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方法

来源:教育公文写作 时间:2020-06-03 22:00:27 阅读:

【www.bbjkw.net--教育公文写作】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方法,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方法

  摘 要: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焦点问题。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着意于合理创设各种新颖、可行、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游戏、玩乐、操作之中思考、探索、合作。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情感体验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所谓创造,它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情感过程。而这种情绪、情感与之所处的环境有关,受环境气氛的诱发,启迪。换言之在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依据教材创设的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为主体,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在导课中巧创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会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导课”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创设情境法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被吸引过来。

  1、情境导入。如教《秋天的雨》这篇优美的文章时,设计如下情境:先配图欣赏课文,再配乐诵读课文,最后展开联想进行创作。这样的训练融阅读、写作、思维于一体,既是一种“课文作文”,又是一种“创境作文”,它为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2、问题导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心特别大,如果能在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对有关内容的思索,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的信心。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因此,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诱因,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如《从现在开始》一课,我摒弃了教学中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被推选成森林之王,你会宣布什么样的号令?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如在教学《我是什么》这篇课文前,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究竟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当然,教学中只有把握知识的延伸点,合理设计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起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勤于自主学习。 3、故事导入。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们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趣事常常会使孩子们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自己去寻找和课文有关的故事来读。其效果显而易见。

  二、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正如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述“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

  如在《雷雨》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雷雨天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课文景色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使学生逐步体验怎样把所见所闻说具体说生动。应该说,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从日常生活去感悟语言,分析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运用真实物品演示情境

  此法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所提及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其明白事理,并增进其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

  如在讲《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过程中,可出示一幅教师自己画的画,再“不小心”把墨水滴上去了,神情懊恼的请学生帮忙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积极的帮老师出主意。这时再来学习课文,学生们有了相同的感受,理解起来就很容易,印象也会很深刻,从而使他们明白一个道理:遇到问题,不要灰心丧气,要积极开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四、借助美术作品展示情境

  美术与语文之间应该有共同点,它们都是美的,它们借助不同的渠道抒发各自的情感。利用其可联系之处,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接受和理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悦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充分展示。学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图画给人以鲜明、直观的形象,学生往往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直观教学则是最好的传授知识的途径。所以,我利用图画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

  如在讲授《丑小鸭》一课时,出示图画丑小鸭可以使学生在图画中感受丑小鸭的变化,能更有效的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特别是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美术作品如图画、雕塑、模型等有利于创设情境,更好地把握说明空间、说明顺序等,优化教学效果。

  五、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更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激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课文,并能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如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直接进行表演,这样做,学生对于课文的体会、理解就相当深刻了。

  六、结合文本环境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二年级的《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带有少数民族风俗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傣族人民在自己重大的节日泼水节那天和敬爱的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文章中的风俗和人物的感知程度也各不相同。知识丰富的同学通过电视等媒体知道少数民族的节日,也知道敬爱的周总理是谁,可还有一些同学就不知道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幸福的场面,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少数民族有哪些重大的节日,由少数民族不同节日的风俗说起,接下来和同学们讲讲敬爱的周总的小故事,让他们对这位中国伟大的总理有一些粗略的认识。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难忘的泼水节,和傣族人民一起体味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过节的激动心情。

  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及语感训练的综合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语感训练这一颇为艰巨的任务尚有一定的局限。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整体优化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组合教学来达到语感训练的目标,则是一种高效的手段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把课上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感受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画家乡》一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引领学生观看“风景片”切入教学,再边听录音看课文,再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家乡美景,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喜欢家乡的原因……将教学情境的原则具体化为教学步骤之中,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又如教学《画杨桃》时,可利用多媒体先动态直观呈现杨桃不同角度去看的不同形状。直观呈现为什么作者说杨桃的形状像五角星。运用电脑多媒体导入新课,以图片开路,解决教学中学生没有相同体验融不进课文中的问题,就可为一堂课定下良好的感情基调。老师“导”的有声有色,学生“入”的兴趣焕然。

  八、板书设计再绘情境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结构的时候,如果能够参考理科建模的形式,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表、坐标的形式,必然也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跌宕起伏的情节是文章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鉴赏文章的关键。在讲《给予树》时,不妨将妈妈的情绪变化:担心——生气——激动,这些情节以曲线图的形式通过板书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结构。

  九、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而且还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果。情境的创设主要就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语文的奥秘。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又要结合教材重难点,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一起探讨问题,教师高昂的激情、抑扬顿挫的声调、风趣幽默的语言,熏陶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样的课堂情境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学好语文课。同时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心理机能和谐全面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章建红.《语文课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教研天地.2006第10期

  2、裴娣娜.《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学科教育.2000第1期

  3、徐晓芸.《走自主创新学习之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5、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方法

  内容摘要:

  “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

  一、要有“吸引力” 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二、要有“数学味” 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境

  三、要有“发展性”   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四、要有“真实性”   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关键词:

  有效 吸引力 数学味 发展性 真实性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出现了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创设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当前一些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我想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

  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们,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 “9+4”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4”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方法

  关键词:情境 创设 手段 音乐 道具 演示 语言 问题

  内容提要:创设历史活动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历史活动课可利用音乐、道具、演示、语言、问题等手段来创设情境,增强历史事件的真实感,使学生的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得到锻炼,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全面发展。

  正文:

