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发展的条件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12 15:00:03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事物发展的条件一:事物发展的原因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于本节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
  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实的分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及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一、结构:第一节“”,共2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个人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原因剖析]
  这一问题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内外因的相互关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理论剖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教材通过大量事例的分析,说明内因“引起”、“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物多样性、适应性的形成”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过的,对此,学生一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同样,单独地讲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讲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感到困难。而当学生思考外因有时还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时,疑难问题就会多起来。这又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决不是否认外因的作用,而是要恰当地、正确地理解外因的作用。首先,从性质上看,存在着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的作用;另一种则起延缓、促退的作用。其次,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去看待外因的作用。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事物就能发展变化时,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两者的关系可用表格表示:


内因


外因



区别


含义不同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地位作用不同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外因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注意区分割裂内因外因辨证关系的错误倾向:忽视内因的决定作用;忽视外因的条件作用。
  2、“外团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是本框题的难点。
  [原因剖析]
  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等角度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第二框题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理论剖析]
  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而事物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加强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内外因的作用及外因是否“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问题,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如:一种观点认为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根据,常常直接起第一位的作用。机械运动中位置的移动,物理运动中加热使水变为蒸气等就是如此。另一种观点认为内外因是相对而言的,此方的内因是彼方的外因,彼方的内因是此方的外因。如打仗,对于胜者来说,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对于败者来说,主要原因就可以说在于外部了,反之亦然。关于外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也有人认为可以反过来说,即“内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外因起作用”,而不能一律强调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学生提出的疑问大多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时产生的,如主观努力与环境、条件、机遇的关系等。虽然都是具体的问题,但大致不会超出哲学界上述争论观点的范围。
  教材中强调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特别说明外因有时“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对于“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教材通过大量的事实进行了分析。教学时,一是要把握好这一范围和限度,不必过多地展开;二是要紧紧扣住教材的观点去回答、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3、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原因剖析]
  从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疑点较多;从中学生的显示表现来看,许多问题的发生都与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条件有关,因此这一问题贴近学生实际,针对性强,既有现实的教学意义,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本框题的重点。
  [理论剖析]
  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正确对待内因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个人的成长中外部环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须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关于“”的教法建议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1、从事例引出概念,要分析好种蛋变为小鸡的具体事例为理解原理作好铺垫,这一事例分析得好,学生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内因、外因的基本含义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因为在初中和高中《生物》课上,学生已经学过卵的孵化和遗传、变异问题,因此,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分析。在分析讨论中,教师应一步步地进行引导:①首先找出种蛋变为小鸡的原因是什么?(种蛋和温度)②再看两者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根本原因、条件)③温度的条件作用怎样才能发挥?(通过种蛋起作用)
  2、突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一教学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归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应简要分析内因外因的含义,指出: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上述道理,教材中虽已涉及,但未作进一步的要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解释。
  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讲授基本原理时,尽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益。教材所引郭老向高考落榜的学生书赠"蒲松龄落第自勉联"即是一例。
  4、关于"想一想"、"议一议"小栏目的运用。"想一想"中的《古莲子沉睡千年之谜》是引自初中《生物》第一册(上)的"课外读"的事例。这些唐宋年代的莲子,坚实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层中氧的含量极少,当地气温低、雨量少,以致使这些莲子得不到萌发的条件-水分、氧和适宜的温度。这一事例简单明了,用来说明仅有内因也不可能发展的道理,很有说服力。
  "议一议"中孟子的话转引自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谈骨气》一文,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里虽然只要求学生能用哲学观点来加以阐释,但蕴含的教育意义也是很明显的。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读-议-讲"或"读-讲-议"的方法,即先自学,议论,教师最后讲解,也可以先自学,再讲解,最后就几个疑难问题集中进行讨论。应当注意的是,本框引用生物、化学学科的事例较多,尽管学生对这些知识比较熟悉,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或议论解决问题,但教师对相关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是必要的。教学时,还可以借助生物课本中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
  二、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重视导入,引起学习兴趣。讲好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思维,引起探求答案(在第一段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的兴趣,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本课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无论是正确对待内因还是外因,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抓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抓住主线。关于"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着重讲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是贯穿其他问题的主线。明确了这一观点,其他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课文中引用的《伤仲永》一文,引自初中《语文》第六册;1995年第4期《民主与法制》杂志以《一个"天才"的夭折》为题,介绍了山东省莒县的李尊省由一个被视为"神童"和"天才"而最后沦为罪犯的故事,发人深思。方仲永和李尊省的事例,能够比较好地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富有教育意义。李尊省是个早熟的人才,最终却变成了阶下囚。怪谁呢?怪这个社会不识才吗?不是。怪领导和同事排挤他吗?也不是。关键是他不能善待"贫穷"二字。其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很低。他多疑,气量小,心胸狭窄,性格脆弱,经不住一点挫折,缺乏明确的、一贯的奋斗方向。尽管他并不是贫穷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然而还是经常为金钱而自卑,最后终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对于类似这样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用,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结论,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
