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电影

来源:信息简报 时间:2018-08-08 10:00:02 阅读:

【www.bbjkw.net--信息简报】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篇(一):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导语:《辛德勒的名单》导演斯皮尔伯格 本人也是一位犹太人,从他的亲身经历上更能公正客观并真实的演绎出犹太人在种族灭绝政策下的迷茫和无助。但是作为上映后被推崇为经典已有十年之久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在一部分人眼中却已经成为为被舆论误导的失败作品。

  倘若奥斯卡·辛德勒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为自己信念而战斗的英雄人物,那要理解他这个人,一定会更容易一些。但事实上,他是个带有缺陷的人,酗酒、赌博、玩弄感情、受贪婪驱使、渴求奢华生活;于是,这令他的人生成了个谜。二战开始时,他看准了其中的机会,来到纳粹占领下的波兰开设工厂,以极其低廉的工资雇佣犹太人为自己工作。他的目标是成为百万富翁。战争快结束时,他却冒着生命危险,牺牲个人财富以拯救那些犹太人;他欺骗纳粹长达数月,设立了一家子虚乌有的军工厂。
  他为什么会转变?究竟发生了什么,令他从加害别人的人,变成了人道主义者?影片《辛德勒名单》根本就没有试图去回答这个问题,这一点必须归功于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因为,任何一个答案都有可能是太过简单的,对于辛德勒的一生来说,那都会是一种侮辱。大屠杀是一个巨大的邪恶引擎,在种族主义和狂热情绪的推动下疯狂旋转。但辛德勒却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小小角落,凭借智慧战胜了它,不过,他看似本来就没什么计划,纯粹凭着冲动随性而为,甚至是他自己都没法完全弄清楚这些。这是斯皮尔伯格目前为止最优秀的一部作品,他还原了大屠杀的真相、辛德勒所造就的奇迹;在此过程中,他并没有借助那些简单的叙事程式。

  本片片长一百八十四分钟,和所有伟大的电影作品一样,它看上去还是显得太短了。影片一开始,辛德勒(列姆·尼森[Liam Neeson])便登场了,他长得身高马大,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他穿着考究,经常流连夜场,为纳粹军官以及他们身边的女孩子购买鱼子酱、香槟酒,他还喜欢和高级军官们合影。他骄傲地在衣服上别了纳粹党徽。他在黑市上也很吃得开,能搞到尼龙、香烟、白兰地。当局乐于帮他开设工厂,制造用于军队炊事班的搪瓷厨具。他也很乐于雇佣犹太人,因为他们的工资低于正常水平,这样,他就能大发横财了。
  辛德勒的天才在于贿赂、谋划、欺骗。他对经营工厂一无所知,于是找了犹太人会计伊萨克·斯特恩(本·金斯利[Ben Kingsley])来负责这一块。斯特恩在克拉科夫走街串巷,为辛德勒的工厂雇犹太工人。因为这是家受到保护的军工企业,如果能在那里工作,无疑有助于犹太人保命。辛德勒和斯特恩之间的关系,斯皮尔伯格处理得十分细腻。战争刚开始时,辛德勒一心只想赚钱,而到影片结束时,他一心只想救“他的”犹太人。我们知道斯特恩很清楚这里面的事情,但却从没有在影片中看到两人谈论此事的画面;这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情况下,大声交谈某些事,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这种细腻正是斯皮尔伯格贯穿全片的力量所在。本片剧本由斯蒂芬·泽里安(Steven Zaillian)根据托马斯·基尼利(Thomas Keneally)的小说改编而来。它丝毫没有情节剧的做作,相反,斯皮尔伯格选择了一系列的事件,清楚无误地呈现出来,不存在刻意操弄情绪的问题。看到这些事件,我们也就理解了辛德勒以及他的计划有多么的隐秘了。
  他也以一种生动、恐怖的方式将大屠杀呈现在了我们面前。片中有位名叫哥特(拉尔夫·费恩斯[Ralph Fiennes])的纳粹战俘营长官,堪称是研究邪恶的愚蠢最好的案例。他站在自己“别墅”的阳台上,俯瞰监狱大院,随意射杀犹太人只为练练枪法。(辛德勒能够说服他放弃这个习惯,靠的是迎合他的虚荣心,这事辛德勒做得是如此明显,几乎就像是在侮辱他一样。)
  哥特属于那种脆弱的虚伪者,竭力维护某个理想,但却又将自己排除在外;一方面他宣扬杀死犹太人的做法,另一方面却挑了个名叫海伦·赫什(安贝丝·戴维茨[Embeth Davidtz])的漂亮犹太人当女仆,而且还爱上了她。她的同胞正遭到灭顶之灾,她却因为他心血来潮的爱恋而得以幸免,面对这样的情形他却并不觉得奇怪。在他看来,自己的个人需求比是非对错、生存毁灭更加重要。研究一下他这个人,我们意识到纳粹主义靠的正是思路类似杰弗瑞·达默Jeffrey Dahmer 绰号“密尔沃基食人族”的美国连环杀手,生前共残酷杀害十七名男性,大多为非裔或亚裔。——译者这样的一些人。

