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电影简介]辛亥革命简介

来源:学生作文作业 时间:2018-06-14 19:00:02 阅读:

【www.bbjkw.net--学生作文作业】

辛亥革命简介篇一:清明节的感受作文4篇

  导语: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清明节的感受作文4篇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的感受作文1
  人们在路上行走,想起自己过世的家人,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用悲哀的景物衬托出人们悲伤的心情。
  每到清明,我就想起了,保家为国的烈士。
  烈士们,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祖国,可以付出一切,他们也认为生命宝贵,但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安康稳定,而付出自己是值得的。虽然,烈士们的生命十分短暂,但是他们的一生十分精彩。因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就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烈士们就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给了最壮烈的事业,是烈士们的勇敢和坚强,换来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虽然人走了,但在我们的心中常在,人们缅怀前辈,在清明时节,我们应该买个花圈,为与世常辞的烈士献上一份真诚的思念;为天堂的人们送上一份人间真情。
  人有辛来世,但终归化为尘土,我们应好好用自己有生时间为人类造福。
  清明节的感受作文2
  在清明节前,我们学校五、六年级的全体同学去烈士陵园祭扫。
  首先是祭扫仪式,我们派代表上前敬献花圈。看着面前的两个花圈,心里很难受。接下来,主持人以及学生代表讲话之后,是全体默哀,那低沉的音乐仿佛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些英勇的烈士牺牲时的场面。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接下来是参观烈士们的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着烈士们的照片及介绍。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大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到辛亥年,中国的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最后一项仪式是献花。我们走过一个个烈士碑,将自制的小白花放在上面,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通过这次祭扫活动,使我明白了这些烈士的伟大,让我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用当年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换来的。这种精神永垂不朽!
  清明节的感受作文3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又一个清明,在这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清明节,我再一次站在鲜红的五星红旗下,站在庄严的烈士墓前,祭奠革命烈士的英灵。
  催人泪下的清明,萌发思忆的清明,让人难以忘怀的清明。“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后英灵”,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不异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残暴的日军面前,“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夏明翰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凛然诗句。
  义勇军领袖杨靖宇将军阵亡后,日寇将其遗体解剖,试图发现饥饿严寒条件下野外生存并战斗的秘诀,结果在将军肠胃中发现的只有树皮和棉花!
  ……
  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校园的上空,回想以前,战士们在疆场上浴血拼搏,在刑场上宁死不屈,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呢?烈士们是离开了我们,但又有谁能说他们不是永远地存活在我们心中的?他们的丰功伟绩,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今天,我沐浴着温暖的春光,我想:我们的幸福是从何而来的呢?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才有了我们的美好生活。
  我们都是时代的幸运儿,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的日子,以优异的成绩,告慰青松下长眠的烈士。
  清明节的感受作文4
  4月2日,我一醒来就忙着刷牙、洗脸、穿衣服……我没有忘记,今天要去参加蓝田玉川镇红门寺小学了。我们出了门,妈妈开着车带我和朋友到了地点,我迫不及待地上了车,把书包放下,一边看着风景,一边和朋友玩石头、剪子、布。
  我发现窗外的景色一点一点变得像在山里了:先是热闹繁华的高楼大厦,渐渐的,绿色越来越多,水越来越多,花儿越来越多……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山里,走在弯曲回转、凸凹不平的山路上,车子越开越慢,两岸的青山印入清清的水面,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最让我难忘的是山上石头缝里竟然长出了美丽的野花,把大山装扮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到了地点,我们一个又一个争先恐后地跳下车,还要走一段路才能到小学,远远的看到一堵断了的围墙里,有一排简陋的房屋。来到门口,我发现这所学校很旧:刷了白灰的墙的白灰都掉落了,露出了很多砖头,刷了黑漆的大门已经露出了木板,用绿漆涂过的杠子已经也掉了漆,露出了里面的黑铁,老师的讲桌和板擦都是旧的,同学们的椅子和桌子非常破旧,虽然很难看,但是,他们还在使用,他们的生活多么艰苦,但是他们努力学习,像山上的野花一样坚强的成长着。
  我们又参观了男、女生宿舍,天花板都破了,床是用课桌拼接成或是用砖头块垒起的木板拼成的,被子和枕头也很旧,但是非常整齐,可以说是整齐得无可挑剔。
  一天的活动很快就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新结交的好朋友,以后我还要来看他们!我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帮助更多的山区小朋友!