  ②善于启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他们真懂真信,才能收到教学实效。如关于正确对待机遇的问题,教材第7段的三个反问句,就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特别第三句,现实感、说服力更强。经过启发,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机遇是指好的机会、好的境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但决不是什么"命运"。机遇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又有必然。抓住机遇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抓住机遇的准备和穷追不舍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千百次地遇到良机也无济于事。古往今来,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和失去机遇悔之莫及的事例,都不少见,如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机遇使他当上了赵国大将,但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仍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教材中的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可多加利用。
  ③正反对照。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正反比较对照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会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和接受。
  ④搞好分析。要使学生对方法论要求懂、信、会、用,必须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如本框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教材中首先把外部条件分为不能自由选择的和可以自由选择的两大类,然后讲要对这些外部条件?quot;一分为二"的分析。前者是大同中的小异,如家庭、学校条件的差别问题,仍属于正确对待顺境逆境的问题;而后者则涉及择友、交往和选择学习榜样的问题,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较多,应联系实际搞好分析。教材中设置了"议一议"栏目,可以作为突破难点的辅助手段。
  3、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没有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从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出发来考虑的。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的关系,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方针,也是哲学教学中传统的内容。应当注意的是,新教材中突出了两点:一是突出了深化改革和坚持自力更生的一致性;二是突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观点。教材中引用了邓小平的两段语录,说明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江书记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也把它作为十二个重大关系之一,作了精辟的论述。
  4、关于教学方法。讲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时,可采用讨论法,以便于交流和启发,机动灵活地解答疑难问题;讲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扩大开放的关系时,可采用讲读法,以便于学生理清思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

事物发展的条件二:高二政治下册第一次段考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分)
  1.下列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心外无物和上帝创世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我在故我思
  2.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原因在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C.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3. 2010年3月19日中国北方地区遭遇今年最强的沙尘天气袭击,局地还遭遇了强沙尘暴袭击。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沙尘影响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现在的天空不再让人欢喜而让人忧,这是因为( )
  A.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B.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D.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对自然界的严重破坏
  4.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遇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和浪费水资源,那么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水资源有限的,要节约用水 ②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③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将受惩罚 ④要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自然界。例如,人们可以通过人工催雨或消雨的方法产生降雨或不下雨,用人工消雾的方法来消除浓雾。这说明( )
  A.自然界的变化与发展受人的意识的影响
  B.人的意识能决定自然界某些部分的存在与变化
  C.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D.物质和意识相统一,决定着自然界的变化与发展
  6.建国初期,为解决吃饭,我国将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今天,为了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草)。我国农业生产的这一变化,从哲学上充分说明(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事物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7.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发展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上述要求符合的哲理是( )
  ①做工作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③要善于全面地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某地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农民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喜鹊到冬天也不飞走,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这个实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需要哲学智慧 ②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③要善于利用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 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2010年2月23日,卫生部出台《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由于公立医院在我国卫生体系中地位重要、影响重大,是医改工作中最为艰巨的任务。国务院决定,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待经验成熟、条件具备再向全国推开。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③要抓主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10.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是记英语单词的一个有效办法。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认识事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11.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他是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减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一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2.先进典型的经验值得推广,放到哪里,哪里就出成果。这个看法( )
  A.懂得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B.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懂得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
  D.不懂得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13.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对知识的态度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
  ①一分为二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辩证否定即扬弃 ④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XXX同志历来是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他指出: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在对待传统文化上XXX坚持了①辩证的否定观 ②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参加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一致认为:人类不是气候的主宰者,而是依存者。人与气候的关系是互动的,因此也应该是友好的。这从哲学上看:
  A.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自然规律和周围环境的认识