  影片用的是黑白摄影,用到的外景地很多就是当年上演这一幕幕的真实地点(包括辛德勒当初的工厂厂址,甚至是奥斯威辛的大门),斯皮尔伯格为我们展现出辛德勒是如何与纳粹系统的疯狂打交道的。他贿赂,他哄骗,他吹牛,他好不容易才没被识破。影片最大胆的一个段落中,装满他雇工的列车错误地开向了奥斯威辛,辛德勒亲自去死亡集中营,大胆地说服了管理者,放过了这批犹太人,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送上了开往他工厂的列车。
  本片最让人惊喜的一点在于,斯皮尔伯格做到了如此完完全全地为故事服务。本片演得出色,写得出色,导得出色,看上去也很出色。每一场单独的戏都是美术指导、摄影、特效、群众演员管理上的杰作。但是斯皮尔伯格本人,个人风格突出的他,以往作品中不乏故意让我们注意、牢记的华丽镜头的他,这一次却消失在了作品之中。尼森、金斯利以及其他演员身上,也都没了那种炫技的演出。所有人都只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影片结尾,有个充满压倒性的情感冲击力的段落,由当初那些因辛德勒而获救的人亲自登场。我们了解到,“辛德勒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子嗣如今已有六千人,而整个波兰的犹太人也只有四千人。这看似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明显的道理,在拯救犹太人方面,辛德勒一个人做的比一个国家做的还多。但光有这结论还太过简单。本片传递的讯息在于,面对大屠杀,有个人做了某些事,而其他人却麻木不仁。或许,要想做到他所做的这些事,一定要有像他这样一个叫人捉摸不透的、恣意妄为的、毫无计划的、不顾风险的骗子才能行。换了任何一个有着合理计划的理性的人,都不可能走得那么远。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写到过,他不喜欢《汤姆叔叔的小屋》,因为作者不断地为反对奴隶制而说教。“非得要对奴隶制发表评论吗?”他问道,“把它描写出来;那就足够了。”他又补充说,“作者写书,一定要像宇宙中的上帝一样,无处不在却又无法察觉。”这话也可以用在本片的作者斯皮尔伯格身上。他描述了大屠杀的邪恶,他讲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某些本该成为受害者的人是如何幸免于难的。在此过程中他并没有使用电影这行业的花招,那些只会招来寻常的情节剧式反应的导演手段和戏剧性手段。在这部电影里,你无法察觉斯皮尔伯格的存在。但每一个镜头中,他的克制与激情却又无处不在。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篇(二):经典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在1994年的奥斯卡奖上,更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等七项奥斯卡大奖。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篇一】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走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用了几千年的时间。但要再退回石器时代,却只要几个狂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的疯狂行经。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人活着的意义变得极其单纯——生存。
  正是辛德勒的这份名单,承载了1100个犹太人的生命,使他们得以在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悲惨历史中幸免。这是对整个犹太民族的功绩,也是为所有纳粹党徒的赎罪。
  描写二战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但是如果要我们在记忆里找出最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必在其数。一向用惯特技效果的斯皮尔伯格,却在这部电影里用灰白的底片和手提式摄影机重现了那一段令全人类痛心,不堪回首的历史。这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黑白片以它的真实,它的感人,触动了人类心灵的底线.当然也触动了奥斯卡的评委们。
  影片最感人处是片尾,当德国宣布投降,辛德勒在自己工厂里向工人们告别时的情景。我不可能在这里大段的摘录电影的对白,但只要是有心人,自然能够找得到电影的剧本来看。我只抄录下这一句话:"It says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此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句:"它说,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这一句话是那些为辛德勒所庇护的所有犹太人的一句肺腑之言。他们以自己最神圣的经文中的一句来赞颂他,一个德国人,一个纳粹人。他们对他只有无尽的感激,没有丝毫的民族仇恨。他们知道他与别的纳粹党徒不一样。他有着仁慈的心,他有怜悯,有同情。在他散尽家财援救了1100多犹太人后,还在为自己未能再多救几个人而感到痛心。当他在大雪中远去时,他已被所有犹太人铭记于心。
  回想一开始,辛德勒却是一个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是一个善于利用各种关系攫取最大利润的投机商。他的工厂雇佣大量的犹太人不是为了要时他们获救,而是因为德军占领波兰后,犹太人是最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他才能聚敛更多的金钱。至于他如此的行为在客观上保护了工厂里的犹太劳工作为战需物资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毫不关心。他只考虑自己一天能赚多少钱,他为计算有多少个工人在为他创造财富而欢心鼓舞。他感谢残酷的战争,因为是战争才令他暴富。他面带微笑,展开双臂来欢迎犹太人,但心里却算计着这些人等于多少利益。然而即使是这样,犹太人还是将他的工厂视作天堂,那里能使他们在严酷的环境里免于一死。