辛亥革命简介篇二:革命烈士秋瑾的爱国故事


  导语:秋瑾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值得纪念以及缅怀的一位女英雄,女诗人,秋瑾的故事可以说是相当感人,而她的英名也应该永远被世人所牢记,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革命烈士的小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人物简介
  秋瑾出生在1875年的福建厦门,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官宦家庭子女,秋瑾无论是胸怀还是气度都和平常女子不同,其眼界也要高于普通女子,看有关秋瑾简介的资料里,我们可以知道秋瑾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反对封建礼法,而且提倡男女平等,那个时候的女子,如果可以拥有这样的胸怀以及气魄,想必她必是人中之龙凤。
  而且,秋瑾还喜欢以花木兰和秦良玉来比喻自己,由此可见秋瑾真心是比较豪爽的,另外在鲜有的秋瑾简介里面还有一个信息,那就是秋瑾能文善武,还曾经自己孤身一人东渡到日本留学,之后又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不断的努力并且奋斗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来了民族的觉醒,国家的自立自强。
  秋瑾就是这样一个不甘平凡的女子,甚至在众多的秋瑾简介之类的书籍里,还把秋瑾称之为一代女侠,她身负着女权崛起以及革命火种的重大责任,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真是让人想不到的是,秋瑾虽是一介女流之辈,但也能拥有男子汉般的大丈夫情怀,顶天立地,大义凛然,以死报效国家。
  秋瑾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值得纪念以及缅怀的一位女英雄,女诗人,秋瑾的故事可以说是相当感人,而她的英名也应该永远被世人所牢记,她用自己的血肉和牺牲来使民族觉醒,促进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1895年从父母之命嫁与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生一子一女。
  人物故事
  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
  1902年王廷钧捐得户部主事,随同入京,开始接触西学。有感于庚子后朝政的腐败和民族危机的深重,立志“恃铁血主义报祖国”。1904年春毅然冲破家庭束缚,自己筹款赴日本留学。到达日本后,先入中国留学生会馆设立的日语学校学习。其时留日学生中革命风潮兴起,她投身其中,很快成为一名活跃的革命党人。曾与陈?芬一起发起中国第一个妇女革命团体“实行共爱会”,以反抗清廷,恢复中华,主张女子从军,兴办女学,提倡男女平权为宗旨。
  又与刘道一、龚宝诠等组织秘密团体“十人会”。同年9月,创办《白话报》月刊,提倡白话文,并宣传反清革命,各期都载有她的文章。在此前后,还偕仇亮、刘道一等十余名留日同学前往横滨,加入冯自由奉孙中山之命组织的洪门天地会,被封为“军师”。
  是年冬,在日语讲习所毕业,报名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速成师范专修科。1905年为筹措学费回国。返国前在东京结识陶成章、鲁迅、黄兴等爱国志士。回国后在上海拜访了蔡元培,又在绍兴与徐锡麟会面,经徐锡麟介绍加入革命团体光复会。7月返回日本,到青山实践女校注册。嗣得识孙中山,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与方略极为赞同。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她经冯自由介绍加入该会,并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XX主盟人。自此,自号竟雄,矢志为民族民主革命献身。1906年初为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无理限制与迫害,愤而回国。先与易本羲等人在上海参与创设“中国公学”,以安置归国学生。2月回到绍兴,在明道女学堂代课。
  不久,由陶成章辗转介绍到XX湖州浔溪女校任教,担任日文、理科、卫生等课程,向师生宣传男女平权、兴办女学等。暑假离职去上海,与尹锐志、陈伯平等成立锐进学社,作为光复会联络会党的机构。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虹口北XX路厚德里创办《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女协会之基础”为宗旨。亲自著文揭露封建纲常礼教的黑暗,倡导男女平权及妇女解放。与此同时,还参与了光复会密谋举事,响应同盟会萍浏醴起义的策动,曾至诸暨、义乌、金华等地联络会党,因萍浏醴起义很快失败,计划未果。继而又与徐锡麟约定,于浙、皖两地分头准备,同时发难。2月,自上海至绍兴,接任大通学堂督办。到任后整顿纪律,消除内部纠纷,严格规章制度。又在绍兴城内另设大通体育会,原拟招女生习军事,组织女国民军,因遭舆论反对,无人报名,改招金华、处州、绍兴三府会党首领入学,培养起义骨干。
  并几度往来于上海、杭州之间,联络会党、清政府新军及武备学堂学生,共发展光复会员600多人。嗣着手建立光复军,亲自制订军制、军职等级,将光复军分为八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八军表记,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同时草拟了光复军起义檄文,以民族主义革命旗帜相号召。编制就绪后,积极进行训练,人数发展到六、七千人,实行统一部署,统一指挥。拟定先于金华府起兵发难,处州府立即响应,诱使清军离开杭州,然后绍兴光复军挥师渡过钱塘江,乘虚进取杭州。如不克,则返军绍兴,转由金华、处州出XX,打通安庆,与徐锡麟起义相呼应。起义计划确定后,她以大通学校为据点,联络金华、诸暨,义乌等地会党首领。6月,金华、武义等地会党活动不慎,暴露了目标,引起清政府警觉。徐锡麟得知消息后,于7月6日在安庆仓促起义,迅即失败牺牲。
  此时她在XX已将起义日期延至7月19日,正在做最后的部署,但清政府已逐渐了解到大通学堂和她的实情,并派出300多名新军由杭州开往绍兴镇压。同志王金发等力劝她离开绍兴,暂避一时,但她认为革命须流血方能成功,男子牺牲者多有,而女子死于革命者尚无其人,为唤起民众,甘作中国女界牺牲之第一人。
  7月13日,清军数百人包围大通学堂,她临危不惧,一面焚毁名册,组织同志转移,一面率少数学生抵抗,失败被捕。在公堂审讯时,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拒绝敌人一切发问。14日,敌人又以严刑拷问,答以“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最后,敌人迫其在伪造的供词上签字,她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
  7月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遇害后,遗体被发葬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孙中山曾亲书“巾帼英雄”四字以志悼念。

