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梅妃]梅妃

来源: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8-08-08 15:00:02 阅读:

【www.bbjkw.net--经验交流材料】

一:[梅妃]杨玉环身后孤傲的女子:梅妃


  唐人甚爱牡丹,亦钟爱神似牡丹之女子,就不知究竟是由花而及人,还是因人而爱花呢?但不管事实究竟如何,在当时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确实是一个牡丹之样的女子,她将牡丹的神韵展露的神似而贴切——红艳似火中携着一缕高高在上的华贵,美艳雍容中却又带着一股唯我独尊的霸气,她的出现如绝世珍宝般夺人心魄,令人甘愿臣服。她,注定是一个称霸后宫的女子。
  或许是杨玉环的美艳过于霸气,来势过于汹猛,如牡丹花开,直教百花黯然,因而人们忘却了在她之前也曾有一个女子如她一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在“梅花宴”以天生丽质和纯真可爱倾倒了整个皇宫,令君王散尽一切只求佳人展颜一笑。而这个似梅一般的女子亦将梅的精魂演绎到深入骨髓的极致——清雅脱俗,孤傲高洁。她便是杨玉环之前最受唐明皇宠爱的妃子——梅妃江采萍。

  一直觉得,梅妃是一个任性的女子,她的任性因唐明皇的宠溺而显得灵动,又因杨玉环的夺宠而显得乖张,她的傲气更是加深了她的孤僻。她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留连忘返;她的性情过于孤高,目下无尘,不屑为红颜之事争风吃醋,幽谧柔弱的外表下隐藏了一颗宁折不弯的心;她擅长于书文,才情品行堪称模范,常以东晋才女谢道韫自比;她曾在宫宴上跳舞助兴,但因人乘醉踩了她的绣鞋,便恼怒的拂袖而去,任性的丢下众席宾客,也不顾那高高在上的君王。唐爱牡丹宋爱梅,她或许是真的是生错了年代,她的孤傲高洁在开元这个盛世之中显得格格不入,徒落个乖张孤僻之名。只因太出尘离俗便不为世所容,更经不住人事的变迁,只能低叹,可惜了一个绝代佳人。
  曾经,她也不相信帝王妃子会有“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爱情,入宫实非她所愿,可却无力反抗命运的捉弄,怕是这辈子注定是与爱情无缘,她能做的便是保住自己的心。以为此生必定是麻木的伴在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身边,或许会受宠一段时日,而后便被更貌美的的妃子取代,在清冷的后宫中被遗忘,又或许连受宠也是奢望,一辈子困在无人问津的宫闱之中,孤独终老。可是,她猜到了故事的结局,却无法预知故事的情节,所以,她没有预料到那个万人之上的君王,会恋上她淡妆素裹,梅间戏耍的身影,会倾倒于她的惊鸿舞姿,用白玉笛为她伴奏;会为她在长信宫栽满梅树、遍建梅亭,会为她从各地搜寻梅花供她观赏,会亲昵的唤她,梅妃。她也曾抗拒,也曾逃离,以为只要不动心,便不会有日后的伤心。可是最后还是败在了他的柔情之下。她以为这个男人,爱的不只是她无双的容貌,还有她那梅一般的灵魂。她想,或许可以相信这个男人,相信他不会负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例外。
  奈何,多情之人最绝情,杨玉环的出现,打碎了她自欺欺人的美梦,夺去了她所有的宠爱。素雅的白玉笛,飘逸的惊鸿舞终是敌不过那霸气恢弘而又柔媚婉转的霓裳舞衣曲,她终是因杨玉环而被贬入冷宫上阳东宫,各地争相进献的也不再是梅花而是荔枝,而那君王也不再对她关怀备至,甚至连来看她的时间都没有,他忙着醉倒在杨玉环温柔的芙蓉帐里,只叹春宵苦短,连早朝都懒得上了,那还有时间去想曾经的梅妃呢?可这究竟该怪谁呢?杨玉环吗?其实她何错之有呢?作为一个女子,一名妃子,她难道不应该使出浑身解数来获得君王的专宠吗?抑或是怪那负心君王吗?可他又何错之有呢?男子三妻四妾本属正常,更何况他还是那有着后宫粉黛三千人的君王啊!叹只叹如此慧黠的梅妃也叫爱情蒙蔽了双眼,竟相信君王也会专情。试问世间哪有男人不多情,哪有男人不薄幸,就连天下第一的多情种纳兰容若都说,情到浓处情转薄,可见,多情和薄幸都是男人的特性,女人却只爱男人的多情,痛恨男人的薄幸,所以注定纠纠缠缠,悲悲戚戚,永不如意。梅妃的失败之处在于身在帝王之家,处于深宫之下却妄图获得一份纯粹的爱情,这想望本身无异于痴人说梦,一开始便注定是悲剧一场。因而无论怎样的不平愤懑,都不能否认,杨玉环确实比江采萍更适合繁盛的大明宫。
  玉鉴尘生,凤奁杳殄。 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 苦寂寞于蕙宫,但疑思乎兰殿。 信标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 况乃花心

