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化学反应的本质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10 19:00:03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化学反应的本质]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观察的化学现象及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实验;对反应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给予肯定。
  【指导实验】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做下面的三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应;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应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应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应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追问】分别讨论三组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应。
  【练习】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和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应呢?前面已经通过实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考并讨论、猜想。
  回答: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习: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练习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应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减少,反应向右进行。把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习】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①能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为例分析。
  领悟。
  模仿。
  板书练习: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现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行的反应,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行的一类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凡是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①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②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盐酸跟Na2CO3、K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回答是否准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应。
  分析离子反应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应写出离子方
  H2O请讨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设问】请写出实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吗?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习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习
  一、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应
  2.铁跟稀盐酸的反应
  二、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实验室制氯气: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回答: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回答: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应物都是固态,反应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讨论后回答:
  在无水参与的情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习: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应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应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及时反馈,进行调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揭示反应的实质。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还原反应,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Cu2++2OH-=Cu(OH)2↓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表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判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 2.(B)、(D)
  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篇二:[化学反应的本质]初三化学教案: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原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x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x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凿证明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原子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原子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原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原子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原子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x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x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x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x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x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x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x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x化汞及x化汞分子的构成 (x化汞是由x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x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x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x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x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x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过刚才对x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原子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原子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原子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x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x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x化汞受热时x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原子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原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

篇三:[化学反应的本质]初中化学教案与问题归纳:《分子和原子》

  【指导思想】从宏观物质间的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就得了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并通过微观粒子在变化中的种类和个数的变化情况,真实的认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要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直观形象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抽象的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过渡,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和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特点:设置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形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
  本节授课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儿单元“水和溶液”课题三“分子和原子”,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前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物质间的反应从微观的角度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但都是从宏观角度感受化学,但还不清楚或认识不到物质之间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要将宏观的物质间反应归因于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尤其是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反应入手、以客观存在的微观粒子图片等说明粒子的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讲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认识物质间反应的本质。做到实例举证、客观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微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为什么会减少?温度升高,减少的越快?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放在通风处或阳光下干得更快?
  3、走近花园处,为何能远远闻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为什么不见了?水为什么能变甜?
  5、为什么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6、为什么把品红溶液放到水中能扩散?
  【教师讲述】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以此来解释上述现象。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早已证明,物质确实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真实的观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幻灯展示并讲解】图3-6、图3-7是苯分子结构和移动原子后形成的“中国”二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了。
  分子的性质:
  【教师举例讲述】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如果中国13亿人数1滴水中的水分子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需要300万年)
  (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10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则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则需55万年)
  【教师归纳】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与探究】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浓氨水,有怎样的现象?
  2、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酚酞和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则有什么现象?
  【教师归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①氨气在空气中扩散
  ②糖的溶解
  ③闻到花香、酒味
  ④樟脑丸的逐渐减少
  ⑤湿衣服晾干
  【教师举例讲述】①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
  ②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毫升
  ③热胀冷缩
  【教师归纳】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个H2O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开讨论】①从分子的角度,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何不同?
  ②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①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② 品红溶解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它们的化学性
  质也没有变;
  ③ 物质“三态”变化
  【归纳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讨论】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① 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
  化学性质;
  ②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
  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
  【归纳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归纳总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水电解动画演示
  氢气和氯气反应动画演示
  【教师讲述】所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个数不一定变。
  【提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呢?
  【讨论总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举例说明】①水电解时,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氧分子;
  ②H2在Cl2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氯气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个氢原子和每一个氯原子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学生讨论】 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
  【讨论总结】氧化铝通电时,氧化铝分子分解成了铝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气分子,许多铝原子聚积到一起成金属铝。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终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归纳总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学反应实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隔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变化中的情况: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数目不一定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物质、分子、 原子与分子的联系: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4897/

推荐访问: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