辛亥革命简介篇三:鲁迅先生的简介

  导语: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收集的鲁迅简介,欢迎广大读者阅读。
  【人物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 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政府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艺术特质】
  小说特色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n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
  除此之外,一方面,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另一方面,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求能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对此他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这也说明鲁迅在描写人物时着重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描写中非常注重农民的艺术趣味。鲁迅研究了农民喜欢的旧戏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他的小说显示了浓重的民族特色。而他又广泛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融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等),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等。
  散文特色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朝花夕拾》侧重于世态人情的描画,既侧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情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满含生趣的少年行动(如《社戏》)的真切忆述,又侧重于带着宽厚的亲情刻画活生生的人物、比如藤野先生、范爱农、“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作者没有生硬地用道德家的视角写他们,而是以情感带动团忆的笔。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长妈妈。在《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鲁迅尽量以客观的述说,不随意加以褒贬,在朴实的文字和故事中使读者深深地为长妈妈的善良、单纯、热诚、美丽的心灵所感动。相形之下,在《朝花夕拾》中、对旧日生活中枯燥、荒谬、愚妄的世相的不满,则显得并不突出。旧日的美与爱.既可看作是鲁迅思想苦闷时的精神避难所,也可视为他“为现在抗争”的疲累身心的憩园。
  与《朝花夕拾》“闲话”风格截然不同的散文诗集《野草》则呈现了另一种 “鲁迅风”。在《野草》里,鲁迅的笔下,涌出了梦的朦胧、沉重和诡异,鬼魂的阴森与神秘;神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不可确定的模糊意念,难以理解的反常感觉;瑰丽、冷艳的色彩,奇突的想象,浓郁的诗情……这些“奇峻的变异”一大原因是语言的特殊——来自于日常生活用语的变异,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野草》的变异的文体:明显的表现了散文的诗化、小说化(《颓败线的颤动》)、戏剧化(《过客》)。《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鲁迅在这里借鉴吸收并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但比同时期李金发的硬性移植显然更加自主自如。因而也取得了艺术表现手法探索上的极大成功。《野草》以表现主题的不确定性,几乎包含了鲁迅情绪、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的各个侧面,它更是启蒙时期的文化批判者鲁迅向启蒙时期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
  【学术思想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极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不利于创作的现实客观条件,他本来计划要写的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鲁迅进行学术创作的两大观念,其一,早期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其二,中后期的马克思唯物论指导的文学史观。[128]
  鲁迅早年接受了严复《天演论》的影响,故而使得进化论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到他的学术研究。一方面,鲁迅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具有求新求变的本质,它的变化发展不可阻挡。“进化如飞矢,非堕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有。”人类社会不断地进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作为小说的初始形态, “迫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一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另一方面,在文学不断进化发展的基础上,鲁迅认为文学还必须革故鼎新。“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后的文学史研究中,鲁迅一直坚持着唯物论,从科学的客观性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摹写。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00416/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电影简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