  B.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能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发挥重要作用
  C.人与气候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在人类善待大自然的同时,大自然也会友好地善待人类
  16.危机,即危险和机遇伴生。危机既有危害深重的一面,也有良机潜伏的另一面;而且,往往危有多深,机就有多大。危与机并存,我们应该学会转危为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
  ③看问题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④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宋代诗人陈简斋的诗作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事物是静止的
  2009年12月28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必须着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回答18-19题。
  18.强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的哲学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9.会议强调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主要体现:
  A.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B.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C.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一直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结合。效率与公平及二者关系状况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公平与效率并重,再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体现出二者关系的动态变化。回答20-21题。
  20.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重视矛盾的主要方面,抓本质和主流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效率与公平及二者关系状况是动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的。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此要多挖掘事物的矛盾以推动事物发展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②③
  22.2009年12月5-7日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阐述了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具体部署了2010年经济工作。要实现2010年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这是因为:
  A.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要求
  B.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的变化 C.社会意识必须与社会存在同步发展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3.在官方媒体网站的调查中显示,收入问题、住房问题、物价问题等民生话题成为2010年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的前三甲。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务院总理XXX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表述。这从哲学上要求我们:
  A.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B.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C.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D.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24.经济条件是影响人们幸福程度的基础因素,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幸福感)并不完全与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成正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诸多其他因素,如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婚姻、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对人的幸福指数影响越来越大。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观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安徽省财政厅优秀选派干部、凤阳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扎根基层6年,无私奉献、为民爱民的事迹感动群众,赢得广泛赞誉,被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从沈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
  A.人生价值在于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B.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C. 人的价值的实现完全靠个人的奋斗 D.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在于外部环境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材料一: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
  1998葡萄牙里斯本海洋未来的财富
  1999中国云南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00德国汉诺威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日本爱知县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2008西班牙萨拉戈萨水与可持续发展
  2010中国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即将在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其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新时代背景下让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运用唯物论的观点分析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理论依据。(12分)
  27.改革开放以来(至2010年),中央发布了十二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十二个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请运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十二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出台的认识。(14分)
  28.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在生活中人们开始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请从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推进节能降耗、低碳生活的建议。(9分)
  29.某地在发展过程中提出:要善于从剖析矛盾入手,以科学发展解题,坚持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坚持在发展中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不断破解各种矛盾冲突中获得新的发展。该地区推行幸福指数,他们把老百姓的幸福感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体系,在发展中始终坚持城乡统筹,打通城乡间的生产要素,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
  该地区在发展中的有益探索,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哲学启示?(1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610111516202125
  CCDAADCACDBBCCADCACBAABDB
  二、非选择题
  26.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
  27.(1)十二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说明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分)
  (2)十二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
  (3)十二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分)
  (4)中央发布了十二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分)
  (5)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分)
  28.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可替换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革命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坚持创新)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多开发节能降耗的新发明、新设备。②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每个人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断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让人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每点3分,答全3点发展观即可得满分)
  29.(1)该地区善于从剖析矛盾人手,启示我们矛盾是普遍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正视矛盾,善于用矛盾分析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3分)
  (2)该地区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启示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3分)
  (3)该地区尊重群众把老百姓的幸福感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体系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休,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3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必须树立正确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分)
