本来会做的,或是只要稍微冷静点就能做对的,也做不对了,甚至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老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有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答题习惯,知道做文言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训练之后,我想,学生的文言文翻译题得分应会有所提高。
  以上的几点内容只是自己在这轮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或之后所积累的,有些方法是自己实行过的,有些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总结的教训,也许有些方法还不成熟,权且当作自己这一年的所谓“经验”吧,或许能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2.高中怎样学好文言文
3.高中如何学好文言文
4.高中必背文言文
5.高中文言文作文
6.高中文言文名词大全
7.高中文言文常用虚词
8.高中常用文言文虚词
9.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类
10.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一词多义篇3:高中语文常见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是大家普遍知道的,下面是语文谜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常见的文学常识,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常见的文学常识】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赞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第三单元:唐诗和宋词
  2.唐诗
  ①唐诗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
  ②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诗歌风格“清新飘逸”。
  ③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亦称杜工部。他的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也被后称尊称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④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
  ⑤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为同一流派诗人。
  补充: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
  ⑥刘禹锡:字梦得,中唐诗人。中学课本作品《陋室铭》《石头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区别于李贺)
  3.词
  ①词出现于唐、五代时期,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扩为流行,被称为诗余,后改称词。又称长短句。
  ②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诗人,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还有秦观(北宋),豪放派代表诗人苏轼,辛弃疾。
  ③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婉约派创新者。
  ④苏轼:字子赡,号东坡居士,与其文苏洵、苏辙、今称“三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词上,扩大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先河,词风与辛弃疾相近,合称“苏辛”。苏轼的散文也非常出色,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⑤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
  ⑥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最伟大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代表,词集《稼轩长短句》
  ⑦姜夔:南宋词人,号白石道人。(千岩老人为萧德藻)代表作品《扬州慢》(“禾黍”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⑧陆游:号放翁,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现存古诗最多一个诗人。
  第四单元:
  4.郁达夫:原文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故都的秋》
  5.其他作家代表作品:
  博马舍(法) 《费加罗的婚礼》
  拉伯雷(法) 《巨人传》
  莫里哀(法) 代表作《伪君子》(又作《达尔丢弗》,主人公达尔丢弗),《吝啬鬼》(又作《悭吝人》,主人公阿巴贡)
  补充,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屠格列夫:俄国作家,著名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猎人笔记》
  6.巴金:原名李芾甘,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灭亡》,中篇小说《寒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代表作《灯》。
  第五单元:
  7.《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间,把从《史记》《汉书》到《明史》第24部史书定为“正史”,今称二十四史。(注:无《资治通鉴》)
  8.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人间喜剧》(小说总称,共91部),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9.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10.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前五部小说为《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祝福》收入《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杂文集16部;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课文《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87316/

推荐访问:烛之武退秦王解多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