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

来源:常用文书 时间:2018-06-05 19:00:01 阅读:

【www.bbjkw.net--常用文书】

洛神赋十三行篇一:沁园春雪书法毛笔楷书(2)


  侯马盟书
  又称“载书”,春秋晚期晋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 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发现,盟书笔锋清丽,为毛笔所写,多为朱书,少为墨书。其书法犀利简率,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韵律。
  科斗文
  亦称“科斗书”、“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写体的俗称。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故名。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元代吾丘衍论证科斗书形体的形成是:“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钟鼎文
  见“金文”。
  钝吟书要
  清代书法理论著作,诗人、书法家冯班著,内容是作者评论前代书法家及其作品的优劣得失、记述自己学习书法的心得等。
  钩填
  书法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于法书上,先以细笔双钩,后用墨廓填,故称。亦称“双钩廓填”。南宋姜夔(续书谱)谓,“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
  爰书
  秦代小篆的别称。宋代刘奉世称:“爰书者,盖赵高作《爱历》教学隶书时,狱吏书体盖用此《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故从俗呼为‘爰书’也。”
  爰历篇
  秦代赵高著,用来规范小篆形体供人识字的字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爱历篇》早佚。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原书有6章,汉代与《仓颉篇》、《博学篇》合在一起,统称《仓颉篇》。
  郛休碑
  西晋泰始六年(270年)立。碑文隶书,方整规矩,书法风格已与汉隶大异其趣。
  皇帝三临辟雍碑
  西晋威宁四年(278)立于洛阳太学,书法开合有度,卓有古趣,又不失严整。罗振玉称为“晋碑第一”。
  急就章
  1.用凿印的方法刻制出来的印章。凿印,刻印的一种方法。指在预制的金属印坯上击凿印文。这类印章的引文错落自然,多数是将军印和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之间。相传其起源,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都是仓促凿成,相沿成习,故称“急就章”;更为后人所仿效,形成一种刻法。
  2.《急就章》又名《急就篇》,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洋洋大观,无一复字,为童蒙识字之书,文词雅奥,非他蒙学诸书可及。《急就章》相传为皇象所书。皇象(生卒年不详),字休明,三国吴时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待中,青州刺史。其书师法杜度,精篆,隶,最工章草,笔势沉着痛快,自然纵横,有“实而不朴,文而不华”之评。
  宣纸
  宣纸是中国书画的传统用纸。它是原产于安徽泾县的手工纸,故名宣纸,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一种高级的毛笔书画用纸。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泾县为宁国府管辖,宁国府治在今宣城,宣城为宣纸集散地,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亦有人称泾县纸。现在浙江、四川等地也都有生产。宣纸的主要原料是松树皮或青檀树皮,其他原料有长秆籼稻草、楮、桑、竹、麻等十余种。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八道工序,历经一年方可制成。由于纸质洁白、细致、柔软,经久不变,不易蛀蚀,便于长期存放。我国留传的古代名人书画,多用宣纸,亦用于刊刻书籍。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另见“生宣纸”、“半熟宣”、“熟宣”。
  宣毫
  指宣城所产的毛笔。唐王建《宫词》之七:“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87297/

推荐访问: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