  德军的屠杀从来没有中断过。干涸的血迹,腐臭的尸体,在城里随处可见。二十分钟的屠杀场面足以使电影观众触目惊心,更何况是当时身处其境,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血腥的辛德勒。他被金钱掩埋的人性从灵魂最深处爆发。从此,他再不是一个为金钱泯灭良知的奸猾商人,而成为了一个无时不在想尽办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才货来挽救尽可能多的犹太人的生命的正义之士。那可怜的犹太女人的父母;那一列车错运往奥斯威辛的女工;还有他的犹太人会计……他商人的聪明才智与赌徒的行使作风在此时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使他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能控制大局,转危为安。
  这部成功的电影所带来的荣誉,不仅属于斯皮尔伯格一个人。也属于托马斯·肯尼利,是他写出如此优秀的小说;属于连恩·尼森、本·金斯利(饰犹太人会计伊扎克)、拉尔夫·费内斯(饰德国军官歌德)等等这些称职的演员们。尤其是尼森对辛德勒这个人物的塑造,虽然他没能夺得当年的奥斯卡奖,因为被“阿甘”夺走,但是他在这部电影里的精彩演出绝对有影帝的风范。
  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的是那个身穿红衣的犹太小女孩,她是影片最鲜亮处,也成为观众心中的最灰暗处。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篇二】
  看完这部片子,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看着那么多犹太人死去,就会想起我们中国人也曾经被这样惨无人道的大肆屠杀过!战争真会让人露出最狰狞的面孔,也会激发出人内心最深处的善良!
  向您致敬,一个真正伟大的人-----辛德勒先生。
  对人类灵魂最具震撼力的莫过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注,《辛德勒的名单》就是这样一部记录了20世纪人类最黑暗一页的电影,我是在电影画面完后还紧盯着那后面长长的剧组字幕直到最后...不是我的时间多得无处打发,我只想用这样的一点自己的形式来表达我对制作好电影的人的劳动果实的尊敬以及对他们的付出的一种无声的感谢.
  我大多时候心情是很浮躁混乱的,我怕把这么好的电影糟蹋了,三个多小时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看前心里准备了接受一种震撼,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那种心灵的震撼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在这样的电影之后任何对它的评价与诠释,任何所谓的其后的思想与之相比我都觉得太浮浅!每看一次这部影片,内心都久久不能平静,致敬...向所有爱好和平的人致敬!愿已逝之灵安息。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篇三】
  “一个国王处决一个犯死罪的人,不叫权利,那叫正义;宽恕一个犯死罪的人,才叫权利。”Schindler对Amon如是说。
  当Amon指着Schindler的头,当Amon骑马从抽烟女工前走过,当Amon看着手足无措抱起马鞍的小男孩,当Amon对镜子说出我宽恕你的时候,我的神经一直紧绷。我知道,对于一个习惯了杀戮的人,对于一个习惯了杀戮的时代,宽恕是多么艰难的选择。
  凭心而论,如果身处那个年代,面对同为纳粹的Schindler和Amon,我会大声斥责Schindler,你为什么会救那些尤太猪?也会高声赞扬Amon,干得好!在全社会都是这种论调的时候,我成为不了Schindler。
  人性本恶,我一直坚信这点。当身处一个混乱时代,一个视人命为草芥的时代,一个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的时代的时候,人性的恶必然爆发,社会也将陷入群体性恶失控状态。从二战到文革,我们将这种“恶”一览无余。
  Schindler也说,如果不是因为战争,Amon可能会是个好人。我想,Amon可能会是个医生,或者律师,每天战斗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岗位上,白天上班,晚上泡网,YY如果有一天自己可以做任何事,他该干嘛?
  如果你现在被赋予至高权利,你会不会杀害对你严厉,无故克扣工资的老板?你会不会强奸你垂涎已久的女同事?甚至,在你清晨醒来,会不会以杀人为乐?如果你问我这些问题,我也许会略带迟疑,也略带微笑的告诉你,会!难道是因为恶在我身上太过表露,还是,仅仅因为我的坦诚?
  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体制最健全的国家,美国体制对于人性非常注重。一个如此注重人本性的国家,为何全民族却显示一种“善”人性?可见,体制的制约,环境的影响对于人性的性质非常重要。
  相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渴望死刑加强的心态,美国却对杀害30多名的校园枪手立墓,因为他们知道,假如他们自己身处那样的特殊环境,大概也可能成为抢手。体制和环境造就了恶的产生,而不是人。正如一句非常有名的话:“hate the sin,not the sinner。”(憎恨罪恶,而不是有罪之人)
  一个伪善的时代,一个歌舞生平的时代,我们可以尽情的表演自己的高尚。但如果本性本恶,恶早晚会再有显露的一天,我们也将再次陷入群体显恶的社会。
  到那时候,你是Schindler还是Amon,也许,只有你自己知道。

