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首箜篌]箜篌怎么读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08 19:00:01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箜篌怎么读篇(一):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关于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要如何写呢?
  教学目标:
  1、 朗读感知:根据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及用韵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品的音韵美。
  2、 品味欣赏:赏析本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质疑探究:诗歌凄怆激昂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诗歌凄怆激昂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ppt)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板书)。
  二、解题
  (ppt)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本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拥有很多粉丝。有诗为证“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根弦。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来无踪,去无影,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
  先欣赏几个描摩音乐的片段(ppt):
  1、《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2、《薛谭学讴》:“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明湖居听书》(刘鹗):(请一位女生朗读)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以上几个都是描摹音乐的精彩片段,那么 李贺又是怎样描摹箜篌的美妙乐曲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朗读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感悟朗读。
  2、读后师生点评,正音,注意把握情感。
  教师指导点拔:因为此诗是描写音乐感受的,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诗中纷繁的意象蕴含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诗的情感基调与音乐的情感基调基本上相同。
  此外,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较快,把握诗歌的节奏。听录音。
  师:大家说,视频录音读得好不好?(好或不好)
  我觉得不太好,同学们中肯定有读得更好的,大家再品读酝酿一下,然后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本诗的主色调凄怆激昂,但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绪,要声情并茂地读。
  3、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4、学生齐读。
  四、文本赏析
  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大家觉得美不美?(美!)
  思考:这首诗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边读边思考。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以物衬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词,有什么效果?(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意蕴。)为什么用“张”字,而不用“弹”?(不仅仅是演奏的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人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富有张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这里为什么用“颓”字,不用“停”字?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而“停”字则比较一般,)
  优美的乐曲使湘夫人对竹挥泪,连善于鼓瑟的女神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二三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侧面烘托手法)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演奏者的姓名,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诗人为什么不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而要另作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一比:“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影像。
  除了侧面烘托,还用了哪些手法?
  (2)直接描摹,通感的手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直接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这句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这两句把视觉、听觉融会贯通,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通感手法,如“风来花底鸟声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以银瓶乍破和铁骑刀枪的视觉形象,引起人们的听觉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这些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自由的想像力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石破天惊逗秋雨”,为什么 不是“下”秋雨呢?
  (连秋雨都逗引下来了,应该是不由自主,其实是心甘情愿,音乐太迷人。)另外,我觉得“老鱼跳波瘦蛟舞”也不错啊! “老”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行动迟缓) “瘦”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羸弱)为什么这些老弱病残居然也跳啊舞啊?
  (音乐的力量)
  音乐的力量真了不起!能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 还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所用艺术手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一样的,都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的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的情境。但是两句意境不同,白的诗句表现的是一种凄清的氛围,而李的诗句则给人清幽超绝的想象。
  南朝有一则著名的讲经传说: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李凭弹奏箜篌就有这样美妙的效果,通过李凭的生花妙笔,表现出音乐起伏多变、优美动听、神奇瑰丽、惊天撼地。
  当年,当李凭箜篌和李贺彩笔相撞击时,中国文化的灿烂夜空便升起了一颗不灭的新星《李凭箜篌引》。如今,我们读李贺此诗,除能感受到诗歌之美外,仿佛也听到了一千多年前李凭箜篌发出的绝响。
  刚才,我们已经赏析了诗歌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当堂背诵。(根据时间灵活处理)
  五、问题探究:本诗仅仅是描摹“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吗?