  (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该地区始终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式。(3分)

事物发展的条件三: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末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 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
  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② 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 塞翁失马                             ④ 刻舟求剑
  ⑤ 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⑥ 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A. ①②③⑥   B. ①②④⑥  C. ②③④⑥    D. ③④⑤⑥
  2. 当前,一些同学推崇“地球村”“世界公民”,以做“世界公民”为荣,看不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差别。待他们出国后,才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没有世界公民。产生这种错误认识从辩证法上看是因为(    )
  A. 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 实践决定认识
  C. 事物是发展的
  D. 忽视了统一中的对立
  3.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
  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 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A. 四季更替             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牵一发而动全身       D.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长江起初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使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的东高西低的地势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注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注入太平洋了。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因而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了唐古拉山的山峰——各拉丹东雪峰。回答5—6题。
  5. 长江流向漫长的变化过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
  A.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B. 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C. 客观物质世界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
  D. 事物的发展变化千头万绪,毫无秩序可言
  6. 长江流向由西向东的变化历经5000万年,这说明(    )
  A. 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根本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
  B.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D. 要推动一切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与进步
  7. 在圆满完成13天的太空任务后,“发现”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7月17日9点14分(北京时间21点14分)安全返回地球,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说明(    )
  ①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②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④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③④
  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舒斯云教授,经过10多年的奋斗,在脑神经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新发现人脑中一个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区域,命名为“边缘区”。
  8. 舒斯云教授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一科学研究成果再次证明(    )
  A. 人的知识来源于人脑不同的区域
  B. 大脑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C. 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D. 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9.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 认识经历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 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10. 当人们办事情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的主观因素主要有(    )
  A. 人们所面对的社会条件
  B. 人们的金钱观
  C. 人们所处的时代
  D. 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程度等
  11.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说,这是由于(    )
  A. 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 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
  D. 只有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起科学的指导作用
  12. 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以德治国的哲学依据是(    )
  A. 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B. 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D.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在西部地区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助学工程,使大批贫困学子迈进高校大门。
  13. 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表明(    )
  A. 国家允许人们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B.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C. 社会集体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D. 集体主义已经成为人们唯一的价值选择
  14. Goo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07年11月14日在博客上撰写《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中指出:高校不能过度扩招和产业化,高校培养了过多的硕士、博士,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中国高校“不能很好地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李开复的上述讲话告诫我们(    )
  ① 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 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③ 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防止事物性质的转变
  ④ 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针对目前有记者将北京‘首都’写成‘首堵’的现象,北京市长王歧山说:目前北京堵车现象严重,关键是“公交”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但个别记者把‘首都’写成‘首堵’,这有点夸张。
  15. 北京堵车现象严重,关键是“公交”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告诉我们(    )
  A.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B. 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首堵’现象
  C. 要正确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
  D.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16. “北京堵车现象虽然存在,但个别记者将‘首都’写成‘首堵’,这有点夸张”王歧上市长的上述讲话体现了(    )
  A.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B. 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首堵’现象
  C. 要正确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
  D.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17. 河北省政府日前对市场上几千只“涉红鸭”和几百斤“红心”鸭蛋进行焚烧处理。其负责人说:“目前没有明确标准证实苏丹红饲料能否在鸭子体内完全代谢,为防万一,我们对喂过苏丹红饲料的鸭子全部捕杀。”河北省政府对“红心”鸭蛋等的处理体现了(    )
  A. 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有利于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 矛盾具有普遍性,应坚持全面看问题
  C. 事物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
  D.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了台湾的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回答18—19题。
  18. 坚持“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不会改变我国的国家性质,这是因为(    )
  A.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事物千差万别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C.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D.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19. 台湾领导人声称“台湾不是香港,不适合一国两制”。从哲学上看,台湾领导人(    )