二:[梅妃]杨贵妃与梅妃的后宫之争


  对于杨贵妃,人们非常的熟悉。而对于与之后宫之争的梅妃,大家也许了解不多。那么,杨贵妃与梅妃的后宫之争是怎样一回事呢?
  今天的人们大多知道杨贵妃,而知道江采苹的人恐怕不多。其实,杨贵妃和江采苹是唐玄宗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中一对势均力敌的情敌。
  江采苹,即梅妃,出生于福建莆田江东村,父亲江仲逊是个诗书满腹的秀才,同时也是个悬壶济世的医生。江采苹是家中独生女,她聪慧灵秀,能诗能文,9岁就能背诵许多诗歌名篇,15岁时即已写得一手好文章,所写的八篇赋文,更在地方上传诵一时,是当时有名的才女,被誉为福建第一个女诗人。
  多才多艺的江采苹,不仅长于诗文,还通乐器,善歌舞,而且娇俏美丽,气质不凡,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
  适逢玄宗开元盛世,唐朝国家兴盛,四海升平,内有贤相,外有名将,一派昌荣之景。这时,深受玄宗宠爱的萧淑妃不幸离开了人世。唐玄宗极重夫妻之情,虽有后宫佳丽数千人,却对萧淑妃情有独钟。萧淑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胜悲痛,日见憔悴。唐玄宗在万分思念下,很想找到另一份寄托。
  有个叫高力士的近侍宦官,看到唐玄宗悲伤的样子,自然忧心忡忡,担心玄宗从此一蹶不振。于是,他力劝玄宗征选天下绝色多情美女,来改变悲伤心境,重新振作起来,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高力士奉旨挑选秀女,亲自出使闽粤,发现了刚刚及笄的江采苹,他疑其为天人,如获至宝。随即把她带进了宫中,侍候玄宗皇帝。
  当时江采苹虽是淡妆轻扫,仍难掩如花容颜,她温柔文雅的言语,优美大方的举止,是一杯清香醇郁的茶,霎时就掳获了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对她疼爱有加,将当时众多的后宫佳丽视为尘土,专宠江采苹一人。
  梅妃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恬静娴雅、端庄明秀的江采苹,从小就喜爱和她一样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为“梅妃”,并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
  然而,当丰满、冶艳,浑身散发娇情媚态的杨贵妃出现之后,玄宗开始目眩神迷。
  杨贵妃与梅妃成了并立于玄宗后宫的两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洁;杨玉环如一株牡丹,丰腴娇艳。这俩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心目中已经分出杨玉环和梅妃的高低。十几年他面对孤芳自赏、清雅高洁的梅妃,现在已经审美疲劳了,不免有些意兴大减。而突然出现的杨贵妃,不但丰满的体态充满了性感,楚楚动人,还有她那媚人的神情、活泼的性格,就像一团炽热的烈火撩拨着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
  这样,杨贵妃与梅妃自然展开了明争暗斗。一个要死守“阵地”,一个要占领“阵地”,战斗异常激烈。
  而她们的战斗,开始表现出来的是一篇篇有感而发的诗文。
  我们先看梅妃写的一首诗:
  撇却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
  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天半为君。
  这首诗中,表面上赞叹杨贵妃的美貌,其实际上是在讽刺她原来是唐玄宗的儿媳,不顾人伦,从寿王府中转入皇宫,竟然钻进了公公的被窝,还迷惑皇帝,耽误朝政,并讥嘲她如月般的痴肥。其实,当时梅妃说的都是事实。