  (可能是李贺自己人生遭际的一种隐喻)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寻求外围材料来佐证。
  六、知人论世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唐宗室郑王后裔。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常以李唐王室皇孙自命,希冀以高贵的血统标举自己志向之高远,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天才李贺在就要踏上命运为他铺就的金光大道时,嫉妒得发狂的同辈中就有人开始罗织一切可以攻击李贺的罪名。这一群卑鄙小人遍检李贺的诗文也没有发现问题,但他们没有死心,便继续向李贺的父亲、祖父辈继续发掘,最终欣喜若狂地盯住了李贺父亲李晋肃的名字:晋肃…进士,晋肃…进士,晋肃不就是进士吗?!(笔者注,唐代两词音相似)李贺想考进士,连父亲的名讳都不回避,岂不是大逆不道!李贺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一片大好前途一夜之间被污言秽语送入地狱。围绕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否触及父亲名讳的问题,整个社会都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纷争漩涡中。一向以捍卫儒家道统自命的文坛泰斗韩愈爱才心切,专门作《讳辨》一文为李贺开脱,力挺李贺参考进士。更多的人则指责李贺如果考试就是大逆不道。那个和李白一样雄心勃勃,曾经写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来施展抱负的李贺,此时犹豫徘徊在道德和理想的悬崖绝壁间,他那颗年轻的心被这场纷争撕成碎片后又被抛入烈火中炙烤!科考开始之前,整个天下都在注视着李贺将做出怎样的抉择。不久,李贺父亲李晋肃病逝边疆;不久,李贺两鬓斑白,几呈衰老之相。当天下万千士子云集长安,形容枯槁的李贺却骑一头摇摇晃晃的瘦驴黯然销魂地行进在通往洛阳福昌故里的大道上。梦一样繁华的长安城渐渐地越来越远,最后终于消失在苍茫夜色中…… 从此,洛阳附近的山野间,便多了一个未老先衰的游荡诗人。
  他因为父亲的名字遭人馋忌,一生与功名无缘。他名为贺,却一世落魄,无半点可喜可贺之事,字长吉,却未及而立之年便撒手人寰。他曾经以年少之身结交韩愈等文坛巨匠并赢得了极高赞誉,也因此一夜间名动京华,却只能一生徘徊在科举考场门外。所以,他只好骑着一头瘦驴,漫无目的地在山野间游荡,苦苦寻觅着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诗情,并将呕心沥血得到的诗句投入背囊,孤独而苦涩。正是凭着这份才情和那种显得有些执著的勤奋,他终于在诗歌艺术的世界里独辟蹊径进而登堂入室,最终与李杜韩白等巨人比肩而立。
  七、回归文本:诗人坎坷的人生遭际在本诗中哪些地方可以隐约看出来?
  吴丝为弦 皇室宗亲
  ——精美的琴 ——高贵的人
  蜀桐为身 少年才俊
  空山凝云颓不流。 才华横溢
  ——乐曲神奇美妙 —— 诗人名动京华
  江娥啼竹素女愁, 结交巨匠
  昆山玉碎凤凰叫(凄凉幽怨)
  ——诗人欢乐与悲苦的两重命运
  芙蓉泣露香兰笑(欢快愉悦)
  老鱼跳波瘦蛟舞。(衰老瘦弱)
  吴质不眠倚桂树,(抑郁之人) ——诗人孤独苦涩的人生遭际(板书)
  露脚斜飞湿寒兔。(孤寂之兔)
  (文章憎命达,苦难出诗人)(板书)
  八、教学总结:如果说唐诗是一场梦,初唐四杰、陈子昂、边塞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杜牧等人都不同程度地梦到了功名,只有李贺一人在被功名彻底拒绝后才真正梦见了自己。李贺将二十七年的生命苦吟成诗,散发出了超越时空的异香。他所开创的“长吉体”诗歌成为整个唐诗实现彻底审美转向的代表,他那凄艳诡激的诗风不仅成为前无古人的开拓与创新,也成为晚唐诗歌直接效法的创作典范,更成为后世无数诗词名家不断追摹的艺术丰碑。如李商隐、宋词名家、曹雪芹、毛泽东等等。如《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两句“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经典作品总是历久弥香,下面,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品读此诗! ( 下课!)