 
更多相关观后感推荐: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篇(三):辛德勒的名单电影观后感【新】


  《辛德勒的名单》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下面是相关的观后感,快来围观吧。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观后感【篇一】
  1.影片在犹太人祭奠的开场后第一个场景是集中乡村犹太人并将其运送至城市的火车站。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携带便携桌椅、文牍表格和文具,对犹太人进行登记的德意志官吏。影片后来的段落中他们还多次出现,细细体会才发觉他们才象征着全片中最为恐怖的力量——一丝不苟地按规章制度完成灭绝计划的国家机器。
  2.辛德勒本来完全是空手套白狼。一开始酒会出场是跟党卫军拉关系。找伊萨克·斯特恩负责具体的记账、管理。开始的启动资金是犹太人区里的老金融家出的。纯粹借乱世捞一笔。
  3.斯特恩想尽办法救了一个文科老教师。战争时期为活命搞工科是必须的,但为了民族的未来不能舍弃文科。
  4.辛德勒救斯特恩那一段公关功力非凡,但我想说的是后面文员和军官跟辛德勒一起喊斯特恩寻找他的那一段。这几秒钟是本片唯一具有斯皮尔伯格式幽默的地方。
  5.哥特清除犹太人区之前的那一段演讲,非常、非常、非常恐怖:
  “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今天将长留青史。许多年后,年青人将以敬佩的心情谈起今天的事。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六百年前,欧洲大瘟疫,死人无数,犹太人被指为祸端,当时的波兰国王,允许犹太人前来克拉科夫市,他们来了,源源而至,一车车行李,落地生根,发展起来,在企业、科学、教育、艺术等各方面…他们来时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然后昌盛繁荣。六个世纪以来,犹太人,盘据着克拉科夫,你们不妨想想,由今晚开始,这六个世纪的事迹,将成为流言,可视为从未发生过。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而他所暗示的已经很明显:“……而你们,将创造这个历史。”
  德意志从各行各业被征召为党卫军的人民群众将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把“犹太人”换个词想想。
  凭这一段,哥特不用再做什么,他就活该被吊死。
  6.直接跳到最后,想解释的是,最后辛德勒的哭泣绝对不是做作或过头。因为辛德勒犹太人把用金牙浇铸的金戒指送给了他。任谁都知道,反犹主义者一向以犹太人贪财、贪得无厌为理由剥夺、屠杀犹太人;而当辛德勒犹太人真的把最后的一点纳粹想剥夺而剥夺不走的财富自愿献给为保护他们而倾家荡产的“纳粹党员”义人的时候,谁又能不动容?只有到这一刻,辛德勒才真正意识到他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之前他的救人,是从机缘巧合(犹太劳工便宜)——工具理性(有能干的人)——良心发现(开始尽可能收容相关家属),到最后的肩负重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救出所有能救的犹太人)。
  “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的箴言,是辛德勒最后哭泣的原因。(影片中的)辛德勒通过这句话,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彻底理解了他的经历的意义。和前面带领犹太人单纯为死者默哀不同,辛德勒的哭泣是为数百万被纳粹毁灭的世界而哭泣,为人类的文明、理性、财富和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在这场绝无仅有的浩劫中被肆意践踏而哭泣。当他说“这个车可以换十个人……这个顶针可以换两个人”的时候,他指的不是单纯的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记忆和良知的问题。辛德勒在这一刻意识到了拯救犹太人这个行为是在重建被纳粹摧毁的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即使他已经做的足够多足够好,身为一个“纳粹党员”,他是仍然不会满足,仍然要为过去没有更早觉醒而哭泣和忏悔的。
  7.最后苏联单骑的“解放”略黑了一下红军。然而红军的“不能往东……我要是你也不去西方”的告诫,实际上是对今日以色列国家的肯定:犹太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保卫自己的能力。
  8.绞死哥特时凳子没有立即踹掉,隐喻纳粹阴魂不会即刻消散。很多人提过了,但有必要再提一遍。
  9.最最后演员们搀扶着原型们为辛德勒逐一献石祭奠。连姆·尼森最后的献花和最后的身影是代表辛德勒本人吗?我想他是代表着全人类都应该认可的这样一种价值观——拯救无辜的人,永远值得肯定,永远问心无愧。