  杨贵妃读罢,立即反击:
  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减清真;
  总教借得春风草,不与凡花斗色新。
  诗中的含义是说梅妃瘦弱不堪,而且也受宠得过头了,哪能与新春的鲜花争奇斗艳呢!
  唐玄宗没有为梅妃的诗鼓掌,却为杨贵妃的诗叫好。杨贵妃的美,是另一种不同的风情,媚惑了唐玄宗,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转移到了杨贵妃身上,渐渐冷落了梅妃。梅妃的爱情也从此陷入了困境。在受到了冷落的同时,还要承受杨贵妃时时在玄宗面前的数落和诬告。后来,梅妃终于被迫迁入上阳东宫,过着和冷宫一样的凄清生活。
  这时的杨贵妃,把她的大姐韩国夫人、三姐虢国夫人以及八姐秦国夫人全都招来了。她们四个就像四株香花,团团环绕在唐玄宗四周,粉白黛绿,奇幻万千,使得垂垂老矣的玄宗青春焕发;她们又像四只蜜蜂,在唐玄宗的身上,像采花粉一样,吸取唐玄宗的“精华”。唐玄宗终日与她们周旋嬉闹,无暇顾及朝政,更把上阳东宫的梅妃忘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毕竟梅妃和杨贵妃风格不同,味道也不一样,一个“荤”,一个“素”。唐玄宗过度香艳之后,不由思念淡雅。一段时间后,唐玄宗不曾与梅妃见面,心里就时不时想起梅妃,想起梅妃的样子。一个梅花绽放的季节,唐玄宗漫步梅园,睹花思人,泛起一股似水柔情与刻骨相思,心中暗生一丝悲凉,一种愧疚,一种和梅妃相见的欲望。一天晚上,唐玄宗怕杨贵妃知道,借口身体不适,没去杨贵妃宫中,独宿在翠华西阁,密遣一贴身小太监,用马把梅妃驮来叙旧.
  “既然是陛下宠召,为何要深夜暗中而来?”“堂堂一国之君,为何如此怕那个肥婆?”梅妃虽然心中觉得窝囊,却不忍让玄宗久等,还是乘马来到了翠华西阁。一双旧日鸳鸯又相拥在一处,说不尽的缠绵,道不尽的悱恻。
  这事还是被杨贵妃知道了。杨贵妃不待宣召,到翠华西阁推门而入,劈头问玄宗:“你把梅精藏在何处?”玄宗假装若无其事地回答:“不是在上阳东宫吗?”杨贵妃见唐玄宗赖账,话题一转,说:“何不宣来,我们一同到骊山温泉享乐一番!”说得玄宗支支吾吾,不知所措。杨贵妃装出一副正经的样子说:“这里乱七八糟,床下有妇人金钗,枕边留有余香,这夜是何人为陛下侍寝。为何欢睡到日出还不上朝,陛下可去面见群臣?”她竟然说,妾要留在这里,等唐玄宗上朝回来。
  唐玄宗恼羞成怒,气急败坏,脸色已经铁青,但他却不大嚷大叫,就以蒙头大睡的方式反抗。杨贵妃毕竟聪明,也怕事情闹僵,无法收拾。她拿出看家本领,装痴卖娇,哭闹了一番,然后愤愤而去,回娘家去了。
  杨贵妃回娘家不久,唐玄宗不堪思念,派侍使把她接回宫中,据说接了三次才接回来。
  当然,唐玄宗有时旧情难忘,常怀着一种怜悯和补偿的心理对待梅妃。有次唐玄宗尝荔枝时,又忆起梅妃,就派人送去一串珍珠,梅妃见珍珠,触景生情,无限伤感,即写了一首诗,夹在珍珠里退还给玄宗。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诗人称《一斛珠》。
  流光易逝,青春不再,梅妃在上阳东宫已经度过了10年寂寞岁月。她不知道玄宗的心目中,是否还有她梅妃的一丝影迹。她想,如果皇帝旧情不忘,梅妃就有一线希望。于是,她写成一篇《楼东赋》,来陈述心中的许多感慨。
  据说,这首诗写了她在上阳东宫的凄惨心情,抒发了她对玄宗,对贵妃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然而,不但于事无补,还差点被杀。如果不是触动了玄宗的爱怜之心,恐怕她当时就在杨贵妃的挑唆下,命归黄泉。
  在这场爱情的争夺战中,杨贵妃那一方是人多势众,风头正盛;而梅妃这边则人单势薄,已经彻底败下阵来。
  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携杨贵妃逃往西南,后来,杨贵妃被逼死在马嵬坡。被留在宫内的梅妃为了不让叛贼污辱,也为负心于她的玄宗保住清白之身,用白布将自己层层包裹,跳下古井而香消玉殒。