  九、布置作业:
  (比较鉴赏)课外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主要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风格平易感伤。
  (板书设计)
  《李凭箜篌引》
  李贺
  乐曲——美妙动听
  人生——孤独苦涩

箜篌怎么读篇(二):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的作者是李贺,关于李凭箜篌引教案要怎么写呢?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②了解李贺及其诗歌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③吟咏诗韵,把握诗的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④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2、过程与方法
  吟咏诗韵,美读诗文,体会诗中奇特的想象、鲜明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中浓郁的浪漫主义创作激情。
  〖学习重点〗
  1、吟咏成韵,品味诗情。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诗中用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化为生动乃至神奇的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周杰伦《东风破》,请同学试着把听这首歌曲的感受说出来。
  教师谈感受:1、清瘦的旋音任倦鸟欢鸣,任海水起伏快意的心浪,任飞云驻足。2、《东风破》是我觉得最好听的一首歌。琵琶声像淙淙的清泉冲洗着我的心灵,叫人想起东风吹过的阵阵清凉。独特的曲调让我们深情怀古,带领我们从篱笆外的古道走过,重现荒烟弥漫的岁月,以及情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多媒体显示: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教师提示:以上是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音乐王国里,乐曲广袤的欣赏空间为听众提供了不尽的想象,也为诗人们奉献出一片辽阔的描绘天地。中唐诗人李贺的名诗《李凭箜篌引》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变幻无穷而美妙夺彩的音乐世界。(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诗鬼李贺
  李贺(791-817),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晋、进同霎时 )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宋代以来,不少学者、诗人常用“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形容唐朝两位著名诗人。长吉是李贺的字,“鬼才”,并非只说他喜欢写神仙鬼魅的题材,而主要是指他的诗风。可见,李贺诗歌在唐朝诗坛上占有独特的位置。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想象丰富奇特,意境新颖诡异,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贺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传说他每次出门,跟随的书僮身上总背一只锦囊,他边走边吟诗,每得佳句就写下来放进囊中,归来时再补足成篇。他的诗歌继承《楚辞》和乐府民歌的传统而有所创新,在诗歌的形式、意境、比喻、语言等方面不落前人窠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优秀作品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桃花乱落如红雨”等,为后世所传颂。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初步感知
  1、解题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2、听读欣赏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这是有道理的。
  多媒体播放配乐诵读。
  3、把握内容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拟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多媒体显示译文: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教师提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3、学生自由诵读,加以品味。
  四、品读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1、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3、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

箜篌怎么读篇(三):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人中一个极为有成就的浪漫主义大师。他在诗歌中表现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是并不多见的。