  p.s.辛德勒是苏台德德意志人。
  p.p.s.辛德勒的经历当然也给纳粹德国的所谓“反腐”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观后感【篇二】
  《辛德勒的名单》无疑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最为优秀的作品,更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之作。斯皮尔伯格之所以能将这部影片拍得如此震撼人心,则因他的身上也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液,童年时代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这无疑为他的影片提供了宝贵的来源,影片中也表现着他的真情实感。
  影片的开头,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在低声吟唱着圣咏曲,微弱的烛光渐渐熄灭,一缕白烟缓缓升起,慢慢变成火车轰鸣的烟雾……蜡烛的熄灭,也预示着犹太人安宁的生活将要被打破。以这样一个温馨的场面开头,与其后德国纳粹的残忍和血腥形成鲜明对比。
  起初,辛德勒并未想到过要救赎犹太人,他那时还是一个纯粹的、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了赚钱而广交朋友,笼络人脉,也包括德国纳粹的高级军官。
  所以,当辛德勒看到德军肆意屠杀犹太人时,眼中还尽是茫然。直到他看到一个红衣女孩,那抹红色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整部影片皆以黑白两色为基调,旨在象征那个黑暗而又令人恐惧的时代,而唯一的彩色便是这个红衣女孩,这个红色代表生命,虽然它看上去是那么脆弱且无力。这是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一笔。最后,辛德勒又在开往焚尸炉的汽车上见到了这个女孩的尸体,此时,他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德国纳粹的残忍与惨无人道。这个红衣女孩成为辛德勒思想转变的关键,他的心中已隐隐有了救赎的念头。
  纳粹的屠杀还在进行,他们屠杀犹太人便如打猎射杀兔子或獐子一般,甚至面带微笑。歌德上尉嫌工人的门铰做得慢,将他拖出去,准备枪毙,一个即将被处死的工人无力地跪在地上,没有任何反抗,而身旁要枪毙他的歌德与两名军官却正在讨论手枪的故障问题。这种场面着实令人触目惊心,影片在此将黑色幽默玩到极致,但在观众眼里,只有黑色,无尽的黑色,没有人会笑,不管口中还是心里。
  于是,辛德勒开始贿赂记录员,用打火机,或是名烟,记录员欣然接受,接着,便是记录员手中的打火机或名烟的特写镜头,他仅要做的,就是大笔一挥,增加工人所产产品的数量,这也许就救了几个犹太工人的性命。
  辛德勒竭力想改变歌德的邪恶,他在别墅的阳台上有一段颇为经典的话:“杀人不是权力,与权力不同,权力是有足够的理由去杀一个人,但却不是杀,是赦免。”辛德勒的话似乎起到了作用,之后,接连地赦免男孩与女人。同时,他喜欢上了那个犹太女佣,但他不敢让别人知道,也不敢承认,他的内心在挣扎,他备受煎熬,只能通过暴打她来发泄。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完全可以向她表示爱意,他们完全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歌德的思想已被所谓的“法西斯精神”所迷惑和麻痹,他已无法自拔。影片在此控诉着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当那个没有出去浴盆污渍的男孩毙命于歌德枪下时,观众们对于法西斯朦胧的希望也被他打碎了。
  希望破灭后,辛德勒开始实施他的计划,他念着一个个记忆中的犹太人的名字,打字员打出一个个铅字,影片的名称“辛德勒的名单”由此诞生。名单就是生命,名单外的世界则是无底的黑暗深渊。换取生命的代价就是送给歌德大把大把的钞票,这几乎耗光了辛德勒所有的财产。
  最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罪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逝去的千千万万的犹太人的魂灵却不能再复生了……
  影片的结尾,当人们在战争结束后,纷纷来到死去的亲人朋友墓碑前纪念,一束束鲜花和人们的表情及墓碑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影片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之重、意义之重、救赎之重、以及生命之重。电影中伟大的救赎精神铸就了传世的经典。
  精神永驻,经典永恒。
 
更多相关观后感推荐:
 

本文来源:https://www.bbjkw.net/fanwen181045/

推荐访问:免费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