三:[梅妃]长生殿读书笔记

  长生殿读书笔记
  《长生殿》是清人洪升所著,取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句意定名,讲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之间曲折凄美、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整部剧共五十出,大致可分作三段:李杨厮守死别伤情觅魂重圆;两条叙事线索李杨爱情(主线)和安禄山反叛(辅线)。
  说来惭愧,我没能把这部“学子才人一齐俯首”的“绝好文章”读完,只读到第二十九出《闻铃》,后面的草草看了看。为感动,更为愤慨。随着年龄渐长,读书渐多,心中早没了中学时向往浪漫、憧憬爱情的少女情怀,取而代之的是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沉甸甸的责任感。而今对社会、对现实了解得越深,越觉得所谓的浪漫、生死不渝虚无缥缈、不切实际。不是说爱情不好,也不反对浪漫,但前提是要先尽了肩上的责任。男人爱女人无可非议,更何况男才女貌,又是音律知音,“三千宠爱在一身”也无可厚非。但,他是她的丈夫之前,他还是一个君王,他一句话便可让人荣、让人辱,可让人生、让人死,可福泽天下,也可颠覆苍生。他和她不是平常人家的夫妻,寻常人家的宠爱尚且有度,何况天家,更应如此。却“姊妹弟兄皆列土”,国舅专权,一时杨家权势滔天,直弄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千里单骑送荔枝,可知这一篮荔枝坏了多少麦苗、累死多少马?他和她自是情切切、意浓浓,哪曾想到供给他们奢华的百姓是如何的呕心沥血?他们的爱情,以天下作交换,代价太大,他们付不起,所以注定要分离。试想,若李隆基再勤政爱民一点,少些偏听偏信,也不至于如此。不
  是红颜祸水,怪只怪,英雄难过美人关。这样的爱情,再凄美我也不会同情。
  回到剧本,我很喜欢这种传统的曲文。它继承了诗词的传统,糅合了散文、白话元素,读起来朗朗上口、余韵悠长。语言生动、直白,节奏感强。人物形象基本上是通过语言来表现,如第二十一出《窥浴》
  “自小生来貌天然,花面;宫娥队里我为先,扫殿。忽逢小监在阶前,胡缠;伸手摸他裤儿边,不见”,活脱脱一个面貌丑陋、地位低微、胡搅蛮缠不懂事的宫女。
  《长生殿》是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闲暇时可细细品读,必可得满口余香。
  长生殿读书笔记
  十七世纪的最后十余年里,中国剧坛上升起了两颗灿烂的明星,这便是洪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作为清代乃至全部戏曲史上体大思精、“气味深厚”的两大悲剧,南北双星同时闪烁着凛冽而又凄凉的点点寒光。
  《长生殿》的作者洪升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一生郁郁不得志,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六月一日在吴兴浔酒醉落水而死,而这一天正是杨玉环的生日,也是唐明皇在长生殿上命梨园小部演奏《荔枝香》新曲的日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有意味的巧合。洪升为人疏狂孤傲,不趋时流,他才高八斗,在当时很有知名度,但他却很少与权贵交流,他的朋友王泽弘说他:“性直与时忤,才高招众忌。”他的生活一直很困顿,有时卖文为生,有时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就是在这种困顿潦倒的日子里,洪升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创作了著名的传奇《长生殿》。《长生殿》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长生殿》给洪升带来声誉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厄运。康熙二十八年八月,在佟皇后丧期内,洪升因邀约众多的朝彦名流在生公园观看内聚班为他专场演出的《长生殿》传奇,而被革去国子监籍,并被迫回到故乡杭州,悲苦地打发着他的晚年时光。可以说《长生殿》的戏里戏外都 是一出大悲剧。