  A. 承认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 夸大了矛盾的普遍性,忽视了特殊性
  C. 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D. 夸大了矛盾特殊性,承认了普遍性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无私无畏地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发扬刻苦攻关的精神,加快科学研究及其应用,为用科学的手段战胜“非典”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据此回答20—21题。
  20. 人们依靠科学有效地控制了“非典”疫情,这说明人类要在与自然灾难的对抗中取得胜利必须(    )
  A.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 尊重客观规律
  C. 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 增强人民群众战胜灾难的信心
  21.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了人民的健康而舍生忘死的英雄。他们中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优秀共产党员邓练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丁秀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等。他们发扬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生命之躯筑起一道防“非典”的钢铁长城。他们的事迹表明(    )
  ①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② 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提高个人素质
  ③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观
  ④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突发百年罕见的大灾变。这次灾变突发前,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做出预报。由于印度洋很少出现这种自然现象,沿岸国家减低了防范意识,在印度洋没有预警机制,从而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 要认识事物的本质         B. 要把握事物的规律
  C. 要坚持适度原则             D. 要居安思危
  《人民报》载文指出,目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坑蒙拐骗等现象屡禁不止。运用所学知识,完成23—24题。
  23. 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坑蒙拐骗等消极现象的屡禁不止说明(    )
  A. 拜金主义对部分社会成员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C. 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
  D. 应高度重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24. 从哲学上看,要逐步消除上述材料中的消极现象,就必须(    )
  A. 反对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B. 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C. 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D. 高度重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 有关媒体曾发表短评强调,“十一”长假,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遗憾、不足、差距、矛盾,但首先还应承认,放长假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好事不一定完美,发现了美中不足,同样也是好事,今后可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上述短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2)这一观点在上述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
  27. 2006年12月5日到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07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这次会议再次强调了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不同,这次,“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看似仅仅两个词汇次序的变化,其实有着相当的深意。“好”与“快”两字之调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注重发展的效益,增长的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好”字当头,又好又快,不仅是2007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也将是今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路。
  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18分)
  28. 材料一:粮油价格上涨对城市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为此最近,国家抛售按最低价收购的“临时储备粮”,有效地引导和稳定了市场。
  材料二:市场人士指出,多年来,生产资料的涨价也是粮油价格上涨的一个成本动因;另外,不排除一些粮油购销、加工企业,利用当前市场缺口,推动粮油价格上扬。为此,有关部门要加强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打击不法行为,规范不当得利,既保障农民从粮食涨价中得到实惠,又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13分)
  29. 材料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认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材料二:2006年12月5日到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07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结合上述材料,从唯物论上说明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5分)
  (2)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说明“推进结构调整”的哲学依据。(5分)
  试题答案
  第I卷
  1—5    ADABC          6—10  ABBCD            11—15  DACBA
  16—20  CABCC       21—25  CDABD
  第II卷
  26.(1)上述短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1分)事物自身包含着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2分)
  (2)“十一”长假“有不足”、“差距”,这体现了“十一”长假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2分)“好事不一定完美”,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关系;(2分)“发现了美中不足,同样是好事”,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2分)
  27.(1)人们的认识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表明我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认识的深化,是对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必须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我们要解决面临的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好”字当前,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又好又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经济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自然、经济、社会、国际条件。这些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不可能长期单兵突进。
  (4)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已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又好又快”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和决策。
  (5)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成分结构与排列次序不同也会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优化结构。又好又快,就是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6)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好又快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28.(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国家抛售按最低价收购的“临时储备粮”,有效地引导和稳定了市场;市场中的不法行为和不当得利,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加强了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这些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
  (2)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粮油价格上涨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3)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国家合理统筹城乡关系,既保障农民从粮食涨价中得到实惠,又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国家既保障农民从粮食涨价中得到实惠,又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29.(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正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并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的正确意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5分)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就要优化事物的结构。所以,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升级。(5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7608/

推荐访问:事物的永恒发展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