  情境是指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在历史活动课中,学生的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情境,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能,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活动任务精心设计适宜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创设历史活动课的情境呢?本人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种手段:

  第一,用音乐渲染活动课的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将活动课推向高潮。

  如初一历史下册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在文成公主入藏路上,播放具有西域风情的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随文成公主来到西藏。初三下册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记者在采访“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苏联军人”时,我选用了比较激昂的音乐做背景音乐,烘托苏联军人的坚强不屈和必胜信心;记者在采访“德国军人的母亲”时,我则选用了一首比较悲情的音乐,以烘托这位母亲对战争的控诉。学生在音乐声中听着被访者的发言,道德感、理智感得到升华。

  第二,制作相应的道具,增强历史事件的真实感。

  如初一历史下册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我设计了一些学生表演:商人卖丝绸,布匹,大米,学生从家里带来丝巾、铜钱等实物,还用纸自制了纸币交子。初二上册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学生用纸自制了数码相机供“游客”使用。《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中,学生准备了一些古代服饰,用纸自制了帝王的帽子。

  第三,运用恰当、适时的演示增强历史活动的真实效果。在活动课中可通过布置背景图片、适时插入实物图片及地图、播放视频资料等手段,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活动的生动性、直观性,使学生在想象、创造、分析、综合等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如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活动中,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清明上河图,给学生以直观认识,配以学生的讲解和表演,学生加深了对宋代社会风貌的理解。《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中,用多媒体课件布置遵义会议旧址、雪山、草地的背景图片,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导游和游客的游览路线以地图形式作动画演示加深学生对红军长征路的认识。《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中,播放视频资料“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争”, 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主观情感移入到认识对象中去,能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

  第四,精彩、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造思维。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这说明,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应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运用丰富、生动、形象、幽默、艺术性的优美明快的语言与情景的展示相结合,随着历史进程的继续,或悲怆感人,或喜悦动情,达到艺术感染教育的效果,并进而呈现给学生清晰的、真实的历史景观,使学生随教师讲解产生“移情现象”。

  如活动课《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中,记者分别采访希特勒、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扮演这些角色的同学用富于情感的发言表现希特勒的骄横狂妄、色厉内荏,丘吉尔或罗斯福的老谋深算、斯大林的坚强不屈及对胜利充满信心。记者采访德国军人母亲时,扮演母亲的同学要用悲伤、愤慨的语言控诉这场战争。《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中,表演唐太宗的同学说话要有皇帝的气势。话剧《昭君出塞》中,表演王昭君的同学的语言要表现出为国远嫁的勇气和出塞路上的黯然神伤。

  第五,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将学生探求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了解真实的历史人物的热情,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到高潮。问题是促进活动过程不断深化的关键因素,只有情境而无问题的活动不成其为活动课程意义上的活动。

  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一步一步地进入了教师巧设的开放式问题情境之中,积极思维,大胆发言,互相补充,互助合作,师生之间形成了良性、和谐的互动,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向上、竞争进取的和谐学风。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比较深入地走进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在的特定历史时期,体验历史事件的此起彼伏,感受历史人物的悲喜,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无形中也得到了相应的培育。通过互动式的思考,学生知道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知道了如何区分历史与文学创作,学生的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得到锻炼,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全面发展。

  如活动课《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中,巧妙地设计记者的问题,通过记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地采访,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这场战争人民必胜、法西斯势力必败的历史原因。下面是这一活动课的一个片断,请注意记者的提问。

  第二幕:情节:在奥古斯号军舰上丘吉尔首相、罗斯福总统和几位工作人员正在接受美联社记者和路透社记者的采访。

  背景:签署《大西洋宪章》

  地点:奥古斯号军舰上

  人物:丘吉尔首相、罗斯福总统、几位工作人员美联社记者和路透社记者

  主持人: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两国日益感到反法西斯力量联合的重要性。1941年8月9日~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号上举行会晤。8月14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

  路透社记者:请问首相大人,美国、英国对德、日、意扩张的对策是什么?

  丘吉尔:我们将与美国联合起来对付德、日、意。

  路透社记者:那么为什么在法西斯扩张刚刚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不把它掐死?

  丘吉尔:我们一开始不想让我们的人民卷入战争,也没想到德国竟然有这么大的胃口。

  路透社记者:我们的政策有没有需要检讨的?

  丘吉尔:恩……这一点……我想确实有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对此我深表遗憾。

  美联社记者:请问总统,《大西洋宪章》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罗斯福: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

  美联社记者:为什么我们要援助我们过去的敌人——苏联?

  罗斯福:以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要想尽快打败法西斯势力,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苏联。

  美联社记者:那么,这样会不会损坏美国的利益?

  罗斯福:当前来说,不会。若是抛弃苏联,我们失去的将会更多。

  总之,历史活动课的情境创设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角,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干瘪、抽象的知识变成一幅幅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历史事实中,减弱知识的难度,加快接受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深刻、更透彻、更准确,在直观感性形象的基础上易于培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灵活地运用知识分析材料、归纳、提练观点的能力,即在思维上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在智能上由掌握知识向创新知识转化。同时,由于师生情感共鸣,创设问题的情境,导引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主观情感移入到认识对象中去,能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受到陶冶,增强识别美、丑的能力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培养爱国主义的真挚感情,激励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475892/

推荐访问: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教学的例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