  从思想上看,《长生殿》是丰富而复杂的。对理想化的至情的讴歌是洪升的创作主旨,这种“情”,不受空间的束缚,超越生死的界限,可以感动金石,挽回天地,如白日不朽,如青史长存。这种“情”主要是男女之间“精诚不散”、生死不渝的情,其次还包括忠臣孝子“昭白日 、垂青史”的情,最后作者还借对这种“情”的讴歌表达了他的历史兴亡感。它以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由浅入深、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内容,细致地描写了李杨爱情的发展。在上 半部分中,李、杨爱情作为帝妃爱情,是有缺陷的,作品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描写。首先,李、杨爱情最初是肤浅的,唐明皇不过是爱杨玉环的美色,而杨玉环不过是为了得宠于君王,一门荣耀。唐明皇最初也是不够专一的,他曾与虢夫人来往,偷幸梅妃,并由此引起了杨贵妃的怨愤,造成了爱情的波折。此外,李杨爱情最致命的缺陷还在于他们身为帝妃,迷恋爱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唐明皇“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仙乡,”寄情声色,忘记了自己的政治责任。他穷人欲,“占了情场”,导致“朝纲”。为了他心爱的妃子,他又“逞侈心”,大封杨氏一门,造成了杨国忠的专权,杨氏一门穷侈权欲。特别是为了满足杨贵妃的朵颐之乐,他竟不惜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涪海南两道每年进贡新鲜荔枝,以致贡使昼夜奔驰,驿马为之疲羸,驿吏因之逃亡,甚至为此踏坏禾苗,踩死人命,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激化了民族矛盾,引起了人民和士兵的怨恨。
  唐明皇为了迷恋杨妃,也使安禄山得到了重用,发展了其野心,造成了叛乱,激化了民族矛盾。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帝王后妃这种特定爱情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反过来也造成了李杨爱情的悲剧。但是,在上半部分,李杨爱情也是逐步发展的,他们的爱情缺陷也在逐步克服中。他们的爱情由浅入深,逐渐趋向成熟和专一。李之爱杨,开始是出于对杨的美貌的爱慕;谪逐之后,李开始感到知音人去;《制谱》中,又感到杨聪明绝伦;《舞盘》中,一个跳舞,一个击鼓,志趣相投;《絮阁》中,又感到杨的“情深”;至七夕盟誓,则爱情已达到了真挚专一的阶段。但身为帝妃,他们的爱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一致命的,缺陷并未克服,则是转而又导致了马嵬驿之变的恶果,在这场巨变中唐明皇被迫赐死了杨妃,导致了他们爱情的悲剧。因此,作品的下半部继续描写李、杨爱情的进一步发展,把他们的爱情发展到理想化地境界,并使他们克服了帝妃爱情的根本缺陷。首先,作品极力描写唐明皇赐死杨妃后的痛苦,反复描写唐明皇的刻骨相思和无限深情,突出强调唐明皇爱情的专一和坚守前盟:“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惟只愿速离尘埃,早赴泉台,和尹地中将连理栽”。杨玉环也死抱痴情:“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迥万转情难变”,“倘得情丝再续,情愿谪下仙班”。作品把李杨到了生死不渝、感天动地的理想境界。同时,李杨帝妃爱情的根本缺陷也得到 了克服,唐明皇交出了帝位,杨玉环也不再是贵妃,他们脱离了帝王后妃的地位,与政治脱离了干系。他们认识并忏悔了自己的罪恶。唐明皇自责“此乃朕之不明,以致于此”,杨妃更真诚地忏悔自己是“罪孽沉重”。
  逃亡途中的艰苦跋涉和野老所献的粗麸麦饭,使唐明皇由往日只顾个人的享乐,开始体恤群众的疾苦,杨玉环也一再忏悔“弟兄姐妹,挟势弄权”所造成的恶果。这样,作品便使李、杨爱情与国家、人民群众的矛盾得到了解决,使之变成了非帝妃的理想爱情。同是,作品还对李杨的爱情缺陷有所批判,但主要还是歌颂理想爱情,表达崇高的爱情理想。作品认为,李杨爱情的缺陷,有的是帝妃身份不可避免的产物比如唐明皇之所以偷幸梅妃,是因为他不得不去安慰这个痛苦寂寞的女子,作为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专情一人与其他嫔妃有关无法解决的矛盾。
  因此,《絮阁》对唐明皇偷幸梅妃的批判是轻松的。李杨的爱情缺陷虽然关系到国计民生,但作品认为,这种穷人欲、逞侈儿、弛朝纲,都是由至情至致,而这种至情是十分难得的:“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因而,驿这一点的批判也并不严厉。《游》、《进果》等出所描写的现象,虽然在客观上具有严肃的批判意义,但作品却经喜剧式的轻松笔调加以描写,这就淡化了其批判作用,也表明作者的主观态度是轻松的批判,安史之乱和被迫处死杨妃,是对李杨爱情缺陷的惩罚,但作品以悲剧笔调加以描写,可谓有批判,也有同情。而且,作品最后让李杨有月宫重圆,终于还是原谅了他们的爱情过失。可见作品的批判并不占主要 地位。对李杨理想化的爱情的无保留的热烈的歌颂才是主要的。作品写李杨的相思和深情,直至生死不渝,感动了织女,让他们月宫团圆。真情超越了生死,超越了天上人间之隔,即达到了所谓“至情”,从而 实现了“天人之合”的团圆。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1439/

推荐访问:京剧梅妃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