  李贺浪漫主义的作品,就他所现存的诗歌来说是较多的。而且。我们读了李贺的全部诗作,还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印象: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几乎贯穿着他的全部作品。即使在现实主义色彩比较浓郁的诗篇中,也存在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我们且以《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为例: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成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首诗通篇感情充沛,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在古典诗歌中可以说是上乘。但除了魏明帝拆迁汉武帝的仙人捧露盘这一点事实以外,其馀的情节完全是作者凭借他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和激越的感情交织出来的。它虽没有多少事实根据,但使人读了之后,又仿佛觉得这全是事实:根本不近情理,而使人在读了之后,又觉得这仿佛全部合乎情理,如历其境,如见其事。这正是李贺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高妙所在。

  作者一开始就把汉武帝刘彻叫作“茂陵刘郎秋风客”。显示出了作者倜傥不羁、傲视今古的豪放气概。无怪乎像王琦之类的批评家要发出“以古之帝王而藐称之曰刘郎,又曰秋风客,亦是长吉欠理处”(《李长吉歌诗汇解序》)了。但是,在干年以后,我们读到这首诗,就不禁要拍案叫好。“刘郎”是叫得的,“秋风客”也并不过分。当然,在古代帝王将相之中,被后世称之为郎的并不多见。而且,这样的称谓,毋宁还含有贬低的意思。被人称做“_二郎”的李隆基就是一例。何况这一句还是与下一句“夜闻马嘶晓无迹”相照应的。作者在这里凭自己大胆的想象,用“夜闻马嘶”比喻刘彻在世的声威勋业,以“晓无迹”形容汉室的衰亡。既十分形象,又富有感情的寄托,一开始就深刻地揭露出本诗的主题,激发起读者对于刘彻及其汉室江山之衰亡寄予的深刻同情。这两句起得十分有力。接句“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富有艺术的夸张:原有的三十六宫虽已破残,宫里的桂树却依然存在,并且还“悬”着秋香:而在断垣颓壁之上,则长满了土化(青苔),呈现着一片碧绿之色。这样,就自然在读者的心目中展现出了一派国破家亡、凋残寥落的景象。作者用这四句诗简单而又形象地交代了本诗主题所要描述的时间和地点,然后才在下面进入主题。“魏官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这四句虽是全诗的主要结构,但真正的事实依据只有“魏官牵牛指千里”一句,其他全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想象。“东关酸风射眸子”的“射”字是很有分量的。在拆迁的途中,感到关东的风之“酸”而且又是那样地“射”眸子的,自然是这个“金铜仙人”,因为他是不愿意离开故国长安而东迁洛阳的。作者在此虽然没说出“金铜仙人”的悲切感情,而其实却是在诉说“金铜仙人”的悲切感情。还必须注意,作者虽然给人暗示出了“金铜仙人”的悲切感情,而其实却又包括了连读者在内的所有同情汉室衰亡的人的悲切感情。“金铜仙人”虽然依恋故国。不愿离去,但终于还是要被迫离去。而在他虽然舍不得故国的江山景物。却又非离去不可的无可奈何的时候,面对国破家亡、景物全非的情景,所能够带得走的,只有天上的明月:“独携汉月出宫门”;这位金铜仙人就自然要“忆君清泪如铅水”了。
  “衰兰送客成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应该说是这首诗的主题。但这个主题却是浪漫主义的,因为事实上并无其事。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凭空采用了衰兰送客和天若有情这样的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出凝铸和激化主题的感情。这里,对于“衰兰”和“天”都赋予人格,是很特别的。衰兰送客的提法在古诗歌中出现过,而“天若有情天亦老”则是作者的独创,成为古今的名句。天而有情,当然是假的,天因有情而老则更假,这是常识。但问题是,诗歌的作用不同于科学,不在于给人以某种常识;反之,却在于如实地、或夸张地描绘一种意境的或感情的真实,即使这种描绘是违反科学或超乎常识的,也没有关系,只要它能真实地或夸张地表达人们在特定情景下的感情就行。所以有时,这种夸张甚至越是违反常识,越是离开事实,就越是能给人以美的感觉。“天若有情”已经违反常识了,而“天”会因其“有情”而受到“情”的折磨、苦恼,也会像人一样地“老”起来,当然这就更加悖乎常识。但人们千百年来却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诗句。这是由于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以违反常识的事理,来从反面衬托之中,夸张地表现了一个感情的极限。而这个感情的极限,虽是人们在千百年的生活经验中存在着并清楚地感觉着,而却义无法表达出来的一种极限。
  以下我们再谈谈《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无疑地,这一首诗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作者在这首诗中,以其过人的想象力,把箜篌演奏者李凭的技艺描述得令人无限神往。我们试以白居易的《琵琶行》来作对比。《琵琶行》对于琵琶的各种声音,可以说形容得惟妙惟肖,恰到好处。但所有的形容。无论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好,“间关莺语花底滑”也好,“幽咽泉流水下滩”也好,或是如嘈嘈的“急雨”也好,如“切切”的私语也好,总而言之,一切的形容和描述都在人们的经验以内,使人读到如历其境,如闻其声,真切可信。李贺对于箜篌声音的形容则不然,他超出人们的视觉和听觉的经验之外,完全凭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大量地运用了历史的或神话的故事和人物,并重新给予艺术的安排,使之为他的特定的艺术表现服务,使人们在读到诗句之后,随着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进入胜境,不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而体味到各自不同的艺术真实的享受,从而完成了作者所表现的真、善、美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李贺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
  作者一开始先不说出李凭在弹箜篌,而只告诉读者:由于有吴丝蜀桐在高秋时节弹奏,以致空山的凝云虽岌岌欲颓,但却被丝竹之声所遏止:传说中的江娥,被丝竹之声所感动,抱住了斑竹在悲啼:素女触起了忧思而为之愁苦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2092/

推荐访问:凤首箜篌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